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874892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218.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资源描述:

《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7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毕业论文题目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学院(系):林学院专 业:班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2年5月摘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多学科、综合的系统工程,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掠夺式经营和滥用、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和生态两个良好循环,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本文依据凤山县2006-2010年间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凤山县5a来生态县建设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3方面选取了具体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PH)原理,建立了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结

2、果。就凤山县生态化程度而言,凤山县生态建设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0.5908增长到2010年的0.6624,凤山县2006年到2010年的生态建设综合指数值都介于0.55到0.75之间,且逐年增加,说明凤山生态县建设的程度较高,而且还会越来越高,凤山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增强。总的来说,凤山生态县的建设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综合效益增长势头明显,经济效益发展变化最明显;生态效益总体上处于平稳发展期。为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凤山县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使系统整体功能得到增加。通过凤山县生态建设的效益评价,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通过生态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协调经济发

3、展和环境的关系,凤山县必将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的新局面。关键词:生态县建设 效益评价 凤山 层次分析法 综合指数法 Phoenix mountain ShengTaiXian benefit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Abstract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 long term, multi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 engineering, it is helpful for resource to rational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

4、d protection,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void LveDuoShi management and abuse, wasteful phenomenon,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wo good circulation,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three efficiency unification.Based o

5、n 2006-2010 years FengShanXian soci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o FengShanXian five years ShengTaiXian construct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s, fro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pecific indexes, the analytical

6、 hierarchy process (APH) principle to build the phoenix mountain ShengTaiXian construction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And method of synthetical index calculates results.It FengShanXian ecological level, FengShanXi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mposite index from 0.5908 in 2006 to 0.66

7、24 in 2010 growth, FengShanXian 2006 to 2010 year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re comprehensive exponent value between 0.55 to 0.75 between, and increase year by year, shows the ex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hengTaiXian phoenix mountain is higher, but also will be more and more high, the sustainable d

8、evelopment of the FengShanXian ability enhancement year by year.generally speaking,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engTaiXian phoenix mountain in recent years have made the remarkable effect, comprehensive benefit growth obviou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most obvious changes; Ecological benefit ove

9、rall in the smooth development. For this, w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FengShanXia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make the system as a whole be increased.Through the FengShanXian ecological benefit evaluation, further clarify the for a time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

10、ion of the main task and work, through the ecologica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o further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FengShanXian will 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harmonious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ShengTa

11、i county construction benefit evaluation phoenix mountai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目录摘要IAbstractII前言1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综述21.1国外研究概况21.2国内研究概况31.3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51.3.1指导思想51.3.2规划原则51.4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6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来源72.1自然环境状况72.1.1气候72.1.2水文和水资源72.1.3地形地貌72.1.4地质和土壤82.1.5行政区

12、划82.1.6人口与民族8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92.2.1“十一五”期间总体要求92.2.2“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效92.3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现状102.3.1水资源102.3.2土地资源102.3.3矿产资源112.3.4生物资源112.3.5旅游资源112.4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状况122.4.1环境质量现状122.4.2生态保护工程建设122.5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32.5.1水土流失132.5.2石漠化132.5.3矿山生态环境问题132.5.4自然灾害132.5.5农村面源污染142.5.6人居环境存在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2.6资料来源142.6.1文献研究和资料收集142.6.2

13、统计数据的收集142.6.3其它相关资料的收集14第三章 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153.1层次的确立和指标的选择153.2评价方法及权重的确定163.2.1层次分析法介绍163.2.2层次分析方法的运用173.3生态化县域综合指数的计算203.4分级标准的确定20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14.1各级指标值的计算结果214.1.1三级指标的计算结果214.1.2二级指标的计算结果214.1.3一级指标的计算结果214.1.4生态建设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214.2评价结果分析21第五章 效益评价255.1经济效益255.2生态环境效益275.3社会效益295.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9第

