第五单元课程研制原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921116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53.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五单元课程研制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五单元课程研制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五单元课程研制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课程研制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课程研制原理(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主讲教师黄甫全l(一)课程研制涵义简析课程研制涵义简析l、英国的菲利普泰勒和科林里查兹:“那些精心计划的活动总和,通过它们设计出学程或教育活动模式,并提供给教育机构作为其学程或教育活动模式的方案。”1 l1 Taylor,P.H.&Richards,C.(1979).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Windsor,NFER Publishing Company.pp.48.l、钟启泉:“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课程 的实施与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2 l2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9页。l、陈侠:“实验、

2、研究、编辑和审订教学内容的全过程。”3l3 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l、美国的奥利瓦:“如果课程被看成是一种在学校指导下年轻人将获得的学习经验的计划,那么它的目的就是为排列和指导这些经验提供一种媒体。提供这种媒体并使其正常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众所周知的课程研制。”4 l4 Oliva,P.F.(198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pp.25.l(二)课程研制的实质课程研制就是为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总结反馈的过程。课程研制要处理两大内容,一是学习活动本身的计划安排、实

3、施和总结,二是提升学习活动的各种条件的计划、开发、配合应用和评价改善。l(一)课程规划阶段l课程规划的目的就是制订出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即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制教学材料。l(二)课程实施阶段(二)课程实施阶段l按选定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利用选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用具作为媒介,组织学习开展专门的学习活动,掌握选定的知识经验,实现经验与行为的定向变化。l(三)课程评价阶段(三)课程评价阶段l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正在进行的课程研制过程导向,以保证其按预定方向发展并达到预期结果;二是为新一轮的课程研制提供修正和完善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的实验性依据。l(一

4、)课程变迁、课程创新和课程运动(一)课程变迁、课程创新和课程运动l课程变迁是最常用的和用得最普遍的,它是一个用于指称教学中或围绕教学而进行教育条件建设中的任何变换的最通用概念。l“课程创新”则最常用来指称特殊的课程变迁,课程创新可以指称单门科目的变迁,也可指综合性的变迁。课程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改革和变迁,使课程得到改良,向前发展。l“课程运动”,则更多地具有历史含义,以其共同的主题来表征课程变迁的周期。l(二)课程研制的运行(二)课程研制的运行l课程变迁包含着课程改革。课程变迁是指课程的形式、内容及其赖以建立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渐变与剧变交替出现。渐变是由课程研制的许多周期

5、构成的;而剧变则由课程改革引起的。l一场课程改革,既标志着一个课程变迁周期的结尾,也标志着接踵而至的另一个课程变迁周期的开始。l课程研制模式涉及了课程作为系统所包含的同时态要素和历时态要素,它实质上是课程研制的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总和的一种主观理性形式,既可以是过去经验的缩影,也可以是现实状况的摹写,还可以是对理想状态的设计。l课程研制模式包涵两个维度,课程研制模式包涵两个维度,一个是作为同时态课程要素的课程研制者、学习者、内容和环境之间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l另一个是作为历时态课程要素的指导理论、目的目标、内容、活动样式、效果和评价之间相对稳定的相互

6、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一)目标模式波比特 1924提出了以目标占据支配地位的课程研制三步骤:(1)确定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这一主张,成了现代目标模式的雏形。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并给予了理论化的回答:(1)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建立起了经典的课程研制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1)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学习结果1。1 参

7、见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版。为了使目标分解、实施和评价具有可行性,以布卢姆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制和建构起了一种把学习目标分类的方法。(二)自然模式(二)自然模式沃克(Walker,D.)的自然模式倾心于对成功的课程研制的自然过程的摹写,追求以自然科学的态度、思维和方法来认识和把握课程研制过程。三个要素:1、立场;2、研制;3、慎思。(三)过程模式(三)过程模式英国著名教育学者司滕浩斯(Stenhouse,L.)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研制导论中,首倡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旨在克服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的缺陷,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

8、,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式。基本内涵:(1)重视贯穿课程活动过程始终的教育宗旨的作用。(2)通过对知识形式和活动价值的分析来确定内容,而不仅仅是依据被分割了的目标来确定内容。(3)提倡程序原理。(4)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向教师反馈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向学生反馈其学习状况和结果的各种信息。(5)主张加强和促进教师发展。(四)情境模式(四)情境模式强调通过社会文化情境的分析,着重于进行文化选择,使课程生成于时代文化之中的一种课程研制模式。英国的劳顿(Lawvton,D.)和斯基尔贝克(Skilbeck,M.)是情境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劳顿提出了一个建立在文化分析基础上

9、的课程研制程序或步骤:(1)哲学层面分析(2)社会学层面分析(3)文化的选择(4)心理学理论的运用(5)课程计划的形成。(五)研究模式(五)研究模式研究模式,是以评价要素为核心,以尊重人类多元文化价值观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和态度为重点,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研制模式。强调宗旨,程序原则和教师角色。以解决课程实践的具体问题为核心。认为课堂是课程探究的最重要的场所。实践折衷模式课程探究方法:(1)实践的艺术;(2)折衷的艺术。课堂情境的课程有四种基本要素,即教师、学习者、学科内容和环境,它们的相互作用具有整体性。施瓦布创用了审议这一课程探究及课程方案形成的方式。(七七)批判

10、模式批判模式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概念重建主义课程思潮,巴西、德国的批判教育理论家则为批判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最早的思想形态及研究基础。批判模式主要采用其他领域的理论架框作为构建课程探究模式的基础,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巴西著名的解放教育理论家弗莱雷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及课程研制思想:1、批判驯化教育课程实践;2、解放教育的课程研制思想。(一)泰勒原理(一)泰勒原理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选择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课程”的“目标中心”原理。三大资源:学生、社会和科目主题。两把“筛子”:1、哲学维度。2、心理

11、学维度。(二)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结构(二)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结构1、基本原则:在选择或设计一个模式前,应该明确课程研制模式须揭示下列内容:第一、过程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规划、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第二、惯例性而非僵化性的“开始点”和“结束点”;第三、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第四、课程的与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之间的区别;第五、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六、周期性而非直线性的模式;第七、反馈机制;第八、在周期里任何一点成为开端的可能性;第九、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第十、用示意图标示各个组成成分。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A XII XI B XIII XIV 课程研制过程结构模式图 学生需要 的具体化 社会需要 的具体化 课 程 目的 的 具体 化 课 程 目标 的 具体 化 内容或 学习经 验选择 内 容 或学 习 经验组 织 课 程 实 施 与 采用 教 学 目的 的 具体 化 教 学 目标 的 具体 化 策 略 选 择 评 价 技术 的 初步 选 择 策 略 应 用 评价技 术的最 终选定 教 学 评 价 课 程 评 价 评 价 知识需要的具体化 自然需要的具体化 教育哲学和宗旨或课程理念(包括学习信念)的陈述 特定学生需要的 具 体 化 化 特定社区需要的 具 体 化 社区自然需要的 具 体 化 特定学科需要的 具 体 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