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177604576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第一节 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种植制度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包括种什 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 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 间作、混作和套作;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二) 种植制度的功能和意义 种植制度作为全面组织种植业生产的制度,其研究与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技术功能 种植制度具有较强的应用

2、技术特征,它与研究某一作物的具体栽培技术 不同,它侧重于全面持续增产稳产高效技术体系与环节,涉及作物与气候、作物与土壤、作 物与作物、作物生产与资源投入等方面的组合技术。种植制度的技术功能是种植制度的主体, 括作物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技术、复种技术、间套作立体种植技术、轮作连作技术等等。与 单项技术不同,种植制度技术体系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地区性、多目标性,因而它在生 产上所起的作用更大。当然上述有关技术要考虑作物与天、地、人、物的关系,因而难度也 较大。我国在种植制度的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科研成果,某些领域如多熟种植在世界 上也有重要地位。今后,要进一步使传统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结

3、合起来,使之发扬光 大。2宏观布局功能 即对一个单位土地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生产进行全面安排。从作物生 产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出土地利用布局、作物结构与配置、 熟制布局、养地对策以及种植制度分区布局的优化方案。要求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即从当 前的实际需要出发,也要考虑长远目标的需要。宏观布局功能的主要意义为:有利于妥善 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片面性。农业上存在种种矛盾,如粮棉油的关系、灌溉与旱作关系、农 林关系、农牧关系、供求关系、高中低产田的关系、一熟与两熟和三熟间的关系、用地与养 地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等等。处理不当,就会相互影响,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影响农 业与国民经

4、济发展全局。有利于协调利用各种资源和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劳力资源和经 济条件,以及物资、资金、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处理得当则协调发展,处理不当有的白白浪 费,有的则成为增产增收的限制因素。有利于统筹安排国家、地方、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利 益,调整城乡与工农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从运筹科学出发,种植制度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即组合效益、整体效益大于 各部分、各组分功能效益之和,这是种植制度宏观布局的理论依据所在。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适应,并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 持续发展,因而它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种植制度,一是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为基础,

5、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二是以社会经济资源为条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促进畜牧业及林、副、渔业的全面发展;三是以多元多熟种植为途径,协调好种植业内部粮、 经、饲、特等作物的关系;四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为目的,促进作物全面高产 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五是以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为前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1农业资源的类型 农业资源大体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如太阳能、温度、大气等,水资源如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土地 资源,生物资源如动植物、微生物等;社会资源包括劳畜力、农机具、

6、农用物资、资金、交 通、电力和技术等。此外,农业资源按贮藏性能也可分为贮藏性资源如种子(苗)、肥料、 农药、农膜、燃油、机具等和流失性资源如太阳光、热辐射、劳畜力等。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合理利用(1)资源的有限性及经济利用 无论自然资源或是社会资源,在一定时限或一定地域 内均存在数量上的上限,即使像降水、光、热等气候资源也不例外。因此,合理的种植制度 在资源利用上应充分而经济有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在具有多种可能选择 的措施中,尽可能采取耗资较少的措施,或采用开发当地数量充裕资源的措施,以发挥资源 的生产优势。(2)自然资源的可更新性与合理利用 农业中的生物种群,通过生长、发育

7、、繁殖年 复一年地自我更新,土壤中的有机肥、矿质营养等资源也借助生物循环,循环往复地更新得 以长期使用。气候资源尽管属于流失性资源,年际变化大,但仍可年年持续供应,永续利用, 属可更新资源。人、畜力也属可更新资源范畴。然而,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不是必然的,只 有在合理利用下,在资源可供开发的潜力范围内,才能保持生物、土地、气候等资源的可更 新性,超过其潜力范围的利用,会适得其反,资源的可更新性就会丧失。因此,合理种植制 度一定要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协调好农、林、牧、渔之间的关系,不宜农耕的土地应退耕还 林、还牧,以增强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为农业生产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3)社会资源的可贮藏性与

8、有效利用 投入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机具、塑料制品、 化石燃料,以及附属于工业原料的生产资料等物化的社会资源,不能循环往复长期使用,是 不可更新资源,但却具有贮藏性能。这类资源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 会加剧资源的消耗,导致某些资源的枯竭。对这类资源应选择最佳时期和数量,做到有效利 用。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生产上作物对太阳能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一般只有0.1%1.0%,与理论值5%左右相比,存在着巨大潜力。在南方地区,采用麦一稻一稻三熟 制,年产量15000kg/hm2,光能利用率也只有2.8%,若光能利用率达5%,在四川攀枝花市, 水稻产量可达42000kg/hm2,小麦产

9、量可达30000kg/hm2,可见提高光能利用率对提高作物 产量潜力巨大。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适当延长作物的光合时间。如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进行复种和合理的肥水管理等;扩大光叶面积指数。如进行合理间、套种植,合理密植等; 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如选用高光效作物或品种,进行合理密植和合理肥水管理等;减 少光合产物的无效消耗。如进行适期播种,防止作物病、虫、草、鼠害等;促进光合产物 的运转和分配,提高收获指数等。(二)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1用地养地的概念 用地就是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的过程。养地就是培 养地力,不断保持、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具有良好的肥力条件,充

