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资料素材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7896429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诗歌鉴赏资料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资料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资料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资料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资料素材(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G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个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

2、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说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使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个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3、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相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相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比照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

4、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

5、引出了下面的表达.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使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表达,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

6、,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2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但仅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7、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表达如此阔大的景象 这种大处落墨的环

8、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

9、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使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10、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比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用比照,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实行比照,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比照,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11、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

12、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比照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能够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

13、;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能够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能够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

14、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

15、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能够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认,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

16、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认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不过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

17、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能够是人,也能够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理解等.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比方湖光山色,田园桑麻,

18、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但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这个泣字

19、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 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

20、歌颂. 二,如何鉴赏诗歌形象 第一步:感受客观生活图景. 理解物象的性质:乌鸦象征着凄凉,柳和送别相关,浮云象征着游子等等.通过看物象的性质把握诗人的感情主旨. 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图景的性质. 分析写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粗线条白描,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有没有铺垫,衬托等. 第二步:体会感情.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对事物是褒还是贬. 具体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 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 是轻松愉悦,心旷神怡

21、,还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或是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 一,结合已学的诗歌,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

2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

23、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不同题材的古诗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24、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但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气氛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

25、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分析诗歌的写作

26、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比照(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使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能够成为诗人描

27、摹的对象,都能够寄托诗人的感情.因为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理解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

28、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个类. 鉴赏边塞诗,要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表达国运兴衰,所以,假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协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

29、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 如何对古代诗歌实行鉴赏呢?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抓诗眼、明意象、品意境 1抓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往往就是诗眼。诗眼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抓住诗眼,就能使诗歌的意蕴现形,境界全出。 2明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是为“象”;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明确诗词中的意象,能够更容易把握诗词中的情感。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30、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借以表达复杂的某种情感。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个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品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鉴赏如能把握诗词的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情景关系,往往就能领悟到诗词中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的意境特点。 抓诗眼、明意象、品意境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能够穿

31、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鉴赏宝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一、诗歌鉴赏的步骤: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一)先弄清写了什么?1.写了什么内容?这里内容能够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能够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能够协助我们

32、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能够看出什么内容?【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4)调动知识积累。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提示:诗中有画和精忠报国(二)弄清是怎样写的?1.典型细节的理解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

33、花”中的“闲敲”这个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假如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2.注意全诗的结构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3.注意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1998年的高考题,这首的前三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局部。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假如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

34、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局部,是为整体服务的。4.注意表达的角度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6.注意环境的渲染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

35、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7注意用曲的特点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明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邑yi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

36、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8.注意语句表达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1)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题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题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一波三折,动静结合。(2)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衬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思考:2000年

37、春季卷用的何种修辞手法。提示: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3)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常见问题有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分析:“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假如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三)表

38、达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个过程中来分析。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如: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使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

39、、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二、风格和流派 (一)“风格”是指因为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知识点归纳: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 李贺诗奇诡变幻, 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 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

40、、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 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 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 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 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所以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1、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气

41、壮山河,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

42、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2、 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来说,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狂荡不羁。就客体来说,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3、 沉郁:假如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沉郁,就

43、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但仅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 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

44、慨之诗。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长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

45、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所以,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概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

46、;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擅长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长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47、三、古典诗歌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忧国伤时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

48、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点。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生志向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基本分类如下: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

49、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人生感受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5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思乡怀人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长亭送别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

51、辛渐鉴赏思想感情术语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答题思路模式: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四、主旨及主题: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可概括为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伤、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评价主旨类”方面术语集释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长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

52、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长远。五、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出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能够对形象直接描写,也能够间接描写,能够粗线条白描,也能够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能够铺垫、衬托,也能够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豪放

53、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但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4、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六、诗歌中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

55、意境,或者用衬托、比照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古人因为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6、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结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结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结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57、。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相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七、意象和意境 (一)“意象”“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创作主体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影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

58、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个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很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

59、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

60、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

61、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