14、六章 建议和结论306.1凤山生态县建设的建议306.1.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机制306.1.2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建设306.1.3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316.1.4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县建设316.2结论31主要参考文献33附表135附表239附表337附表445致谢64 1 前言生态县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削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达到可持续

15、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生态县是一个开放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努力使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良好三者之间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建设生态县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全面的社会进步为目的,构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高度协调的动态平衡体,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长远根本利益。当

16、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 “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县,就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县,更有利于改善我县的环境形象,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凤山县具备了建设生态县的各种优势条件,通过“十一五”规划,凤山县的综合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通过对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有助

17、于推动凤山县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进步。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综述1.1国外研究概况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模型总体上仍处于探索之中,并且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标准方法。同时,各国际组织、各个国家从不同国情、不同角度出发,相继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他们的一些经验和成果,将有助于生态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可持续收入”或称之为“绿色GNP ( Green GNP )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

18、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然而,这一新指标更多地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框架之上,其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具体计算还缺乏可靠有效的方法。19911995年间,加拿大国家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National Round Table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NRTEE)的可持续发展监测课题组对加拿大在监测、评价和报告可持续发展能力过程中涉及的复杂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它设计了一种新的、系统的方法和模型来建立指标体系,这些方法和模型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NRTEE,1995) 1。NRTEE指标体系强调评价4个方面的问题: a、生态系统

19、的状况(或健康)和完整性; b、广义上的人类福利(包括个体、社区和国家等)和自然、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属性的评价; c、人类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d、以上3方面的整合及其相互间的关联。 NRTEE指标体系针对每个问题都设计了许多指标来衡量其运行状况。1996年3月,英国环境部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推出了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组织框架是WCED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白皮书中的详细阐述。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目标有4个2: a、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b、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优化利用; c、可再生资源必须可持续地利用; d、 必

20、须使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所造成的损害及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危险最小化。在每一个大目标之下又包含几个专题,共有21个专题。在每一个专题下面又包括若干关键目标和关键问题,在关键目标和问题下面再选择关键指标,共计有118个指标。近几年,国外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如苏格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序列研究3、可持续性模糊评估模型4、模糊集合模型5等。1.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单纯依赖物理化学指标的单个环境因素或多个环境因素的环境质量评价发展到依赖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对整个生态系统

21、的评价,进而又扩展为着眼于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价方法也从简单的指数评价法拓展到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基于神经元网络的评价法等。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特别是90 年代初以来,我国有一批专家学者开展了有关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系列研究。关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系列研究。 例如, 北京大学叶文虎等的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一文研究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指标体系的概念,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框架建议,提出了全球、国家、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图6。凌亢(2000)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

22、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7。2002年,曹慧等在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一文中,采用一种完全递阶的层次结构,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线性隶属方法对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8。2003年,罗上华等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选择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建了一个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指标进行了评价9 。刘春莉在生态环境质量物元可拓评价及实例分析中从探索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入手,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 如运用物元可拓的方法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且用该方法对土壤环境

23、质量进行评价10;董文福等在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生产力方法中用生产力方法研究了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从生产量、生物量和物种量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进行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11;赵秀勇、缪秀波在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中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城市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12。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中国科学院马世骏等提出的用于区域生态建设的科学理论13。1987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王如松等应用这一观念,发展了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管理。这一方法论体系在我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中产生了广泛影响14。国内在追踪

24、国际理论前沿的同时,注意加强了指标可操作性的研究,力求所建立的指标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一方面结合了中国的特点,另一方面努力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各省区和地方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既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又突出了各自的特色。但是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学上,我国这类研究的水平在总体上与国际前沿尚有距离,实证研究对实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策支持能力较差。特别是至今还没有大家一致公认和接受的指标体系。我国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指标体系的框架设想,探索或建构了国家级指标体系,省级指标体系,地方和部门的指标体

25、系,特殊空间如流域的、山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有关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999 年宋永昌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并选择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香港等5 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析15。( 2 )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999 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叶亚平等提出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由

