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903990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0.2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葛文彬v 前言v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构成v 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的编制、明白卡的填报v 地质灾害天气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v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救灾工作组织 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能力,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则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防灾预案应急预案防灾明白卡气象地质灾害与群测群防相结合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000多起及时疏散转移:10多万人减少人员伤亡:47614人(2004年)减少经济损失

2、:近百亿元 在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中,在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中,存在问题:存在问题:1、各地对该项工作的认识还有差异;2、对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尚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3、在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和防灾、减灾组织中还存在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编制本指南及培训目的:编制本指南及培训目的:1、为进一步推进完善和规范此项工作;2、供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工作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借鉴;3、增强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取得更好的防灾减灾效果。第一部分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构成一、法律依据一、法律依据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工作组织二、地质灾害群测

3、群防的工作组织三、地质灾害的调查制度三、地质灾害的调查制度四、地质灾害的监测制度四、地质灾害的监测制度五、地质灾害预防制度和措施五、地质灾害预防制度和措施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宣传和培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

4、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一、法律依据一、法律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总则第六条中规定:第三章地质灾害预防中,第十四条规定:第十五条中规定:第十七条中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拟定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定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行政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的内容进行了明确要求。还对发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质灾害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发现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及时

5、报告,地方政府及时组织受威助的居民和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第四章地质灾害应急部分,第二十五条明确:第二十六条 在这一章中,一、法律依据一、法律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构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受威胁的基层政府居民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义务和作用综上所述,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是编制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方案,构建适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是编制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方案,构建适合当地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条件。合当地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条件。作出

6、了相关规定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工作组织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中,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建立群测群防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1 1、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体系与群测群防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体系与群测群防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定义根据地质灾害分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划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和群众参与,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行政管理体系。组织、协调 指导、监督 组织、协调 指导、监督 自然因素引发危及公共安全的地质灾害 特大型

7、 大 型 中 型 小 型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土资源部 市(州)人民政府 县(市)人民政府 领导 参与 领导 参与 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市(州)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组织、协调 指导、监督 参与 组织、协调 指导、监督 领导 领导 省级相关部 门 受灾地区市(县)人民政府和群众等相关人员 参 与 参 与 市(州)相关部门 受灾地区县(市)人民政府和群众等相关人员 参 与 组织、协调 指导、监督 县级相关部门 受 灾 地 区乡、镇人民政府和群众等相关人员 参 与 参 与 参与 县(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领导 参 与 图1 地质灾害行政管理工作体系框图 对危及铁路、公路、水利基础设施方

8、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相关部门应在所在地政府领导下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会同)下,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条例第十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的规定可知:县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及相关部门、乡(镇)村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组织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主体和有生力量,应在前述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体系框图表征的上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好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开展好所在地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群测群防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定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宗旨和“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

9、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宗旨,协调和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创建和谐、协调、高效务实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工作体系。2.2.群测群防工作责任的落实群测群防工作责任的落实 1、对群测群防工作,国土资源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州)人民政府负有领导的责任;2、市(州)以上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有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责任;3、县、乡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组织(村),负有组织实施的责任。防灾责任制的落实,应结合:还应结合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四级地质灾害防还应结合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四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

10、防治方案的编制。治规划和防治方案的编制。国家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立。国家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立。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预防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预防预案。预案。地质灾害应急和地质灾害的治理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和地质灾害的治理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落实的重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落实的重点 1、是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调查和充分收集地质在调查和充分收集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和基础上,组织编制好所在行政区域地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和基础上,组织编制好所在行政区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预案,落

11、实县、乡、基层群众组织的防灾责任人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预案,落实县、乡、基层群众组织的防灾责任人;2、在预案中,按灾点明确监测责任人明确监测责任人(条例第十八条);3、对危险区内的居民和相关人员,在作好地质灾害宣传和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填制好防灾明白卡填制好防灾明白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在加强和组织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和落实防灾责任和监测责任人的同时,还应重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还应重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的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启动群测群防工作期内的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启动群测群防工作预案,并及时按预案处理和上报预案,并及时按预案处理和上报。三、三、地质

12、灾害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调查制度1、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案编制的基础,3、是编制好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案的保障条件。调查工作中应充分注意形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作好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调查过程和成果编制中,划分易发区(高、中、低)和非易发区,提供地质灾害区域性的易发程度特征,服务于政府确定重点防治区;按不同灾种的特征确定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规模、类型和有针对性地划定危险区,作为确定危险性分级和编制防灾预案的依据。重要性如何作好调查工作三、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监测制度的监测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

13、措施;是了解地质灾害状态、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监测工作,及时了解临灾前兆现象,是作出启动防灾预案,采取避让、搬迁等防灾减灾措施的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工作手段。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监测网络构成监测工作应注意的事项1、应针对不同灾种的特征,分布情况有针对性的布设;2、危害性大和技术经济条件

