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8306391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药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历代本草专著历代本草专著本草本草年代年代著者著者记载药物记载药物附注附注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东汉东汉不明不明365种种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分为上、中、下三品。分为上、中、下三品。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南朝南朝雷斅雷斅第一部炮制专著。第一部炮制专著。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梁代梁代陶弘景陶弘景730种种首创自然属性分类。首创自然属性分类。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唐代唐代孙思邈孙思邈800余种余种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新修(唐)新修(唐)本草本草唐代唐代苏敬等苏敬等850种种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我国最早的一

2、部国家药典;图文对照。图文对照。证类本草证类本草北宋北宋唐慎微唐慎微1746种种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明代明代李时珍李时珍1892种种自然分类的先驱。自然分类的先驱。本草纲目拾本草纲目拾遗遗清代清代赵学敏赵学敏921种,种,增增716种种补纲目不足、纠纲目补纲目不足、纠纲目之误。之误。中医药基础知识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一、四气五味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有区别。有区别。对于有些药物

3、,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区别。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

4、子、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种药物具有热性。一般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寒症。所以有。所以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方法。中医药基础知识五味指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

5、味道,淡附于甘、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涩附于酸。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治治疗表证和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有辛味。辛味药易耗气伤疗表证和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有辛味。辛味药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者慎用。阴,故气虚、阴虚者慎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

6、作用。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能治疗盗汗、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中医药基础知识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阴(泻火存阴泻火存阴)等作用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应用。宜大量应用

7、。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脾胃便溏着慎用。治热入营血的病证。脾胃便溏着慎用。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

8、淡味,主治水肿、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中医药基础知识二、升降浮沉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的作用趋向。升降浮沉是指中药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升是上升,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趋向于表;沉是泄利,趋向于内。趋向于表;沉是泄利

9、,趋向于内。总的来说,凡是总的来说,凡是具有解表、散寒、升阳作用具有解表、散寒、升阳作用的中药,其的中药,其药性均属药性均属升浮升浮并并具有上行向外作用具有上行向外作用;凡是;凡是具有清热、泻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降逆作用的中药,下、利水、收敛、降逆作用的中药,其药性都属于其药性都属于沉降沉降并具有下行、向里作用并具有下行、向里作用。临床治疗上,临床治疗上,病位在上、在表者,应用升浮药治疗;病病位在上、在表者,应用升浮药治疗;病位在下、在里者,应用沉降药治疗位在下、在里者,应用沉降药治疗。就中药的性味而言,凡是就中药的性味而言,凡是温性、热性及味辛、味甘的中温性、热性及味辛、味甘的中药,

10、大多为升浮性中药药,大多为升浮性中药;凡是;凡是凉性、寒性及苦味、酸味、凉性、寒性及苦味、酸味、咸味的中药,大多为沉降性中药咸味的中药,大多为沉降性中药。中医药基础知识三、归经三、归经归经是指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定位作(定位作用)用)。归经是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的。的。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

11、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中药性味相同,而归经不同,说明中药的功效异同。中药性味相同,而归经不同,说明中药的功效异同。中医药基础知识四、有毒无毒四、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指中药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有无有毒无毒,指中药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有无明显毒性反应的性能。明显毒性反应的性能。“毒药毒药”广义上讲,为药物的总称,把药的偏性谓之毒。广义上讲,为药物的总称,把药的偏性谓之毒

12、。“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狭义上讲,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狭义上讲,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中药根据毒性程度分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中药根据毒性程度分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凡是毒性中药,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确凡是毒性中药,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确保用药安全。保用药安全。中药性味、有毒无毒、归经结合说明中药功效。中药性味、有毒无毒、归经结合说明中药功效。中医药基础知识五、中药的配伍五、中药的配伍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

13、方法。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内容:内容:七情配伍、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单行”外,皆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知识七情配伍的内容:七情配伍的内容:单行单行:指用

14、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相须: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疗效果。相使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

15、,茯苓能增强黄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相畏: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中医药基础知识相杀: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

16、星。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相恶: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相反: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如”十八反十八反”,”十九畏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中的若干药物。其中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

17、,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相恶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上应绝对禁止。中医药基础知识“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即,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论述各药在方中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

18、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君药: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处方的主攻方向,其,其药力居方中之首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中医药基础知识臣药:臣药: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药:意义一是为意义一是为佐助药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

