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7853168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年增订版)目录中药煎煮常识. 3 中药的服用方法.3 中药用药禁忌.3 中药使用的误区.4 正确服用中成药.4 喝中药不苦的窍门.5 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5 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6 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6 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6 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7中药煎煮常识一、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以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为主,忌用铁锅、铝锅、铜锅。二、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厘 米,浸泡 30-60分钟为宜。三、煎煮方法:每剂煎煮两次。第一煎先

2、用大火将浸泡的药物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 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煎煮时最好加盖。四、煎药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15-25 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 物 5-15 分钟,滋补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 40-60 分钟。五、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具体决定。成人服用,每次以250300 毫升为宜,一剂若煎2次,总量即500600毫升;若煎3次,总量即750900毫升。儿童酌减。六、服用时间: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七、特殊药物的煎煮:1、先煎 即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包括矿物类、贝

3、壳类药物,如牡蛎、磁石等 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2、后下 待药物快煎成时再投入煎煮数分钟。如薄荷、大黄、白豆蔻等。3、包煎 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药物宜包煎,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等;含绒毛类药物如旋复花 宜包煎。4、另煎 贵重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宜单独煎汤兑入其它药汁服用。5、烊化 即溶化。阿胶、鹿角胶等药物宜先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服。6、冲服 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冲服。中药的服用方法一、服用时间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均宜清晨空腹服。 饭前服: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和治疗肠胃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饭后服:消食健胃药或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睡前服:一般安

4、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涩精止遗药和缓下剂也宜在睡前服。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用。二、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中药用药禁忌一、服药食忌: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的食物。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 炸类药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 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二、妊娠用药禁忌1、禁用药: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马钱子、川乌、草乌、三棱、 莪术等。2、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

5、、行气药、攻下药等。如牛膝、川芎、桃仁、红花、大黄、芒硝、肉 桂、附子、牡丹皮等。中药使用的误区很多人对重要认识不足,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误区。1、中药无毒副作用 中药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药性温和,很少发生毒副作用。但因此认为中药完 全没有毒副反应食错误的,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同一种药物,也会有不良反应。2、药性慢不能用于急救 其实中药是可以用来急救的。方剂中的“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 都是古人抢救危重病人的真方。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得当,中药同样可以用来急救。3、夏季不宜服汤药 有人认为中药汤剂在夏季煎煮不便,从而觉得夏季不宜服汤药。其实从疗效上 讲,夏季是可以服用中药的。古人就

6、总结出许多适合夏季服用的汤药,如“藿香正气散”“黄连解毒汤” 等。4、盲目使用补益药 补益类中药在气血阴阳的滋补方向上也有偏向,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若不 经过医师诊断就长期盲目用药,不但没有滋补作用,还会引发许多症状。因此在使用滋补类中药时一定要 根据病情,据证用药,辨证滋补,方可达到预期效果。正确服用中成药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量报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由于有的中医在处方 时,对中成药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有时, 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虽写着每次服多少克,但却未标明多少粒药为

7、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 惑。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执业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不要问医生,因非其本 职,否则可能致误)。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2)注意服药禁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用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马虎不得。 用药前必须详阅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按章执行, 予以避忌。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3)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 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8、”的原则进行。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 空腹时服。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对于慢 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 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或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4)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蜜丸剂,常常给服药者 带来许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 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严重后果。正确的

9、服法 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较软的大粒蜜丸,可用 清洗过的于直接将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一颗大蜜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以上的小丸,分23次吞 下较为合理,否则同样会引起噎阻。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粒蜜丸时,爱将药丸嚼食,这其实不宜提倡。 因为虽然多数药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带甜味,但是不少丸药仍带有浓厚的中药异味。嚼服者一旦因 药丸异味而引起恶心反应,往往来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药浆而会引起呕吐,这可就事与愿违了。如果为了 加快药物吸收,加速药效产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5)注意服药反应:中成药与其他药物

10、一样,因各种原因也会引发人体的不良反应,随着中成药 的广泛应用,这样那样的不良反应会较多地出现,服用中成药者应对此要有所警惕。凡服药后出现皮 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而致过敏史者, 还须牢记以后不可再使用该药。喝中药不苦的窍门(1)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 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C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C至37C。(2)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 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

11、,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3)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 利落,转瞬即逝。(4)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5)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 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在服用汤药时,有的人不管服用什么汤药,均习惯加糖(冰糖、白糖、红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 以冲淡或消除苦味,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实属不妥。一是因为各种糖均属常用中药,均味 甘而具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证为邪

12、实之证,那就不但不利于驱邪,反而会加重病情。二是因为中药的 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与含铁、钙等无机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的 红糖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不但能影响药效,甚至会危害健康。 三是因为糖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干扰药液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四是因为糖还能降解某些 药物,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使汤液的疗效降低。五是因为某些健胃的中药,其之所以能健胃,就是利用 其苦味或其他异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加入糖后势必会消除这一作用。由此可知,服用中 药时不能滥加糖。若要加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加用。朱砂及含朱砂的中

