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奈瑟菌属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77103970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5.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节 奈瑟菌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三节 奈瑟菌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三节 奈瑟菌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奈瑟菌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奈瑟菌属(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节 奈瑟菌属 (Neisseria)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 (N. meningitides) 淋病奈瑟菌 (N. gonorrhoeae)一、 脑膜炎奈瑟菌 (N. meningitides)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1 抵抗力 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 :菌毛 : 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1 所致疾病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 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三)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集 涂片染色 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 快速诊断

2、法(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 G:1云南大学药学院(昆明650091); 2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118 为制备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需要2005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朱为2002脑膜炎奈瑟菌(Neisse屉meningitides)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按荚膜多糖可将其分成12个血清群,其中A、B和C群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90%。全球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在30-50万,病死率约10%,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脑膜炎球菌严重感染而发生致聋等永久后遗症。在我国,A群脑膜炎球菌是主要 致病菌群,95%的病例由A群引起。8

3、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率。该荚膜多糖是N-乙酰-3-0-乙酰 甘露糖胺磷酸盐的线形共聚物,属T细胞非依赖性(TI)抗原,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和年龄相关的保护力,不能诱导免疫记忆。现已证实它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在 短期内有效,但随时间延续保护力下降,尤其在幼龄儿童中。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疫苗,提高其对各年龄组(包括婴儿)的免疫效果。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多糖 结合疫苗,即将多糖共价结合到蛋白质上,使其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TD)抗原,以增强免疫原性和诱导免疫记忆。本文报道将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共价结合到精 制破伤风类毒素(TT)上制备结合物,观察其在小鼠

4、中的免疫原性。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一 DT结合疫苗与多糖疫苗诱导的抗多糖抗体间的功能活性差异英2004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对预防由一些有荚膜细菌(包括b型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高度有效。与未结合多糖疫苗相比,多糖一蛋白结合 疫苗能在婴幼儿体内诱导更高浓度的血清抗荚膜抗体。而且,结合疫苗诱导的抗体亲和力更高,补体介导的杀菌活性更强。在限定剂量时,多糖疫苗诱导的血清抗荚膜抗体预防C群脑膜炎球菌感染婴鼠发生菌血症的效力弱于结合疫苗。结合疫苗组的抗C群抗体的亲和力指数高于多糖疫 苗组。两种疫苗在成人中诱导的抗荚膜抗体的功能活性差异,意味着各自激活了不同的3细胞群。(兰州生物

5、制品研究所 崔萱林200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且在各年龄组中都可发生,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5%以 上。脑膜炎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结构可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引发的流脑占90%以上。流脑的流行具有菌群漂移特点,如美国在1945年以前为A群流行, 1960年以后以B群为主,1967年以后转为C群流行。我国以A群菌流行为主,B群和C群菌有少量病例,约占l0%左右。因此预防流脑的重点应是A、B、C群流脑球菌引 起的疾病。由于流脑菌群的漂移现象,国外多采用多价多糖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前所使用

6、的主要为i+C群二价疫苗(B群多糖对人体无效,主要研制 外膜蛋白为基础的疫苗),其次为A、C、Y及WI35四价疫苗,其它相关菌群引起的流脑病例已少见。国内目前主要使腮群流脑多糖疫苗,自80年代初使用至今效果 很好;对于其它菌群的预防目前尚未有疫苗出现,因此我们研制了A+C群流脑多糖疫苗,即在现有的A群流脑多糖疫苗中加入C群流脑多糖抗原,形成二价疫苗以 预防A、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制造和检定均按照WHO(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进行,C群流脑多糖原液的主要制造过程借鉴A群流脑多糖原液的生产工艺,在多糖纯化 步骤另采用澄清过滤、苯酚抽提控制多糖浓度等措施,使得C群多

7、糖原液的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符合要求。A群流脑多糖原液为选用的本所常规生产的原液制品。由于 多糖原液在制备过程中未进行专门的除类毒素工艺,因而在原液检定中采用鲎试剂法对类毒素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2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在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一个月后,虽然同组儿童的免前及免后的血清杀菌抗体滴度有显著差但血清I倍阳转率较大年龄组儿童低, 而且免后血清中的杀菌抗体滴度的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提示低年龄组儿童对多糖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较高年龄组儿童低,有关该疫苗人体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 持久性的结果将另文报告。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80年代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广泛接种以来效果明显。我国A群带菌

