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76609283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8.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作者:靳国良来源:全球化 2014年第11期靳国良摘要: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和经济竞争的新舞台,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必然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有 效举措。但从国际经验和国内试点情况看,目前碳交易的实施范围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对于 普通民众的低碳行为和道德活动鲜有涉及。“碳交易普惠制”创新就是把碳交易的核心理念应 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遵循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人人有权”的原则,建立一套 “碳币”信用体系,将公众的低碳

2、行为以碳积分的形式量化并予以激励,从而更科学、更系统 地设计和创新碳交易制度,体现碳交易的广泛性、公益性,使公民享受碳交易和低碳发展带来 的红利。通过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反向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最终走出一条 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创新发展之路。关键词:碳交易 普惠制 碳积分 市场化作者简介:靳国良,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碳交易一般被理解为“C02为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公共 资源来推动节能减排的一种途径,但实际上是各国在全球气候政治中博弈的结果。在当前“大 国主导、政治经济多元”的时代,碳交易是大国主导的各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空间、经济话语权

3、 和意志力的交易。近代世界文明发展史以来,规制世界已经形成了两个公共规则,即联合国宪章和关 贸总协定,而建立在气候政治及其衍生的低碳经济基础上,涉及普世价值观的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逐渐成为主导世界潮流的第三个全球规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 京都议定书是人类从传统工业向低碳经济、生态文明过渡的法律文件,它制定了世界无形 产品贸易体系,影响着全球能源、环境资源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 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的“碳足迹”接近或等于零。“碳”既是重要的国际战略性资源,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技术问题,更是与发展权、发展空 间密切相关的国际政治问题。欧盟通过建立一

4、体化的碳交易体系、输出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制 定低碳标准,推行其“新世界主义”,意欲夺回世界主导权。美国也大力推进绿色新政与能源 体系战略转型,重构美元信用体系,稳固霸权地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碳排放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低碳经 济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明确了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国正积极参与新国际规 则的制定、坚守自己的利益,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站稳自己的位置。我国“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

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 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依 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解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问题。与单纯靠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不到位、资源配置效率低不同,碳排放权交易是 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实现绿色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我国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生 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在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 年7试点省、市碳交易相继启动,我国进入碳交易元年,配额总量达12亿吨左右,覆盖控排企 业数量超2000家,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也被列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重点

6、改革任务。然而,纵观国际国内,现阶段碳交易主要关注工业生产的减排过程,鲜少涉及公众的低碳 生活、低碳消费等日常行为,造成社会节能减排激励不足、氛围不浓的局面。低碳发展涉及社 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尤其是我国人 口众多、尚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碳交易更应该惠及公众的全面参与,使碳交易的广 泛性、公益性得以体现。因此,推行碳交易普惠制,构建涵盖低碳生产和居民低碳生活的广义 碳交易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一、碳交易普惠制原理(一) 碳交易原理1碳排放权的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原理是鼓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减排,并将获得的减排信用或配额通过交 易的方式出售

7、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帮助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最终降低履约成本, 并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总量控制、配额分配与管理、 监测报告和核查、交易机制、柔性与灵活机制、惩罚机制等。总量设定机制。通常而言,总量设定越严格,配额的稀缺性越高,减排成本也越高。反之, 总量设定过于宽松,配额的稀缺性越低,配额的价格无法对管制企业产生压力,不能实现既定 的减排目标。同时,在总量设定时,通常需要确定减排基线。基期定得越早,减排义务越大, 减排难度更高,配额的稀缺性也越高。配额分配与管理机制。实践中,各国以免费、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等多种形式将配额分配 到不同行业的管制企业及

8、设施。其中,欧盟在碳交易第一阶段主要以免费方式分配配额,美国 RGGI的碳排放权配额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分配,新西兰则通过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购买等方式 分配配额。监测报告核查机制。监测报告核查(MRV)机制包括对管制对象排放设施进行监测追踪、对排放量与履约情况进行报告以及核实核查报告是否真实等内容。排放量的测量、报告和检查是检 验管制对象是否遵约的重要依据,可监测、可报告、可检验的基础数据系统是整个排放交易体 系平稳运作的重要支撑。检测报告核查机制的基本要求是可信、可靠和高效。交易机制。碳配额能顺利实现交易离不开配额的登记注册系统、交易系统和结算清算系 统。其中,登记注册系统记录控排企业的配额账