26、生态环境质量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三部分组成16。2001年6 月,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呈明显的层次结构,它认为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指标体系包括了1个目标层,4个系统层,13个指数和31个指标17。新疆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提出了农田生态、自然生态和人为环境压力三方面指标,分别代表农业、自然和人为生态环境质量,选择表征上述方面的20 个指标建立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8。( 3 )生态脆弱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脆弱带一般是指那些对环境

27、因素改变的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小的生态环境系统19。生态脆弱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主要成因指标和结果表现特征指标。五个主要成因指标为水资源、热量资源、干燥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表植被覆盖度;六个结果表现指标为人均GNP 、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工业产值、农业现代化水平、恩格尔系数和人员素质20。( 4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作为目标,提出了一套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方面评价指标体系21。1.3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3.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生态经济

28、、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建立高效的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和复合农林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提高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化,着力打造“生态凤山、宜居凤山、和谐凤山”,促进全县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2规划原则生态县建设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各方,全面规划,重点推进,实现全县的整体优化;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同时规划应注重因地

29、制宜的原则,根据该县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确定合理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目标;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抓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生态良好区必须实行预防性保护,对部分遭受破坏的资源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性保护,对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必须予以重建。1.4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次研究立足于凤山县的县情,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凤山县的形势,结合“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凤山县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社会进步3方面提出了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结果计

30、算,并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凤山县生态环境优势,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凤山近几年生态县建设的效果总结,开展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凤山县今后进一步开展生态县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典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来源 凤山县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缘,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河池市的西北部,因县城“环山似凤、环凤皆山、屏翠丹峰、凌霄欲飞”,故美称风山。其地处北纬24152450、东经1064110717之间,东与东兰县毗邻,南连巴马瑶族自治县,北倚天峨县,西与百色市的凌云、乐业县接壤。距离河池、百色、南宁各

31、198、201、333公里。2.1自然环境状况2.1.1气候凤山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北有云贵高原作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气寒潮的侵入,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利于东南暖湿季风的输入,故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冬短而干,夏长而湿,春秋相当。气候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9.3-19.5,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6.2、10.4,无霜期362天,极端高温37.1,极端低温-3.4。全年降雨量年平均雨量为1530.2mm,降水多集中在5、6、7、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平均年蒸发量为1232.6mm,蒸发量比降雨量少,属于湿润地区。2010年,全县

32、平均气温19.5,较常年降低0.3,全年平均降水量1769.1毫米,比去年增加727.8毫米。2.1.2水文和水资源县域内无客水,水的供给属雨源型,占全县总面积44.37%的岩溶地区基本无地表河流。全县集雨面积1737.93平方公里,年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坡心河、盘阳河(乔音河)和砦牙河从境内流出。其中,地表河集雨面积984.54 平方公里,平均流量21.797立方米秒,水资源量11.33亿立方米。砦牙河处在县内东北部地区,由东兰县西部及本县东部的板任、板均一带多条小支河在长洲汇集而成,流经长洲、平雅、砦牙、拉英大队,后进入东兰的西北部;盘阳河处在县内中部,发源于西北部,流经乔音、久

33、加、凤城、京里等地,在京里一带进入地下河;坡心河在县内的西部,发源于境内西部的洪力一带,经平乐,平旺大队后进入地下。这三条河床均浅窄,河宽均在2030米,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地下河集雨面积753.4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90立方米秒,水资源量0.57亿立方米。2.1.3地形地貌凤山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倾斜,山多地少,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东风岭、青龙山和都阳山山脉均由西北蜿蜒向东南。西部基朗山海拔1318米,为县内最高峰。境内土山、石山混杂。东部、中部为侵蚀中山、低山;东北部、西部为峰丛洼地;南部为峰丛洼地、峰林槽谷。全县土地总面积1737.93平方公里,非岩

