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76626754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戴一鸣(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350001)提要 本文系作者通过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经验,针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长 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其它专业技术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关键词 岩土工程 勘察技术 发展方向 探讨Discussion on solving the problem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Dai Yi Ming(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Research,350001)Abstract:

2、Through many years work practice, the author puts forword some problems aimed a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existed for a long term, also some idea and measure are discus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methods and techniques.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

3、igation techniques ,development direction , discussion.1 前言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实现了向岩土工程勘察方向发展,技 术人员的知识得到了更新换代,岩土工程技术不管从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 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 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勘察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购置 先进设备,低价中标使许多勘察单位不愿意采用先进手段和先进设备。近年来,勘察技术进 步有停滞不前的趋势。许多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题得不到解决。2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

4、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 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迴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 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 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 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 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2) 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 的确定。(3) 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

5、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 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4) 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 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 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 满足设计的需要。(5) 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 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 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3 探讨

6、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1) 随着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工程物探专业根据弹性波 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了许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相应发展了一大批集适时采集 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信 息量大等特点。可以利用工程物探可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来获得连续的地质界面。从而有效 的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划分不准确等缺点;并且可以 利用综合工程物探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勘察手段难于解决的诸多岩土工程问题,如地下不明 物体、洞穴、软弱

7、结构面、滑动面、断层、破碎带等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形态、埋藏深度、 位置。并且可以提供许多工程建设所需的岩土动力参数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相对传统的钻探 方法,工程物探技术使用时受场地、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少,具有节省时间、节省费用、勘探 精度高等特点。但是,各种工程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于它对探测对象的适用性,物性条件 的适用性越强,解决问题的可靠的性越大,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 难题,必须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 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2)加强室内、

8、外测试新技术(如多功能静力触探头、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 载荷试验等)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 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 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 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 标)等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土工离心模拟技术检查工程安全的可靠性;验证堤坝、边坡 的变形和稳定性;解决建筑物浅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桩基础的承 载力和施工工艺对桩基础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解

9、决挡土结构的变形及破坏机理,土体与结 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动力工程、砂土液化、单桩和群在水平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3)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 代。勘察单位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 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 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各类静力或动 力有限元计算、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沉降分析、数理统计、地基与基础协同作用分析、地震 反应分析、渗流分析等),采取这些措施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4 工程实

10、例某居住小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罗汉山涧田山一带,拟建场地沿山脊走向呈长 条状,其长轴方向长度约为2.2KM,短轴方向长度约为0.7KM,占地面积约为1620亩,拟建 物主要为多层(3-6层)住宅和(2-3层)别墅,及少部分公共建筑(商场、学校、卫生院、 地下室、农贸市场、邮电局、储蓄所、会所、俱乐部等)。业主按使用功能把本项目划分为 A-G等七个区,山体北部为A-C区,山体南部为D-G区,场地中部为居住小区的标志性建 筑柱廊和生活桥。本工程占地面积大,位于丘陵地貌,地形复杂、山体陡峭,基岩埋藏浅,许多地方直 接裸露,并且跨越的地层单元多,即有山前的冲洪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淤积物,又有新 近

11、场地平整时回填的人工堆积物,其中大部分场地表面分布有厚达十来米(含有直径可达 1-2米的巨大块状石头)的人工填土,地层和岩性分布复杂。基岩主要为花岗岩,局部有断 层分布,岩石的裂隙较发育,伴有花岗斑岩岩脉、石英正长斑岩岩脉、辉绿岩岩脉穿插其间, 垂直山脊走向仅400 米宽度内就分布有14 条岩脉。各种岩石、岩脉风化程度不一,有的岩 脉风化后,其土质松软,形成了复杂的岩土组合。其勘察的难度大,为了查明场地的岩土层 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合理地制定勘察方案和选择合理的勘察手段,首先在收集当地地质资 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然后根据地质测绘成果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编制勘察纲要。再针对

12、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选用以钻探、物探为主 结合坑探、槽探、洛阳铲、静力触探等多种勘探方法进行勘察工作。本工程共布置勘探点 1007 个,对场地岩土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外试验和测试工作,野外测试工作主要有浅层 载荷板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面波测试、剪切波速测试、抽 水试验;室内试验除了常规的岩土试验项目外,还进行了三轴剪切试验、击实试验、渗透试 验、水质分析等。具体的勘察工作是;(1)根据山地地层相对简单,但钻机搬运困难等因素,将物探、井探、槽探手段应 用于难于进行钻探的山顶、陡坡等位置,并考虑到井探和槽探的勘探深度有限,因此将物探、 井探、槽探等结

13、合起来使用,既达到了勘察目的又节约了勘察成本。(2)各种勘察手段相互进行对比验证,如通过大量物探与钻探、坑探、井探等的对 比试验,取得场地各岩土层的对比参数,提高了物探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把室内岩土试 验和野外标准贯入试验结果与静载荷板试验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与地基承载力和 变形指标之间的关系等。(3)根据初步勘察成果判定,本工程有大量的拟建物基础将选择花岗岩残积土作为 其持力层,由于场地内花岗岩残积土穿插有大量不同岩性的岩脉,并且其风化程度不同,造 成岩土软硬不一。根据经验,采用常规土工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成果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设 计参数往往偏低,为了能准确地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

14、数,本次勘察共进行了6 台载荷 板试验以获取不同花岗岩残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其所获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比采用常规方法提供的提高了约1.5倍(180KPa提高到289KPa),变形模量提高了 3倍(5MPa 提高到15.3MPa)。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4)由于建筑需要,场地平整形成了大量的人工边坡,有的削坡高度达50多米,填 方边坡高度达15米。本次勘察对场地内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和潜在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了 大量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对有关边坡的安全和稳定性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通 过计算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条件,提供了各种边坡的支护方案和支护设计、施工所需的有关 岩土参数,对

15、施工、检测、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对地基与基础方案,地基与基础设计参数进行了细致和 深入的分析、探讨。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结合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特征和成桩可能性及基 础持力层的工程性质、埋藏深度等,对基础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和对比。 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的建筑物,建议选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和不同的基础持力层。如填方区和 软土区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桩,而填土厚度不大及缺失区域(挖方区)则建议采用天然浅基。 并对各种基础的承载力进行了估算,对地基变形和建筑物沉降进行了计算。勘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变化大,有的填方厚度可达十几米,削坡厚度可达五十多米, 形成了许多人

16、工高边坡,虽然对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以及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但是增 加的附加荷载和卸载使岩土体的应力历史条件变化很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调了检测和监 测工作的重要性。该意见被业主和设计人员所采纳,经过施工检测和施工监测,证明勘察报 告所提供的各种岩土设计参数和各种方案经济合理、目的性和针对性强。5 结束语(1)工程实践证明;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 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任何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 性,要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联合使用,互 相补充、互相验证。(2)各种间接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如钻探、原位测试、岩 土试验等)、施工检测、施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相对应的经验关系,从而建立 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工程勘察质量。(3)提高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是:a)培养勘察技术人员的 技术素质;b)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c)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参考文献1 戴一鸣“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福建建筑 2004年 5 期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