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休克课件文字可编辑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77290485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4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病理生理学休克课件文字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病理生理学休克课件文字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病理生理学休克课件文字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休克课件文字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休克课件文字可编辑(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休克Pathophysiology of Shock2.急性微循环的认识阶段3.3.微循环学说阶段微循环学说阶段4.细胞与分子水平阶段休克的认识发展过程休克的认识发展过程1.症状描述阶段症状描述阶段一、休克的概念一、休克的概念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二、休克的病因1.急性失血(失液),超过总血量 20%左右;2.创伤,因疼痛和失血;3.烧伤,大面积烧伤因疼痛及失液引起;4.急性心衰;5.感染,严重感染尤其是G-菌感染;6.过敏;7.神经源性,强烈的神经

2、刺激如巨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三、休克的分类三、休克的分类1,按病因分类;2,按血流动力学分类;3,按休克发生始动环节分类。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类型特点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共同始动环节:有效灌流量血容量下降血管床容量增加心功能障碍始 动 环 节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血容量充足心泵功能正常血管容量正常正常血液循环血容量?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泵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血管床容积?血管源性休克休克休克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失血失液失血失液烧伤创伤过敏脊髓麻醉损伤感染微循环障碍心衰四、休

3、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四、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微循环学说;2,细胞体液学说。该学说认为不论何原因引起休克,均有三个始动环节,该环节可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由于微循环对其敏感性不同,导致微循环由缺血淤血衰竭。引起各器官机能代谢紊乱。一)微循环生理:1.组成与功能: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接通路、动-静脉吻合枝、微静脉。休克的微循环学说?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通路)2.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TXA2、内皮素、TNF、MDF等全身性的介质可使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组胺、缓激肽、

4、前列腺素、NO、腺苷、H+等局部性介质使血管扩张。1.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缺氧期)(1)动因: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2)微循环改变:痉挛全身小血管都持续痉挛,但口径缩小的程度不一(3)组织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a、流 速?b、口 径?c、真毛细管开放数?二)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二)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失血、创伤等失血、创伤等交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微血管显著收缩v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微血管的受体动-静脉短路的受体动-静脉短路开放静脉短路开放vCA大量释放大量释放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the alter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

5、)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和临床表现1)代偿:A 血流重分布;B 自我输液;C 自我输血;D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GFR,钠、水重吸收增加。2)休克早期临床表现: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不明显,脉压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尿量交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儿茶酚胺 出冷汗腹腔内脏、皮腹腔内脏、皮肤小血管收缩皮肤缺血皮肤缺血汗腺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经系统兴奋兴奋外周阻力外周阻力BP()脉搏细速脉压差脉压差肾缺血少尿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烦躁不安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2.休克期休克期(淤血缺氧期)1)机制:A持续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乳酸产生增加;B缺氧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C局部代谢产物

6、如腺苷等增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性产物耐受性差,此时开始扩张,而小静脉耐受性强,因全身性血管活性物质的持续、大量作用而开始收缩灌流血液淤滞于微血管,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淤血期微循环变化淤血期微循环变化(microcirculatory alteration on stagnant hypoxic stage)微动脉收缩微静脉收缩酸中毒对微血管舒缩的影响微动脉扩张微静脉仍收缩休克早期休克期2 2)其他变化:细胞代谢障碍、)其他变化:细胞代谢障碍、ATPATP、细胞水、细胞水肿、局部DIC、某些器官功能紊乱3 3)休克期属)休克期属失代偿期:血流缓慢期:血流缓慢A,微静脉收缩、,微静脉收缩、WB

7、C贴壁、粘附于内皮细胞贴壁、粘附于内皮细胞微循微循环后阻力B,BPCBPC聚集,RBCRBC聚集聚集血粘度血粘度C,后阻力前阻力,后阻力前阻力毛细血管流体静压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血浆外血浆外渗,血液浓缩渗,血液浓缩血粘度血粘度D,真毛细血管开放数,真毛细血管开放数E,微血管通透性失血、创伤等肥大细胞肠黏膜屏障内毒素入血革兰阴性菌感染组胺巨噬细胞、白细胞TNF-、IL-1等激肽系统激肽血管扩张,通透性4 4)临床表现:血压明显下降,少尿无尿,)临床表现:血压明显下降,少尿无尿,神志淡漠,出现皮肤花纹等。此期血管床开放,血液淤滞于微循环有效循环血量回心血量心输出量,BPBP交感更兴奋交感更兴奋血灌血灌

