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7810622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1根本目的:三个创新1999年: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新型学校。2004年,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2研究内容:三个“层面”:(1)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3成功标志: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4预期效应:2004年:实现校园“四还”:(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2009年:实现学校“五转型

2、”:(1)价值提升、(2)重心下移、(3)结构开放、(4)动态生成,(5)动力内化。5、主要理论:1999年:“三观十性”:(1)价值观: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2)学生观: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3)学校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2004年:内涵“十新”:(1)学校教育价值观生命性: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2)学生观“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集到“具体个人”的概念上。(3)培养目标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人:具有“诚实守信”的为人之德、“承担责任”的行事之德、“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和“自我完

3、善”的立身之德;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4)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一是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二是具体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知识、认识;路径、视角;方法和策略、运算符号和逻辑;经历和体验;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三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全过程的价值(一是把书本知识组成结构链,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二是将结构化后的以各种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三方面实现沟通)。(5)教学基本任务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人的经验世界与社

4、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6)课堂教学过程观“多向互动”与“双重生成”。(由“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一是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资源生成”;二是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即时分析与重组,形成“过程生成”。)(7)课堂教学实践形态一“五还”(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五资源”(基础性资源、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原始性资源、方案性资源)。“三标准”(课堂

5、教学中的互动要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三者”(教师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8)班级建设应建立在对不同年级、班级学生发展状态和成长需要研究的基础上。(9)教师发展观自我认识(唤起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和教师对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认识与追求);自我更新(转换角色、打开视野、转变观念、探究实践、反思体悟、转变行为、提升能力、更新习惯);实现发展(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10)学校管理转型核心是从“行政事务型”转向“发展策划型”;在领导学校转型性变革中,不断加强变革力量和成效的集聚与辐射;进行评价改革,使评价成为推进

6、学校转型性变革的重要力量。(呈现出多元复合、随程推进、承前启后、促进转型的特征,发挥了评价在学校管理和改革研究中的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学校评价改革的新路。)“十新”一方面涉及了学校改革的“三大更新”的所有问题,呈现出探索性阶段与发展性阶段研究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又呈现出研究发展性,即研究的重心已经从批判走向重建,从局部走向系统,从一般走向具体,从目标走向过程。“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不只是一种对当代中国理想的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形态的揭示,更是对如何通过变革实践,实现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转型型变革过程的揭示。2006年: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内容简介:著作是在“新基础教育”

7、实践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前后共经历19942009的15年,2006年进入第12年,即研究第三阶段“成型性”研究第二年。)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专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关于教育改革的专著。全书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编: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社会基础论。主要论述了当代人类社会及中国所面临的时代挑战。从人口、生态、全球化与信息化等全球共同问题着手分析,在进入到对中国社会近30年的社会变革的历程研究。旨在认识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必然性,以及梳理变革面临的核心问题转换的逻辑和变革策略,为认识当代中国教育变革提供参照系。第二编: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近30年教育改革的宏

8、观历程,作了批判性反思。提供教育大系统内变革的参照系。第三编: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这是该著作的核心构成,占全书篇幅的1/2。是上述两大部分研究在学校变革中的汇聚研究,又是对学校内部整体结构和基本活动的深入变革研究。著作的结构特点是由外而内、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最终达至教育改革的基本单位学校。以学校为核心揭示不同层次间的内在关联,形成了改革在不同层次间转化的认识。新观点:1、以教育学的眼光来透析全球化、信息化与后现代主义。(1)全球化的利益主体、影响的全面性和非平等化、非同质化问题;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每个民族、国家都要走出自己的路,包括在教育方面。(2)“信息化”技术性存在、社会性存

9、在和个体性存在。突出了对个人时空意识、生存方式、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影响。(3)对当时十分时髦的“后现代”主义也作了批判性评价。2、对近30年宏观教育改革作了历史反思,明确提出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性质是转型性变革,首次提出教育变革三重主体论,并分析了其构成、相互关系和关系特征。3、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内涵,从目标重建、教育观念系统更新到新型学校的整体形态、内存结构与基本活动,作了多层次的、全面的、具有独创性的阐述。4、在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中,对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了深度评析,并在教学分析单位的重建和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构建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5、以“班级”为基本单位,重构了学校班级生

10、活的意义,将“班级建设”看作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全面探讨了班级建设的更新与学生发展、未来公民养成的内在关联。6、系统研究了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提出了新的管理观、学校组织与制度更新;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突出了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新型教师素养结构论和建立了“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新概念,形成了有实践根基和本土特征的教师发展理论,在学校文化重建上,提出了当代学校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学校文化建设的当代任务及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7、形成了以复杂理论为指导的学校变革的策略与方法论。本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生成,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沟通。就整体而言,本书最大的特点是