10、足和协调的水、 肥、气、热,没有或较少有土壤感染的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有害因素。用地养地相结合就是指 在用地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和提高地力,使用地与养地水平相协调、不断提高用养水平,使之 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用 地过程中地力的损耗主要有有以下原因:物产品输出带走土壤营养物质;土壤耕作促进有机 质的消耗;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通过作物自身的养地机制和人类的农事活动,可以达到 培肥地力的目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有: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单 位播种面积产量;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因地种植,合理作物布局;保护耕地,维

11、持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三)协调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种植制度是全面组织作物生产的宏观战略措施。种植制度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作物生 产自身的效益,而且对整个农业生产甚至区域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制定种植制度 时,应综合分析社会各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确立与资源相适宜的种植业生产方案,尽 可能实现作物生产的全面、持续增产增效,同时为养殖业等后续生产部门发展奠定基础。要 按照资源类型及分布,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使农田、森林、草 地、水面占有比例得当,以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合理配置作物、实行 合理轮作、间作、套种以及复种等,避免农作物单一种植,减少

12、作物生产风险,提高经济效 益。第二节 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一)作物布局的概念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 种、面积与比例等;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土上的分布。作物布局应以满足社会需要 为目的,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社会经济技术为条件,对本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种 什么、种多少和种在哪里作出时间和空间上的生产部署。作物布局范畴有大有小,大可以是 全国的,全省、市、县的,小可以到一个生产单位或一家一户;时间上有长有短,长的有5 年、10年、20 年不等,短的可以是一年或一个生长季节的安排。在一年多熟制地区,作物 布局既包括

13、各季作物的平面布局,又有连接上、下季的熟制布局。因此,作物布局是种植制 度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作物组成确定后,才可以进行适宜的种植方式,即复种、间套作、轮 连作等的安排。因而不同的种植方式会受到作物布局的制约,作物布局又要受到间套、复种 和轮连作等种植方式的影响。(二)作物布局的地位 由于作物布局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较 强的、影响全局的生产技术设计,因而在农业生产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林、牧、副、渔各部 门生产的结构和地域上的分布,作物布局必须在整体的农业生产布局的指导下进行。我国种 植业在农业生产

14、中占有重大比例,可见,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因此作物布局关 系到增产增收、资源合理利用、农村建设、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环境保护等农业发展的 战略部署。2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 综合农业区划必须以各种单项区划和专业 区划为基础,农作物种植区划则是各种单项区划与专业区划的主体,而它又是以作物布局为 前提。作物布局还是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基本建设规划等各种农业规划 的依据。3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一个合理的作物布局方案应该综合气候、土壤 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充分合理利用 土地与其他自然与社会资源,以最少的

15、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作物布局的作用 合理作物布局是根据社会需要将作物安排在相对最适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下进行生 产,以充分发挥农作物的生产优势,促进农、林、牧、渔等的持续发展,因而它具有如下作 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解决各类作物争地、争光温水肥、争季节和劳畜力 及机械的矛盾;有利于复种、间套作和轮连作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 潜力,提高生产效益;有利于恢复、保持和提高地力,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促进作物生产 向持续高产、优质和高效发展;有利于促进林、牧、渔、副业及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二、作物布局的原则(一)作物生态适应性是基础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

16、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某地实际环境条件 相适应的程度,简单的说就是作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适应性好,说明能种植某作物和可 能获得较高产量和效益;适应性差,说明种植的可能性小,或勉强种植,则产量低,效益差。 生态适应性较广的作物分布较广,种植的面积可能较大;生态适应性较差的作物分布较窄。 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多,作物布局的调整余地大,选择途径多;生态 条件较差的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少,作物布局的调整余地小。在制定作物布局时,要 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克服资源劣势,扬长避短。(二)社会需求是导向作物生产的目的是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作物布局也要服从

17、和服务于这一根本目的。社 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给性生产需要,即直接用于生产者吃穿用烧等各种产品。二是 商品生产需要,即市场经济需要。社会需求状况和发展变化,制约作物布局类型,引导作物 布局的发展方向。满足自给性需要的布局称为自给性作物布局,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布局称 为商品性作物布局。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作物生产的商品性特征 越来越明显,市场对作物布局的制约和导向作用也愈加突出。(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是重要条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可以改善作物的生产条件如水利、肥料、劳力和农机具等,为作物 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能不能种植某一作物的问题。同时,也为作物的全面高产、

18、 优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解决能否种好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作物布局调整时,必须 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状况。作物生态适应性、社会需求、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具特色,同时彼 此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种植某作物的地区和季节,通过社会经济和 科学技术的投入,可使种植该种作物成为可能。社会对某种产品需求迫切性的增加,也会促 进社会经济向该方面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从而促进该作物面积扩大、增加 产品数量和改善质量。三、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一)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加工、贮藏以 及农村政策等