8、微循环淤血微循环淤血肾血流量心输出量回心血量回心血量BP脑缺血神志淡漠肾淤血肾淤血发绀、花斑皮肤淤血少尿、无尿从微循环的淤血期发展为微循环凝血期是休克恶化的表现。其特点是:在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小静脉)有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并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多器官功能障碍。功能障碍。3.3.休克难治期休克难治期(不可逆期、DIC)衰竭期微循环变化衰竭期微循环变化(the alter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failure of shock)1)休克难治的原因A.血液动力学障

9、碍,微循环障碍,心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B.循环障碍与代谢障碍之间也形成恶性循环C.重要器官出现不可逆损伤D.出现严重的无法控制的DIC2)休克晚期出现DIC机制:A,休克发生时的微循环障碍,血液浓缩,血流障碍;B,细胞损伤组织因子释放;C,缺氧、酸中毒、内皮细胞受损;D,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受损。3)DIC发生后加重休克:A,DIC发生后血管机械性阻塞加重微循环障碍B,出血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C,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下降D,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E,器官功能障碍加重休克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代偿作用重要;维持血压;血流重分布组织缺血、缺氧。失代偿:回心血量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血液浓缩。比休克

10、期的影响更严重;器官功能衰竭;休克转入不可逆。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特点痉挛、收缩;前阻力?后阻力;缺血,少灌少流。前阻力后阻力;扩张,淤血;“灌”?“流”。麻痹性扩张;微血栓形成;不灌不流。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H+?,平滑肌对CA反应性?;扩张血管体液因子释放;WBC嵌塞,血小板、RBC聚集。血管反应性丧失;血液浓缩;DIC形成;血液流变性质恶化。机制影响休克的细胞学说、微循环学说的重新认识休克时细胞膜电位变化在血压下降之前细胞功能恢复可促进微循环恢复微循环恢复后,器官功能却未恢复促细胞功能恢复药物有治疗休克效用。新的细胞机制的主要论点1.细胞机能代谢障碍与休克2.

11、细胞损伤、凋亡与休克休克的始动因素的作用体液因子的作用微循环障碍引起休克的细胞学说休克的细胞学说休克的细胞体液机制各种病因直接损伤细胞?组织器交感-肾上腺系统(+)儿茶酚胺等释放内皮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等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等微循环障碍细胞凋亡、损伤shock五、休克对机体的影响五、休克对机体的影响1.心功能变化:心功能衰竭心肌耗氧增加、酸中毒、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及毒性物质等2.脑功能变化:BP7KPa或DIC3.肾功能变化:功能性、器质性肾血流灌注GFR少尿急性功能性肾衰早期急性器质性肾衰持续肾缺血及微血栓形成少尿晚期晚期急性肾小管坏死4.4.肺功能变化:肺功能变化:s

12、hock lungshock lung5.胃肠功能影响:6.6.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MODS)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机体在机体在2424小时内,心、肺、肾、脑、小时内,心、肺、肾、脑、肝等器官中有2个或2个以上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死亡率高。能障碍或衰竭,死亡率高。死亡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越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间休克急性肾衰急性呼衰MSOF休克的治疗原则休克的治疗原则(一)及早预防(二)积极治疗1.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A.补充血容量B.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血管容量C.防治DIC2.改善细胞代谢改善细胞代谢,防治细胞损害,防治细胞损害A.A.自由基清除药自由基清除药B.B.溶酶体稳定药和钙拮抗剂溶酶体稳定药和钙拮抗剂C.纠正酸中毒3.治疗器官功能衰竭治疗器官功能衰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