8、率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预防效果达90%以上。至今在我国引起流脑的脑 膜炎球菌仍以A群为主,同时B群和C群的病例也开始出现。欧美国家主要流行菌群由A群转为B群和c群的事实。提示我们在A群脑膜炎被控制之后要防止B群和C群变 迁。1994年法国由法国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研究所(Pas teurMerreux )提供生产的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申请在我国注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与河南省卫 生防疫站协作,在河南省新县进行了人群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现场考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该疫苗较安全,免疫原性较强,且更具免疫持久性。2000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2000杨丽华(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

9、130062)李风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本试验制备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理化特性及免疫特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制备的结合疫苗可诱导出高水平的保护性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体和 TT抗体。结合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批量生产。本试验为进一步临床评价结合疫苗的人群免疫效果提供了实验基础。本 试验选用Tr作为载体蛋白,因为这种蛋白目前已经标准化,作为载体蛋白的同时兼有预防伤风感染的作用,而用T蛋白对于已经建立起的免疫程序和“自然”免疫 并不产生干扰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制备熊慧玲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我国目前采用

10、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而疫苗接种后,小于1岁的婴儿,即使加强接种产生的抗体只能维持1年,11. 5 岁半的婴幼儿,加强后只能维持2年,1. 52岁的幼儿,接种1针维持不到1年1。wH0指出,按目前的免疫程序,婴儿在出生后5年内至少需要免疫接种4次才可 提供中度抗体水平一。说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婴幼儿中,尤其在2岁以下,免疫原性低,即使产生抗体,抗体水平也不能长久保持。因而提高疫苗免疫原 性,使它能对各年龄组,尤其2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水平的长期保护作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和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一样,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为半抗原,

11、为耳比细胞依赖性抗原,当与蛋白结合后,可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保 护抗体,重复接种有记忆抗体产生因此,我们进行了A群脑膜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并对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连续3批200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被发现并确认已有100多年.尽管对此病已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但它仍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而且病死率高、继续威胁着人类,尤其 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国目前使用的预防制品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该疫苗对4岁以上儿童有很好免疫效果,对幼儿免疫效果较差,保护时问较短。而脑膜炎 球菌多糖与一种蛋白载体连接构成结合疫苗.可增强其对幼儿的免疫回忆反应,提高预防效果

12、。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成功“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 疫苗”,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于002年10月2003年1月在江苏省射阳县进行的“A群脑膜炎 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临床研究”已圆满结束。现将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安全性报告如下本次临床试验表明,34月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该疫苗首次应用于人群,在大规模推广接种前,仍需对其安全性进一步进行观察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质量控制与生产的科学挑战2004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13、的建议,并于1978年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在临床研究中,疫苗的有效率至少 达90%,证明其在疫苗接种计划中高度有效。然而,不能在幼婴中诱生保护性应答或免疫记忆制约了其在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中的应用。随着型流感杆菌(Hib) 结合疫苗的成功引入,C群脑膜炎球菌(MenC)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它们在所有年龄组中均可诱生针对lenC多糖的保护 性水平的抗体,并且作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能诱导免疫记忆和抗荚膜抗体的亲和力成熟。英国引TMenC结合疫苗后,证实该疫苗可提供保护性免疫。WHO已经制定 了有关这些新疫苗生产和检定的建议。脑膜炎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病

14、的重要病原。根据荚膜多糖在化学和血清学上的不同,脑膜炎球菌可分为若干群,其中I、B、C、Y、W135群对人致病。A群在 “脑膜炎地带”国家引起疾病广泛流行,而其它4群则引起地方性疾病和世界范围内的局部爆发。尽管C群分离株在学生和新兵中引起爆发对青少年脑膜炎球菌病发 生率不断上升起一定的作用,但其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儿。一种理想的疫苗应该能提供抗所有5个致病血清群的广谱保护作用,但研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荚膜抗原的免疫生物学特性。邑0世纪70年代以来,二价(A与C群) 和四价(A、C、Y与W135群)多糖疫苗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研究证实抗体依赖的补体介导的裂解作用是抗脑膜炎球菌的

15、主要免疫保护机制。多糖疫苗 能在免疫成熟者中诱生良好的杀菌抗体应答,可有效用于控制流行和局部爆发,并向一些高危群体(如学生、新兵)提供免疫保护。WH0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 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建议,并于1978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然而,单纯的多糖疫苗有严重的缺陷:免疫原性与年龄相关;再次接种不能诱生加强应答。 Hi b与肺炎球菌疫苗的经验已证实通过化学方法将多糖与蛋白载体结合能提高免疫原性,并诱生T细胞依赖的抗多糖应答。已研制了许多能刺激T细胞依赖性抗体产 生的不同MenC结合疫苗。第一种基于已证实的免疫原性而非临床效力的MenC结合疫苗于1999年在英国获得批准。批