11、时代性、中国化和原创性。著作出版后引起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及著作本身的关注。该著作在出版不到3年的时间内,已两次印刷,印数达18000册。书中某些章节在报章杂志发表,有些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如“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研究结题报告”等。成果引用率较高。该著作因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关系密切,故出版后被相关试验学校和区域作为重要理论书籍推荐学习。我的学习笔记第三编 第八章 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分析 80年代至今,20年的教育改革为转型创造了条件1、教育现代化工程:办学条件改善与信息技术普及2、中小学课程改革:启动、试点扩

12、大、走向系列化3、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经费多渠道4、学校内部改革有推进:学科教学、团队、校内外活动5、一批学校、校长与教师脱颖而出一、理想新人目标的重建1、时代精神呼唤人的主体性: 生存环境多变、多元、多彩、多险,学会主动选择而非服从。2、理想新人精神素质的“三维双向”目标:1)三维A、认知能力:(除双基之外)处理信息:捕捉、组织、判断(价值)处理符号:识别、关联、转化(形式)构建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主意识)复杂思维:立体、多元、动态(体悟)B、道德品性(基础性与共性)处世之道:诚实守信的为人之道以及知恩图报的为民之道行事之道:责任感(个人与社会)立身之道:自我完善(生命与平等)C、人格力

13、量(成功个性)自信:接纳自我,创造强者迎接挑战的冲动与勇气承受挫折与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人生理想:追求目标,长善而救失2)双向A、个体指向外部的相互作用B、个体与内部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 二、教育观念的系统更新1、价值观未来性、社会性、生命性2、学生观主动性(策划)潜在性(喜欢)差异性(财富)3、学校教育活动观双边共时性(主体交互作用)灵活结构性(合理状态与思维变式)动态生成性(发现问题或环节+实现或纠正目标)综合渗透性(各项隐性教育开发与持续)三、新型学校整体形态变化的勾勒1、价值提升 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具有主动发展意识与能力、在各种情境中努力开发潜力的人。其核心构成是“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意

14、识与能力为本”。2、重心下移1)教育对象与目标的重心下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教学内容的重心下移成为学科与生活、职业、人生、文化相沟通的课程体系3)管理的重心下移政府把自主管理权下放到学校;学校内部改革(制度、组织、体制、文化、机制)强调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教研科研的“不离土”,师生共同提升。3、结构开放1)向外开放校内网络信息沟通;校外社会与校际的交流,实现资源辐射的互惠。2)内部开放管理向师生开放(扁平化);活动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日常化)4、过程互动多元、多层、多向、多群5、动力内化1)内在需求:历史与现状;资源、经验与问题;环境、背景以及发展空间、条

15、件与挑战。2)内在动机:实现培养目标的使命力量(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而非满足需要。3)动力机制:建立基于学校的,由调查研究、分析策划、实践行动、反思重建几个连续、可循环的主要环节构成的推进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机制。(校本科研与教研) 第九章 学校日常教育实践重建之一课堂教学改革一、课堂教学面临着现实挑战二、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1、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生命价值的缺失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大纲2)上课重点只是完成教案,而非人生经历,无法体现学生与教师的生命价值。2、新教学价值观1)教学共同价值观(全面育人,育全面人)包括情感(并非育认知呼应的目标,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事、对群体的体验和控制)、

16、意志、合作、习惯、交往能力等等。2)学科教学价值观A、丰富育人价值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原创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过程。B、学生成长与学科教学关系课程改革与学校实践(构建校本课程、教学行为方式改变)除了知识以外的多种提供:提供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现实生活的理论资源;提供为实现意愿的视角、方法、策略、符号、逻辑、工具等;提供独特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科美的发现、欣赏、表达能力。 这是三个层面中最重要的层面,把握了才能完成从学科专业人员向学科教学专业人员的意义转化。3)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价值观A、整体策划知识按结构重组:单元教学,使具发现、形成、使用结构的能力。激活符号:与“人类生活世界、学

17、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求、发现与发展知识的人与历史”三方面沟通。时间整体安排:一是长程两段式:从教学结构(发现问题、结构、方法、总结指导)到运用结构(掌握方式后主动自主学习同类结构);二是余暇时间开展学科综合活动,个性化发展。B、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解读学生与教材之后,必须考虑到长程与弹性教学进程:包括师生活动、形式方法、预设效果;要深度开发、重组、多向、激活确定性内容,引入不确定因素,为师生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空间。三、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1、理论重建1)将“教学”看作一个分析单位,把“有机生成”看作基本规定,要交互作用而产生相互规定(对方的行为指向与策略),是动态生成。2)师