19、方面的内容。(二)调查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条件,主要有:热量条件:包括三oc积温,三 ioc积温,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冬季最低温度,无霜期;水 分条件:包括年降水量与变率,各月降水量,干燥度,空气相对温度,地表径流量,地下水 储量,地下水位深度,水源、水质;光照条件:包括全年与各月辐射量,年日照时数; 地貌:包括海拔高度,大地形(山、丘陵、河谷、盆地、平面、高原),小地形(平地、洼 地、岗坡地),坡度,坡向;土地条件:包括总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农田、林地、草地、 荒地等),耕地面积,水田、水浇地与旱地面积,人地比;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 层厚度,

20、平坦度,质地,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水分状况,土 地整理与水土流失状况;肥料条件:包括肥料种类,数量,亩施肥水平,养分平衡;能 源条件:包括燃油,电,煤,生物能源;机械:包括拖拉机,排灌机具等;植被包括乔 木、灌木、草;(11)作物种类:包括面积、产量、生产力、品种、栽培技术;(12)现有种 植制度,人口劳力;(13)畜牧业种类和数量;(14)灾害如旱、涝、病、虫;(15)收入状 况:包括产值收入,每人每年纯收入,农林牧副渔各业产值与收入,粮食与多种经营收入; (16)市场:国家收购,自由市场,外贸市场,及其地理位置和交通;(17)价格:各种农 产品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

21、各种生产资料价格;(18)政策:包括收购政策,奖励政策,商 品流通政策,外贸政策等;(19)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三)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研究作物生态适应性的方法有: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地理播种法, 地区间产量与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产量、生长发育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生产力分析法 等。通过研究,区分出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程度。(四)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在确定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可以划分作物的生态区,从光、热、水、土等自然生 态角度区分作物的生态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与不适宜区。作物的生态区划是作物布 局的内容之一,它提供了自然规律方面的

22、可能范围。另一方面,为了生产应用的目的,单纯 从自然角度划分或选择适生地是不够的,必须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确定作物的生态经济区划或适宜种植地区的选择。这就要在光热水土的基础上考虑水 利、肥料、劳力、交通、工业等条件。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最适宜区。光热水土以及水利、劳力等条件都 很适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 缺限,但人为地采取某些措施(如灌溉、排水、改土、施肥)后容易弥补,作物生长与产量 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次适宜区。 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够稳定

23、,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弥补(如盐碱地植棉)或者 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不适宜区。自然条件中有很多缺陷, 技术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虽勉强可种,但产量、经济上或生态上得不 偿失。(五)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选出某种作 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选择商品生产基地。商品生产基地的条件是: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土 地集中连片;生产技术条件较好,生态经济分区上属最适宜区或适宜区;生产水平较高;资源条件好,有较大发展潜力,包括目前经济落后,但发展有潜力的地区;作物产品的商品率 较高。(六)作物组成的确定 在

24、单一的各个作物适宜区与适生地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各种作物间的比例数量关系。包 括: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 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七)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步要把它配置到各种类 型土地上去,即拟定种植区划,在较小规模上(如农户)则直接进行作物在各块土地上的配 置。为此,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可能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在一个种植区,划 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布图。(八)可行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是否

25、能满足各方面需要; 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经济收入是否合理;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 劳力是否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 素质方面的可行性;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第三节 复 种一、复种的概念、意义与发展(一)复种的概念 复种是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方 法有多种,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也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前,将下茬作物 套种在其株、行间(套作)。此外,还可以用移栽、上茬作物再生等方法实现复种。根据一年内在同一田块上种植作物的季数,把一年种植二季作物称为一年两熟,如冬小

26、麦夏玉米;种植三季作物称为一年三熟,如绿肥(小麦或油菜)早稻晚稻;两年内种 植三季作物,称为两年三熟,如春玉米f冬小麦一夏甘薯、棉花f小麦/玉米(符号“f” 表示年间作物接茬种植,“一”表示年内接茬种植,“ / ”表示套种)。为表明大面积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作物收获总面 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公式为: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复种指数() =X100耕地面积式中“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包括绿肥、青饲料作物的收获面积在内。根据上式,也可 计算粮田的复种指数以及其他类型耕地的复种指数等。国际上通用的种植指数含义与复种指 数相同。套作是复种的一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而间作、混作

27、则不计。一年一熟的复种指 数为 100%,一年两熟的复种指数为200%,一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300%,两年三熟的复种指 数为 150%。(二)复种的意义1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 我国人均耕地少,但自然条件较好,特别是南方各省一年四季均可生长作物。发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发展作物生产的一条重要 途径,也可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的增产潜力。如重庆丘陵地区的冬水田,一年种植一季水稻, 全年近 200d 左右被浪费掉,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极低。若增加复种,改一季稻为麦稻 双季两熟,乃至油稻再生稻或麦稻秋作(秋菜、秋洋芋、秋甘薯等)三熟,土地利 用率将大大提高,光能利用时间大大延长,从而光能利