14、许可的前提下,应采用多种方法和仪器监测,配置专业监测人员;3、对群测群防监测点,应做好简易监测方案的选择和监测员的培训;4、对监测项目的测量、数据记录和分析,监测设施保护,临灾引发因素和临灾征兆的判别,险情的及时处理和报告等工作环节均要求监测人员能较熟练的掌握;5、建立专业监测点,群专结合监测点,群测群防监测点等多种类型,监测点类型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实际和条件,坚持务实有效的原则。对群测群防的预防工作制度,主要应包括五、地质灾害的预防制度和措施五、地质灾害的预防制度和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总则第三条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群测群防

15、工作也不能例外。(一)地质灾害的监测(前已述,略)(二)地质灾灾害预报(三)年度地质灾这害防治方案的编制(四)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防灾措施地地质质灾灾害害预预报报1 1、是世界性难题。、是世界性难题。成功预报又是提高和取得成功减灾工作效果的前提。2 2、条例第十七条明确:、条例第十七条明确:“国家实行地质灾害的预报制度”。3 3、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4 4、预报方式:、预报方式:(1)发布区域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2)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在出现临灾征兆时,进行临灾预报(由人民政府委托的村社基层组织

16、或受灾威胁的群众来承担)。5 5、预报信息发布:、预报信息发布:(1)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才能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2)对于来不及进行发布审批的临灾预报,县级人民政府可在防灾预案中委托村(社)(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发布。年年度度地地质质灾灾害害防防治治方方案案编编制制1、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实施。”2、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作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作为省(自治区、

17、直辖市)市(地、州)、县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减灾防灾效果。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1)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分布;(2)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威胁对象、范围;(3)重点防范期重点防范期;(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治措施;(5)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监测、预防责任人。4、如何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对已发生地质灾害点发育分布规律和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和调查潜在存在的地质灾害点,尤其是发现和调查潜在存在的地质灾害点,尤其是规模不大,危害性大的灾害点,仍是地质灾

18、害调查和年度预案编制的必须攻规模不大,危害性大的灾害点,仍是地质灾害调查和年度预案编制的必须攻克的难点和长期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克的难点和长期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年度预案必须结合地质灾害发生和潜在危害的变化,年年编年年编。5、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是县级地质灾害年度预案的编制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是县级地质灾害年度预案的编制。(四)(四)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防灾措施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防灾措施1.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定为地质灾害及时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其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其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2.禁止在

19、危险区内进行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可从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4.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时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时,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总则中,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20、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六条第二款)。“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进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第八条)。分类指导,提高宣传培训工作的效能1、对基层政府和群众自治组织的人员,应加强针对监测、预针对监测、预案编制、临灾征兆的识别、组织实施预案方面的培训案编制、临灾征兆的识别、组织实施预案方面的培训;2、对处易发区的地方政府官员和公民,应加强所辖行政区域和地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防灾减灾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和防灾减灾知识和职责和职责的宣传的宣传;3、对危险区内的居民和相关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结合明白卡结合明白卡的填报,选择最有效的避让措施,按预案规定,听从指挥。的填报

21、,选择最有效的避让措施,按预案规定,听从指挥。扶老携幼及时撤离至安全地带方面的培训扶老携幼及时撤离至安全地带方面的培训。群测群防工作的重点和应取得更大突破的关键点在发挥基层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体系的建设,会增强这方面的作用。因而,宣传培训工作的重点,也应在基层。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编制、明白卡填报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编制、明白卡填报一、地质灾害预案点的确定一、地质灾害预案点的确定二、引发因素、临灾征兆的制定二、引发因素、临灾征兆的制定三、灾情、危害性的确定三、灾情、危害性的确定四、危险区的划定四、危险区的划定五、地质灾害预案点的分级与职

22、责分工五、地质灾害预案点的分级与职责分工六、主要灾种地质预案编制方法(案)六、主要灾种地质预案编制方法(案)一、地质灾害预案点的确定一、地质灾害预案点的确定 1、经专业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经专业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确定 县(市)的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划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推进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工作,有计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的专门性工作。成果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对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类型、规模、稳定状态、引发因素、发展趋势、危害性进行评价。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是编制预案点的重要依据。2.2.群众报灾,经专业技术人员核实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

23、众报灾,经专业技术人员核实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对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报灾的点,各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及时派技术人员或专家组调查核实。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应纳入预案点编制的范围,调查结果作为编制预案的依据。3.3.突发性地质灾害点突发性地质灾害点 对依然存在险情隐患或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灾害点,及时纳入防灾预案点,并编制防灾预案。在险情未解除前,根据危险性分级,作为省、市、县确定预案点分级编制的依据。二、引发因素、临灾征兆的判定二、引发因素、临灾征兆的判定 引引发发因因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地震、地表水、地下水活动、重力作用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

