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8-11章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786353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8-11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8-11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8-11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8-11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8-11章(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美感发展与教育1.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2.美可以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种表现形式,还有艺术美。(1)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自然美是自然事物表现出来的美。包括自然形式的美和自然内容的美(2) 社会美是社会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构成的社会活动的美社会美是社会关系的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变形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形式的美。首先是指作品思想内容和生活内容的美。3.美感是一种由审美对象引起的认识感受和反映,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愉悦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涉

2、及感知、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多方面。4.美感的主要特征:美感的直觉性、美感的情感性、美感的功利性5.审美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某些性质、特征的审辨、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6.审美过程的三个最核心的要素:1、审美主体(实践性、社会性)是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客体相对的一方,即欣赏美、创造美的人2、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主体相对的一方,是具有审美属性的客观事物3、审美活动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作品的活动7.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8.美育的实质:(1)美育的实质是陶冶、塑造性情(2)审美教育的实质是形成和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9.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生理

3、和心理发展为前提的10.幼儿美感表现的特点(1)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模仿性(2)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活动性(3) 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表面性11.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美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1)幼儿美育为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理性的人打基础。即幼儿美育以奠定一个完整的人、理性的人的基础为目的(2) 幼儿美育是为了促进幼儿逐步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心理结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决定的。它是由认识结构、情感结构、意志结构整合而成。(3) 幼儿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和表现美以及初步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层次的可操作目标,是以上两个层次目标的深入。一是培养幼儿对美

4、的兴趣和爱好。二是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即审美感受力。三是培养幼儿表现美及初步创造美的能力。以幼儿语言和动作能力的发展,知识经验的丰富,各种表达技能的获得为前提。12.审美教育过程的内涵和特点内涵:审美教育史在审美目标的引导下,借助一定的什么媒介,陶冶、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特点:(1)审美教育过程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儿童的审美感受加以引导,定向控制,使之符合审美规律(2)审美教育过程是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展开的,必须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影响作用。13.审美教育的途径1.通过园所环境开展审美教育。园所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场院环境廊道环境室内环境心理环境是园所精神环境之一方面2.

5、通过 大自然开展审美教育3.通过社会生活进行审美教育4.通过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教育: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第九章 学前课程1.学前课程是一个所指较广的概念,它涉及学前教育机构(正规的及非正规的)以及机构以外的学前非机构教育的课程课程的定义从力新在课程的研制一书中,对课程的三种主要定义做了归纳: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2.学前课程主要指幼儿园课程包括:活动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学科课程苏联的学前课程是较为典型的学科课程,它是以系统化知识及相关技能传授为主要目的,以适合儿童思维的可能性(不是现有水平,而是最近发展区)为基本前提的一种教育组织方案,其主要形式是“

6、作业”。3.我国的学前课程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园课程指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或指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课程。4.学前课程的特质(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3)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4)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5)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5.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杜威课程思想中倡导的注重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兴趣和需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等主张在当今西方以及我国学前课程论中仍有重

7、要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综合教育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单元课程、甚至分科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进步主义课程思想的影响6.学科中心课程,在我国也称分科教育课程,它是一种与经验主义(进步主义)课程相对立的课程。受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分科传授,按序传授。7.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遭到了批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表明其不是成功的课程方案。但他有关学科结构的课程及其转化的思想,对于我们设计学前课程具有借鉴意义的。8.皮亚杰主义的认知课程理论及其模式第一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智慧及其组成部分:认知结构、认知功能、认知内容2影响智慧发展过程的因素:受到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及平衡四个

8、因素的影响3智慧发展的阶段4知识的类型:数理逻辑知识、社会知识、物理知识、表征知识。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主义认知课程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影响(1) 注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注重的个别差异,注重各类知识的作用,发挥影响认知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2) 皮亚杰关于构成智慧的认知结构、认知功能及认知内容的思想,关于影响智慧发展因素的思想,以及智慧发展阶段特征的学说,对于学前课程的实施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注重儿童的活动,二是注重儿童的主动性发挥10.行为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模式(1) 行为主义课程理论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其最基本的观点是:人

9、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结果,强调外部的影响是形成人的行为的重要原因,故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强化方式(条件发射、强化、消退等)加以塑造和改变,这也就是儿童达到发展目的的原理反应。行为分析学派20世界60年代 斯金纳,不只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还需要对环境有所操作,不但赋予行为以更积极的意义,也因为它强调环境影响行为的重要,更蕴含学习的可能,而在教育上具有更大的意义。教育内容的组织上强调“编序”,编序的重点在于教育内容组织的改进。教师的行为是自变项,学生的行为是因变项。采用个别、分组或集体教学,特别重视个别化教学。社会学习理论。重视生理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的关系,主张经过学习过程减少不当的情绪,增加适当