16、准的主要依据是:(1)Gotschlich等的研究证实 血清杀菌活。此后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将MenC结合疫苗纳入免疫接种计划。此外,许多疫苗制造商正在开发包括MenC结合疫苗在内的联合疫苗。因此,wHO决定起草有 关这类新疫苗的质控和生产建议,并希望以此作为其他含A、Y、Wl35群多糖的新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多价联合疫苗的基础。MenC结合疫苗的质控和生产建议已 于2001年l1月得到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控制专家委员会批准含有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联合疫苗作为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的补充,MenC结合疫苗的引入适用于为有效疫苗接种而将儿童疫苗进行联合的需要。的确,目 前正在研制的疫苗配

17、方由包含MenC结合疫苗在内的多种疫苗组成。然而,与单用Hib结合疫苗相比,将Hib多糖一蛋白结合疫苗制成联合疫苗,或注射前即刻与另一 种疫苗混合, 或同时与另一种疫苗于不同部位注射时,四价(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结合疫苗与四价多糖疫苗在2-10岁儿童中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对比观察2005【英】作者认为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 苗对210岁儿童是安全的并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WHO关于脑膜炎球菌多糖和多糖结合疫苗的意见书2002 疫苗控制的理由 :奈瑟氏脑膜炎球菌是世界上细菌性脑膜炎的最常见病原,是唯一能引起脑膜炎大流行的细菌,脑膜炎球菌病的迅速发展常在1或2天内导致死亡, 或

18、致严重的后遗症。化学药物预防可防止密切接触者的第二代病例,但由于第二代病例仅占全部脑膜炎病例的1 %2%,化学预防对多数地方性发病和流行的控 制价值不大。由于5%15%的儿童和青年人鼻咽部带脑膜炎球菌,除小的和相对封闭的社区外,通过化学治疗消除鼻咽带菌以控制脑膜炎球菌病实际上是不可能 的,因此,用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是控制该病的唯一方法。在无疫苗的情况下,建议加强病人的管理。脑膜炎球菌疫苗多糖疫苗:国际上市售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有2价(A群和C群)和4价(A、C、Y和w135群)疫苗,疫苗系纯化、对热稳定、来自有代表性的脑膜炎球 菌血清群的冻干荚膜多糖,单剂疫苗含每种多糖各50pg。这些疫苗非常

19、安全,明显的全身反应极少见,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注射部位红斑和轻微疼痛,约12天。1% 4%的受种者有38. 5C以上发热,2价和4价疫苗的安全性和反应原性无明显的变化。A群和C群多糖疫苗对三2岁儿童和成人的短期效果达85%100%,对3月龄儿 童,2种疫苗均可引起可靠的保护性抗体。然而,与其他纯化的多糖疫苗不同,对婴儿和低龄儿童反复免疫群多糖疫苗可引起A群脑膜炎球菌的保护抗体。相反,C 群多糖疫苗对2岁以下儿童没有可靠的免疫原性,如果给婴儿接种这种疫苗可导致今后对C群抗原的耐受。已证实Y和W135群多糖对2岁或以上儿童是安全有效的。A 和C群或A、C、Y和W135群多糖作为2价或4价 疫苗接种时

20、,可获得各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保护性抗体可在免后 1014天出现。在学龄儿童和成人中,1剂A群和C群多糖疫苗至少可提供3年的保护,而在4岁以 下儿童中, 1剂疫苗免疫后头23年临床保护和特异性抗体水平迅速下降。B群多糖的免疫原性较差,即使与蛋白载体结合也如此。这是由于3群多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原相似造成的。C群结合疫苗:通过将:群特异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与载 体蛋白结合来达到胸腺依赖性免疫反应。目前国际上有三种:群结合疫苗(MCC)获生产许可,其中2种多糖疫苗是与白喉毒素的非毒性突变体连接的,第三种以破伤 风类毒素作为载体蛋白。两种类型的结合疫苗均可加强抗荚膜抗原的XgG水平和B记忆细胞。1999

