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胡子知言疑义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76959943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学经典 胡子知言疑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学经典 胡子知言疑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学经典 胡子知言疑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 胡子知言疑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 胡子知言疑义(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学经典 胡子知言疑义 胡子知言疑义 朱熹知言曰:天命之谓性。性,天下之大本也。尧、舜、禹、汤、文王、仲尼六君子先后相诏,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曰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六君子,尽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人至于今赖焉。不然,异端并作,物从其类而瓜分,孰能一之!熹谓以成性者也,此句可疑,欲作而统性情也,如何?栻曰统字亦恐未安,欲作而主性情如何?熹谓所改主字极有功。然凡言删改者,亦且是私窃,讲贯议论,以为当如此耳。未可遽涂其本编也,如何?熹按孟子尽心之意,正谓私意脱落,众理贯穿,尽得此心无尽之体,而自其扩充,那么可以即事即物,而无不尽其全体之用焉尔。但人虽能尽得此体,然存养不熟,而于

2、事物之间一有所蔽,那么或有不得尽其用者。故孟子既言尽心知性,又言存心养性,盖欲此体常存,而即事即物,各用其极,无有不尽。夫以大学之序言之,那么尽心知性者,致知格物之事;存心养性者,诚意正心之事,而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者,修身以下之事也。此其次序甚明,皆学者之事也。然程子尽心知性,不假存养,其唯圣人乎者?盖惟圣人那么合下尽得此体,而用处自然无所不尽,中间更不须下存养充扩节次功夫。然程子之意,亦指夫始条理者而为言,非便以尽心二字就功用上说也。今观此书之言尽心,大抵皆就功用上说,又便以为圣人之事,窃疑末安。旧说未明,今别改定如此祖谦曰成性固可疑,然今所改定,乃兼性情而言,那么与本文设问不相应。来谕以

3、尽心为集大成者之始条理,那么非不可以为圣人事。但胡子下者也两字,却似断定尔,假设言六君子由尽其心,而能立天下之大本如此。熹谓论心必兼性情,然后语意完备。假设疑与所设问不相应,而者也二字亦有未安。那么熹欲别下语云性固天下之大本,而情亦天下之达道也,二者不能相无。而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而主性情者也。六君子惟尽其心,故能立天下之大本,行天下之达道。人至于今赖焉。云云不知更有病否。假设所谓由尽其心者,那么诃恐太狭,不见程子所谓不假存养之意。知言曰: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进修君子宜深别焉。熹按此章亦性无善恶之意,与好恶,性也一章相类,似恐末安。盖天理,莫知其所始,其在人,那么生而有之矣,人

4、欲者,梏于形,杂于气,狃于习,乱于情,而后有者也。然既有而人莫之辨也,于是乎有同事而异行者焉,有向行而异情者焉。君子不可以不察也。然非有以立乎其本,那么二者之几微暧万变,夫孰能别之?今以天理人欲混为一区,恐来允当。祖谦曰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者,却似未失。盖降衷秉彝,固纯乎天理,及为物所诱,人欲滋炽,天理泯灭,而实未尝相离也。同体异用,向行异情,在人识之耳。熹再详此论,胡子之言盖欲人于天理中拣别得人欲,又于人欲中便见得天理。其意甚切,然不免有病者,盖既谓之同体,那么上面便着人欲两字不得。此是义理本原极精微处,不可少差。试更子细玩索,当见本体实然只一天理,更无人欲。故圣人只说克己复礼,教人实下工夫,

5、去却人欲,便是天理,未尝教人求识天理于人欲汨没之中也。假设不能实下工夫,去却人欲,那么虽就此识得,未尝离之天理,亦安听用乎?知言曰:好恶,性也。小人好恶以己,君子好恶以道。察乎此,那么天理人欲可知。熹按此章即性无善恶之意。假设果如此,那么性但有好恶,而无善恶之那么矣。君子好恶以道,是性外有道也。察乎此,那么天理人欲可知,是天理人欲同时并有,无先后宾主之别也。然那么所谓天生蒸民,有物有那么,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者,果何谓乎?龟山杨子曰:天命之谓性,人欲非性也。却是此语直截。而胡子非之,误矣。栻曰好恶,性也,此一语无害,但着下数语那么为病矣。今欲作:好恶,性也,天理之公也。君子者,循其性者也。小人那