10、的活动经验;强调个人主动参与学习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可克服恐惧反应,恢复健康心理和行为;重视个体的认知历程对行为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强调经过认知历程,可以解释、预测、进而有效地改变人的行为。从课程内容结构上看,观察或模仿对象的选择及对这些对象特性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目的是幼儿行为的变化和幼儿的发展。从课程实施进程看,社会学习理论重视个人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作用,强调个体行为动机作用,强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的作用。主张示范教学,认为它是一种观察学习的方式(3) 行为主义课程论教育实践美国,宾夕法尼亚 州立大学 海抗普课程hicomp的目标和内容结构分为四个维度:交往、自我关心、运动技能、问题解决

11、。从课程的展开进程上看,经历:任务分析教学行为。示范、激励、塑造示范:1.是教师或其他个体表演将要学习的行为的技术。示范的个体必须是儿童所钦佩的或者其示范是儿童乐意认同的。2.伴有示范或演示的清楚的言语指导能促进模仿。3.应该从儿童的观点出发提供示范。4.给正确的行为提供鼓励和欣赏。5.使观察者模仿范型而实施强化。激励:能够帮助儿童在适当的时间呈现适当的行为。可通过视觉的、触觉的、身体的渠道进行。塑造:强化儿童在行为上的每一点进步。连锁技术:在有序的教学行为中是很有用的。当儿童学着有序地做事时,他们就学到了一个连锁。在行为链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强化适当行为和提供必要的激励的机会。角色游戏是行

12、为练习的一种特殊类型。11.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和改革我国的学前课程是伴随着学前教育现象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的分科教育课程是对苏联学前课程的移植和发展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三十年中,分科教育课程是我国幼儿园唯一的课程模式。分科教育课程,也称学科教育课程,是一种强调学科及学科体系的课程。由音乐、美术、常识、语言、计算、体育组成。基本指导思想是:知识系统化。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能最有效的影响儿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进一步优化相关学科内在系统或结构,使相关科学知识的层次、等级更为分明,有利于开展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加强了情感、个性等因素的渗透,使一直落空的情感、个性教育

13、得以具体落实。加强了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使教育教学收到更大的成效,具体的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开始注重把游戏作为基本的或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但不同地区、不同的幼儿园在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上的差异是明显的。 领域课程与学科相比。领域是一种组织知识较为广泛的形式。一个知识领域可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一是按正式的、规范的知识领域加以划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二是从幼儿学习的特点、兴趣出发进行划分。故事、游戏、运动、音乐等等。 综合课程是80年代初回归我国幼儿园的一种课程。陈鹤琴,单元教育。综合教育主张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自然界中的核心点组织教育内容,使课程内容综合相关的主

14、题或单元,并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综合的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涉及三个层面:观念层面、设计层面、实施层面。它是我国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课程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当代世界人文学科尤其是教育科学最新成就相结合的产物。 第十章 学前教育活动1.学前教育活动的意义 从整个学前教育的设计和组织系统开看,学前教育活动是整个学前教育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一些基本观念都要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加以体现,学前教育目标也要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转化为幼儿行为目标,并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段加以贯彻。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上看,学前教育活动是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一个幼儿自觉、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幼儿身

15、心高度投入的活动,也是幼儿不断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2.学前教育活动的类型(1)学前教育活动的含义广义:幼儿园由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都对儿童具有影响作用,都可称为教育活动狭义:专指由教师专门设计、组织和倡导的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专门活动(2)主要类型上课:这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一贯倡导的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具有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让幼儿愉快的、有效的达成教育目标。游戏:这是一种基本(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由儿童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它对儿童具有特殊的价值参观:这是一种引导幼儿用感官了解周围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

16、象、事件、设施等活动。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活动:这是一种使儿童体验劳动和培养简单劳动和培养简单劳动技能的活动。儿童主要劳动是自我服务劳动、简单的班内服务劳动。操作:是儿童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从事的发现、探究和建构活动。3.苏联心理学中的活动理论把人的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是苏联心理学理论的一个特点。人是在活动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社会的范畴,动物只有生命活动,表现为机体对环境要求的生物学适应,人的特征在于有意识地从自然界中把自己区分出来,给自己提出目的,意识到激励他去进行积极活动的动机。代表人物:苏联 列昂节夫主要观点:1、 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对象性原则是活动理论的核心2、 需要是具

17、体活动的前提、内部条件,同时又是活动的调节器3、 活动可以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这两种活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内化和外化4、 人得活动对象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人得活动是一种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过程。4.皮亚杰的活动观点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领导的日内瓦学派即发生认识论学派。主要论点:儿童是主动活动的。他认为,人初生的反射活动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一开始就表现出真实的能动性。他把影响儿童智慧发展的因素确定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影响(这三个是发展的经典性因素)以及平衡化:是一个主动智慧活动的过程。(是关键因素)。不论是外部活动还是内部智慧活动,都应是主动的。 活动就是人和周