28、用率得以提高。 实践证明,只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提高复种指数,推广多熟种植,就能促进农 业生产全面发展。今后我国人口还将增加,而耕地面积正逐年减少,实行合理复种与提高单 产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2调节土壤肥力 合理提高复种,采用用养结合的复种方式,在复种方式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绿肥或豆科作物,增施肥料,可以补充和增加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养料的含量,加速物 质循环,维持农田的物质动态平衡。3保持水土 复种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地面径流、土壤冲刷和养分的流失。4缓解作物争地、争时、争肥矛盾 合理扩大复种面积,有利于粮、经、饲作物全面 发展。如在棉区,实行麦(棉)套种,有利于解决粮棉争地矛

29、盾。在水稻产区,冬季种植一 定比例的小麦、油菜、绿肥,形成“肥稻稻”、“油稻稻”、“麦稻稻”等三熟种 植,粮、油、肥均得到合理安排与发展,既解决对油料作物需要,又解决了对肥料的需要。5有利于稳产 在旱涝灾害频繁的地区,复种有利于全年产量互补。二、复种的条件一定的复种方式要和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相适应。影响复种的自然条 件主要是热量和降水量,生产条件主要是劳畜力、机械、水利设施、肥料等。(一)热量 一个地区能否复种或复种程度的高低,当地的热量条件是决定因素。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来确定。1年平均气温法 年平均温度可以粗略地表示一个地区的热量状况。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8以下为一年一熟区,8

30、一12为两年三熟区或套两熟区,12一16为一年两熟区, 16一18以上为一年三熟区。2 积温法 在我国,10C积温低于3 000C为一年一熟,3 000一5 000C可以一年 两熟,5000C以上可以一年三熟。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所以0C积温作指标,一熟区 低于4 000C,两熟区为4 000一5 500C,三熟区为5 500C以上。一个地区复种程度的高低以及采取何种复种方式,除了解当地积温外,还需了解不同作 物完成一个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一个作物品种具有大致恒定的积温值(见表5-1)。例如 重庆地区0积温为6 518.4C,稻麦两熟(用中熟种)共需0积温4 800C,加上农 耗积温150,

31、共4 950,还余1 568.4,还可以种植一季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蔬菜、 马铃薯、秋苕等。水源条件好的可以发展再生稻,旱表5-1 不同作物对10或0积温的要求作物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冬小麦0,1700一2 0002 000一2 2002 200一2 400油菜直播0,2000 2 2002 200 2 4002 400 2 600油菜(移栽)0,1400一1 6001 600一1 8001 800一2 000玉米10,2000一2 2002 500一2 8003 000高粱210C,2 100 2 4002 5002 8003 000水稻三 10C,2 4002 5002 8003 200-红苕

32、三 10C,1 6002 1002 5003 0003 5004 000马铃薯三 10C,10001 4001 800大豆三 10C,1 6502 1002 5002 900棉花三 10C,3 2004 0004 0004 5004 500春小麦20C,1 7002 1002 1002 300地麦一玉一苕复种三熟共需三0C积温为7 000C,加上农耗200C为7 200C,差 681.6C。因此,重庆地区只有通过套种,才能满足麦、玉、苕三熟种植。3 .生长期法 以无霜期表示生长期,一般140150d为一年一熟区,150250d为一 年两熟区,250d以上为一年三熟区。(二)水分一个地区具备了增

33、加复种的热量条件,能否复种就要看水分条件。水分包括灌溉水、地 下水和降水。我国降水量与复种的关系是:小于600mm为一熟区,600800mm为一熟、两熟 区,8001 000mm为两熟区,大于1 000mm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若有灌 溉条件,也可不受此限制。(三)肥料复种指数提高后,多种了作物,就要多施肥料,才能保证土壤养分平衡和高产多收。因 此,提高复种指数,除安排养地作物外,必须增施肥料,否则多种不能多收。(四)劳、畜力和机械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必然增大劳、畜力和机具投入。南方多熟地区,一年有23次“双抢”, 即收麦(油菜等)抢插水稻和玉米等,收水稻和红苕等抢栽油菜或抢种小麦,

34、季节十分紧张, 特别四川丘陵区,在两季有余三季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抢种抢收,才能发展三熟制。(五)技术条件 相应的技术条件包括品种、栽培耕作技术、复种间套技术等必须满足复种的要求。 此外,复种还必须考虑经济效益,避免出现“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情况发 生。三、复种技术复种是一种时间集约、空间集约、技术集约的高度集约经营型作物种植方式,在肥水、 劳力、机械化、品种等方面有许多矛盾,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加以解决。(一)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1作物组合(1)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 如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小麦、大麦、油菜、蚕 豆、豌豆、马铃薯、冬季绿肥等作物;华北、西北以小麦为主的地区,小麦收后有