9、户的变化,交易系统促成配额在不同账户之间 买卖、流转,结算清算系统则是处理交易标的的交割与相应资金的转移。碳排放权交易可分 为初始发放和市场交易两个环节。碳交易所不仅开展碳配额的现货交易,还可以开展碳期货和 碳期权等衍生品交易,这是碳交易金融化的重要表现。柔性或灵活机制。是指在不影响排放交易体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为增强管制对象履约能 力,降低排放交易体系对管制对象的履约成本以及对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区域和行业的竞争力、 安全性和区域经济的潜在影响而设计的灵活履约机制,通常包括抵消机制(Offset)、储备机 制(Banking)、借贷机制(Borrowing)和安全阀触发机制(Safety Va

10、lve)等内容。惩罚机制。惩罚机制是对履约不力、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管制对象加以处罚的制度。惩罚 方式通常可分为补偿和罚款两类,其中补偿是指要求未能提交足够配额或碳抵消信用额度的管 制对象在下一年补交一定额度的配额或碳抵消信用额度,或从该管制对象的履约账户中直接扣 减;罚款则要求未能提交足额配额或碳抵消信用额度的管制对象按照罚款标准乘以配额亏空数 量强制性向管制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2国际碳交易市场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为国家之间开展碳交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框架,碳排放 权客观上变成了可供交易的国际无形商品。发达国家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形成了包括碳配 额交易、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互换、

11、碳远期、碳期货及碳期权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 的碳金融体系。近10年,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断壮大。根据2014年世界银行报告,截止至2014年5月,全 球共有36个国家和14个地区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交易体系(见图1)。2013年全球共启动 了9个新的碳交易市场,创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碳市场交易量价齐跌,成交额由2008年1350.7亿美元降至2013 年的 386.3 亿美元(见表 1)。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碳价逐步回升,市场交易规模重新扩大 根据Point Carbon预测,2014年全球碳市场成交额将增加至644.2亿欧元,成交量或96亿吨 (见图2)。随着墨西哥

12、、南非、智利等国家和地区启动碳交易,全球碳交易体系将在2017年覆 盖约25%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JO I I A.JI2AsmA.M MF74.4凤30 TMjr.TW.dn.o|.师 *M.d:TE.A ES6.Elift Li2i_d皈6K-.iHlH舸.叼l-W. L-.! 沖 I W-irid lkuks nH!目前,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碳市场主要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美国区域温室气 体行动(RGGI)、加州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排放交易体系、东京都排放交易体系和新西兰排 放权交易体系等。EU ETS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是全球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也是

13、现有全 球规模最大、运行最成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 ETS现已进入第三阶段(2013年-2020年), 涵盖了30个国家近1.2万家控排企业,50%以上配额采取拍卖方式分配。2005年-2012年,欧 盟碳市场年交易额从100亿美元直线上升至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7%,2013年欧盟碳交 易金额占全球配额交易市场的86%(见图3),掌握着国际碳市场主要定价权。目前,欧盟已成 为国际气候问题的行动先锋和领导者。美国代表性的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主要有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西部气候倡议(WCI) 和加州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09年1月1日,RGGI正式实施,成为美国第一个强制性、

14、市场驱 动的二氧化碳限额交易体系,该项目由美国东北部和大洋洲西部的10个州实施。WCI于2012 年1月1日正式运行,但实际启动碳交易的地区极少,濒临解体。加州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 2013年1月开始执行,并于2014年1月与魁北克碳排放交易体系成功链接,预计到2015年加 州一魁北克联合碳市场的年配额预算数量将达到4. 58亿吨,或成为全球仅次于EU ETS的第二 大碳市场。2008年9月,新西兰建立了欧洲之外首个国家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亚洲部分国家也已建 立或开始着手构建碳交易市场。2010年4月,日本东京都排放交易体系启动,成为亚洲第一个 强制性的限额交易体系,也是全球第一个城市碳排放交易

15、体系。印度作为第一个建立国内碳交 易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于2008年开始碳交易,2012年正式建立了印度节能证书交易计划(PAT), 主要针对水泥、钢铁等行业实施强制减排。部分国家与地区开始探索碳交易区域合作与链接。加州一魁北克碳市场链接于2014年建立 欧盟一瑞士、欧盟一澳大利亚碳市场的链接已处于计划阶段。3中国碳交易试点201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北京、上海、广东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7试点省、市相继启动碳交易,配额总量超过12亿吨,覆 盖控排企业逾2000家(见图4)。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深圳已顺利完成第一个履 约年度的履约工