24、括采矿、建房、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各种地质灾害,在发生前,都会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正确制定临灾征兆,是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和启动预案的前提条件。也是减少误判和盲目采取不必要措施的重要前提条件。临临灾灾征征兆兆判判定定1.1.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1980.6.6 湖北盐池磷矿崩塌:2841人丧生1983.3.7 甘肃洒勒山滑坡:237人死亡2.2.地质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造成财产损失 19491990:铁道部门统计:重大行车事故180起淤埋火车站33个41次毁大桥:27座隧道:6个平均每年中断行车 1100小时用于修复 1.5亿元3.3.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

25、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损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损害 4.4.地质灾害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影响地质灾害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影响 宣汉县天台乡滑坡安置灾民317户1000多人,丹巴县建设后街滑坡,避让人数近4000人,对所在县带来很大压力,原来的工作和建设安排必须重新调整,以克服因灾区生产的停顿造成的影响。三、灾情、危害性的确定三、灾情、危害性的确定(一)地质灾害(一)地质灾害 灾情、危害性灾情、危害性(二)灾情及危害性的确定(二)灾情及危害性的确定 1.1.主要地质灾害体规模划分主要地质灾害体规模划分 表表 1 1 滑滑 坡坡、崩崩 塌塌、泥泥 石石 流流 按按 规规 模

26、模 级级 别别 划划 分分 标标 准准 单 位:104m3 级 别 滑 坡 崩 塌 泥 石 流 特 大 型 1000 100 50 大 型 100 1000 10 100 20 50 中 型 10 100 1 10 2 20 小 型 10 1 2 (引 自 县(市)地 质 灾 害 调 查 与 区 划 基 本 要 求 实 施 细 则)表表 2 2 地地 裂裂 缝缝 按按 规规 模模 分分 级级 标标 准准 级 别 规 模 特 大 型 地 裂 缝 长 1km,地 面 影 响 宽 度 20m 大 型 地 裂 缝 长 1km,地 面 影 响 宽 度 10 20m 中 型 地 裂 缝 长 1km,地 面

27、 影 响 宽 度 3 10m,或 长 1km,宽 10 20 小 型 地 裂 缝 长 1km,地 面 影 响 宽 度 3m,或 长 1km,宽 10m(引 自 县(市)地 质 灾 害 调 查 与 区 划 基 本 要 求 实 施 细 则)表表 3 3 地地 面面 塌塌 陷陷 按按 规规 模模 分分 级级 标标 准准 级 别 塌 陷、变 形 面 积(km2)特 大 型 10 大 型 1 10 中 型 0.1 1 小 型 0.1(引 自 县(市)地 质 灾 害 调 查 与 区 划 基 本 要 求 实 施 细 则)2.2.灾情、危害性的确定灾情、危害性的确定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

28、,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危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危害性大小,分为四个等级性大小,分为四个等级,见表4。按条例精神,在进行危害性划分时,人员伤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指标,任取其一任取其一则可。对潜在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尚未发生)的灾害危害性分级标准,可参考表5(P19)。表表 4 4 地地质质灾灾害害灾灾情情与与危危害害程程度度分分级级标标准准 灾 情 危害程度分级 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小 型 3 100 中 型 310 100500 大 型 1030 5001000 特大型 30 1000 表表 5 5 地质灾害险情与威胁程度分级标准地质灾害险情与威胁程度分级标准 险

29、 情 威胁程度分级 威胁人数(人)潜在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小 型 100 500 中 型 100500 5005000 大 型 5001000 500010000 特大型 1000 10000 四、危险区的划定四、危险区的划定 对正确确定危害范围,确定防灾重点,编制防灾预案,以及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均具有重要作用。是决定地质灾害灾情和危害程度的基本依据。危险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危害方式。不同种类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划定,应依据发育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以及危害作用方式来综合分析制定。崩塌危险区的确定主要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带宽度确定,具体范围可根据危

30、岩体积和临空高度进行估算,也应通过调查崩塌堆积体分布和影响的范围进行验证。其范围一般不超过斜坡坡脚分布的范围(见图3、图4)。对位能高的崩塌体,应充分估计跨过沟谷危害对岸的可能。崩塌危险区划定崩塌危险区划定图3 崩塌危险区范围平面示意图图4 崩塌危险区剖面示意图滑坡危险区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滑坡体大小以及滑坡体滑动后可能影响的范围。其范围包括滑坡体分布范围、滑坡体运动区、滑坡体边缘影响地带,个别情况下,危害范围还包括滑坡活动造成溃坝、堵江等引起的灾害链的危害区(图5)滑坡危险区划定滑坡危险区划定图图5 5 滑坡危险区范围平面、剖面示意图滑坡危险区范围平面、剖面示意图泥石流活动区分为形成区、流通区、