35、70100d 的夏闲季节可供夏种开发利用,如可复种荞麦、糜子、早熟大豆、谷子、早熟夏玉米等。(2)利用短生育期作物替代长生育期作物 甘肃、宁夏灌区的油料作物胡麻生育期长 (120d),与其他作物复种产量不高,改种生育期短的小油菜与小麦、谷子、糜子、马铃薯等作物复种,就可获得较好的效益。浙江杭嘉湖地区麦稻稻三熟制生育期较紧,用生育期较 短的大麦代替生育期较长的小麦,可有效解决复种与生育季节紧张的矛盾。(3)开发短间隙生长期的填闲作物 短间隙期一般2个月左右,不足以生长一季粒用 作物,常种植一些填闲作物,如短生育期的绿肥、饲料、蔬菜。四川成都平原两熟制收获至 种麦还有2 个月左右的时间,可增种一季

36、秋甘薯或萝卜、莴苣、大白菜等秋菜或种紫云英等 生育期短的作物。(4)发展再生稻 再生稻的生育期比插秧的短1/2以上,一般为5070d,产量可达 到一季稻或早稻的30%40%。如重庆市的再生稻,前季稻收获后只需要施用促芽肥,促壮 苗,可获得30004500kg/hm2的产量。2品种搭配 在生长季节富裕地区应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以浙江双季稻三熟制为例, 以“一早两迟”为主,即冬作物选早熟作物,双季稻以晚熟品种的产量最高。生长季节紧张 的地方应选用早熟高产品种。苏南地处北亚热带,双季稻三熟制季节特别紧张,应特别注意 早晚稻品种的安排,以绿肥、大麦、元麦为双季稻的前作,并配以早熟配中熟或中熟配中熟 的

37、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较为适宜。(二)充分利用生长季节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缩短本田期 育苗移栽是克服复种后生长季节矛盾最简便的方法,在水稻、甘薯、油菜、烟草、棉花的复种栽培上应用广泛。如中稻的秧田期一般为30 40d,双季稻秧田期可长达7590d。长江下游210C积温为5600C,大麦、元麦双季稻三 熟制现行品种需积温5500C,加上农耗期温度,总积温不能满足。但早稻育秧争取了 650C, 晚稻育秧争取了 1200 C,弥补了本田期积温的不足。2套作技术的运用 套种是解决复种生长季节矛盾的又一有效方法,即在前作收获前于其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

38、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促早发就是让作物幼苗生长时期有较好的水分、养分、光照 等条件。早发是早熟的基础。具体做法有:第一,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据宁夏农 学院试验,麦收后夏种大豆,7月1015日播种,平均每晚播1d,每公顷大豆减产75kg。 免耕播玉米、棉花,板田或板田耙茬播种小麦,板茬栽油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 前作及时收获。小麦、油菜成熟后要及时收获,玉米蜡熟期可先去掉叶片,让其继续灌浆。 第三,采用促进早熟技术。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早成熟7d左右。棉花、烤烟 施用乙烯利也有促进成熟作用。4作物晚播技术 播种季节较紧

39、的地区,如黄淮海平原北部,为确保玉米丰产,需用中晚熟品种,小麦只能晚播。长江中下游麦收后种棉,也是晚播棉。晚作物可以适当加大播 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因晚播后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 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湖南对麦棉连作的晚播棉花采用高密度低打顶的作法,使晚播 棉产量增加。5地膜覆盖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可适当提前播种,有利于作物早发早熟。四、主要复种方式(一)两年三熟两年三熟指的是在同一块地上两年内收获三季作物,是一年一熟与一年两熟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北部,一季有余两季不足,210C积温在30003500C的地区。目 前,两年三熟主

40、要分布在晋东南、豫西山区及鲁中南山区、陇东及渭北平原。其主要形式有: 春玉米f冬小麦一夏大豆(夏甘薯);冬小麦一夏大豆f冬小麦;春甘薯f小麦或大麦一夏 芝麻或夏大豆或夏花生;小麦f小麦一夏玉米等。(二)一年两熟210C积温35004500C的暖温带是旱作一年两熟制的主要分布区域,如黄淮海平原、 汾渭谷地。45005300C的北亚热带是稻麦两熟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兼有部分双季稻的分布, 江淮丘陵平原、西南地区的旱地以麦(油菜、蚕豆、绿豆)一玉米、麦一甘薯、麦一年两熟 为主。(三)一年三熟一年三熟主要是稻田三熟制,稻田三熟多是以双季稻为基础,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以南 的湿润气候区域,北亚热带有少量分布。

41、冬作双季稻三熟制,包括麦一稻一稻、油菜一稻一 稻、蚕豆一稻一稻等形式,分布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皖南、苏南及华南各省。 小麦(或大麦、元麦)一双季稻,是双季稻三熟制的主要形式,主要分布于浙江杭嘉湖、宁 绍地区、上海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均有一定比例的种植。在三熟制地区,由 于水源的限制,常采用两旱一水三熟制,如小麦一玉米一水稻(皖南、四川、苏南、湖南,) 小麦一大豆或花生一稻(福建、广东),小麦一稻一花生(福建、广东)。旱地三熟制,以南 方丘陵旱地的油菜一芝麻(大豆)一甘薯和麦/玉/薯套作三熟为主要形式。第四节 间作、混作、套作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意义(一)间、混、套作

