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九章 脂类代谢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76486138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2.0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化学:第九章 脂类代谢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生物化学:第九章 脂类代谢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生物化学:第九章 脂类代谢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第九章 脂类代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第九章 脂类代谢(1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脂类代谢脂类代谢第九章脂肪(甘油三酯,脂肪(甘油三酯,TG)脂类类脂类脂甘油磷酯(甘油磷酯(PL)神经鞘磷脂神经鞘磷脂甘油糖酯甘油糖酯鞘糖酯鞘糖酯磷脂磷脂糖脂糖脂类固醇类固醇脂肪和类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脂肪和类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一、脂肪酸(Fatty Acid)脂肪酸:是构成脂类的基本单位脂肪酸:是构成脂类的基本单位。通式通式:R-COOH 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软脂酸 (16个C)硬脂酸硬脂酸 (18个C)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胆固醇酯的重要组成磷脂和胆固醇酯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称亚油酸、亚麻酸

2、、花生四烯酸称必需脂必需脂肪酸肪酸 二、脂肪(甘油三酯)三、磷三、磷 脂脂v分子中含有磷酸基的类脂。分子中含有磷酸基的类脂。v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内,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内,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v主要分布在脑,骨髓和神经组织以及心,肝,肾等主要分布在脑,骨髓和神经组织以及心,肝,肾等器官中。蛋黄和植物种子中也含有丰富的磷脂。器官中。蛋黄和植物种子中也含有丰富的磷脂。v既有亲水基团,又有疏水基团。既有亲水基团,又有疏水基团。分子中含有糖的类脂分子中含有糖的类脂 鞘糖脂鞘糖脂 glycosphingolipid 甘油糖脂甘油糖脂glyceroglycolipid作用:作用:细胞

3、膜结构成分,脑、神经髓鞘成分,构细胞膜结构成分,脑、神经髓鞘成分,构成成血型物质血型物质,膜抗原膜抗原四、糖四、糖 脂脂糖脂糖脂(一)固醇的结构(一)固醇的结构 1 1天然固醇的通式天然固醇的通式 固醇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固醇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 CH3HOCH3RABCD1234567891011121314151716五、类固醇(五、类固醇(sterolsterol):也称甾醇):也称甾醇胆固醇(胆固醇(cholesterol)1 1、分布:脑和神经组织、分布:脑和神经组织2 2、结构、结构:CH3HOCH3ABCD1234567891011121314151716CHCH3CH2CH

4、2CH2CHCH3CH318192021222324252627Cholesterol分类分类占体重占体重分布分布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甘油三酯甘油三酯 2126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皮下,腹(皮下,腹腔大网膜,腔大网膜,肠系膜,内肠系膜,内脏周围组脏周围组织)织)、血、血浆浆1.储脂供能储脂供能2.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3.保持体温保持体温,保护内脏保护内脏4.构成血浆脂蛋白构成血浆脂蛋白糖酯、磷脂、糖酯、磷脂、胆胆固醇及其固醇及其酯酯5生物膜、生物膜、神经、神经、血浆血浆1.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2.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 素、维生素素、维生

5、素D、胆汁酸等、胆汁酸等3.构成血浆脂蛋白构成血浆脂蛋白第一节、脂类的分布及生理功能第一节、脂类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第二节、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条件条件 乳化剂(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乳化剂(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 部部 位位 :消化: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主要在小肠上段乳化乳化 消化酶消化酶 产产 物物 食物中的脂类食物中的脂类 微团微团甘油一酯甘油一酯脂肪酸脂肪酸1.脂类消化过程脂类消化过程胆汁酸盐胆汁酸盐胰脂肪酶胰脂肪酶甘油甘油三酯三酯CH2OOCRCH-OOCRCH2OOCR类脂的消化:类脂的消化:胆固醇酯胆固醇酯 胆固醇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酸 甘

6、油磷脂甘油磷脂 溶血磷脂溶血磷脂+脂肪酸脂肪酸胆固醇酯酶胆固醇酯酶磷脂酶磷脂酶A2 Ca Ca2+2+2 2、脂类的吸收:、脂类的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上部部位: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上部中链及短链脂酸和部分中链及短链脂酸和部分甘油甘油 乳化乳化 吸收吸收 血循环血循环 肠粘膜肠粘膜 细胞细胞 门静脉门静脉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一酯溶血磷脂溶血磷脂胆固醇胆固醇与胆汁酸盐与胆汁酸盐形成混合微团形成混合微团吸收入吸收入肠粘膜细胞肠粘膜细胞淋巴血液溶血磷脂溶血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一酯脂肪脂肪甘油一酯甘油一酯合成途径合成途径磷脂磷脂胆固醇酯胆固醇酯乳糜微粒载脂