31、堆积区。泥石流主要危害区在堆积区,这里一般地势开阔低平,常常是山区人口聚集的城镇、企业以及交通设施所在地,泥石流发生时常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其危险区范围可依据堆积扇长度、宽度、最大幅角进行估算。对多次暴发过的泥石流,应开展对堆积扇分布、空间叠置组合关系的调查,了解历史上泥石流发生和演化过程、发展趋势,对确定泥石流的危险区十分有帮助。对堆积扇危险区的调查与判定,还应注意调查堆积扇沟道的宽度、深度、平面弯曲形态以判定沟道的自然排导能力和爬(壅)高的位置。在堆积扇建有住房的区域,更应作深入的调查,以确定是否处在危险区的范围内(图6)。泥石流危险区划定泥石流危险区划定图图6 6 泥石流沟危险区范围平面

32、示意图泥石流沟危险区范围平面示意图五、地质灾害预案点的分级及职责分工五、地质灾害预案点的分级及职责分工1.1.地质灾害预案点分级地质灾害预案点分级*为明确防灾职责、完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应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已发生:按条例对照灾情(死亡人数、财产损失)(表4)未发生:按潜在危害性(受威胁人数,潜在直接经济损失)(表5)(国土资发【2004】86号文件)2.2.职责分工职责分工 地质灾害应实行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并层层落实责任制。*依据条例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办发(2001)35号文“地方各

33、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的精神,预案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主要负责人(或由地方政府指定防灾责任人)。(1)省级预案点*特大型地质灾害预案点为省级预案点,在预案中应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实施省级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每年均需开展省级预案点的汛前检查及监测工作的落实。建立监测查询制度,*当出现重大险情时,及时向各级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并通知当地政府和防灾责任人,启动防灾预案,落实防灾措施。(2 2)市(州)级预案点)市(州)级预案点*大型、中型地质灾害预案点为市(州)级预案点,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市(州)人民政

34、府和主要负责人。*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市(州)地质环境监测站实施市(州)级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每年需开展市(州)级预案点的汛前检查及监测工作落实。建立监测查询制度,*出现重大险情时,及时向市(州)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通知当地政府和防灾责任人,启动防灾预案,落实防灾措施。(3 3)县级预案点)县级预案点*小型地质灾害预案点为县级预案点,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县(区、市)人民政府和主要负责人,*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县(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或相关部门落实县级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开展县级预案点的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完善地质灾害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和值班制度。*组织各乡镇落实本县的群测群

35、防监测工作,提出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员发现重大险情时,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启动防灾预案,落实防灾措施。六、主要灾种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方法(案)六、主要灾种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方法(案)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省市、县按行政区编制的区域性防灾预案,其二是按灾种和灾点编制的防灾预案。(一)省、市、县区域性防灾预案的编制1.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1)简要说明上年度地质灾害的分析、灾情、预报情况及防灾减灾效果等。(2)对当年降水、地震等的趋势预报。(3)对当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区(4)对省(区、市)内重要城市、重点矿山、重要矿山、重

36、要交通干线等灾害作出初步评价预测,对其防治提出原则建议。(5)对影响特别大的隐患点,提出较为具体的预案意见,防灾、减灾措施建议。(6)作出省级预案汛前检查、汛期突发灾害隐患巡回检查计划。(7)按行政区编制预案灾害点一鉴表市(州)、县(市)预案编制内容参照省级预案。表表 6 6 年省(市、县)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预案表年省(市、县)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预案表 序 号 位 置 类 型 规 模(万 m3)险 情 预 测 发展趋势预测 应急防御措施 防灾责任单位 责任人 监测责任单位 责任人 值班电话 (二)按灾种编制灾害点预案技术要点及预案编制内容(二)按灾种编制灾害点预案技术要点及预案编制内容

37、不同种类地质灾害发育于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机理、引发因素及临灾前兆,监测及防治内容也不相同,相同种类的地质灾害,在预案编制上,有共同的特点和要求。1、崩塌预案的内容包括、崩塌预案的内容包括:(1)位置:崩塌点行政区位置、坐标,附平面图、剖面图及照片。(2)崩塌规模及主要特征包括已崩塌的体积,形成条件(包括地层性、坡体结构、有无凹腔、高陡临空面等),运动方式等;尚存在危岩体分布及稳定性,发生崩塌的运动方式(包括座落、滚动、倾倒、落石、碎屑流),崩塌引发的次生灾害等。(3)危险区范围(4)危害性评估(5)引发因素(6)临灾特征 细心观察临灾征兆,综合分析制定,切不可捕风捉影,导至误判。崩塌的前