34、溶区和岩溶区分别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5.62%和44.38%。岩溶区总面积为771.21平方公里,其中峰丛洼地709.09平方公里,丘岭谷地62.12平方公里。全县海拔800m以上的中山占81.92%,平地仅占10.17%,水域占0.67%,其它低山和高丘占7.24%。2.1.4地质和土壤凤山县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泥盆系至二叠系下统为碳酸盐岩,厚度10073156m,出露在凤山县的东北部的林峒砦牙、西南部的更沙中亭江洲、东南部的坡心月里等地,岩溶作用强烈,发育有峰丛、洼地、谷地、地下河、溶洞、天坑等地质地貌景观,构成凤山洞穴地质公园的主体和核心。而二叠系上统和三

35、叠系以碎屑岩(非可溶岩)为主,出露在碳酸盐岩的外围区域。此外,在凤山县的西南部江洲逻楼一带还有少量的中生代侵入岩脉出露;在河床、阶地、冲沟、洼地和谷地的底部有少量第四系覆盖。凤山县域内构造位于华南地槽系西部的右江地槽内,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全县共有6个土类,13个亚类,31个土属,68个土种。分布面积最多的是黄、红壤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500800m的砂页岩山地地带。其次为石灰岩土类,分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2个亚类,分别分布在石灰岩山地的坡麓、峰顶和山坡的石缝之中。其余土类按分布面积大小依次为:黄壤土类、水稻土类、红壤土类、冲积土土类。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沙壤土次之,土壤较肥沃。 2.1.5行

36、政区划凤山县辖1个镇、5个乡、3个民族乡:凤城镇、袍里乡、砦牙乡、长洲乡、乔音乡、金牙瑶族乡、中亭乡、平乐瑶族乡、江洲瑶族乡。凤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建成区面积1.87平方公里。2.1.6人口与民族截至2010年,凤山县全县总人口20.28万人,以壮族为主,其次为汉、瑶、苗、毛南、仫佬、回、满等13个民族。其中,壮族占56.46%,汉族占35.04%,瑶族占6.45%。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规划期间,凤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指标增幅较快;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凤山县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林土特产是

37、本县的重要产业。境内林产品资源丰富,主要有杉木、油桐、油茶、八角、板栗和核桃等,是广西重要的八角、油茶产区和林业生产基地之一。凤山县工业已经逐步形成以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小水电业、缫丝业以及木材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县内交通以公路为主,通车总里程为693公里,有凤山巴马二级公路,凤山东兰三级油路,凤山凌云、凤山天峨、凤山乐业四级油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四级砂路,绝大部分村屯通屯级路,交通尚属方便,但高等级公路少。2.2.1“十一五”期间总体要求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38、,坚持“六项原则”,落实“五个统筹”,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旅游活县、民营富县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以富裕凤山、文化凤山、生态凤山、平安凤山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凤山建设,力争用5至15年时间,把凤山打造成为:中国钙都、中国西部和广西重要的黄金、黄铁矿生产加工基地、广西重要的用材林、香料、植物油生产基地、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4A级景区。 2.2.2“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效截至2010年,凤山县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39、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3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增长18.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2%、37.6%和37.2%。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32.4%和59.2%。全年人均GDP为67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4元,人均财政收入458.6元。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全县从业人员10034人,比上年增长7.5%。城市新增就业1144人,比去年下降14.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31

40、1元,比去年增加690元,增长2.9%。全年财政收入885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493万元,增长18.2%。各项税收收入6219万元,增长19.9%。一般预算支出83453万元,增长37.0%。2.3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现状截至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127.5万亩,森林覆盖率80.2%(含石山灌木林),杉木面积30.6万亩,八角面积20.2万亩,油茶面积27.2万亩,核桃面积9.3万亩,森林蓄积量331.3万立方米。县城区规划面积3.9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8平方米;县城区人口3.02万人;城镇污水