18、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而成的。活动内化就是概念化,就是把活动的格局转变成名符其实的概念。活动内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外部感知活动的协调。二是在表象水平上重建这一协调。三是在逻辑思维的水平上重建这一协调。认知的结构应达到三种平衡:一、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二、主体图式中子系统的平衡。三、在主体知识的部分和整体之间,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建立经常的平衡。皮亚杰认为,只有平衡才是活动内化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机制,它贯穿于活动内化的整个过程。5.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活动论点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主要建构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布朗芬勃伦纳主要论点:(一) 活动的要素及特征(1)人类

19、活动的要素:1活动的内容2个体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要素3活动的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4在活动中感受到的生态环境的复杂程度(2)促进人类发展活动的特征:1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单独的动作。2它具有一种“动”量3在时间上跨越当前的行动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4有预定的目标和和达到目标的行动。5能联系不在眼前直接环境中的人、物、事。6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与别人共同活动。(二)角色承担及角色活动。角色是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活动范围、行为及他人与其关系的期望。(三)人际结构及人际活动。人类最初形成的人际结构主要是双人关系结构,观察性双人关系-双人共同活动=基本双人关系6.学前教育活动的因素及相互作用主要

20、因素(1)教师: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1仪态:教师的仪表、神态及姿态,神态即心态2.语言:是否规范、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3.行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否具有榜样楷模性、是否适度、是否出现否定性行为。(2) 幼儿: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1注意力的集中程度2情绪的积极程度3语言表达特征4行为特征(3) 内容: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1内容的科学性2内容难度的适宜性3内容的信息量4包容性(4) 方式:1讲解2示演3指导4参与5启发6指令7应答8鼓励9抚慰(5) 环境和材料1与教育活动目的、内容的一致性2安全性3适宜性4发展蕴涵性(6) 组织形式:1全班集体活动形式2固定小组活动形式3自愿选择

21、小组活动形式4个别活动形式5自愿选择活动形式7.学前教育活动的相互作用:应让幼儿口动、手动、身动、眼动、脑动,全方位的相互作用。(1) 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2) 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3) 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4) 幼儿与知识、经验、规则之间的互动8.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一) 目标性原则(1) 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教育活动目标是否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幼儿健康有效地发展。(2) 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全面性(3) 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顺序性(4) 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实践性(二)整合性原则;把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看作是一项把

22、各种教育因素联系起来的整体性工作,看作是一个建构教育活动结构的基本历程。(1) 注意把单个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整合到整个课程的活动设计之中(2) 注重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1充分遵循相关科学领域内在的结构及逻辑联系。2发掘教育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3) 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应注意全班集体活动、指定小组活动、自选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等活动形式的整合。(4) 注重教育环境的整合。应注意特定活动环境(参观活动、上课活动)与固有环境(班级环境、园内环境、社区环境)之间的整合(三)活动性原则基本含义: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应以幼儿直接参与具体活动为基本形式,尤其应注重游戏的形式(1)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

23、,保证幼儿愉快、有益地进行自由活动(2)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主动活动是一种幼儿受自身兴趣和愿望支配的全身心积极投入的活动,在主动活动中,幼儿有一定的目的,能面对困难的挑战,注意力集中,潜力得到发挥。要使幼儿主动活动,活动兴趣的激发是关键,环境的创设是前提。还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所谓充分活动,一方面是指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尽可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发挥多种感官作用,以确保幼儿进行多渠道的感知。另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充分达成活动目的。(3)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1.游戏:从一般意义上说,有意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广义:就是

24、儿童“玩”的各种活动。狭义:指幼儿园中教师设计、提供或引导儿童自发进行的“玩”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等学龄前阶段是出现游戏活动的高潮阶段,也是游戏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2.游戏产生的基本前提(1)一个是人类的出现,这使活动具有了是在的主体;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这为游戏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内容。(2)人类最早的游戏产生于原始社会,并且游戏的产生同劳动紧密相关。原始社会劳动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时期的劳动与动物活动已有本质的区别,这时的劳动既是满足物质需要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二是这种劳动指表现了较低程度的创造性。人类游戏早期发展的特点:模仿的直接性、模仿

25、的神秘性、模仿的混合性。有人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简单的原始本能的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类的文化可分为:一是多游戏文化,二是缺游戏文化。文明低落,人们缺少交际。3.早期游戏理论(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主要论点: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2) 松弛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主要论点: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3) 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主要论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