42、的概念1单作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这 种方式作物单一,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一致,生育比较一致,利于田间 统一种植、管理与机械化作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2间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的种植方式。所谓分带是指间作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构成带 状间作,如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间作因为成行或成带种植, 可以实行分别管理。特别是带状间作,较便于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作相比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植物

43、)相间种植,也称为间作,有人称为多层作。木本植物 包括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农作物包括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采用 以农作物为主的间作,称为农林间作;以林(果)业为主,间作农作物,称为林(果)农间 作。间作与单作不同,间作是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的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 又有种间关系。间作时,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间作的作物播种期、 收获期相同或不同,但作物共生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生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3混作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 混种。混作和间作都是于同一生长期

44、内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田间构成复合群体,是集 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也不计复种面积。但混作在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于分别管理,并 且要求混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4套作 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种一行玉米。对比单作,它不仅能在作物共 生期间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 总产量。它主要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套作和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的是,套作共生期短,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 其全生育期的一半。(二)间、混、套作的意义1增产 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

45、作具有增产的优越性。从自然资源来说,在单作的 情况下,时间和土地都没有充分利用,太阳能、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定的浪费,而间、 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 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 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集约、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 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国际上采用土地当量比来反映间、混、套作的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当量比LER),即为 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其公式 为:LER =另 Y / Y

46、i ii式中:Y.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中的i个作物的实际产量;Y.代表该作物在iii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的产量,n代表间、混、套作的作物数。LER1,表示间、混、套作有 利,LER1的幅度愈高,增产效益愈大。目前,我国也已较广泛地采用土地当量比来表示 间、混、套作的高产效益。例如玉米间作大豆,每公顷的产量分别为5 200kg和900kg,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每公 顷的产量分别为6 000kg和1 200kg。贝y:十地当量比 _间作玉米亩产量间作大豆亩产量当量_单作玉米亩产量+单作大豆亩产量=5 200/6 000+900/1 200=1.6172增效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

47、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用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间、混、套作是目前许多地区发展立体种植、提高种植业效益 的技术手段。如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的麦棉两熟,一般纯收益比单作棉田提高15%左右。3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4协调作物争地矛盾 间、混、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饮料等作物间的矛盾,促进多种作物全面发展。二、间、混、套作效益分析(一)充分利用空间1间、混、套作能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 单作群体的株型、叶型、植株高度、根系分布一样,对生活因素的竞争必然加剧。因此密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受到了限

48、制。而 间、混、套种群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构成,作物有高有矮,根系有浅有深,对生活 因素的要求和反应不同,有的喜光,有的耐阴,有的吸肥力强,有的吸肥力差,有的需 N 多,有的需P、K多。利用这些差别,把不同的作物搭配起来构成复合群体,其密度和叶面 积指数将会提高,这就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2保持较大的叶面积 单一作物的群体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叶面积较小,利用光能不充 分,而采用间、套作就可以克服这一矛盾,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3间、混、套作使光能得以充分利用 在单作时,太阳光只是从上面射来,而在间套 种时,除上面射来的光外还有侧面光,增加处于间作中上位作物的受光面积,也增加了中午 高光

49、强时总的受光面积。这样,尽管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光量并没有改变,但受光 面积却发生了变化,提高了光能的经济利用率。另外,能变平面用光为立体用光。单作时, 上层叶片光照充足,中、下部的叶片往往光照不足,有的甚至由营养器官变为消耗器官。而 间、套作把不同株型、叶型、高矮的作物组合起来,改单作的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从而提 高了光能利用效率。(二)充分发挥边行优势 边行优势是指在间套作中相邻作物的边行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高位作物的边行由于所 处高位的优势,通风透光好,根系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强,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行,成为 边行优势;与此相反,矮位作物的边行往往表现为边行劣势。合理的间套作,能有效

50、的发挥 边行优势,减少边行劣势,使主作物明显增产,副作物少减产或不减产。(三)充分用地 各种作物根系特点不同,对地力、水、肥、气的要求就不同。首先是氮素营养。国外研 究指出,豆科和非豆科作物有共生促进作用。非豆科作物有促进豆科作物固氮的能力,豆科 作物又供给非豆科作物氮素营养。因此,豆科与非豆科作物进行合理间、套作,既用地又养 地。其次是难溶性营养元素的相互交换。不同作物利用难溶性养分的能力不同,间、混、套 作通过根系的相互影响,可以提高难溶性物质的利用率。再次,粮食、棉、油作物与绿肥间、 混、套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四)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主要表现在套种上。一般来说,作物的生长期