13、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朱砂,又叫“辰砂”、“丹砂”,其主要成分足硫化汞,火煅时可析出水银。其味甘性寒有毒,功能镇 心安神、清热解毒明目。善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神不安、胸中烦热、惊悸不眠、癫狂,以及疮疡、咽痛、 口疮等。其成人的内服用量,每日为0.10.5克。服用时不入汤煎煮,应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服。但是, 朱砂有毒,被内服后可被少量水解,生成二价汞离子,蓄积在体内,对机体造成伤害。如果大量或长期服 用朱砂或含朱砂的中成药,人体就会因大最汞离子的生成或蓄积而出现急性或慢性汞中毒症 状,严重的 还可出现肝、肾、心、脑中毒。因此,不可大量或长期服用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 (如安宫牛黄丸、六神 丸、磁朱丸

14、、活络丸、蟾酥锭、紫雪丹、至宝丹等)。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其毒性较大。砷进入人体后,可蓄积和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主要分布 在肝、肾、牌等内脏及指甲、毛发等部位。砷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临床常用的不少中成药都 含有雄黄,如牛黄解毒丸(片)、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喉症丸等 因此,在服用这类药时应注意:首先,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或遵医嘱服用,避免超 量服用;其次,由于砷可引起蓄积性中毒,因此应避免长期服用;此外,应

15、避免与含硫酸盐、硝酸盐的西 药,如硫酸亚铁、硫酸镁、硫酸胍生片合用(因为二者合用会导致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属乌头类药物的中药材主要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含有此类中药材的中成药主要有木 瓜丸、正天丸、右归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金匮肾气丸、舒筋活络丸、附子理中 丸等。乌头类药物的有毒成分主要是乌头碱。乌头碱不但毒性大,而且易在体内蓄积,并易溶于乙醇;其毒 性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其一般中毒量为 0.2 毫克,致死量为 24 毫克,并常因个体差异而有别。乌头碱虽然有毒,但若经

16、过合理炮制与常时间煎煮, 就会分解成为近乎于无毒的醇胺类物质。鉴此,在服用这类药物时,首先要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其次是 不能泡酒服用或与酒同服;再者是不用生品;最后是入汤剂时应先煎12 小时,以再一次降低其毒性。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1. 含钙、铁、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瓦楞子、牡蛎、龙骨、海螵蛸、石决明、赭石、明矾等, 不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左旋多巴、喹诺酮类联用。2. 含钙较多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海螵蛸、珍珠、蛤蚧、瓦楞子、鹿角、枸杞子等不可与洋 地黄类、强心苷类药物合用,不可与氨基糖苷类合用。3. 碱性较强的中药,如瓦楞子、海螵蛸、朱砂等,不宜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

17、酶合剂、阿司匹林等合用;不能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奎宁等同服;不能与维生素B1同服;不能与氨基糖苷类合用;不能与奎宁丁同 用。4. 含酸性较强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等,不可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不可与碱性较强 的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5. 含有机酸的中药,不能与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西药同服;不可与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 炎痛等同服。6.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诃子、石榴皮、大黄、四季青等,不可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消化酶类药物联用;不可与维生素 B1 合用;不与去痛片、克感敏片等同服;不可与四环素 类抗生素及红霉素、利福平、灰黄霉素、制霉菌素

18、、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氨霉素、氨苄青霉素 异烟肼等同服;不可与麻黄碱、黄连素、士的宁、奎宁、利血平及阿托品类药物合用;不可与含金属离子 的钙剂、镁剂、氯化钴等合用;不与对肝脏有一定毒性的四环素、利福平、氯丙嗪、异烟肼、无味红霉素 等联用;不能与磺胺类同服。7. 含有皂苷类成分的中药,如人参、三七、远志、桔梗等,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合用;不宜与含有 金属的盐类药物如硫酸亚铁、次碳酸铋等合用。8. 含蒽醌类中药,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不宜与碱性西药联用。9. 炭类中药及瓦楞子、牡蛎等,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等联用。10. 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等不宜与菌类制剂如乳酶生、促菌生等联用。

19、11. 蜂蜜、饴糖、甘草等中药,不可与降糖西药同用。12. 含颠茄类生物碱中药,如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等及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均不可与强心苷类药物等 联用。13. 含麻黄碱类中药不可与强心药、降压药联用。14. 含汞类中药如朱砂、轻粉,不能与溴化钾、三溴合剂、碘化钾、碘喉片等同服;不能长期与含苯甲 酸钠等巴氏合剂、或以苯甲酸钠为防腐剂的制剂同服。15. 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白果、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药物如咳必清同用;不宜与中枢 抑制药物合用。16. 海藻、昆布等含碘类中药,不宜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西药联用。17. 发汗解表的荆芥、麻黄、生姜等不宜与解热阵痛药同用。18. 含钾较高的萹蓄、泽泻、白茅根、金钱草等不宜与氯化钾同用。19.含生物碱如黄连、黄柏、川乌、麻黄等不与士的宁、阿托品、麻黄碱同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