38、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危岩体出现撕裂摩擦声响;陡岩坡脚处下降泉出现水质、水量异常,变浑浊等 动物出现异常现象。(7)防灾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8)监测内容(9)防灾建议四川省威远县垮石岩崩塌隐患点(危岩)防灾预案编制实例图7 威远县黄荆沟垮石岩危岩剖面图图8 威远县黄荆沟垮石岩危岩疏散路线图高80余米,危及斜坡下124户400人和威远煤厂中学1205人生命财产安全。表表 9 9 省省(自自治治区区、直直辖辖市市)市市(州州)地地质质灾灾害害隐隐患患(危危险险)点点防防灾灾预预案案表表 地质灾害名称:编号:位 置 灾害类型 灾害规模及 主要特征 诱发因

39、素 危险区范围 危害程度 监测级别 监测责任单位 监测责任人 监 测 人 监测手段 监测方法 监测周期 预警信号 监测预报 临灾预报的判据:组织单位 责任人 预定疏散地点:疏散路线:疏 散 措 施 疏散顺序:防灾措施 应急处理措施:防灾责任单位 主管领导签字(章):二 年 月 日 多次出现小型岩块崩落 2003年3月,群测员汛前检查发现山顶排水沟拉裂,地表出现塌陷裂缝,地层塌落编制防灾预案,上报。采取避让措施。省相关部门组织治理。附附表表 7 7 崩崩塌塌、滑滑坡坡、泥泥石石流流等等地地质质灾灾害害 防防灾灾工工作作明明白白卡卡 编编号号:灾 害 位 置 类型及 其规模 诱 发 因 素 灾 害

40、 基 本 情 况 威 胁 对 象 监 测 负责人 联系电话 监 测 的 主要迹象 监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监 测 预 报 临 灾 预 报的判据 预 定 避 灾 地 点 预定疏散路线 预定报 警信号 疏散命令 发 布 人 值 班 电 话 抢、排险单位、负责人 值 班 电 话 治安保卫单位、负责人 值 班 电 话 应 急 避 险 撤 离 医疗救护单位、负责人 值 班 电 话 本卡发放单位:持卡单位或个人:(盖章)联系电话:联系电话:日 期:日 期:(此卡发至地质灾害防灾负责单位和负责人)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土土资资源源部部印印制制 表表 8 8 崩崩塌塌、滑滑坡坡、泥泥石石流流等等地地质

41、质灾灾害害防防灾灾避避险险明明白白卡卡 编编号号:户主姓名 家庭人数 房屋 类别 灾害基本情况 家庭住址 灾害类型 灾害规模 姓名 性别 年龄 姓名 性别 年龄 灾害体与本住 户的位置关系 灾害诱发因素 家庭成员情况 本住户注意事项 监测人 联系电话 撤 离 路 线 负 责 人 预 警 信 号 安置单 位地点 联系电话 负 责 人 监 测 与 预 警 预警信号发布人 联系电话 撤 离 与 安 置 救 护 单 位 联系电话 本卡发放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户主签名:联系电话:(盖章)日 期:(此卡发至受灾害威胁的群众)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土土资资源源部部印印制制2 2、滑坡预案编制的

42、内容、滑坡预案编制的内容(1)位置(2)滑坡规模及变形特征(3)危险区范围滑坡危险区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滑坡体大小和滑坡体滑动的距离。以及由于堵沟、堵河引发的次生灾害区。(4)危害性调查(5)引发因素确定(6)临灾前兆特征 在滑坡体后缘出现弧形下错拉张裂缝,并急剧扩展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张裂缝,两侧出现羽状剪裂缝。是判断进入临滑状态的最重要组合变形特征。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在滑坡体前缘土体出现上隆(鼓胀)现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

43、弛现象。监测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是加速变形状态。(7)监测内容滑坡动态监测内容包括:滑坡变形监测、滑带和滑体地下水动态监测、建筑物变形监测等。(8)防灾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落实(9)防治建议 发现险情时主动搬迁避让。确定疏散路线,避灾地点,疏散信号,疏散命令发布人,抢、排险单位、负责人,治安保卫单位、负责人,医疗救护单位、负责人。对滑动速度快的滑坡,可采取强制措施,组织避让、疏散、搬迁。采取应急工程治理措施。1996年开始有活动迹象,泸州市国土资源局将该点纳入泸州市地质灾害危险点,建立了“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编制定了防灾预案表(按表9),每年定期调查了解和监测其动态变化。200

