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教育教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77294611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教育教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教育教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教育教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教育教学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教育教学专业(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文题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逐渐转移,特别是农民工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子女也从农村到了城市,同时,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也出现了空间上的转移。然而,在城市有限的教学资源的条件下,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滞后,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从根本上阐述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适龄儿童目 录引言1一、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1.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处于边缘状态12.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硬件及教学条

2、件相对较差2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2二、武汉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分析31.城乡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子女城市就读权利3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43.农民工子女学校生存环境过窄5三、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对策51.加快完善户籍制度,逐渐消除城乡差距52.大力扶持农民工子女学校63.合理分配教育资源74.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7结论8参考文献9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3、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随着这种“民工潮”的不断发展,全家迁徙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很多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来到了城市。由于来自农村的学龄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对立的是城市教育资源有限,他们的教育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尤其表现在义务教育的问题上。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的流动儿童数量超过了2000万,占到了全部流动人口的六分之一。在流动儿童中,农业户口的占到了四分之三。在这种条件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一、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处于边缘状态与公办学校相比,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普遍不被重视,不管是武

4、汉市政府,还是当地居民,都普遍认为农民工子女学校与他们没有关系。因此,很多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渐被边缘化。首先,地方政府从心理上根本就不重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其次,在地理布局上也将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排斥。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户籍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既要增加财政投人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往往采取排斥和封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把农民工看作是影响城市管理秩序和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实行防范式、管制式管理,要求农民工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

5、证“五证齐全”。对农民工的保护和服务是原则、软性的,对他们的管理限制是具体、硬性的。管制有余,服务不足,给进城农民工带来种种社会歧视、经济损失和人身自由权利的侵害。城乡居民身份的不平等,将使他们从小受到歧视,由此引发的社会问是非常严重的。从武汉市政府角度来看,农民工子女非本市居民,他们的受教育情况理应是户口所在地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农民工子女学校很难得到地方财政的支持,而且它的设立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武汉市的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学校都处于城郊结合地带,并且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学校的师资力量也非常欠缺,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发展。对于这些学校,政府几乎保持着一种任其发展,自生自灭

6、的态度,使其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2.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硬件及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从总体上来看,农民工子女学校主要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办学层次主要以小学教育为主,并且大多都是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的。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学校都打不到办学标准。学校内部环境较差,教学设施简陋,一般正常的教学设备都是缺乏的。这些学校的规模差异也很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良莠不齐,和公办学校比起来相距甚远。具体来说,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条件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硬件设施落后。单从学校规模来看,武汉市内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学校少则几十人,大一点的学校就有几百人,甚至有些达到了上千

7、人。学校规模太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规模过大,就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农民工子女学校一般由个人出资建立,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学生学费,因此硬件设施很难得到提高,这也就是学校基本设施较差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经费的限制,教学设施难以改善,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2. 软件资源匮乏。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实行聘任制,但是几乎没有签订正式合同。这样一来,造成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不利于学校的连贯性发展。正是由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运作模式比较特殊,因此其师资水平无法和公办学校相提并论。3. 教学质量低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

8、女学校到目前还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全面发展,再加上学校的教学实施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难以提高。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是武汉市,哪怕是一线城市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受教育机会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平等。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来说,其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整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户籍制度的限制。虽然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越来越小,农民自由进出城市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但现行的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受教育权利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其中

9、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是受到了户籍制度的严重影响。武汉市的那些非本市户籍的学龄儿童,哪怕是在武汉出生、长大,都不可能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制之外,因此只能通过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得以解决。其二,教育制度的约束。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历过三次重大改革,但是不管怎么改革,都脱不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的实施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有地方财政进行拨款,因此,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农民工子女具有居住地与户籍分离的特点,使得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与教育资源产生重大矛盾。一方面,地方

10、政府本来对辖区范围内的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负有绝对的责任,但是对于流出辖区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很难掌握,更加谈不上管理;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因此,政府之间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政府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状况。二、武汉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分析1.城乡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子女城市就读权利 户籍制度是中国大陆社会分层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于城乡人口迁居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1958年颁布的户口

11、管理条例将城市与农村划分在两个在权利、义务与社会福利保障上不对等的社会集团,使农民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农民工进城谋生,但“离乡不离土,打工在城市,户口在农村”的边缘身份并未有所变化,至今也无一项特别的法规承认他们的特殊地位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这也就直接产生了其子女在城市入学难的问题。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仅把户籍制度改革停顿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上,已影响到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虽然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户籍等限制使农民工处于

12、城市的边缘地位。“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而消失,对农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限制依然存在。他们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还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无法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只能在城乡间来回迁徙,使之既没有安身立命的自我认同,也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归属感。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强化了就业领域城乡分割的制度歧视,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使农民工陷入与城市分离状态,进而影响农民工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使流动人口的孩子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

13、歧视感和对立感,应归结为我们的教育失败,而更深层次的要求则是相应的社会改革。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 城乡教育资源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距,武汉也绝不例外。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相当一部分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学率为100%)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4%。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