41、处理率71%,城镇供水总量146万平方米,城镇供水总量146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0%。年度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标目标控制量以内;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6.02%。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23.5万元。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起,造成死亡6人,伤3人,直接经济财产损失5200元。2.3.1水资源凤山县年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坡心河、乔音河和砦牙河从境内流出。其中,地表河集雨面积984.5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21.797立方米秒,水资源量11.33亿立方米。地下河集雨面积753.4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90立方米秒,水资源量0.57亿立方米。水

42、资源蕴藏水能理论储藏量为3.1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22万千瓦,占理论储量39;已开发利用4192千瓦,占可开发量34.36。2.3.2土地资源2010年,凤山县土地总面积173973 公顷。其中,耕地147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园地1513.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7%;林地75440.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41%;草地14869.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73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交通运输用地329.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59.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8%;其他土地67257.

43、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70%。2.3.3矿产资源凤山县储量及地质情况已弄清的矿床级有6处,其中大型矿床、小型矿床各3处;储量及地质情况尚未弄清的矿点级有75处;未发现矿体但可作为找矿线索的矿化点31处。主要矿种有:煤、硫铁矿、褐铁矿、大理石、金矿、锑矿、铜矿、方解石等。截至2008年底,县内已发现矿产23种。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近40吨,居广西首位;已探明黄铁矿储量1.4亿吨,位居广西前列;已探明方解石储量3000多万吨、白云岩储量1000多万吨。目前,矿产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方解石、硫铁矿和褐铁矿等。2.3.4生物资源凤山县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219科,约2000多种植物。其中,主要野

44、生植物有红椎、樟树、金丝李、枫树、苦楝、喜树、山麻杆、田七、金银花、首乌、板蓝根等;国家级保护植物20种,一级6种,分别是苏铁、银杏、南方红豆杉、掌叶木、桫椤、伯乐树,二级14种,分别是金毛狗、华南五针松、短叶黄杉、黄杉、翠柏、地枫皮、樟树、任豆、花榈木、大叶榉树、蒜头果、毛红椿、伞花木、喜树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47科931种,野生果类有5科12种,其中益母草、金刚藤、十大功劳等药用植物和山桃、苦季、草莓、树莓和水东哥等果类很有开发价值。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有5个纲22个目42科123种。其中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蟒蛇、白鹇、穿山甲、林麝;属广西重点保护的有:金环蛇、竹鸡、豹猫、果子狸、黄猄等

45、。鱼类资源丰富,著名的有油鱼、盲鱼等。小耳黑猪、凤山番鸭、凤鸡、肉牛、凤山县山羊等人工饲养动物极具凤山特色。2.3.5旅游资源凤山县自然风景点包括穿龙岩、内龙、鸳鸯泉、鸳鸯洞、三门海、南天门、社更天生桥、雷劈岩、阴阳山、江洲仙人桥、江洲地下长廊等,人文景观包括红军标语楼、红军岩、红军指挥所、红军兵工厂、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战场遗址等革命历史遗迹,是全国十二大红色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门海天窗群于2005年被国际洞穴协会专家组考察定位为世界唯一的水上天坑;穿龙岩洞厅是世界第五大洞穴厅堂,内设凤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和洞天剧场;江洲仙人桥(跨度144米)是跨度位居全国第二的天生桥;与仙人桥紧紧相连

46、的江洲地下长廊是国内第三长的地下洞穴长廊,已测长度37公里,预计长度超过100公里。2005年8月,凤山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岩溶地质公园。2008年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已通过国内评审,获得了2009年参评世界地质公园的提名。2010年6月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组织专家对凤山县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评审。凤山巴腊天然生态林猕猴繁殖保护区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10月,凤山成功晋级为世界地质公园。截至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亿元,比上年增长37.9%。2.4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状况2.4.1环境质量现状 2.4.1.1地表水环境质量2010年,凤山县的环境质