44、2年6月,滑坡体上村民发现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6月19日泸州市地环站对滑坡活动进行了现场调查,进一步布置落实了监测工作。6月20日上午6时,根据前缘半坡溢出泥浆、后缘公路裂隙下沉、加宽的快速变化(2cm/d),立即发布了滑坡将大规模活动的预报和预警,同时向纳溪区人民政府、龙车乡人民政府提出疏散群众、立即采取紧急避让的建议。当日上午10时30分,区乡领导到达现场,成立了临时抗灾抢险指挥部,并由公安干警、武警、乡干部、民兵组成了宣传组、后勤组。各组之间相互配合,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将滑坡危险区群众分期分批在5小时内全部转 移到安全

45、地带(图10)。6月20日上午6时至下午5时30分,滑坡后缘拉张裂隙下沉2.5m,至6月21日上午9时,已扩大至10m-15m(斜距)。滑体上多户住房已相继倒塌,滑坡危险区人员已避让完毕,本次滑坡灾害未造成一人伤亡。泸州市纳溪区龙车乡梨台滑坡全貌老滑坡体复活宽600-1000米纵长600米厚5-12米均厚7.5米体积360万方威胁173户606人生命财产安全疏散路线图10 泸州市梨台滑坡疏散路线图四四川川省省泸泸州州市市地地质质灾灾害害隐隐患患(危危险险)点点防防灾灾预预案案表表 地质灾害名称:泸州市纳溪区梨台滑坡 编号:NX-001 位 置 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梨台村香纸坝 灾害类型 滑坡 灾

46、害规模及 主要特征 滑坡后缘宽 600 米,前缘宽 1000 米,纵长约 600 米,滑坡体平均厚约 7.5米,滑体体积约 360 万立方米。滑坡体由夹块碎石的第四系粉质粘土组成,前缘薄后缘厚,约 4 米12 米。下伏基岩为侏罗系蓬莱镇组(J3p)砂泥岩,地层产状 1866。滑坡前缘及后缘高陡,中部平缓,预测可能发生后缘先行起动的推移式滑坡,滑面可能为第四系松散堆积体与基岩接触面。诱发因素 特大暴雨或持续中雨 危险区范围 滑坡体范围及滑坡前缘坡脚下 危害程度 威胁共 5 个社 173 户 606 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监测级别 市级防御点 监测责任单位 龙车镇人民政府 监测责任人 刘递成 监 测

47、人 何小平 监测手段 标尺、卷尺 监测方法 定期测量、随时巡查 监测周期 降雨 2 小时 1次,未降雨 1日 1 次 预警信号 鸣锣、喊话 监测预报 临灾预报的判据:滑坡后缘、地面及房屋裂缝持续加大、稻田水大量渗漏、前缘冒浆、动物燥动不安等异常现象发生。组织单位 龙车镇人民政府 责任人 刘递成 预定疏散地点:滑坡体两侧 6、7、2 社厅房等 疏散路线:沿公路或小路 疏 散 措 施 疏散顺序:先人后物;先老人、妇幼,后青壮年 防灾措施 应急处理措施:成立抗灾抢险指挥部,并由公安干警、武警、乡干部、民兵组成了抢险搬运组、保卫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监测排查组;还由相关人员组成了宣传组、后勤组、医

48、疗救护小组。防灾责任单位 主管领导签字(章):魏光德 二二年三月十日 2002年宣汉县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确定4、6组为滑坡分布区;编制预案、填 写防灾明白卡。2004年9月达州市大部份地区普降暴雨,达县国土资源局紧急通知各乡镇深入各地巡查。2004年9月5日下午2时左右,天台乡人大主主向守文带相关部门组成的巡查组巡查到天台乡义和村4组时,发现该组地表、公路、民宅出现裂缝,并有加速变形的迹象,乡党委、乡镇府立即赶至现场组织农户搬迁避让,至下午3 时前,4组群众被全部疏散。随后该组开始出现房屋倒塌,继而裂缝 延伸至该村1、2、3、5、6、8、9组,在此情况下,乡党委、人大、政府一班人会同村

49、、组干部组织群众紧急撤离,至晚上11点30分,该村所有人员全部撤出。随即,滑坡体前部的主滑坡体启动冲入前河,后部滑块紧紧跟进接连开始滑动,滑距达140m(图11)3 3、泥石流预案编制内容、泥石流预案编制内容(1)位置(2)泥石流类型按成因分类按物质组成按流体性质按地形按发育阶段泥石流尚有多种分类方案,可参照有关书籍和标准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用。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暴雨型、台风雨型、降雨型)共生型泥石流(滑坡型泥石流、山崩型泥石流、湖岸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人为泥石流等)泥石流泥流水石流粘性泥石流(1.6-2.3吨/立方米)稀性泥石流(1.2-1.8吨/立方米)沟谷型泥石流坡面型泥