16、作。(1)制度设计各有特色。尽管各地试点原则基本类似,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核心产业、 节能减排能力和技术以及金融服务水平不同,各试点的总量目标设定、试点行业范围和门槛、 初始配额发放、交易与结算制度、配额抵消、处罚和监管等环节的制度设计各有特色。与发达国家绝对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体系不同,现阶段我国的碳交易试点尚未提出绝对减 排目标,而是基于碳强度下降的有增量的总量控制,为新建项目和企业的增产预留了排放空间, 仅北京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提出了年度绝对减排量要求。纳入碳交易体系的控排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主,包括电力、钢铁、石化、水泥、化工、有色、 造纸等,广东、湖北、重庆、天津比较典型;上海还将航空、

17、宾馆、金融、铁路、商业等非工 业企业纳入碳交易;北京、深圳未对参与行业进行限定,而规定年排放量在1万吨、3000吨以 上的企业和单位需强制纳入;湖北省控排企业准入门槛为年耗煤量均超过6万吨,在国内7试 点省、市中最高。配额分配方法主要是历史法与基准法。针对制造业细分行业众多,产品、工艺和装置千差 万别,基准值法难以适用的特点,深圳市探索建立了依据价值量碳强度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 碳排放)进行制造业企业的配额分配;重庆配额分配采取控排企业申报制度;上海为奖励过去 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的企业,设置了先期减排配额,同时一次性向控排企业发放2013年至2015 年各年度配额。配额发放方式主要以免费为主,有

18、偿为辅。除广东省外,其他六省、市均对控 排企业的初始碳排放配额实行免费分配。作为补充,湖北在启动碳交易之前举行了政府预留配 额的竞价转让,深圳与上海则举行了专门针对企业履约需求的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市场参与主体方面,除控排企业外,试点省、市普遍允许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天津市规定,个人投资者需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行业背景知识及抗风险能力,且金融资产不 低于30万元。此外,广东、深圳还允许外资机构参与。各试点省、市均出台了碳排放管理办法 对碳交易进行规范和约束。基本以政府颁布的规章进行管理,只有深圳通过了地方人大立法, 北京通过了人大决定,总体来说对控排单位的法律约束力较弱,惩罚力度受到局

19、限。截至2014 年9月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2634万吨,总成交金额12.10亿元。其中,有偿配额发 放成交1320. 55万吨,成交金额7.10亿元;二级市场成交1313. 42万吨,成交金额5.00亿 元。各试点首年履约率均在95%以上,其中深圳、上海最终履约率为100%。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也已经启动,并被列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点改革任 务之一。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 及分解落实方案,完善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发建设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 系统等。(2)广东:市场体量最大,国内首尝配额有偿发放。广东省碳交

20、易试点先期覆盖电力、钢铁 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2013年共有202家重点企业与40家新建项目企业被纳为控排单位,2014年为193家控排企业和18家新建项目企业。未来两年,广东还会将陶瓷、纺织、有色、 塑料、造纸行业以及建筑、交通运输领域的重点企业和单位纳入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范围。广东省的配额总量由控排企业配额和储备配额构成,储备配额包括新建项目企业配额和市 场调节配额。2013年配额总量约为3. 88亿吨(1吨配额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排放),2014年 度配额总量约4.08亿吨,居7试点省、市之首。广东省配额分配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色,率先 在国内实现配额部分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竞价发放,与欧美成

21、熟市场的对接度较高。其中, 2013年有偿配额比例为3%;2014年度电力企业的有偿配额比例为5%,钢铁、石化和水泥企业 的有偿配额比例为3%,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购买。广东省将设立省碳排放管理专项资金,对碳 排放配额有偿收入进行专项管理,优先支持已经完成报告、核查和配额清缴工作的控排企业节 能减碳项目建设,节能减碳重大公共设施建设和节能减碳重大示范项目建设等。2013年12月16日,受广东省发改委委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功组织实施了广东省 2013年度配额首次有偿发放,这也是国内首次碳排放权配额有偿竞价发放。2013年12月19日 广东省碳交易顺利启动,首日交易创下国内多个第一,迅速引发全球