51、长,产量就高,反之产量低。套种能争取 时间,相对增加了生长季节,从而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提高单产。(五)稳产保收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害,对恶劣的气候条件有不同的反应。一般单作抗自然灾害的能 力较低,当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往往会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但是采用 间、混、套作就可以减轻损失。如德国在气候不稳定地区,燕麦和大麦混作很普遍,在旱年 大麦生长良好,在涝年燕麦生长良好,两者混播,无论是旱年或是涝年产量都很稳定。间、 混、套作还可以减轻某作物的病虫害。如高矮秆作物相间种植,高秆作物的宽行距加大,荫 蔽轻,可减轻玉米叶斑病,小麦白粉病和锈病;小麦与棉花套种,小麦繁殖了棉蚜的大量天

52、 敌瓢虫,可减轻棉蚜的危害。(六)发挥作物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一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化合物对另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相 生相克的影响,亦称对等感染效应。对共生作物或后作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这种分泌物 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植物的叶子,二是来自根系,三是来自死亡植株或腐解植株。因此, 实行间、套作可利用有益的一方,促进共生互利,提高产量。据国外研究,洋葱与食用甜菜, 马铃薯与菜豆,小麦与豌豆,春小麦和大豆在一起种植,可互相刺激生长。作物与蒜、葱、 韭菜等间作,会使农作物的一些病虫害减轻。另外分泌物还有抑制杂草危害的作用,如甜菜 根系分泌物有抑制麦仙翁种子萌发,荞麦根系分泌物能抑

53、制看麦娘的生长。当然也有的根系 分泌物对间作作物或下茬作物有不利的作用,如冬黑麦与冬小麦,荞麦与玉米,番茄与黄瓜, 菜豆与春小麦,向日葵与玉米、蓖麻,洋葱与菜豆等。因此,在作物组合时应特别注意。间、混、套作增产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如高、矮秆作物间作时, 矮秆作物的光照条件太差;套种在小麦地的玉米,易使地老虎、粘虫、蓟马、玉米螟等害虫 的为害加重,套种愈早,危害时间愈长愈重;玉米与棉花套种时,玉米和棉花的害虫有的可 以互相为害,比单作时重。因此,要使间、混、套作增产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三、间、混、套作技术(一)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1不同形态的作物搭配 所选择作物的形态

54、特征和生育特性要相互适宜,以有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例如,作物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 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农民群众形象地总结为“一高一矮,一胖一 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长一短,一早一晚”。2生态适应性的选择 间套作作物的特征持性对应互补,即选择生态位不同的作物, 才能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利用光、热、水、肥、气等生态因素,增加产量和效益。在品种 选择上要注意互相适应,以进一步加强组配作物的生态位的有利差异。间(混)作时,矮位 作物光照条件差,发育延迟,要选择耐阴性强而适当早熟的品种。套作时两种作物既有共生 期,又有单独生长的阶段,因此在

55、品种选择上一方面要考虑尽量减少上茬的矛盾,另一方面 还要尽可能发挥套种的增产作用,不影响其正常播种。3不同生育期作物的搭配 在生育季节许可内,两种作物时间差异越大,竞争越小。如间、混作中,长生育期与短生育期作物搭配。套作中,套种时期是套种成败的关键之一。 套种过早,共生期长,下茬作物苗期生长差,或植株生长过高,在上茬作物收获时下茬作物 易受损害;但又不能过晚,过晚套种就失去意义。套种时期的确定有多方面的情况,如配置 方式,上茬长势,作物品种等。一般地说,宽行可早,窄行宜晚;上茬作物长势好应晚套, 长势差应早套;套种较晚熟的品种可早,反之宜晚;耐荫作物可早套,易徒长倒伏的宜晚。4选择分泌物互利的

56、作物搭配 如洋葱与食用甜菜,油菜与大蒜,甜菜与小麦,荞麦与小麦,马铃薯与玉米、菜豆等进行搭配,有利于互利共生。5要求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间(混)、套作选择的作物是否合适,在增产的情况下,还要看其经济效益比单作是高还是低。一般来说,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才能在生产中大面积应 用和推广。如我国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间作大豆、麦棉套作和粮菜间作等。如果某种作 物组合的经济效益较低,甚至还不如单作高,其面积就会逐步减少,而被单作所代替。(二)确定合理的田间结构 在作物种类、品种确定后,合理的田间结构是能否发挥复合群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 势,解决作物之间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只有田间结构恰当,才能增加群体密度,又

57、有较好的 通风透光条件,发挥其它技术措施的作用。如果田间结构不合理,即使其它技术措施配合得再好,也往往不能解决作物之间争水、争肥,特别是争光的矛盾。合理的田间结构往往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1密度 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照光叶面积指数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生产运用中,各种作物密度要结合生产的目的和水肥条件来考虑。间(混)作时,一般 以一种主作物为主,其密度应与单作时相同,以不影响主作物的产量为原则;副作物的密度 大小根据水肥而定,水肥条件好,密度可大一些,反之,密度要小。套作时,各种作物的密 度与单作时相同。2行数、行株距和幅宽 一般间、套作作物的行数可用行比来表示,即各作物实际行 数