50、石流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停歇期泥石流3 3、泥石流预案编制内容、泥石流预案编制内容(3)主要特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险、运动快速、能量巨大、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和过程短暂等特点。从侵蚀和堆积地貌了解其发展变化。图12 泥石流堆积地貌及组合关系3 3、泥石流预案编制内容、泥石流预案编制内容 (4)危险区范围泥石流主要危害区在堆积区,这里一般是山区人口聚集的城镇、企业以及交通设施所在地,所以泥石流活动常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但在形成区和流通区有人居住时,也应根据泥石流作用特点纳入危险区范围。其危险区范围可依据堆积地貌的长度、宽度、最大幅角进行估算。(5)危害性调查评估对危险区范围

51、内直接和间接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资源损失等。(6)临灾前兆特征大特大暴雨引发因素存在,主沟流水上涨和正常沟水突然中断等,沟内突然出现轰鸣声。(7)监测内容 A物源监测 B水源监测 C活动性监测 D监测周期(8)防灾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按地质灾害分级管理原则,确定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9)一般防灾措施 临灾避险对策 向横向(两侧)避让、上游通知下游。一般防治措施四川省华蓥市赵子秀山危岩泥石流防灾预案编制实例图13 赵子秀山变形体地质结构剖面示意图1、泥岩 2、灰岩 3、粉砂岩 4、页岩 5、崩塌积物 6、煤层 7、地裂缝 8、煤层采空区 三条裂缝:宽1-3米可见深5-8米长

52、10-20米威胁人口2140人财产5000余万元图14 赵子秀山变形体灾害链疏散路线图 预案编制三种方案:1、灾害链方案2、采空区塌陷方案3、采空区影响斜坡滑动方案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地质灾害天气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地质灾害天气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 我国多数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每年降雨量的70%左右均集中在69月的丰水期降落,且常有多次大暴雨的降雨过程出现。受其影响,这期间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和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期。降雨成为上述主要地质灾害灾种的重要引发因素。如何将气象监测和预报的资源与地质灾害预报的工作结合起来,近年受到国土资源部、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和

53、专家的重视。一、地质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简介一、地质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简介 二、在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条件下的群测群防工作二、在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条件下的群测群防工作 三、非多发期(无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群测群防工作三、非多发期(无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群测群防工作 四、地质灾害天气预报与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四、地质灾害天气预报与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 一、地质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简介一、地质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简介 1.1.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根据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因素,利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根据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因素,利用1:5001:500万基础

54、图件,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大区,万基础图件,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大区,2828个预警区。个预警区。根据对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与灾前根据对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与灾前1515日内实际降雨量及降雨日内实际降雨量及降雨过程统计分析,建立各预警区预报预警数据图和数据校正图。三、非过程统计分析,建立各预警区预报预警数据图和数据校正图。三、非多发期(无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群测群防工作多发期(无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群测群防工作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未来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未来2424小时,全国降雨量预报数据,结合前期小时,全国降雨量预报数据,结合前期降雨情况,对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和范围作出预测。降雨

55、情况,对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和范围作出预测。一级一级 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小;不发布预报;不发布预报;二级二级 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小;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小;不发布预报;不发布预报;三级三级 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注意级;注意级;四级四级 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预警级;预警级;五级五级 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大。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大。预报级预报级 2.2.(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采用对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和已发生地质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采用对地质环境条件分

56、析和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数的统计,建立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区模型灾害的发生频数的统计,建立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区模型 判别的数据和准则;判别的数据和准则;按气象台未来按气象台未来2424小时降雨预报资料,按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值(易发程小时降雨预报资料,按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值(易发程度)的计算,作出全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评价结果,作为气象地质度)的计算,作出全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评价结果,作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3.3.市(地、州)地质灾害预报市(地、州)地质灾害预报 少数市(地、州)正开展此项工作。其预测预警模型,多与省级模型少数市(地、州)正开展此项工作。其预测

57、预警模型,多与省级模型相似。相似。市级预报工作是对全国和省级预报工作的完善、校核和补充。开展好市级预报工作是对全国和省级预报工作的完善、校核和补充。开展好此项工作是增加预报的准确性,缩小预报预警范围,使地质灾害防治此项工作是增加预报的准确性,缩小预报预警范围,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具针对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作更具针对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在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条件下的群测群防工作二、在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条件下的群测群防工作1.1.处于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区内的群测群防预案点处于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区内的群测群防预案点 应结合预报预警的信息,注意观察降雨状况和监测是否出现临灾征兆。应结合预报