7、蛋白载脂蛋白B48B48、C C、AA、AA 食物中的食物中的纤维素,果胶,琼脂纤维素,果胶,琼脂等能与胆汁酸盐等能与胆汁酸盐结合成复合物,影响胆汁酸盐对脂类的乳化结合成复合物,影响胆汁酸盐对脂类的乳化作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所以,冠心病患作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所以,冠心病患者多吃蔬菜,豆类对降低胆固醇的吸收有好者多吃蔬菜,豆类对降低胆固醇的吸收有好处。处。第第 二二 节节 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一、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甘油甘油 glycerol脂肪酸脂肪酸 fatty acid脂库甘油三酯脂库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脂肪酶脂肪酶(一)(一)

8、脂肪动员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1 1、概念:、概念:2、关键酶、关键酶key enzyme:激素敏感性脂酶(:激素敏感性脂酶(HSL)促脂解激素促脂解激素:能激活能激活HSL,促进脂肪动员,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生长素等。肾上腺素、生长素等。对抗脂解激素因子对抗脂解激素因子:抑制脂肪动员,如胰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雌二醇等岛素、前列腺素、雌二醇等。(二)甘油的氧化(二)甘油的氧化 甘油甘油3-3-磷酸甘油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dihydroxydihydroxy-acetone p

9、hosphate-acetone phosphate)糖代谢分解糖代谢分解糖异生途径成糖糖异生途径成糖glyconeogenesis肝、肾和肠粘膜细胞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甘油激酶,肝、肾和肠粘膜细胞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甘油激酶,而骨骼肌和脂肪细胞中此酶活性很低而骨骼肌和脂肪细胞中此酶活性很低,所以它们不所以它们不能利用甘油。能利用甘油。脂肪酸释放入血后,由清蛋白转运。除了脑组织以脂肪酸释放入血后,由清蛋白转运。除了脑组织以外,大多数组织都可以氧化脂肪酸,其中肝脏、心外,大多数组织都可以氧化脂肪酸,其中肝脏、心脏、和骨骼肌的脂肪酸代谢最活跃,脂肪酸代谢途脏、和骨骼肌的脂肪酸代谢最活跃,脂肪酸代谢途径很多

10、,主要是径很多,主要是-氧化氧化R1CH2CH2CH2CH2 CH2COOH(三)(三)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氧化1.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酸首先在线粒体外或胞浆中被活化形成脂酰CoA,然后进入线粒体,经过氧化生成乙酰CoA脂酰CoA合成酶R-COOH AMP+PPiHSCoA+ATPR-COSCoA 在线粒体外生成的脂酰CoA需进入线粒体基质才能被氧化分解,此过程必须要由肉碱(肉毒碱,carnitine)为载体(2)脂酰CoA转运入线粒体 3-羟基羟基-4-三甲基铵丁酸三甲基铵丁酸 借助于两种肉碱酰基转移酶同工酶(酶和酶)转运反应才能将胞液中产生的脂酰CoA转运进入线粒体。其中,肉碱酰基转移酶(

11、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是脂肪酸-氧化的关键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过程*RCOSCoA HSCoA 肉碱肉碱RCO-肉碱肉碱 RCO-肉碱肉碱 RCOSCoA 肉碱肉碱HSCoA -氧化过程由四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氧化过程由四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脱氢脱氢 加水加水 再脱氢再脱氢 硫解硫解 脱氢脱氢脂脂酰酰CoA脱氢酶脱氢酶 FADH2硫解硫解硫解酶硫解酶 加水加水水化酶水化酶-氧化循环的反应过程(,-烯脂酰烯脂酰CoA)-羟脂酰羟脂酰CoA再脱氢再脱氢-羟脂酰羟脂酰CoA脱氢酶脱氢酶NADH+H+-酮脂酰酮脂酰CoA-氧化循环过程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氧化

12、循环由脂肪酸氧化酶系催化,反应不可逆;需要FAD,NAD+,CoA为辅助因子;每循环一次,生成一分子FADH2,一分子NADH,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减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脂肪酸-氧化循环的特点 生成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并生成ATP。一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净得106分子ATP 肉碱转运载体肉碱转运载体线线粒粒体体膜膜脂酰脂酰CoA 脱氢酶脱氢酶羟脂酰羟脂酰CoA 脱氢酶脱氢酶 NAD+NADH+H+烯脂酰烯脂酰COA 水化酶水化酶H2OFADFADH2 酮脂酰酮脂酰CoA 硫解酶硫解酶CoA-SH脂酰脂酰CoA合成酶合成酶ATPCoASHAMP PPi