21、年末,英国将MCC疫苗作为C群脑膜炎球菌病预防的国家免疫计划内 容,而那时C群脑膜炎球菌病发病率约为2/10万,婴儿于2、3和4月龄,儿童于413月龄免疫,对青少年实行强化免疫。英国大范围的血清学研究显示,单齐MCC 疫苗免后16个月,88%的12岁儿童有保护性抗体,而15-17岁的青少年中96%有保护抗体。血清杀菌试验资料显示,间隔2个月共接种3剂MCC疫苗可为婴儿提供 高水平的保护作用。随着MCC疫苗引入要儿wHo对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意见WHO对于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建议发表在WHO技术报告丛书中,对结合疫苗的相关建议也将在该丛书中发表。国际上许可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无论是

22、2价-(A、C群)或4价(A、C、Y和W135群),对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都是安全的,免疫原性满意,这些疫苗与:群结 合疫苗相比更廉价。尽管A群多糖甚至在低年龄儿童中均可引起抗体和免疫记忆,婴儿仍需2剂含A群的疫苗才能产生适宜的抗体滴度,如果不再加强,抗体可在18 个月内下降到防治水平。为确保抗体的保护水平,5岁前至少要进行4次免疫,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无记录。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对2岁以下儿童无免疫原性,Y群 和W135群多糖的免疫学特征与C群类似。因此,现行多糖疫苗的几个特性限制了它们在常规儿童免疫计划中的应用。已建议用和。群或A、C、Y和W135群多糖疫苗 作应急免疫以控制脑膜炎球菌病与现行

23、多糖疫苗相比,未来A群结合疫苗应更有效,尤其对婴儿、能降低鼻咽带菌,引起的保护期更长。不幸的是,结合疫苗的价格可能限制了它们在很多受脑膜 炎球菌病影响国家的应用。令人担忧的是,脑膜炎球菌疫苗制造商少且产品也少,这将减少竞争,增高疫苗价格。为此,WHO鼓励在不同流行区开展现行多糖疫苗 预防脑膜炎球菌病的应用研究。 wHo/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 2002Wkly Epldem Ree 1999根清楚需要一种改进的A和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使这种疫苗可对包括婴儿在内的所有年龄组提供高水平的、长期限的保护作用。血清 和C血清群结合疫苗通常处于研制的新阶段,某一个

24、国家(英国)快要发给C群脑膜炎球菌联合疫苗的许可证了.与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相似,联合脑膜炎球菌疫苗 可能显示出对最小年龄组功效的提高,并诱导出较长时间的保护,将来所改进的疫苗(最好是联合最主要的脑膜炎球菌血清群)可能要包括到儿童常规计划免疫中去。在儿童中对不同接种剂量的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英/ 2002 脑膜炎球菌病负荷在2岁以下幼儿中最高,但批准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此年龄组的免疫原性弱。因此已利用多糖结合技术研制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本文研究 了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A、c、Y和W一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与白喉类毒素偶联,TetraMen)在不同免疫剂量下的安全性

25、和免疫原脑膜炎奈瑟氏球菌是细菌I生脑膜炎的主要病因,在许多国家仍然严重威胁大众健康。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约300 000350 000的病例。与美国 或西欧(发病率为(1 4) / 100 000相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更高(约25 / 100 000)。在英国(UK),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引入接种计划之前,脑膜炎球菌脑 膜炎是青少年因侵袭性细菌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有3000病例,其中95% 一97%为散发病例,高发于儿童。不同于细菌性脑膜炎的其它病因,脑膜炎 球菌对各年龄人群都构成威胁。在发达国家,其病死率约为10%,但超过20%的幸存者由于血管并发症导致显

26、著神经病后遗症或跛行。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脑膜 炎球菌疾病都是由A群、B群、C群、Y群和W135群引起。每一血清群的重要性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A群当前在非洲是主要致病菌群,C群和Y群在美国导致2/3 的病例,而B群在一些国家引起90%以上的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新疫苗的发展策略 已有的四价多糖疫苗在两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中批准使用。然而,免疫应答与年龄相关,直到约1012岁才出现成人型抗体应答。由于公共卫生当局认为脑膜炎球菌 疫苗接种是必需的,现已在几个国家获准生产的C群单价结合疫苗应当用于10岁以下儿童。在疾病爆发时的对照试验中,多糖疫苗在成人中有效率为85% 一90%, 因此结合物免疫对成人的