6、么以人欲乱之,而失其那么矣。熹谓好恶固性之所有,然直谓之性那么不可。盖好恶,物也,好善而恶恶,物之那么也。有物必有那么,是所谓形色天性也。今欲语性,乃举物而遗那么,恐未得为无害也。知言曰:心无不在,本天道变化,为世俗酬酢,参天地,备万物。人之为道,至大也,至善也。放而不知求,耳目闻见为己蔽,父子夫妇为己累,衣裘饮食为己欲,既失其本矣,犹皆曰我有知,论事之是非,方人之短长,终不知其陷溺者,悲夫。故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熹按人之为道,至善也,至大也,此说甚善。假设性果无善恶,那么何以能假设是邪?栻曰论性而曰善缺乏以名之,诚为未当,如元晦之论也。夫其精微纯粹,正当以至善名之。龟山谓人

7、欲非性也,亦是见得清楚,故立言直截耳。遗书中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那么如之何?譬之水澄清者,其本然者也。其或浑然,那么以夫泥滓之杂也。方其浑也,亦不可不谓之水也。夫专善而无恶者,性也,而其动那么为情。情之发,有正有不正焉。其正者,性之常也,而其不正者,物欲乱之也。于是而有恶焉。是岂性之本哉!其曰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者,盖言其流如此,而性之本然者,亦未尝不在也。故善学者化其滓以澄其初而已。熹详此论性甚善,但明道所谓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是说气禀之性,观上下文可见。熹又看此章云本天道变化,为世俗酬酢,疑世俗字有病,犹释子之谓父母家为俗家也,改作日用字如何?熹又细看,虽改此字,亦为未安,盖此两句

8、大意自有病。圣人下学而上达,尽日用酬酢之理,而天道变化行乎其中耳。假设有心要本天道以应人事,那么胸次先横了一物,临事之际,着意将来把持作弄,而天人之际终不合矣。大抵自谢子以来,虽说以洒扫应对为学,然实有不屑卑近之意,故才说洒扫应对,便须急作精义入神意思,想象主张,惟恐其滞于小也。如为朱子发说论语,乃云圣门学者敢以天自处,皆是此个意思。恐不免有病也。又云以其大者移于小物,作日用工夫,正是打成两截也。胡子喟然叹曰:至哉,吾观天地之神道,其时无愆,赋形万物,无大无细,各足其分,太和保合,变化无穷也。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义完具,无适无莫,不可以善恶辨,不可以是非分,无过也,无不及也。此中之所以名

9、也。夫心宰万物,顺之那么喜,逆之那么怒,感于死那么哀,动于生那么乐。欲之所起,情亦随之,心亦放焉。故有私于身,蔽于爱,动于气,而失之毫厘,缪以千里者矣。众人昏昏,不自知觉,方且为善恶乱,方且为是非惑。惟圣人超拔人群之上,处见而知隐,由显而知微,静与天同德,动与天同道,和顺于万物,浑融于天下,而无所不通。此中和之道所以圣人独得,民鲜能久者矣。为君子者奈何?戒谨于隐微,恭敬乎颠沛,勿忘也,勿助长也,那么中和自致,天高地下而位定,万物正其性命而并育,成位乎其中,与天地参矣。或问性。曰: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曰:然那么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之以善恶言性也,非欤?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缺乏以言

10、之,况恶乎?或者问曰:何谓也?曰:宏闻之先君子曰,孟子所以独出诸儒之表者,以其知性也。宏谓曰:何谓也?先君子曰: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辞也,不与恶对。或问:心有死生乎?曰:无死生。曰:然那么人死,其心安在?曰:子既知其死矣,而问安在邪!或曰:何谓也?曰:夫惟不死,是以知之,又何问焉。或者未达,胡子笑曰:甚哉,子之蔽也。子无以形观心,而以心观心,那么知之矣。熹按性无善恶、心无死生两章似皆有病。性无善恶,前此论之已详。心无死生,那么几于释氏轮回之说矣。天地生物,人得其秀而最灵。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在天地,那么通古今而无成坏,在人物,那么随形气而有始终。知其理一而分殊,那么

11、亦何必为定心无死生之说,以骇学者之听乎?栻曰心无死生章亦当删去。知言曰:凡天命所有而众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人以情为有累也,圣人不去情;人以才为有害也,圣人不病才;人以欲为不善也,圣人不绝欲;人以术为伤德也,圣人不弃术;人以忧为非达也,圣人不忘忧;人以怨为非宏也,圣人不释怨。然那么何以别于众人乎?圣人发而中节,而众人不中节也。中节者为是,不中节者为非。挟是而行那么为正,挟非而行那么为邪。正者为善,邪者为恶。而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熹按圣人发而中节,故为善,众人发不中节,故为恶。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此亦性无善恶之意。然不知所中之节,圣人所自为邪?将性有之邪?谓圣人所自为,那么必无是

