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学说的应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6663812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7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体质学说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体质学说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体质学说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体质学说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质学说的应用(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的应用 2020.06 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一、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1.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及肝肾之阴气。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亦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2.体质因素还

2、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年高之人,五脏精气多虚,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肝郁气滞之证。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3.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家族长期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依据精气生命理

3、论,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和遗传倾向性疾病,若能在先天之精和遗传基因层面上进行干预,则可改造其偏倾性体质,使病不发。若能时时注重调气、炼神以修身,也能使其偏倾性体质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使病减缓发作。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二、阐释发病原理1.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人致病;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人而发病。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发病过程中又因体质的差异,或即时而发,或伏而后发,或时

4、而复发,且发病后的临床证候类型也因人而异。内伤病的发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特殊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三、解释病理变化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病势与质势结合就会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质化(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

5、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2.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1)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体质强壮者,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便发病,也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不易传变,病程也较短暂;体质虚弱者,不但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情多变,易发生重证或危

6、证;若在正虚邪退的疾病后期,身体不易康复;若罹患某些慢性病,则病势较缓,病程缠绵,难以康复。(2)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四、指导辨证1.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1)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可表现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类型,即同病异证。(2)异病同证的产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而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时,常常可表现为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如阳热体质者,感受暑、热邪气

7、势必出现热证,但若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现为热性证候。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2.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候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临床辨证特别重视体质因素,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五、指导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特色,而形成证候的内在基础是体质。体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因而注重体质的诊察就成了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变,同一种治法,但是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个体体质的不同,决定了证候的不同,治法和

8、方药应当针对证候而有别。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质上包含着从体质上求本治疗之义。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体质有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异,所以在治疗中,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针对证候的治疗实际上包含了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感受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面色红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若同感受寒湿阴邪,反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因此,偏阳质者,多发实热证候,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偏阴质者,多发实寒证候,当

9、慎用寒凉伤阳之药。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异,药物有性味偏颇,针灸也有补泻手法的不同,因此治疗时就要明辨体质对针药的宜忌,把握用药及针灸的“度”,中病即止,既可治愈疾病,又不损伤正气。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1.注意药物性味 一般来说,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痰湿质者宜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等。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2.注意用药剂量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

10、不同。一般说来,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3.注意针灸宜忌 体质不同,针灸治疗后的疼痛反应和得气反应有别。一般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焫 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宜小,少用温灸。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促其康复的善后调理十分重要,也属于治疗范畴。调理时需多方面的措施配合,包括药物、食饵、精神心理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措施的具

11、体选择应用,皆须兼顾患者的体质特征。如体质偏阳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及辛辣之味;体质偏阴者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和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六、指导养生 善于养生者,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方法,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无论在哪一方面的调摄,都应兼顾体质特征。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例如,在食疗方面,体质偏阳者,进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形体肥胖者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胃酸偏多者,则不宜酸咸食品;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根据个体体质特征,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如气郁质者,精神多抑郁不爽,神情多愁闷不乐,性格多孤僻内向,多愁善感,气度狭小,故应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解其不良情绪,以防过极。阳虚质者,精神多萎靡不振,神情偏冷漠,多自卑而缺乏勇气,应帮助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厚德博学 光大中医感谢 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