19、药物,二是为物,二是为佐制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用的药物。使药:使药:意义一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物,二是调和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邪。中医药基础知识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的方法:中药鉴别的方法: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

20、微鉴别、理化鉴别鉴别等。等。性状鉴别常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形状、大小及厚薄、颜性状鉴别常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形状、大小及厚薄、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各类中药的鉴别要点:略。各类中药的鉴别要点:略。中药质量标准:国家标准(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中药质量标准:国家标准(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取样原则:取样原则:100件以下取件以下取5件;件;100-1000件,按件,按5%取样;取样;超过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件的,逐件取样;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逐件取样

21、。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逐件取样。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倍数,即,即1/3供实验供实验室分析用,另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则为留样保存,保存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期至少1年。年。中医药基础知识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山茱萸、延胡索、白术。山茱萸、延胡索、白术。云药:云木香、云茯苓等。云药:云木香、云茯苓等。贵药:天麻、朱砂等。贵药:天麻、朱砂等

22、。川药:川乌、川芎、川厚朴、川黄柏等。川药:川乌、川芎、川厚朴、川黄柏等。广药:广豆根、广藿香、阳春砂等。广药:广豆根、广藿香、阳春砂等。西药:大黄、当归、冬虫夏草等。西药:大黄、当归、冬虫夏草等。北药:党参、柴胡等。北药:党参、柴胡等。南药:江枳壳、宣木瓜、建泽泻等。南药:江枳壳、宣木瓜、建泽泻等。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基本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中医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即外在环境)也保

23、持统一的整体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界(即外在环境)也保持统一的整体关系。辨证论治是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

24、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法。中医药基础知识病、证、症是不同的概念。病、证、症是不同的概念。症,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症,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部位、原因、性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以及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出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出现相同的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出现相同的证。证。中

25、医药基础知识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性的概括。阳的特性:明亮、温热、上升、向外、运动、兴奋阳的特性:明亮、温热、上升、向外、运动、兴奋。阴的特性:晦暗、寒冷、下降、向内、静止、抑制阴的特性:晦暗、寒冷、下降、向内、静止、抑制。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事物的阴阳属

26、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阳学说的内容:包括阴阳学说的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四个方面。中医药基础知识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而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为阴;四肢而言: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筋骨皮肤而筋骨皮肤而言: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

27、外故为阳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内脏而言:内脏而言:六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五脏本身而五脏本身而言: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28、;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中医药基础知识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如。如“阴胜则寒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阴虚则热热”“”“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两虚”等病症,等病症,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用于疾病的诊断: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病情,如以色泽、用于疾病的诊断: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病情,如以色泽、声音、呼吸、气息来分辨阴阳,还可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声音、呼吸、气息来分辨阴阳,还可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寸为阳,

29、尺为阴,浮大洪泽为阳,沉小细涩为阴寸为阳,尺为阴,浮大洪泽为阳,沉小细涩为阴等。等。用于疾病的治疗: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用于疾病的治疗: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用于归纳药物的性能:用于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四气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中升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中升浮属阳,沉浮属阴浮属阳,沉浮属阴。中医药基础知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五行,即是金

30、、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木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明亮。温热、升腾、向上、明亮。土的特性: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土爰稼穑”,生化、受纳、承载。生化、受纳、承载。金的特性:金的特性:“金曰从革金曰从革”,清洁、肃杀、沉降、收敛。清洁、肃杀、沉降、收敛。水的特性: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闭藏。滋润、向下、寒凉、闭藏。中医药基础知识自自 然然 界界五五行行人人 体体五五味味五五音音五五化化五五色色五五方方五

31、五气气五五季季 五五脏脏五五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志志 五五液液 五五声声五五动动酸酸角角生生青青东东风风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泪泪呼呼握握苦苦徵徵长长赤赤南南暑暑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喜喜汗汗笑笑忧忧甘甘宫宫化化黄黄中中湿湿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涎涎歌歌哕哕辛辛商商收收白白西西燥燥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毛毛悲悲涕涕哭哭咳咳咸咸羽羽藏藏黑黑北北寒寒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唾唾呻呻栗栗事物五行归类表中医药基础知识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与规律。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与规律。相生相生,是指这,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

32、的作用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的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往复,循环无穷。水生木,依次往复,循环无穷。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往复,循环无穷。金克木,依次往复,循环无穷。中医药基础知识五行的五行的相乘、相侮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