22、关注。按配额规模计算, 广东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仅次于欧盟)、国内第一大碳市场。截止首年履约期末,广东碳市场 累计成交配额1231.47万吨,总成交额7.33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碳市场的50%和62%,遥遥领 先于国内其他试点碳市场;首年企业履约率达98.9%,配额履约率达到99. 97%。(二)普惠制理论研究从国际经验和国内试点情况看,目前碳交易的实施范围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领域,对于普 通民众的低碳生活和道德行为鲜有涉及。国外关于居民参与碳减排的行为研究比较广泛,且主要从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态度、 环境价值观、个人规范、社会规范等方面入手探讨分析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决策。周葵、 近藤等(2

23、001)通过在研究对象人群中实施“环境家计簿”计划(由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家庭每月 的水、电、气、汽油、纸张等生活所需能源与资源的消费情况),经过12个月的连续记录,发 现该计划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碳减排意识,研究对象人群的家庭碳排放量与实施该计划之前相比 较,同比降低了 2. 8%。Irene Lorenzoni( 2007)等人通过深度访谈等定性方法探索了英国公 众从认知层面到感情层面,再到行为层面的低碳参与情况,总结出影响居民参与碳减排的两个 方面的因素个体水平与社会水平的影响。在个体层面上,阻碍居民参与碳减排的因素主要 包括缺乏相关低碳知识、对气候变化论的怀疑与不确信、缺乏责任感、过度依赖科学

24、技术解决 气候变化问题、改变生活方式的困难等;而另一方面, “搭便车”观念、社会规范的压力以 及激励机制的缺失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同样成为影响公众参与碳减排的重要变量。Christina Tobler(2012)等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个人碳减排行为进行了分类:首先根据其对环境的影 响途径将个人碳减排行为分为直接减排行为和间接减排行为。日常自主减排行为如垃圾回收、 节约能源使用等能够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具有直接影响的行为属于直接减排行为; 而公民行为(如投票、旅游、参与环保活动等)虽然不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对应 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属于间接行为。然后根据减排行为成本的

25、高低又将减排行为分 为高成本减排行为和低成本减排行为,这里的行为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时间、舒适 度、不便性等。最后,研究根据以上分类选取了三种个人减排行为作为因变量,引入人口统计 变量、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和不确定性、感知行为控制以及对不同行为的感知成本与收益运 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个体感知到的不同行为将给自身带来的收益与 成本是预测其减排行为(包括三种减排行为)的首要变量,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简便易行减排 途径。国内对公众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研究多集中在初始分配设计、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企业 在碳交易下的博弈行为和碳交易立法问题。张清玉(2013)从个人碳交易内涵、

26、具体形式、政府 关注、成本与收益、社会认可等方面对英国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我国寻求更多缓解减排 压力的措施,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为真正实现低碳社会提供政策参考。赵定涛、邓雅静、范 进(2013)研究个人碳交易理论视域下的阶梯电价定价模型,认为阶梯电价作为一种电力定价方 式,将环境成本纳入电力成本核算体系,要求高用电量群体承担较高的电力价格。但这一定价 方式违背了规模经济中平均成本随需求量增加而降低的规律。西南财经大学的贾姗(2012)重点研究了个人参与碳减排的行为及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其研究出发点从两个不同的个人碳减排方式入手,一方面研究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 的减排行为;另一方

27、面通过构建个人碳交易假想市场考察个体参与碳减排的意愿及其程度。该 研究注重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一般环境行为理论的框架下引入影响个体参与碳减排的 行为及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体参与碳减排意愿的决策机理;而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 价值以及居民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权需求的客观评价可以为进一步构建个人碳交易市场提供参考 依据。总体而言,目前对个人参与低碳行为的研究多是从动力、行为意愿、内涵、具体形式等问 题进行分析,较少对居民参与低碳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实际操作层面,即碳交易普惠制 进行专门研究。二、国内外低碳普惠制探索韩国是能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其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和人均温

28、室气 体排放量在世界上位居中前列。从 2008 年以来,韩国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绿色国民运动” 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发行和推广“绿卡”。韩国环境部从2011 年开始正式推行温室气体减排优惠政策,引导全体国民积极参与减排活 动。环境部制订并实施了包括“碳积分”在内的“绿卡”制度,向乘坐公交车、购买环保绿色 产品的国民提供多种优惠,并积极推广低碳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使用。“绿色国民运动”中,市民使用绿卡乘坐公交车或购买绿色认证商品时,能获得积分累计, 这些积分可以当作现金使用;持有绿卡的用户在游览国立公园时能享受价格优惠。市民如果要 购买每公里CO2排放量为100克以下的低碳汽车,可获得减稅等各种优惠