13、H2O呼吸链呼吸链 2ATP H2O 呼吸链呼吸链 3ATP TCA 脂脂 肪肪 酸酸RCHRCH2 2CHCH2 2C C-OH OH OO=OO=RCH=CHCSCoA O=RCH=CHCSCoA O=O=RCH2CH2CSCoA O=O=RCHOHCH2CSCoA O=O=RCOCH2CSCoA O=O=RCSCoA+CH3COSCoA O=O=RCH2CH2CSCoA O=O=1分子FADH2可生成1.5分子ATP,1分子NADH可生成2.5分子ATP,故一次-氧化循环可生成4分子ATP。1分子乙酰CoA经彻底氧化分解可生成10分子ATP。以16C的软脂酸为例来计算,则生成ATP的数目

14、为:7次次-氧化分解产生氧化分解产生47=28分子分子ATP;8分子乙酰分子乙酰CoA可得可得108=80分子分子ATP;共可得108分子ATP,减去活化时消耗的两分子ATP,故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可净生成106分子ATP。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酰乙酸乙酰乙酸(acetoacetate)、-羟丁酸羟丁酸(-hydroxybutyrate)和和丙丙酮酮(acetone)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ketone bodies),是脂肪酸分解的正常代谢物。,是脂肪酸分解的正常代谢物。(四)酮体的代谢(四)酮体的代谢 酮体主要在肝细胞线粒

15、体中生成。酮体生成的原料为乙酰CoA。1.酮体的合成 (1)两分子乙酰两分子乙酰CoA在乙酰乙酰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的催硫解酶的催化下,缩合生成一分子化下,缩合生成一分子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并放出一,并放出一分子分子CoA。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硫解酶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OO=OOCHCH3 3CSCoA CSCoA=OOCHCH3 3CSCoA CSCoA=OO=OO2(乙

16、酰乙酰CoA)酮体生成的反应过程酮体生成的反应过程 (2)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再与再与1分子乙酰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缩合,生成HMG-CoA,并放出一分子,并放出一分子CoA。HMG-CoA合成合成酶酶是酮体生成的关键酶是酮体生成的关键酶。HMG-CoA合酶合酶*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OO=OOHOCCHHOCCH2 2CCHCCH2 2CSCoACSCoA(HMGCoAHMGCoA

17、)CHCH3 3OHOH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CoACoA=OO=OOHOCCHHOCCH2 2CCHCCH2 2CSCoACSCoA(HMGCoAHMGCoA)CHCH3 3OHOH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CoACoA=OO=OO=OO=OOCHCH3 3CSCoA CSCoA=OOCHCH3 3CSCoA CSCoA=OO=OOCoASH 关键酶关键酶 (3)HMG-CoA裂解生成裂解生成1分子乙酰乙酸分子乙酰乙酸和和1分子乙酰分子乙酰CoAHMG-CoA裂解酶裂解酶HOCCHHOCCH2 2CCHCCH2

18、2CSCoACSCoA(HMGCoAHMGCoA)CHCH3 3OHOH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CoACoA=OO=OOHOCCHHOCCH2 2CCHCCH2 2CSCoACSCoA(HMGCoAHMGCoA)CHCH3 3OHOH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CoACoA=OO=OO=OO=OOCHCH3 3CSCoA CSCoA=OOCHCH3 3CSCoA CSCoA=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

19、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OO=OO (4)(4)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在-羟丁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的催化下,加氢还原为加氢还原为-羟丁酸羟丁酸-羟丁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

20、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OO=OO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OHOH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OHOH NAD+NADH+H+(5)(5)乙酰乙酸自发脱羧或由酶催化脱羧生成乙酰乙酸自发脱羧或由酶催化脱羧生成丙酮丙酮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

21、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OO=OOCHCH3 3CCHCCH3 3 丙丙酮酮丙丙酮酮=OOCHCH3 3CCHCCH3 3 丙丙酮酮丙丙酮酮CHCH3 3CCHCCH3 3 丙丙酮酮丙丙酮酮=OO=OOCO2CO2 CoASH CoASH NAD+NADH+H+-羟丁酸羟丁酸脱氢酶脱氢酶HMGCoA 合成酶合成酶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

22、A硫解酶硫解酶HMGCoA 裂解酶裂解酶 酮体的生成酮体的生成 CHCH3 3CSCoA CSCoA=OOCHCH3 3CSCoA CSCoA=OO=OOCHCH3 3CSCoA CSCoA =OOCHCH3 3CSCoA CSCoA =OO=OO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OO=OOHOCCHHOCCH2 2CCHCCH2 2CSCoACSCoA(HMGCoAHMGCoA)CHCH3 3OHO

23、H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CoACoA=OO=OOHOCCHHOCCH2 2CCHCCH2 2CSCoACSCoA(HMGCoAHMGCoA)CHCH3 3OHOH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羟羟甲甲基基戊戊二二酸酸单单酰酰CoACoA=OO=OO=OO=OO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OHOH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OHO