33、现象。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五行中某“一行一行”对被克的对被克的“一行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相侮:侮,在这里是指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由于五行的某五行的某“一行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克我”的的“一行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

34、互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35、六腑共同生理特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是指这一类的器官的形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是指这一类的器官的形态与六腑相似,而其具有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态与六腑相似,而其具有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中医药基础知识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血脉;主神志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肺:肺为魄之处、气之

36、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主气主气,司呼吸;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主治节;辅;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理功能:主运化主运化;主升清主升清;主统血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与胃相表里

37、。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疏泄生疏泄;主藏血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中医药基础知识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水;主;主纳气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志为恐,在液

38、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胆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胃的生理功能: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小肠主液主液”。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传化糟粕,大肠主津。膀胱的生理功能;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运行的道路。中医药基础知识气、血、津

39、液气、血、津液气是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是构成人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体最基本的物质,又是,又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质。人体的气,人体的气,来源来源于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父母的先天之精、饮食中的营养物质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而成。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而成。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和气化作用作用和气

40、化作用。气的运动,称作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降、出、入。气的分类: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中医药基础知识血是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运,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血府”,有约束血液运行作,有约束血液运行作用。用。生成血生成血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的最基本的物质是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都来自于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营气和津液都来自于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

41、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的主要功能:血的主要功能:濡养作用、运载作用、血是精神活动的物濡养作用、运载作用、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质基础。血的运行主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至血的运行主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至逸出脉外,也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逸出脉外,也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的主要功能:滋润营养作用、化生血液作用和运载作津液的主要功能:滋润营养作用、化生血液作用和运载作用。用。中医药基础知识气和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

42、阴。“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血血为气之母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指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指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和气与血的关系极其相似。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气与血的关系极其相似。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气在体内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既依附于血,也依附于津气在体内的

43、存在及其运动变化,既依附于血,也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也是气的载体。液,故津液也是气的载体。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均属于阴。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均属于阴。津液和血液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渗注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渗注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基础知识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病因学说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中医病因学说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外因外因(六淫、疠

44、气(六淫、疠气等)、等)、内因内因(七情等)和(七情等)和不内外因不内外因(饮食不节、外伤等)。(饮食不节、外伤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由津液凝聚而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由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成的病理产物。淤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淤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状况。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状况。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45、。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中医药基础知识中成药基础知识中成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药传统剂型中药传统剂型:丸剂、散剂、内服膏剂(膏滋)、酒剂、露剂、丸剂、散剂、内服膏剂(膏滋)、酒剂、露剂、胶剂、膏药等胶剂、膏药等 中药现代剂型中药现代剂型:如颗粒剂、片剂、注射剂、如颗粒剂、片剂、注

46、射剂、胶囊剂、合剂等胶囊剂、合剂等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成药处方来源:历代医药文献、验方、新研制方。中成药处方来源:历代医药文献、验方、新研制方。来源于来源于医药文献的中成药医药文献的中成药,是按照,是按照“君臣佐使君臣佐使”配伍原则配伍原则组方的。组方的。常用中成药剂型的使用特点:略。常用中成药剂型的使用特点:略。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用药不当;药材品种混乱,炮制质量欠佳;中成药组方不用药不当;药材品种混乱,炮制质量欠佳;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个体差异。合理;个体差异。常见中药、中成药的中毒反应及治疗:乌头类药物及含乌常见

47、中药、中成药的中毒反应及治疗:乌头类药物及含乌头类药物的制剂(头类药物的制剂(乌头类生物碱乌头类生物碱);马钱子及其制剂();马钱子及其制剂(番番木碱即士的宁木碱即士的宁);蟾酥及其制剂;含朱砂、轻粉、红粉等);蟾酥及其制剂;含朱砂、轻粉、红粉等的制剂(的制剂(汞汞);含雄黄、砒霜等的制剂();含雄黄、砒霜等的制剂(砷砷)。)。中医药基础知识中成药的使用方法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内服法内服法 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补养类中: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成药宜饭前服 ;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驱虫;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效

48、果佳;呕吐者药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对于急性病,须遵医嘱,视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用对于急性病,须遵医嘱,视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用法。法。中医药基础知识中成药的使用剂量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 医生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定中医生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定中成药的使用剂量。成药的使用剂量。一般情况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岁以内服1/4成成 人量,人量,35岁的可服岁的可服1/3成成 人量,人量,510岁的可服岁的可服1/2 成人量成人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