29、。韩国碳积分制度是一项主要针对国民个人的减排激励制度。“碳积分”是根据水电使用节 约量换算后得到的数值,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克获得1个积分。家庭、商户节约水、电、 气都可以获得碳积分,政府根据居民和商户一年内获得碳积分的多少进行奖励。奖励的资金来 源于政府预算,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承担 50%。奖励可以采用现金、居民交通卡、购物卡、公共 设施使用券、地方税费减免、物业费免除等多种形式。日本是全民建设低碳社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积极推广全民低碳运动,利用“环保 积分制度”来普及节能家电。自 2009 年5月起,日本政府对于购买高效节能家电的顾客将赠送 “环保积分”,可以兑换相当于购物价格 5

30、%的各种商品。实践证明, “环保积分制度”是一 项环保与经济双赢制度:既有助于价格高昂的节能家电“平民化”;又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国内 需求,刺激经济。在中国杭州,“垃圾积分兑换”风靡全城众多社区。市民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在垃圾袋 上贴上社区分发的二维码标签,社区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登记回收垃圾、称重、登记积分。居 民可上网查询积分情况,并用积分兑换喜欢的生活用品,因而参与积极性很高。三、碳交易普惠制构想一)碳交易普惠制方案框架目前,国内外暂无成熟的可将公众的节能减排行为量化并转化为碳指标的方法学。碳交易 普惠制以“碳积分”为核心,对公众的低碳生活行为进行量化和转化。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低碳 行为会积累

31、“碳积分”,个人或家庭所积累的“碳积分”可用来取得相应的消费购买资质(如 大排量汽车等高排放高耗能商品的购买资质)、商品消费价格抵扣以及高排放高耗能行业的个 体经营资质等,以激励和褒奖公民的低碳行为(见图5)。愉搐折扣務品鞘共甕就烘邛道世亶件箕对陽肚恋辟.帯业低岡庄唐普虫利舞帜好框笄沱计媒色出行止槪址倫沽0佩制;存册低近戟井煜迤、諾节. 空忌、Kif-f碳交易普惠制旨在建立一套长期信用体系,采用数据量化积累的办法,鼓励并惠及公益低 碳行为,弘扬低碳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彰显公众的社会主义道德荣誉,推进和创新发展碳市 场。碳交易普惠制遵循“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人人有权”的原则,将碳交易机制应用于公

32、众 的低碳生活,是对总量控制碳交易体系的有效补充,并将为推进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补 偿、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经验和奠定基础。普惠制针对公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展开方案设计,包括家庭水电气的节约使用、绿色出行、 居民住房、旅游出行、商品消费、志愿公益活动、新增小汽车购买资质与高排放高耗能个体经 营资质取得等。1家庭水电气普惠制。家庭用水、用电、用气是居民每日的必需消费,随着阶梯电价、水 价的实施已经强化了人们对能源紧张、资源紧缺的危机感,然而单纯靠价格来调节居民的水电 气用度对部分家庭消费者的作用有限,并且通过对资源和能源收取高价来控制居民的浪费行为, 一方面无法兼顾各种家庭的具体和特殊情况,另一方

33、面居民节约下来的“财富”没有直观的体 现,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家庭水电气普惠制通过交易平台和银行共同发行低碳积分卡,协调 本地区供电局和自来水厂、燃气公司提供数据库接口,将持低碳积分卡的家庭和个人的每月用 水用电用气数据导入交易所的碳积分数据库,为低碳积分卡持有人完成碳积分的增减。居民以 家庭为单位向交易所申请办理低碳积分卡,申请时提供家庭成员结构、水电表编号、银行账户 等基本信息。用户可在交易所平台上查询或交易碳积分。家庭或个人持有的碳积分可用于购买 消费品资质凭证和价格抵扣,以及个人经营资质取得和积分赠与。居民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本家 庭的水电气消费水平、节约的程度以及由于自身低碳的生活方式所