47、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均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生活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占全县总量的65%以上;县城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中生活污染源是最主要的污染源。2.4.1.2空气质量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全部符合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国家标准,整体环境优良。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级标准,大气质量良好;生活用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县总量的60%以上。2.4.1.3声环境质量2010 年,凤山县县城区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级声效声级为51分贝,夜间平均等级声效声级为43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2008)一类标准,整体环境没有受到噪声影响。噪声污染包括环境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其中

48、主要污染源为建筑噪声。环境噪声与工业噪声均未超出国家标准。2.4.1.4污染综合防治目前,凤山正在加紧建设垃圾填埋场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对于县城以及县域周边污染综合防治和环境的改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散布在县域各地的工厂和采矿选矿点,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防控措施,污染综合防治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4.2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工程主要涉及水源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类。水源地保护主要集中在乔音水库、平乐水库、八龙水库等,确保了重点城镇和重点农业区的水源供应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正在抓紧调查和申报巴腊和糯米洞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筹备建设凤旁更旦森林公园。2.5

49、生态环境主要问题2.5.1水土流失凤山县水土流失面积45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38,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66.99平方公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0.17平方公里,强度水土流失面积0.74平方公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381.72平方公里。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800吨平方公里,流失总量达100多万吨。根据GIS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县水土流失极敏感集中在乔音乡久隆村、凤城镇松仁村和凤凰村、江洲乡的陇善村、弄旁村和巴标村、金牙乡的干存村等。2.5.2石漠化凤山县岩溶区总面积为771.21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土地595.28平方公里,占岩溶区面积的77.2%;潜在石漠化土地149.89

50、平方公里,占岩溶区面积19.4%,岩溶区主要分布在砦牙乡的弄怀村、凤城镇松仁村和凤凰村、江洲乡的陇善村、弄旁村和巴标村、中亭乡的陇弄村、凤界村、中亭村、金牙乡的坡茶村等。2.5.3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方解石矿山开发对地貌景观和植被造成的破坏,尾矿处理泄露对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等。2.5.4自然灾害2.5.4.1旱涝灾害凤山县境内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病虫害、倒春寒、寒露风、冰雹灾、滑坡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旱灾,其次为水灾。旱灾按季节分,有春旱、夏旱、秋旱3种。发生的频率以春旱最高,秋旱次之,夏旱又次之。洪灾区域主要是俗称“野马河”的砦牙河沿岸,包括长洲、砦

51、牙乡的沿河地带。坡心河流域内的金牙、中亭、六马、谋爱、江洲等支流的河谷地以及坡心河潜入地下洞口前的大片农田,也是洪灾泛滥发生地。岩溶区易涝面积0.60万亩,占全县易洪涝面积25。涝灾地域主要是石山岩溶区的凤凰、长洞、寅亭、巴标、久隆、板隆、坡茶、陇旺等弄场洼地。冰雹也是凤山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2.5.4.2地质灾害凤山县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和滑坡。大部分的滑坡和崩塌隐患点多位于人工开挖的县城和居民点边坡处或坡度极大、植被覆盖差的土山区和石山区。2.5.5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污染。农药和化肥使用水平高,土壤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逐步显现。白色污染也较为严重,部分禽

52、畜粪便没有集中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还不完善。2.6资料来源2.6.1文献研究和资料收集通过中文数据库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站上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生态县建设指标、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县建设的效益研究、生态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为选题及后续工作做好铺垫。2.6.2统计数据的收集通过逐一走访凤山县统计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旅游局、国土资源局、社会保障局、计划生育部门、水果局、城建部门、电信部门、卫生部门等收集凤山县历年的相关数据。收集的指标包括宏观经济数据(如:地区生产总值(GDP)、财政收支、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