58、的比值,如2 行玉米间作2 行大豆,其行比为2:2。行距和株距实际上也是密度问题, 配合的好坏,对于各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系很大。间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计划作物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一般高位作物不可多于、矮 位作物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影响行数的两倍。套作时,上、下茬作物的行数取决于作物主次。 如小麦套种棉花,以棉花为主时,应按棉花丰产要求,确定平均行距,插入小麦;以小麦为 主兼顾棉花时,小麦应按丰产需要正常播种,麦收前晚套棉花。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在混作和隔行间、套作的情况下, 无所谓幅宽,只有带状间套作,作物成带种植才有幅宽可言。幅宽一般与作物行数成正相关。3间距 间

59、距是相邻作物的距离。这里是间、套作中作物边行争夺生活条件最激烈的 地方,间距过大,减少作物行数,浪费土地;过小,则加剧作物间矛盾。应根据不同作物合 理布局间距。4带宽 带宽是间、套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它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一方面各种作物和行数、行距、幅宽和间距决 定带宽,另一方面作物数目、行数、行距和间距又都是在带宽以内进行调整,彼此互相制约。5高度差 间、混、套种的两个作物若有适当的高度差,可以在太阳高度角高的时候 增加受光面积,变强光为中等光,或者使两作物生长盛期能交错地处于高位上,这样光能利 用较经济合理。6行向 在单作时,南北行向比东

60、西行向增产,但在间套作时,为了取得两种作物丰产,缓和作物争光矛盾,东西行向在一定情况下对矮作物有利。(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间、套作播种时期的早晚,不仅影响到一种作物,而且会影响复合群体内的其他作物。套种时期是套作成败的关键之一,套种过早或前一作物迟播晚熟, 延长了共生期,抑制后一作物苗期生长;套种过晚,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要着重掌握适宜 的套种时期。套作中共生期的长短,应根据具体种植方式、种植规格、前作物的长相来确定。 间作时,也要考虑到不同间作作物的适宜播种期,以减少彼此的竞争,并尽量照顾到它们的 各生长阶段都能处在适宜的时期。混作时,一般要考虑混作作物播种期与收获

61、期的一致性。2加强水肥管理 间(混)、套作的作物间存在肥水竞争,需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进生长发育。在间(混)作的田间,由于增加了种植密度,对水肥的要求也相应增加。应加强 追肥和灌水,强调按株数确定施肥量,避免按占有土地面积定施肥量。为了解决共生作物需 水肥的矛盾,可采用高低畦、打畦埂、挖丰产沟等便于分别管理的方法。在套作田里,矮位 作物受到抑制,生长弱,发育迟,容易形成弱苗或缺苗断垄。为了全苗壮苗,要在套播之前 施用基肥,播种时施用种肥,在共生期间做到“五早”,即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 早施肥、早治虫,并注意土壤水分的管理,排渍或灌水。前作物收获后,及早进行田间管理, 水肥猛促,以补足共生

62、期间所受亏损。3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实践证明,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复合群体条件下的作物生 长发育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控上(高层作物)促下(低层作物)、调节各种作物正常生育、 塑造理想株型、促进发育成熟等一系列综合效益。它具有用量少、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 使用简便安全等特点。4综合防治病虫害 间(混)、套作可以减少一些病虫害,也可增添或加重某些病虫 害,对所发生的病虫害,要对症下药,认真防治,特别要注意防重于治,不然病虫害的发生 会比单作田更加严重。5早熟早收 削弱复合群体内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促进各季作物早熟、早收,特别是对高位作物,早熟早收是不容忽视的措施。在间套复种多作多熟情况下,更应

63、给以注意。四、间、混、套作主要类型(一)间(混)作的的主要类型 间(混)作的主要类型有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禾本科作物与非豆科作物间作, 经济作物与豆科作物间(混)作,粮菜间作和林、桑、果、药与粮、豆、肥间作等。(二)套作的主要类型套作的主要类型有以棉花为主的套作,以玉米为主的套作,以麦豆为主的套作和以水稻为主的套作等。(三)间套作的主要类型 间套作的主要类型有粮粮间套作,粮经间套作,粮菜饲料(肥)间套作等,农鱼、农菇 种养结合间套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种菇、玉米和蔗田种菇、果园种菇等。第五节 轮作与连作、轮作的概念和意义(一)轮作和连作的概念1轮作 是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

64、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条件下的大豆f小麦一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 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 水稻f油菜一水稻一水稻f小麦一水稻一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称为 复种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田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水旱轮作,这种 轮作对改善稻田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地力和肥效,以及在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均有特 殊的意义。在田地上轮换种植多年生牧草和大田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草田轮作。2连作 与轮作相反,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 植方式。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连年种植的称为复种连作。 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通称为“换茬”或“倒茬”。连作也叫“重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