27、有效率不会有太大提高。对婴幼儿更需要的疫苗策略是研制含血清群A、C、Y和W135的多价结合疫苗。一些国家可能希望使用Uc两价结合 疫苗,而A群单价结合物可能对非洲沿撒哈拉地区的流行病控制是最佳选择。为B群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提供保护的疫苗策略更复杂,并且疫苗策略从大众健康的观点 依赖于疫苗是否控制流行病的爆发。B群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的爆发趋向于超过几年大于地方性流行病水平10倍传播,并且常由单一抗原性稳定的菌株引起。相反, 地方性流行是由B群菌株的变种群引起的。有效的B群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制是个理想的解决方法,但B群多糖不是有效免疫原,因为多糖是唾液酸的同聚物,与一些 哺乳动物组织的自身抗原完全相同。

28、改进的N乙酰基被N丙酰基替代的B群多糖疫苗正在研制中,但这样的疫苗难以证明其安全性。因此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制 将集中于使用非荚膜抗原。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免疫学成熟个体内诱生很好的杀菌抗体应答,并能有效控制流行病和地区性爆发,以及保护军队新兵和学生。然而,免疫原性与年龄相关,而且除A群外,多糖都无法诱导免疫学记忆。C群多糖诱导的保护力是与年龄相关的c群多糖疫苗的另一个问题是再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诱生的抗体浓度更低。在幼儿和成人中年龄相当者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一针C群多糖显示低应答。当该疫苗用于军队新兵提供短期保护或用于地区性爆发的流行病,低应答也没关系,而且以结合疫苗进

29、行再次免疫 能克服低应答。C群的疫苗策略是当接种儿童或需要长期保护时以结合苗代替多糖疫苗。结合疫苗的发展 证实复杂的,细菌性的多糖与蛋白质载体的结合能够在婴幼儿体内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巨大发现是1980年由Schneerson等人发表的关于Hib的结合疫苗。随后的商业发展和几种Hib结合疫苗的获准生产几乎消灭了 Hib疾病。脑膜炎球菌多糖,和其它 细菌性多糖一样,如不先进行一些化学修饰(活化),不能与蛋白质化学结合。有许多活化多糖的方法(表1)。每种活化的模式都有改变重要决定簇的潜力,尽管当 多糖分子上相对较少的位点被活化。过氧化物氧化将多糖中的碳一碳键断裂,而氰化和碳二亚胺化学反应不会使之断

30、裂。过氧化物活化群多糖会导致链断裂产生 更小的糖单位,其末端的醛基通过还原胺化使多糟与蛋白连接。A群有两种策略用来预防A群疾病,进行广泛流行的控制。将现有的A群多糖疫苗用于幼儿。Robbins等人推荐使用2针次,2个月间隔,从3月龄开始,然后在2岁和入学时再次注射。这种免疫程序根据Robbins等人的说明可能有效,但也存在不能适合现在的EPI婴儿免疫的问题,而且不易调整到国家免疫接种13,这 是由于需要多重间隔免疫接种的原因。然而,在新西兰,确实以两针多糖接种程序在婴儿中有效控制了A群流脑爆发。生产可作为EPI婴儿免疫计划的一部分的A 群结合疫苗。这样的疫苗在国家免疫接种13便于加强免疫。主要

31、问题是结合疫苗价格会比现用的多糖疫苗更昂贵,而且尽管有些厂家生产并对结合疫苗进行临床评 价,但是制造此疫苗的主要疫苗生产厂商获准生产的很少。今后五年的前景今后五年中,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将大面积地取代多糖疫苗。单价C群结合疫苗已在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获准生产,同时A, Y和W135群结合疫苗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脑膜炎球菌结合物中的某一群或多群可能与肺炎和Hib结合疫苗联合而生产出预防脑膜炎的联合疫苗。新的B群0MP疫苗在新西兰及其它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效力现场试验中使用,多价P0rA疫苗在一些欧洲国家可能用于常规免疫。然而,仍存在两个问题,怎样预防由变 异菌群引发的B群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的广泛流行

32、,长期使用能刺激P0rA为基础的保护的疫苗能导致Por A的抗原漂移还是会使PorA表达减少或缺失的菌株发生率升高? 由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领域技术进步的空前发展,可能这些问题将由多组分疫苗来解决,它们或是联合的亚单位疫苗,或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增加特定表面蛋白 质表达而生产的0MV疫苗。这些疫苗将利用如前所述早期疫苗中确证的抗原和新抗原,也许是那些确证的“芯片”。据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自2005年10月1日起,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A群和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制品将纳入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自 2006年1月1日起,所有预防用疫苗类制品均将纳入批签发管理。届时,国家将对上述疫苗制品逐批进行强制性检验、审核,检验不合格或审核不被批准的不得上市 或进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通知,决定进一步加大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的力度,将所有已批准上市的疫苗类制品逐步纳入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