12、理。谓性所固有,那么性之本善也明矣。栻曰所谓世儒殆指荀、扬,荀、扬盖未知孟子所谓善也。此一段大抵意偏而词杂,当悉删去。熹详此段不可尽删,但自圣人发而中节以下删去。而以一言断之云:亦曰无理人欲之不同尔。栻曰所谓轻诋世儒之过而不自知其非,恐气未和而语伤易。析理当极精微,毫厘不可放过至于尊让前辈之意,亦不可不存也。熹观此论切中浅陋之病,谨已删去讫。知言曰:彪居正问:心无穷者也,孟子何以言尽其心。曰:惟仁者能尽其心。居正问为仁。曰:欲为仁,必先识仁之体。曰:其体如何?曰:仁之道弘大而亲切,知者可以一言尽,不知者虽设千万言亦不知也。能者可以一事举,不能者虽指千万事亦不能也。曰:万物与我为一,可以为仁之体

13、乎?曰:子以六尺之躯,假设何而能与万物为一。曰:身不能与万物为一,心那么能矣。曰:人心有百病一死,天下之物有一变万生,子假设何而能与之为一?居正竦然而去。他日某问曰:人之所以不仁者,以放其良心也。以放心求心可乎?曰:齐王见牛而不忍杀,此良心之苗裔,因利欲之间而见者也。一有见焉,操而存之,存而养之,养而充之,以至于大,大而不已,与天地同矣。此心在人,其发见之端不同,要在识之而已。熹按欲为仁,必先识仁之体,此语大可疑。观孔子答门人问为仁者多矣,不过以求仁之方告之,使之从事于此而自得焉尔,初不必使先识仁体也。又以放心求心之问甚切,而所答者反假设支离。夫心操存舍亡,间不容息,知其放而求之,那么心在是矣

14、。今于已放之心不可操,而复存者置不复问,乃俟异时见其发于他处,而后从而操之。那么夫未见之间,此心遂成间断,无复有用功处。及其见而操之,那么所操者亦发用之一端耳,于其根源全体未尝有一日修养之功,便欲号而充之与天同大,愚窃恐其无是理也。栻曰必待识仁之体而后可以为仁,不知如何而可以识也。学者致为仁之功,那么仁之体可得而见,识其体矣,那么其为益有所施而亡穷矣。然那么答为仁之问,宜莫假设敬而已矣。祖谦曰仁体诫不可遽语,至于答放心求心之问,却自是一说,盖所谓心换存舍亡,间不容怠,如其放而求之,那么心在是矣者,平昔持养之功也,所谓良心之苗裔,因利欲而见、一有见焉,操而存之者,随事体察之功也,二者要不可偏废。

15、苟以比章欠说修养一段,未见之间,此心遂成间断,无复用功处是矣。假设曰于已放之心,置不复问,乃俟其发见于他处,而后从而操之,语却似太过。盖见牛而不忍杀,乃此心之发见,非发见于他处也。又所谓操者,亦发用之一端,胡子固曰此良心之苗裔。固欲人因苗裔而识本根,非徒认此发用之一端而已。熹谓二者诚不可偏废,然圣门之教详于持养而略于体察,与此章之意正相反。学者审之,那么其得失可见矣。孟子指齐王爱牛之心,乃是因其所明而导之,非以为必如此,然后可以求仁也。夫必欲因苗裔而识本根,孰假设培其本根,而听其枝叶之自茂耶。知言曰:天地,圣人之父母,圣人,天地之子也。有父母那么有子矣,有子那么有父母矣,此万物之所以着见、道之

16、所以名也。非圣人能名道也,有是道那么有是名也。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动,动那么心矣。圣人传心,教人下以仁也。熹按心性体用之云,恐自上蔡谢子失之。此云性不能不动,动那么心矣,语尤未安。凡此心字,皆欲用情字,如何?栻曰:心性分体用,诚为有病。此假设改作性不能不动,动那么情矣一语,亦未安,不假设伊川云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语意精密也。此一段似亦不必存。熹详此段诚不必存,然性不能不动,此语却安,但下句却有未当尔。今欲存此以下,而颇改其语云:性不能不动,动那么情矣。心主性情,故圣人教人以仁,所以传是心而妙性情之德。又按伊川有数语说心字皆清楚,此一段却难晓。不知有形二字合如何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