24、HCHCH3 3CCHCCH3 3 丙丙酮酮丙丙酮酮=OOCHCH3 3CCHCCH3 3 丙丙酮酮丙丙酮酮CHCH3 3CCHCCH3 3 丙丙酮酮丙丙酮酮=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OO=OO-羟羟-甲基戊二酸单酰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合成酶 (1)-羟丁

25、酸在-羟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生成乙酰乙酸。2.酮体的利用-羟丁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OO=OO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OHOH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

26、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CHCH3 3CHCHCHCH2 2COOH COOH D(D(-)-羟羟丁丁酸酸羟羟丁丁酸酸OHOH NAD+NADH+H+(2)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在-酮酯酰酮酯酰CoA转移酶转移酶或或乙酰乙酸乙酰乙酸硫激酶硫激酶的催化下转变为乙酰乙酰的催化下转变为乙酰乙酰CoA琥珀酰琥珀酰CoA转移酶转移酶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C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C

27、HCH3 3CCHCCH2 2COH COH 乙乙酰酰乙乙酸酸乙乙酰酰乙乙酸酸=OO=OO=OO=OO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OO=OO琥珀酰琥珀酰CoA 琥珀酸琥珀酸(3)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在在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硫解酶的催化下,的催化下,裂解为两分子乙酰裂解为两分子乙酰CoA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硫解酶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

28、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CHCH3 3CCHCCH2 2CSCoA CSCoA(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乙乙酰酰CoACoA)=OO=OO=OO=OOCHCH3 3CSCoA CSCoA=OO2CHCH3 3CSCoA CSCoA=OOCHCH3 3CSCoA CSCoA=OO=OO2HSCoA 2乙酰乙酰CoA 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乙酰乙酸乙酰乙酸 HMGCoA -羟丁酸羟丁酸 丙酮丙酮 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 琥珀酰琥珀酰CoA 琥珀酸琥珀酸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总示意图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总示意图2乙酰乙酰CoA (1)在正常情况下,酮体是脂肪酸分解

29、的正在正常情况下,酮体是脂肪酸分解的正常产物,是乙酰常产物,是乙酰CoA的转运形式;的转运形式;(2)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酮体可为脑、心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酮体可为脑、心等重要器官等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能源提供必要的能源;3 3酮体生成及利用的生理意义酮体生成及利用的生理意义Z 饥饿,糖尿病,高脂低糖膳食的时候,酮体生成增加,超过饥饿,糖尿病,高脂低糖膳食的时候,酮体生成增加,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能力时,导致血中酮体含量增高,叫做肝外组织利用的能力时,导致血中酮体含量增高,叫做酮血酮血症症Z 尿中也可出现大量的酮体,叫做尿中也可出现大量的酮体,叫做酮尿症酮尿症Z 乙酰乙酸和乙酰乙酸和-羟丁酸都是较

30、强的有机酸,易使血液的羟丁酸都是较强的有机酸,易使血液的PHPH值下值下降导致酸中毒,叫做降导致酸中毒,叫做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酸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酸中毒中毒二二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脂肪酸的合成 甘油的合成 二者分别转变为3-磷酸甘油和脂酰CoA后的连接起来(一)合成场所:(一)合成场所:甘油三酯主要在体内合成,即使从食物摄取的甘油三酯也甘油三酯主要在体内合成,即使从食物摄取的甘油三酯也要经过再加工。要经过再加工。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和和肝脏肝脏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小肠粘膜也可以利用甘油一酯合成甘油三酯。场所,小肠粘膜也可

31、以利用甘油一酯合成甘油三酯。(二)(二)合成原料:合成原料:脂肪酸:用脂肪酸:用乙酰乙酰CoACoA合成合成 甘油:来自甘油:来自食物食物或者或者糖代谢糖代谢合成部位合成部位:肝,肝,肺,脑,乳腺,脂肪组织肺,脑,乳腺,脂肪组织肝脏是人体合成脂肪酸最活跃的部位肝脏是人体合成脂肪酸最活跃的部位,脂肪组,脂肪组织是储存脂肪的场所,主要通过摄取小肠吸收织是储存脂肪的场所,主要通过摄取小肠吸收的食物脂肪酸和肝脏合成的脂肪酸的食物脂肪酸和肝脏合成的脂肪酸合成原料:合成原料:乙酰乙酰CoA和和NADPH 来源来源v 线粒体内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糖代谢)线粒体内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糖代谢)v 脂肪酸的脂肪酸的-