53、年均纯收入、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等)和生态环境数据(如:森林覆盖率 (山区)、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农村公共厕所普及率等),并从河池市统计年鉴2007-2011获得相关资料。2.6.3其它相关资料的收集 通过凤山生态县建设过程中的“十一五”规划材料等。第三章 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3.1层次的确立和指标的选择凤山县是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不是一维简单的物理量,而是一个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物理因素在内的,由众多属性组成的多维多层向量。这种指标体

54、系应具备以下特性:独立性,即同级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独立性,合理性,可测度、可操作、可比较、可推广;完备性,即能覆盖和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层次性,即根据不同的评价性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稳定性,即在较长的时期和较大的范围内都可使用22。根据上述原则为凤山县构建一个具有三个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最高级指标为生态综合指数,其下是一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下选择8个主要因子组成,包括环境绿化、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人口和健康保障。三级指标又是在二级指标下选择31个因子组成,包括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空气环境质量、

55、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化学需氧量(COD)、年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化肥施用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寿命、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新型农村合

56、作医疗覆盖率。凤山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是具有南方县级区域特色的县级指标体系,为使其能更好的反映地域特点,本体系除了包含有国家“生态县”的27项具体评价指标外,另加入4个分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人口平均寿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见附表4)评价指标的参照标准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 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世界卫生报告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 生态系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对县级生态系统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备,三级指标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补充才能使系统更好地反映县域特色,使其具有地域性、可操作

57、性、实用性的特点。3.2评价方法及权重的确定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个多指标、多目标的综合系统,各种多目标评价方法层出不穷,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数以百计的评价方法中,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加权和法、主成份分析法、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ELECTRE法和专门用于效益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等。在我国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区域生态系统的评价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权重。如杨秀春、朱晓华在徐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与整治研究中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应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灾害、环境污染、社会经济条件4个方面确定评价因子,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

58、价体系23。本文拟建立一套县域生态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根据选取的标准,用多指标指数综合评价法,并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的计分方法对每一个具体的变量指标计分、归一化。3.2.1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24(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缩写 AHP)是 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它可以将人们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来表达和处理。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问题,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决策中,面临的往往是一

59、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较难同时对若干因素作出精确的判断,层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两两因素对比,减少将若干因素放在一起比较的困难与不确定,同时也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基本步骤如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之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亚指标层等等,用框图形式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与因素的隶属关系。 (2)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或优劣、偏好、强度)的认识,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表3-1)表3-1 1-9 标度法

60、标度含义135792、4、6、8倒数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判断的倒数(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 的特征根为AW=max的解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为进行层次单排序(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 I= (max n)/(n-1)式中:I一致性指标max特征根n样本数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61、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25-26。3.2.2层次分析方法的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在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中,主要依据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为构建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需确定指标的标准值,为方便计算三级指标的数值,参考标准值的制定需遵循以下原则:尽量采用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参考国内国外具有良好特色的城市与区域的现状值;对目前统计数据不完整的,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数据前,暂

62、用类似指标。根据上述原则拟定了凤山生态县建设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值。3.2.2.1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环境、经济和社会各系统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程度并不是相同的,因此,在分析凤山生态县建设的发展情况时应确定各因子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即对各系统的权重进行分析27。权重的评定人为因素较多,但又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评价结果。另外,由于各个指标的地位、作用在各系统中也不完全相同,需要给予各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值,以利于实现评价指标汇总的目的。权重值在专家咨询(专家组成员为:广西大学林学院赖家业教授、黎向东教授、吴庆标老师、庄嘉老师、凤山县经贸管理局局长韦仕胜、凤山县环保局局长韦世军

63、、凤山县水果局局长张武贵)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加以确定28-31。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的结果以A.L.Saaty建议的19标度法表示(见表3-1)。根据凤山县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经征求多位专家以及凤山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见,采用求和法分别计算一、二级评价指标对于上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详细结果见表3-2表3-6。 图3-1 凤山生态县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表3-2 生态县综合发展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43 ;对总目标的权重:1.0000;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Wi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1.0000 1.4918 0.8187 0. 6703 1. 0000 0. 67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