34、获的激励,进而更好地调整 生活消费习惯。2绿色出行普惠制。城市中来自于地面交通的排放一直是城市非工业碳排放中占比较大的 部分。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的非工业碳排放中来自于地面交通的排放所占比例约为45%。对 于普通居民而言,来自于地面交通的碳排放也占到其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碳排放的较大比例。因 此,引导公众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对于城市减排显得至关重要。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实行小汽车 限购措施,普遍实行摇号或拍卖制度。但无论是摇号还是拍卖制度都无法真正缓解城市交通拥 堵,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若一个普通家庭长期乘坐公共交通或徒步、单车出行,其低碳 行为为社会节约的能源、减少的排放量无法量化,也没有相应的激

35、励措施,那么这个家庭的低 碳行为可能无法持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不会继续选择低碳出行的方式。绿色出行普惠制将居民的绿色出行量化为“碳积分”,通过“碳积分”的价值化给予居民 鼓励,如优先获得小汽车牌照资格、获得各项价格抵扣、道德荣誉等,真正实现利用市场化手 段解决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为了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对公共资源的有 效配置功能,广东省徐少华常务副省长曾提出,居民购买(包含新增和二手交易)小汽车时, 需要缴纳与所购买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等额的碳积分才具备购买资质。消费者持有的碳 积分不够缴纳购车所需碳积分的,可通过碳积分交易平台购买。此外,停止驾驶也能通过积累

36、碳积分并出售等方式获利。绿色出行普惠制旨在鼓励公众采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交通方式。交易所碳积分数据库与 当地公交公司数据库对接,居民使用低碳积分卡进行公交、地铁等低碳交通方式消费时,系统 自动根据公交的消费次数和地铁的乘坐里程增加一定数量的碳积分;交易所碳积分系统还与当 地车辆登记系统对接,按照小轿车每日平均里程扣减相应积分。居民绿色出行积分标准可根据 权威报告,如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研究报告和专业碳足迹计算器分别估算 出自行车、公交车、地铁、小轿车每公里碳减排量,再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和城市交通状况及 上下班高峰时间段制定出行碳积分转换系数,换算成自行车积分、公交积分、地铁积分、小

37、轿 车积分,从而科学量化低碳出行行为,制定合理的绿色出行普惠制。3志愿公益行动普惠制。志愿者的利他精神和慈善精神是受社会提倡的,但现在社会有纯 粹公益精神并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见,而现实中需要志愿公益行动关爱和支持的人群和事务却 很多。如何调动起民众参与志愿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让利他和慈善的公益精神更好地传承延续 下去,并鼓励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形成一种温暖和谐、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是志愿公 益行动普惠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志愿公益行动普惠制将民众的公益行为按照一定的标准量 化为“碳积分”纳入碳交易普惠制体系中,使志愿者享受积分奖励、消费优惠、道德鼓励等, 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加入,让志愿公益行动

38、更具规模、更加持久。值得一提的是,碳交易平台与银行联合发行的记录民众低碳行为的低碳积分卡,一方面具 备普通银行卡的资金存储等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碳权益的借贷和转让。由于碳积分具有 同质化、准货币化、电子化登记、无库存成本等特质,具备很强的金融属性,将资金和碳积分 权益、互联网结合起来即可实现互联网碳金融,将比目前的支付宝更具有多层次生命力。随着 中国金融改革和碳市场的不断推进,碳信用有望成为在商品和服务支付及债务偿还时被接受的 债权凭证或金融要求权。以纸币体系和能量通货为基础,碳银行的出现将再造新型的低碳经济 专业化服务体系。(二)碳交易普惠制支撑体系碳交易普惠制的实行需要政策、技术、金融

39、和系统平台等支持,也需要全面有效的宣传和 引导,号召公民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参与。一是政策支持。由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联合各个行业机构和部门推进普惠制的实行, 将普惠制碳积分交易纳入碳交易体系中,探讨数据库对接、普惠制方案实施、积分体系标准、 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低碳积分兑换商家补贴标准等。二是技术支持。低碳积分卡和对应的碳积分数据库需要与供电局、自来水厂、天然气公司、 公交公司、低碳餐厅等单位的数据库系统进行对接以及碳积分交易系统的开发和运营维护等, 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三是资金支持。成立低碳普惠基金,基金用于支持碳积分使用,对采取积分抵扣的商家给 予相应补贴。低碳普惠基金可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