32、氧化(脂代谢)氧化(脂代谢)v 氨基酸的氧化(蛋白质代谢)氨基酸的氧化(蛋白质代谢)转运转运v 柠檬酸柠檬酸苹果酸穿梭苹果酸穿梭v 柠檬酸柠檬酸-丙酮酸穿梭丙酮酸穿梭:将线粒体内的乙酰将线粒体内的乙酰o转移到转移到胞液胞液(1)乙酰乙酰CoA(碳源)(碳源)的来源及转运的来源及转运线线粒粒体体膜膜胞液胞液 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丙酮酸 丙酮酸丙酮酸 苹果酸苹果酸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柠檬酸柠檬酸 柠檬酸柠檬酸 乙酰乙酰CoACoA NADPH+H+NADP+苹果酸酶苹果酸酶 CoA ATP AMP PPi 柠檬酸裂解酶柠檬酸裂解酶 CoA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H2O 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 苹

33、果酸苹果酸 CO2CO2(2)乙酰乙酰CoA活化:活化:乙酰乙酰CoACoA羧化酶:脂酸合成的关键酶羧化酶:脂酸合成的关键酶CH3COSCoA COOHCH2 COSCoA乙酰乙酰CoA羧化酶羧化酶生物素生物素 Mn2+ATPCO2ADPPi 脂肪酸合成时碳链的缩合延长过程是一循环反应过程。每经过一次循环反应,延长两个碳原子,合成反应由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脂肪酸合成酶系是一种由1分子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ACP)和6种酶单体所构成的多酶复合体。(3)软脂酸的合成v 酰基载体蛋白(ACP)乙酰CoA-ACP酰基转移酶 丙二酸单酰CoA-ACP转移酶-酮脂酰-AC

34、P合酶-酮脂酰-ACP还原酶-羟脂酰-ACP脱水酶 烯脂酰-ACP还原酶ACPSH 酰基载体蛋白酰基载体蛋白(ACP)(ACP),其辅基是其辅基是4 4-磷酸泛酰氨基乙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硫醇,是脂酰基载体是脂酰基载体。过程:由脱羧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反应构成的重复加成过程。v乙酰基转移反应乙酰基转移反应CH3-CSCoA=OCH3-CSACP(乙酰(乙酰ACP)=OACP-SH 酮脂酰酮脂酰-ACP合酶合酶CH3-CS-合酶合酶=Ov 丙二酸单酰基转移反应丙二酸单酰基转移反应CoA-SHACP-SH乙酰乙酰CoA-ACP酰基转移酶酰基转移酶HOOC-CH2-CSCOA+ACP-SH HO

35、OC-CH2-CSACP O=丙二酸单酰丙二酸单酰CoA-ACP转移酶转移酶HOOC-CH2-CSCO=+CoA-SH(4)(4)反应过程反应过程v脱羧缩合反应CH3-CS-合酶+=O HOOC-CH2-CSACPO=-酮脂酰酮脂酰-ACP合酶合酶 CH3-C-CH2-CSACP (-酮丁酰ACP)O=O=+合酶-SH+CO2v加氢反应 CH3-C-CH2-CSACPO=O=+NADPH+H+-酮脂酰酮脂酰-ACP还原酶还原酶 CH3-CH-CH2-CSACP O-OH=+NADP+-羟丁酰-ACPv脱水反应 CH3-CH-CH2-CSACP O-OH=-C-C=C O-CH3-H H SAC

36、P-羟脂酰羟脂酰ACP脱水酶脱水酶+H2O(-烯丁酰烯丁酰-ACP)v再加氢反应-C=CO-CH3 H HSACPC-=-3 2+NADPH+H+烯脂酰还原酶烯脂酰还原酶 CH3-CH2-CH-CSACPO=+NADP+(丁酰丁酰-ACP)丁酰丁酰-ACP-ACP与丙二酸单酰与丙二酸单酰CoACoA重复缩合、加氢、脱水、再加重复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的过程,直至生成软脂酰氢的过程,直至生成软脂酰-ACP-ACPCH3-CSCOA=O+7丙二酰丙二酰COA+14NADPH+14H+CH3(CH2)14COOH+14NADP+8CoASH+6H2O+7CO2总反应式v 合成所需合成所需原料为乙酰

37、原料为乙酰CoACoA,直接生成的,直接生成的产物是软脂酸产物是软脂酸,合成一分子软脂酸,需七分子丙二酸单酰合成一分子软脂酸,需七分子丙二酸单酰CoACoA和一分和一分子乙酰子乙酰CoACoA;v 在在胞液胞液中进行,关键酶是中进行,关键酶是乙酰乙酰CoACoA羧化酶羧化酶;v 需需NADPHNADPH作为供氢体,对糖的磷酸戊糖旁路有依赖性;作为供氢体,对糖的磷酸戊糖旁路有依赖性;(5)脂肪酸合成的特点: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3-磷酸甘油主要由下列两条途径生成:由糖代谢生成(脂肪细胞、肝)3-磷酸甘油脱氢酶磷酸甘油脱氢酶NADH+H+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磷酸甘油NAD+2、3-磷酸