26、重视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视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霍尔认为,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从而为复杂的现实生活作准备。(4) 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心理学家格罗斯主要论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5) 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1.求解放的欲望2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3重复的欲望。影响早期游戏理论上基本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有局限性,如较多地受

27、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本能、欲望,从生物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这些理论具有一定思辨性,但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4.现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主要论点: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在动物界是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可以随意争抢,甚至可以随意发生性行为。艾里克森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第二阶段称微观阶段,学步儿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驭世界第三阶段称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学派的理论较多来自精神病学的研

28、究,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较多的注重个人游戏,注重对儿童游戏动机的探索,注重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强调儿童游戏的快乐原则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想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即感知运动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即前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7岁11、12岁),即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产生游戏的原因是因为儿童智慧发展、技能产生了不平衡,具体的说是同化和顺应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同化: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

29、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的活动。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也称维鲁列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维果茨基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这一游戏也被称作游戏主导活动说),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儿童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是儿童在游戏中产生情感的关键。儿童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想象和规则艾利康宁角色游戏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与儿童在历史发展个阶段中的社会地位有关: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角色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列昂节夫学前儿童游戏的心理学基础游戏的

30、特点是游戏行为的动机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过程本身5. 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和类型(一) 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1) 游戏有利于儿童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游戏,对幼儿来说意味着行动、操作。(2) 游戏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展游戏有利于儿童探索行为的发展游戏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游戏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想象性或假想性(3)游戏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方面,自我意识逐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游戏过程就是同他人的交往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逐步了解了同伴,知道同伴与自己的异同,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与互助,并逐步形成了分享、谦让等行为。帕顿所描述的2-6岁儿童游戏行为的发展:1无所用心的行

31、为2独自游戏3袖手旁观的行为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4)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6.游戏类型(一) 根据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游戏主题划分游戏的类型(1)现在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莉莉佩勒提出了四组游戏主题(四种类型)第一组游戏,游戏使儿童有能力去幻想并控制行动第二组游戏,游戏帮助儿童控制情感上对失去母亲的恐惧第三组游戏,游戏充当了儿童适应成人的关系,幻想成人角色的中介第四组游戏,儿童开始面向现实,并倾向于集体依恋而不是前一时期的恋母集点(2)伊丽莎白赫劳克以松散的描述性的分类方法描绘游戏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 玩具阶段第三阶段

32、学龄儿童的游戏阶段 第四阶段 白日梦阶段(3) 萨拉斯米兰斯基也界定了游戏的四个阶段功能游戏、建构游戏、扮演游戏、规则游戏。(二) 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游戏进行分类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可将游戏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游戏;二是规则游戏(三) 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分类根据幼儿行为表现又可以把游戏分为: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筑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等。(四) 根据所涉及的教育领域分类可把游戏分为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社会性游戏(以角色游戏为核心)、语言游戏、科学游戏、数学游戏等。7.童年期与游戏儿童处于成人的保护状态下,处于人类生态的避护地,可以尽情游戏。正式儿童的游戏,为人类认

33、识自身提供了钥匙,童年期不仅是文化进步的源泉,也是文化的影响因素。8.人类生态学框架中的游戏微观系统中不仅应鼓励儿童游戏,给予儿童爱抚,还应教导儿童如何进一步开展包括游戏在内的其他活动,以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中间系统在儿童面前的展现,意味着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开始体验更为复杂的现实。中间系统的丰富程度有微观系统间的关联量、价值认同程度及差异水平来衡量。外系统是对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它对儿童游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外系统使父母、教师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则可促进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 某些决策因素。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常常被嵌入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亚文化的制度和模式之中。

34、9.生态心理学关于游戏的探索生态心理学家关于游戏的探索采取了非常简单地理论推论和非严格的实验设计的方式,他们更多地采用对自然,状况下儿童的游戏行为作为客观记录和描述,在对这些记录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生态心理学家较为注重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单元分析和研究。10.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含义:也称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幼儿自己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典型的、有特色的游戏。主要特点:(1)儿童角色游戏具有独立自主性(2)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想象活动构成要素1)角色扮演(2)对物质材料的假想(3)对游戏动作的假想(4)对角色互动的假想角色游戏的指导(1)引导幼儿开发游戏主题(2)使幼儿学会分配和扮演角色(3)提供不同性质的游戏材料(二)结构游戏含义也称建筑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主要特点(1) 与幼儿的智慧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结构游戏是以建筑与构造为基本活动的及物活动(3)此外,延伸出的一点就是结构游戏场地的多样性构成要素(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想(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4)对最后建筑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结构游戏的指导(1) 丰富幼儿对最后建构物实体的感性经验(2) 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3) 注意培养幼儿从事建构活动的基本技能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