58、预警的信息,注意观察降雨状况和监测是否出现临灾征兆。(1 1)出现大)出现大暴雨等引发因素,监测未发现地质灾害点出现临灾征兆,暴雨等引发因素,监测未发现地质灾害点出现临灾征兆,继续进行监测。继续进行监测。(2 2)出现大)出现大暴雨等引发因素,监测工作发现点出现临灾征兆;应及暴雨等引发因素,监测工作发现点出现临灾征兆;应及时报告,加强巡查,并启动防灾预案。立即组织避让,以确保危险区内时报告,加强巡查,并启动防灾预案。立即组织避让,以确保危险区内居民和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居民和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财产的搬迁。织财产的搬迁。

59、2.2.处于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区范围外的地质灾害预案点处于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区范围外的地质灾害预案点 没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地区,仍需注意其他引发因素的影响,没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地区,仍需注意其他引发因素的影响,按预案要求,开展常规监测工作。出现临灾征兆,也应按条例要求,加按预案要求,开展常规监测工作。出现临灾征兆,也应按条例要求,加强巡查及时上报,并及时启动防灾预案,组织避让搬迁和抢险救灾工作。强巡查及时上报,并及时启动防灾预案,组织避让搬迁和抢险救灾工作。三、非多发期(无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三、非多发期(无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群测群防工作群测群防工作 应根据非多发期地

60、质灾害引发因素和地质灾害的特征,作好群应根据非多发期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和地质灾害的特征,作好群测群防工作。测群防工作。1.1.未发现临灾预兆的引发因素,应按预案要求,作好常规监测工未发现临灾预兆的引发因素,应按预案要求,作好常规监测工作;作;2.2.有明显临灾预兆;应查明引发因素,加强监测和巡查,并及时有明显临灾预兆;应查明引发因素,加强监测和巡查,并及时报告;报告;3.3.存在地震等自然因素或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的引发因素,并出存在地震等自然因素或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的引发因素,并出现临灾预兆时,除采取加强和加密的监测、巡查的措施外,还现临灾预兆时,除采取加强和加密的监测、巡查的措施外,还应及时上

61、报,按预案及时组织避让。应及时上报,按预案及时组织避让。四、地质灾害天气预报与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四、地质灾害天气预报与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 我国目前推进的三级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我国目前推进的三级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处于对地质灾害提供区域性发生程度大小的作,处于对地质灾害提供区域性发生程度大小的预报预警信息的作用阶段。预报预警信息的作用阶段。地质灾害的引发因素不仅局限在气象因素这一地质灾害的引发因素不仅局限在气象因素这一方面,方面,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在增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在增加加。准确预报十分困难准确预报十分困难将此项工作于群测群防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

62、挥这两种方法的互补性,则会取得很好的防灾和减灾效果。时间范围成功预报(起)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万元)2004年四川省84528412336.42003年2004年全国14207727885300第四节第四节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编制和救灾工作的组织和救灾工作的组织一、突发性地质灾害一、突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

63、的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被动式的应急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被动式的应急进行。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五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内容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内容有:1.1.应急机构和有关

64、部门的职责分工;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2.2.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3.3.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4.4.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5.5.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6.6.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应急预案(临灾应急方应)险情预案(灾害发生后应急反应)灾情预案省人民政府发布特大型地质灾害预报后,

65、根据预测地质灾害的危害和规模大小和省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决定是否启动省级应急预案。同时通报省地质灾害救灾领导小组各专业组做好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省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应加强与预报区的联络,密切注视和跟踪灾情并及时向省政府汇报,预报区地方人民政府应立即做出临灾应急反应,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监测,随时向当地和上级政府报告灾情变化趋势,根据灾情发展,组织避灾疏散,平息谣传或误解,保持社会安定。(市、县参照上述程序)灾害发生后,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分别立即启动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了解灾情,确定应急规模,并立即开展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根据灾情危害性等级,逐级或同时越级上报。省政府对特

66、大型地质灾害采取应急措施,在迅速了解灾情基础上,根据受灾程度、范围,立即启动省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投入地质灾害救灾工作。省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密切跟踪灾情,并组建地质灾害救灾现场指挥部,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必要时,请驻军调派部队赶赴灾区,请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全省对灾区进行支援等问题,部署指导协调灾区政府和救灾各专业组进行救灾工作。地质灾害所在市(地)、县人民政府及地质灾害领导小组要迅速了解灾情,立即报告上级并通报有关部门,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组织,安置和疏散灾民;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接待安置救援人民及救灾物资、资金使用和监督,平息灾害谣传和误传,解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三、应急防灾抢险工作的组织三、应急防灾抢险工作的组织(一)地质灾害(一)地质灾害应急应急处置工作原则处置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分级管理、综合协调、快速高效。(二)组织机构及职责(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1.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副省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和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财政厅、民政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