38、甘油的生成由脂肪分解形成的甘油由脂肪分解形成的甘油肝,肾,肠,粘膜中含有大量的甘油激酶肝,肾,肠,粘膜中含有大量的甘油激酶甘油磷酸激酶甘油磷酸激酶甘油甘油ATP3-磷酸甘油磷酸甘油ADP脂酰脂酰CoA转移酶转移酶 CoA R1COCoA 脂酰脂酰CoA 转移酶转移酶 CoA R2COCoA 磷脂酸磷脂酸磷酸酶磷酸酶Pi 脂酰脂酰CoA 转移酶转移酶 CoA R3COCoA PiPiCHCH2 2OO-CHCH2 2OH OH CHOH CHOH 3-磷磷酸酸甘甘油油PiPiCHCH2 2OO-CHCH2 2OH OH CHOH CHOH 3-磷磷酸酸甘甘油油O=PiCHCH2 2OO-CHCH

39、2 2OO-C C-R R1 1 CHOH CHOH 1-酯酯酰酰-3-磷磷酸酸甘甘油油O=PiCHCH2 2OO-CHCH2 2OO-C C-R R1 1 CHOH CHOH 1-酯酯酰酰-3-磷磷酸酸甘甘油油PiCHCH2 2OO-CHCH2 2OO-C C-R R1 1 CHOH CHOH PiCHCH2 2OO-CHCH2 2OO-C C-R R1 1 CHOH CHOH 1-酯酯酰酰-3-磷磷酸酸甘甘油油O=PiCHCH2 2OO-CHCH2 2OO-C C-R R1 1 CHOCHO-C C-R R2 2 O=磷磷脂脂酸酸O=PiCHCH2 2OO-CHCH2 2OO-C C-R

40、R1 1 CHOCHO-C C-R R2 2 O=磷磷脂脂酸酸CHCH2 2OH OH CHCH2 2OO-C C-R R1 1 CHOCHO-C C-R R2 2 O=O=1 1,2 2-甘甘油油二二酯酯CHCH2 2OO-C C-R R3 3 CHCH2 2OO-C C-R R1 1 CHOCHO-C C-R R2 2 O=O=O=甘甘油油三三酯酯CHCH2 2OO-C C-R R3 3 CHCH2 2OO-C C-R R1 1 CHOCHO-C C-R R2 2 O=O=O=甘甘油油三三酯酯3 3、甘油三酯的合成过程(甘油二脂途径)、甘油三酯的合成过程(甘油二脂途径)4.合成场所和意义

41、肝脏含甘油三酯最多,但合成后全部输出,合成原肝脏含甘油三酯最多,但合成后全部输出,合成原料来自于吸收的脂肪酸、以消化吸收的其他营养物料来自于吸收的脂肪酸、以消化吸收的其他营养物质为原料合成的脂肪酸和脂肪组织动员释出的脂肪质为原料合成的脂肪酸和脂肪组织动员释出的脂肪酸。酸。脂肪组织是甘油三酯的储存场所,它合成甘油三酯脂肪组织是甘油三酯的储存场所,它合成甘油三酯所需要的脂肪酸来自血浆脂蛋白所需要的脂肪酸来自血浆脂蛋白。小肠粘膜利用吸收的甘油一酯与游离脂肪酸合成甘小肠粘膜利用吸收的甘油一酯与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油三酯。5.激素对甘油三酯的调节 胰岛素:既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又抑制脂肪酸动员,从而使

42、脂肪组织增多。胰高血糖素:既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又促进脂肪动员。糖皮质激素:对不同部位脂肪代谢作用不同,促进四肢脂肪组织的动员,促进腹部、面部、背部和两间脂肪合成,并促进体内脂肪的重新分布,导致四肢消瘦、躯干发胖、面圆背厚。(一)甘油磷脂的基本结构:第三节、磷脂的代谢CH2O-C-R1 R2C-O-CH CH2O-P-OX O OOH O OO O组成:组成:甘油、脂肪酸、磷脂、含氮化合物甘油、脂肪酸、磷脂、含氮化合物结构:结构:功能: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双分子层常为花生四烯酸常为花生四烯酸 =胆碱、水、乙醇胺、胆碱、

43、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磷脂酰甘油等 (二)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二)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体内几种重要的甘油磷脂体内几种重要的甘油磷脂CH2OPOXR”CHOHO 甘油磷脂的分解靠存在于体内的各种磷脂酶将其分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含氮碱等然后再进一步降解。DC1.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磷脂酶:磷脂酶:磷脂酶磷脂酶A A1 1: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中,它能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键断裂,产物为脂肪酸和溶血磷脂。磷脂酶磷脂酶A A2 2:普遍存在于动物各组织细胞膜及线粒体膜,此外蛇毒及某些微生物中亦有,能使甘油磷脂分子中第2位酯键水