1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从全国的范围来看,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3.6倍(分别为55.7%:15.4V.2%:15.4%),湖北达到3.9倍(71.4%:18.4%),山东(72.3%:16.8%)和河南(57.4%:12.9%)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张玉林.中国教育:不平等的扩张及其动力.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8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之

15、间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它在相当程度上涉及教育质量问题。就全国范围而言,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1.7元,农村为472.8元。差距分别为1.9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元:476.1元和2671.2元:861.6元。如果将比较的单元下放到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极差将更加突出。1993年,上海市(包括所属郊区)小学生的人均经费高达879.2元,而湖北农村只有125.6元,相差7倍;北京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157.7元,湖北农村仅为214.1

16、元,相差10倍以上。 刘楚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第36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自然而然造成了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问题,因此也造成了大量的农村适龄儿童向城市转移。3.农民工子女学校生存环境过窄 农民工子女学校不可能像公立学校那样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环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首先,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发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其次,出于

17、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三、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对策1.加快完善户籍制度,逐渐消除城乡差距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考核应该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为基数。既然统计已改为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划生育已经实行属地管理,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巩固率,同

18、样应该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只有这样,流入地政府才有真正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目前,教育统计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使得一些城市可以不关心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些地区创建教育强市、教育强区,农民工子女也没有纳入考评范围。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人口数字庞大。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政府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平等的行政理念的体现,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农村教育也因此受到空前的关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从实行“两免一补”到免除学生书费、学杂费,发放困难学生的补助,从根本上解决

19、了“上学难”、“上学贵”的教育起点公平问题。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教育的各项条件仍然存在不少差距。笔者认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数之一,强化农村师资队伍是其二。教师是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直接参与者,对教育的结果公平起着关键性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众所周知,“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说法尽管失之偏颇,也能从侧面反映教育人力资源的不平衡,这在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生源逐年递减,教师编制又限制了新生力量的补充;二是教师的无序流动,有公办学校流向改制学校、民办学校的,农村骨

20、干教师流向城区的等等。这就导致了小学优秀教师流向初中,初中骨干教师流向高中学校等优秀师资流失严重的现象。2.大力扶持农民工子女学校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城市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取了近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当我们看到农民工的子女大量失学,而在一部分城市却盲目地提出教育已经现代化的口号,把大量投资用于提高城市教育的硬件设施,使城里人的后代和农民的后代文化素质的差距日益扩大。这不仅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而且会拉大我国的城乡差距,引发长期的社会矛盾。因此,应允许在城市里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不能以降低城市教育水准为借口关闭这些学校,使

21、大量农民工子女失学。另外,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民工子女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应放宽就学准入,减少甚至取消部分入学就读程序,畅通人员流通,尤其是加强民工子女教育引进的绿色通道,在民工子女的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消除体制障碍,改善地区、城乡关系,进一步放宽农民工子女来杭就读的准入条件,切实做好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为民工在城务工减少后顾之忧。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的一大因素。流入地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补助政策。这种补助,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的补助,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资助。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可以以政府财政资助

22、、补贴等形式加以资助,体现“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精神,避免把农民工子女往民办学校一推了之。比如,广州市有万名农民工子女就读于民办学校,市政府核准的收费标准为小学生每学期学杂费至元。政府给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年补贴元左右。而根据广州市“一费制”标准,户籍居民小学每学期书杂费元。这样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实际缴费与户籍居民相差不多。除了广州,全国各地也都对农民工子女作出专项财政安排。如浙江温州按照生均元补贴给招生学校;深圳市宝安区,不管公办民办,学校每招收一个班(人)农民工子女,区财政补贴个教师的工资;东莞市对在公办学校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与户籍人口一样拨给教育生均经费,仅此一项,每年财政投入超过亿元。 钟玉

23、明.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战略意义和对策分析.新华社广州电,20113.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要正确认识农民工也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在无法享受城里人各项公共福利的状况下,以极低的成本为城市的企业提供了大量利润,并创造了城市的税收,同时还在很多方面承担各种不公平的费用。因此城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这是政府对于作为纳税人之一的农民工的正常的服务。政府应着力解决导致教育领域受教育权利事实上不平等的体制性问题,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所强加的受教育界限,取消教育赞助费等其他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保证流动劳动力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其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注重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内部效益,必须建

24、立严格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和合理的学校设置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不仅表现在财政资金的投入上,还应该体现在师资力量的匹配上。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本来就远远落后于城市,虽然近几年中央减免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但这对于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政府应该在资金上大力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逐渐缩小城乡的差距,让农村儿童能够在当地上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4.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李岚清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

25、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另外,还应该大力提倡社会群体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降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设立门槛,鼓励社会向农民工子女学校捐款,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真正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结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

26、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参考文献1于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戴国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原因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8.3华灵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4郭建鑫.教育公平、公共财政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7.5蔡永舜,刘小玲.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2期6刘楚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第36期7李晓玲.呼唤教育公平、共建和谐社会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6.8赵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社会化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