40、、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公共产品拍卖收入(如 小汽车指标拍卖部分收入);政府配额有偿发放部分收入、社会公益捐赠等。四是金融支持。碳交易普惠制的实行所需的硬件软件设施及前期调研和技术投入需要融资 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参与普惠制的企业提供低碳生产和服务相关的绿色金融信贷服务。五是系统平台支持。碳交易普惠制下的个人碳交易需要安全高效的系统交易平台和数据库 支持。碳交易平台作为“低碳积分卡”的发行方和个人碳积分交易的平台,负责交易平台的系 统开发和碳积分数据库的运行维护。(三)碳交易普惠制的现实意义一是创新性。纵观国际国内碳市场,参与主体都是企业或机构,公众实施的低碳行为并未 被纳入碳交易体系。这就造成了社会

41、节能减排激励不足、氛围不浓的局面,并且公众未被纳入 交易体系也造成节能减排及低碳发展理念推行较慢,收效甚微,所以实施碳交易普惠制将是碳 市场的一项创新试验。二是公益性。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及公益性,要将其内部化,需要调动 全社会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更应是人人参与的公益。因此,构建除了生产过程的减排 机制外公众生活普惠制,具有体现环境保护公益性的功能。三是推动转型升级、绿色消费。低碳发展已成为目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面临能源消费和 碳排放两个约束指标的压力下,碳交易普惠制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养 成更加低碳健康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可以从消费终端自下而上地间接促进

42、企业节能环保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促进低碳转型升级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四是促进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碳交易普惠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众的消费方式, 也会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消费环节中的金融创新,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 基础,为推进碳金融创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 设贡献力量。四、结束语目前来看,碳排放、碳交易的理论与实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创新发展,特别是如何提高公 众对碳排放、碳交易乃至节能减排、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碳交易产生之初是作为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环境政策工具,即通过将碳排放权作为一 种有价值的资

43、产,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以 此达到社会整体减排成本最低化。但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及其衍生出来的低碳经济从最初的环境 运动发展为联合国框架内的全球性政治共识,碳交易也逐渐成为各国抢占低碳政治与低碳经济 制高点的重要筹码。碳交易普惠制就是在现有碳交易核心内涵和范围上的延伸,即由生产领域的减排约束延展 到普通民众的低碳生活激励。每个居民都是生态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在从生态环境中得到收 益的同时,也必须为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碳交易普惠制所遵循的“人人有责、人人有利 人人有权”的原则,就是将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从单纯的政府管理走向全社会的共治模式,达 到“人人为

44、我、我为人人”的合作,开创一种科学有效、可持续的全民低碳运营模式。同时, 由碳积分衍生的碳币通过互联网碳金融,甚至有望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债权凭证或金融要求权, 乃至新型的碳信用通货,纠正现行货币体系弊端。因此,碳交易普惠制无论对于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还 是对于中国碳交易市场、掌握全球低碳政治与低碳经济话语权,利用大国实力,引导可持续发 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Clmstina Tobler, Vivianne H.M. Visschers, and Michael Siegrist.“AddressingClimate Cha

45、nge: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Act and to SupportPolicy Measures”Joum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22Irene Lorenzoni,Sophie Nicholson-Cole, and Lorraine Whitmarsh.“BamersPerceived to Engag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UK Public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Global Environ,menta

46、l Change.20073Erik Dietzenbacher. “Trade,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Chinas CarbonDioxide Emiss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4Xiaoyi Jiang.“The Rise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A Panacea for Climate Change.”Climate and Development. 2014.5肖江文等: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与污

47、染者自觉治污,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 年12月30日。6贾姗:个人参与碳减排的行为及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7张清玉:英国个人碳交易研究及启示,财会通讯2013年4月25日。8赵定涛、邓雅静、范进:个人碳交易理论视域下的阶梯电价定价模型,系统工程 2013年10月28日。9董立延:新世纪日本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11月18日10刘佳宁:中国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心机制设计研究,经济问题2012年7 月15日。11宋海云、蔡涛:碳交易:市场现状、国外经验及中国借鉴,生态经济2013年 1月1日。12王英斌:韩国强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中国环境报2011年2月15日。13霍翟羿:杭州探索将垃圾分类奖励积分与市民卡绑定提高分类热情,浙江在线 2014年7月9日。14宋亚芬:全国低碳日广推低碳交易普惠制构建社会低碳链,南方日报2014年 6月9日。责任编辑:刘英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