44、解,产物为溶血磷脂及不饱和脂肪酸。(1 1)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和和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胺通过此代谢途径合成。通过此代谢途径合成。合成部位:合成部位:全身各组织的内质网,肝,肾和小肠最活跃。全身各组织的内质网,肝,肾和小肠最活跃。合成原料:甘油合成原料:甘油和和脂肪酸脂肪酸由糖代谢转变,由糖代谢转变,胆碱胆碱和和胆胺胆胺可从食物中可从食物中摄取,也可以由丝氨酸脱羧生成胆胺(乙醇胺),胆胺再从摄取,也可以由丝氨酸脱羧生成胆胺(乙醇胺),胆胺再从S-S-腺腺苷甲硫氨酸获得甲基转变成胆碱。苷甲硫氨酸获得甲基转变成胆碱。合成过程中所需胆碱及乙醇胺以合成过程中所需

45、胆碱及乙醇胺以CDP-CDP-胆碱胆碱和和CDP-CDP-乙醇胺乙醇胺的形式的形式提供。提供。2.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甘油二酯合成途径S-腺苷同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型半胱氨酸S-腺苷腺苷蛋氨酸蛋氨酸胆碱胆碱乙醇胺乙醇胺ATPADP磷酸胆碱磷酸胆碱胆碱激酶胆碱激酶磷酸乙醇胺磷酸乙醇胺乙醇胺激酶乙醇胺激酶CDP-乙醇胺乙醇胺转移酶转移酶CDP-胆碱胆碱CTPPPi 转移酶转移酶 甘油二酯甘油二酯CMP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甘油二酯转移酶二酯转移酶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磷酸乙醇胺甘磷酸乙醇胺甘油二酯转移酶油二酯转移酶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胺甘油磷脂合成还有其他方式,如甘油磷脂合成还有其他方式,

46、如磷脂酰胆碱由磷脂酰乙醇胺从磷脂酰胆碱由磷脂酰乙醇胺从S-S-腺苷甲硫氨腺苷甲硫氨酸获得甲基生成。酸获得甲基生成。磷脂酰丝氨酸由磷脂酰乙醇胺羧化或其乙醇磷脂酰丝氨酸由磷脂酰乙醇胺羧化或其乙醇胺与丝氨酸交换生成。胺与丝氨酸交换生成。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和心磷脂通过此途径合成。合成过程所需甘油二酯以CDP-甘油二酯的活性形式提供。(转胞苷酸酶转胞苷酸酶磷脂酰肌磷脂酰肌醇合成酶醇合成酶磷脂酰丝氨磷脂酰丝氨 酸合成酶酸合成酶心磷脂心磷脂合成酶合成酶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胆固醇胆固醇(cholesterol)结构结构 固醇共同结构固醇共同结构环戊烷多氢菲环戊烷多氢菲HHHHHABCD123456

47、7891011121314151617第四节.类胆固醇的代谢动物胆固醇动物胆固醇(27(27碳碳)胆固醇在体内含量及分布胆固醇在体内含量及分布含量:含量:约约140140克克 分布:分布:全身各组织中;大约全身各组织中;大约 分布在脑、神经分布在脑、神经组织;肝、肾、肠等内脏、皮肤、脂肪组织较多;组织;肝、肾、肠等内脏、皮肤、脂肪组织较多;肌肉组织含量较低;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肌肉组织含量较低;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含量较高。激素的腺体含量较高。胆固醇的生理功能胆固醇的生理功能是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控制生物对控制生物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是合

48、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生素D D等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机体胆固醇的来源:机体胆固醇的来源:外源性摄取外源性摄取 内源性合成内源性合成膳食中胆固醇的来源膳食中胆固醇的来源 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 脑髓和内脏,禽卵蛋黄,鱼,乳制品脑髓和内脏,禽卵蛋黄,鱼,乳制品。(一)胆固醇的合成(一)胆固醇的合成组织定位组织定位: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以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以肝、小肝、小肠为主肠为主。细胞定位细胞定位:胞液、滑面内质网胞液、滑面内质网 1.1.合成部位合成部位1分子胆固醇分子胆

49、固醇 18乙酰乙酰CoA+36ATP+16(NADPH+H+)葡萄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有氧氧化 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 乙酰乙酰CoA通过通过柠檬酸柠檬酸-丙酮酸循环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出线粒体2.2.合成原料合成原料3.3.合成基本过程合成基本过程合成胆固醇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的关键酶(1 1)甲羟戊)甲羟戊酸的合成酸的合成(2)鲨烯的合成鲨烯的合成(3)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的合成(二)、胆固醇的酯化:游离胆固醇(二)、胆固醇的酯化:游离胆固醇活性代谢形式,活性代谢形式,胆固醇酯胆固醇酯储存或运输形式储存或运输形式。(三)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1.1.转化成胆汁酸转化成胆汁酸促进了脂质