18、生角色任务重建A、倾听与表达,积极交互,别忽视学生的作用;B、要善于激发、捕捉、利用、组织学生资源,成为促进发展的过程。原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基础资源:学生的已知经验互动资源:学生的已有差异生成资源:学习中产生差异方案资源:促教师修改预设研究资源:反思重建不可缺C、内在逻辑:内过程基本形式: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不同分析单位承担不同任务:资源生成性(课前呈现或问题结构)过程生成性(核心任务的推进过程或学生感悟新内容过程)拓展生成性(巩固认识或形成后续问题,即多维、多视角拓展,包括从理性知识到感性生活、从基本结论到多形变式,从中心问题到四周关系)2、实践重建1)重心降低还课堂给生:时间、空

19、间、工具、提问权、评价权2)多向互动(积极有效)教学设计:结构化、弹性化。学会倾听:及时回应、交互推进教师多重角色:知识呈现、对话提问、学习指导、学生评价、纪律管理、信息重组者。课后反思与研究:积极、有效、高质量标准,提升专业能力,感受创造者尊严与欢乐。3)改变“六多六少”: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结构少;教师占用时间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关注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 附: 重建课堂教学评价观 第十章 学校日常教育实践重建之二班级建设改革一、“班级”内涵演变和多维解读1、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2、马卡连科:在集体中,通过

20、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3、凯洛夫:每个学生通过班集体成为学校集体的一员。4、苏霍姆林斯基:集体与个人精神的发展。二、“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界说1、定义: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2、性质:师生在学校合作进行的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进行的学校实践。3、任务: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班级活动建设。4、主体构成:日常社会性生活质量提升的建设(弥漫性、渗透性)集中进行的主题设计的专题班活动系列(集中表现、分散策划准备、后续性延伸的长程) 同样需要双向互动,但,学生互动为主,更主动。教师只是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其核心价值就是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能力。三、改革与加强班级建设

21、的现实针对性1、独生子女健康发展问题1)原因家庭教养方式在班级中的地位班主任的鼓励与态度学习压力2)对策:在交往中学习 学会遵守规则、合作协商、互相尊重、各尽所能,实现共同兴趣与爱好满足;学会目标实现的交往方式,体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绪和独特收获,克服自我中心的惯性思维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个性中的群性健康发展;学会得到他人或给予他人以帮助,形成友善,具有发展性人际关系。学会处理复杂问题:善良+坚强;争强+大度;原则+机智2、未来公民养成问题1)未来公民尽责,主动参与,有效创造财富;明晰与维护个人合法权利、公共秩序与利益、民族尊严与权利、人类共同利益;丰富、有活力、有生气的个体,民主和谐社会的创造

22、者,丰富社会的构成。2)当前基本元素缺失班级工作定位于管理,学生只是自觉地被管理被控制对象,磨灭主动精神。“金字塔式”结构科层化,角色固定,形成“官本位”温床。3、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1)由外到内转化的情境A、回溯析因型的自我意识主体受阻未达目标时的归因反思(我为何没有达标)任务效果与别人不一致时的比较反思(我为何与人不同)B、现状评价型的自我意识面临复杂新问题时对能力的反思(我能否胜任)要参与竞赛前对实力与状态的反思(我能否取胜)C、未来选择型的自我意识羡慕敬仰向往他人内在气质,对理想自我的思考(我想成为那样的人)面临人生转折关头,对未来不太清晰时的判断思考(我应该或可能成为的人

23、)2)自我意识觉醒在共生关系中实现独立,在活动中发展自我针对不同适应水平学生自我调节差异,“同伴干预”有积极意义。学生成长的需求,就是班级建设的基础。四、班级建设变革的实践探索1、加强班级组织建设1)变革班干部制度(打破特权终身制,增强抗挫力)2)增设班级岗位(重心下移,责任分大、中、校)3)丰富班内评价(一事一评、明星榜、工作评价)班主任日记上课、岗位、小班主任职责履行情况、活动纪要、表扬批评、一日小结2、建设班级文化1)四个指标独立性:自主克服自我中心,学理性独立,勿无法无天;学自律方式,勿放任自流。凝聚力:为共同目标,互相合作,需要丰富的差异,而不是一律和趋同。创新活力与竞争实力:是相关的,相互依存,共同推进。2)三个层面A、环境布置:看出班级工作节律与机制运行状态。B、制度、工作实绩:追求班级形象与群体价值观。(核心)C、班风、人际关系:各扬所长、积极进取、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班风;学习、营造、形成以“尊重与理解、欣赏与互动、独立与合作、竞争与共赢”为特质的健康的人际关系。3、建设系列班级活动 以满足和提升学生成长需要为核心主题1)与环境互动:热爱生活2)自我反思:相互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