50、和脂溶性维生素的的消化吸促进了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的消化吸收。乳化、混合微团。收。乳化、混合微团。胆汁酸也是机体排除胆固醇最主要的形胆汁酸也是机体排除胆固醇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式和途径(1/21/2)。)。2.2.转变成类固醇激素转变成类固醇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 球状带合成的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球状带合成的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束状带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 网状带合成的雄激素雄酮等网状带合成的雄激素雄酮等 性激素包括性激素包括 睾丸合成的睾酮;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和孕酮;妊娠期间睾丸合成的睾酮;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和孕酮;妊娠期间胎盘合成的雌三

51、醇胎盘合成的雌三醇。3.转变为维生素:胆固醇脱氢7-脱氢胆固醇 紫外线VitD3 v转变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入小肠,其大部分转变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入小肠,其大部分又被肠道粘膜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又被肠道粘膜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排入肠道,构成胆汁酸的排入肠道,构成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肝肠循环”。v直接排入肠道,大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肠直接排入肠道,大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肠道细菌还原为粪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道细菌还原为粪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v皮肤可排除少量的胆固醇和鲨烯皮肤可排除少量的胆固醇和鲨烯。四、胆固醇的调节 1.调节点:HMG-COA还原酶、脂酰CO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胆固醇7

52、-羟化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受体)。2.调节因素:激素、胆固醇、营养状况都是调节胆固醇代谢的因素。血脂血脂 :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主要包括甘油三: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等。体内合成的脂类体内合成的脂类二、血脂来源和去路:二、血脂来源和去路:食物脂类的消化吸收食物脂类的消化吸收脂库动员释放脂库动员释放第五节第五节 血脂和血浆脂蛋白血脂和血浆脂蛋白一、血脂的组成和含量一、血脂的组成和含量血脂血脂氧化供能氧化供能进入脂库储存进入脂库储存构成生物膜构成生物膜转化成其他物质转化成其他物质血浆脂蛋白是脂类

53、在血浆中的存在和转运形式血浆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和转运形式1.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命名:电泳法或者超速离心法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命名:电泳法或者超速离心法+CM 前前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三、血浆脂蛋白三、血浆脂蛋白(1 1)电泳分类法)电泳分类法:可分离出:可分离出脂蛋白、前脂蛋白、前脂蛋白、脂蛋白、脂蛋脂蛋白和乳糜微粒白和乳糜微粒.按密度大小依次为:按密度大小依次为:乳糜微粒(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密密度度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血浆脂蛋白的分类颗颗粒粒(

54、2 2)超速离心分类法)超速离心分类法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分离的脂蛋白对应关系为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分离的脂蛋白对应关系为:脂蛋白相当于脂蛋白相当于HDL、前、前脂蛋白相当于脂蛋白相当于VLDL、脂脂蛋相当于蛋相当于LDL(1 1)脂类: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类: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其含量和比例在各类脂蛋白中差别极大。酯,其含量和比例在各类脂蛋白中差别极大。2、血浆脂蛋白的组成、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脂类脂类和和载脂蛋白载脂蛋白组成组成(2)载脂蛋白()载脂蛋白(apo):是指血浆脂蛋白中蛋白):是指血浆脂蛋白中蛋白质成分,分为质成分,分为apoA、apoB、apoC、apo

55、D、apoE,其主要功能是结合和转运脂类,此外不同载脂蛋其主要功能是结合和转运脂类,此外不同载脂蛋白还有其特殊功能。白还有其特殊功能。CM VLDL LDL HDL密度密度0.960.961.0061.0061.0631.0631.210组组成成脂脂类类含含TG最多最多,8095%含含TG 5070%含含胆固醇及其胆固醇及其酯最多酯最多4550%含含脂类脂类50%蛋蛋白白质质最少最少,2%10%20%最多,约最多,约50%功能功能从小肠转运外从小肠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源性甘油三酯至肝脏及肝外至肝脏及肝外组织组织从肝脏转运从肝脏转运内源性甘油内源性甘油三酯至各组三酯至各组织织从肝脏转运胆从肝脏转运

56、胆固醇至各组织固醇至各组织逆向转运胆固逆向转运胆固醇醇血血 浆浆 脂脂 蛋蛋 白白 的的 组组 成成 特特 点点3 3、血浆脂蛋白的结构特点、血浆脂蛋白的结构特点 具极性及非极性基具极性及非极性基团的团的载脂蛋白载脂蛋白、磷脂磷脂、游游离胆固醇离胆固醇,以单分子层借,以单分子层借其非极性疏水基团与内部其非极性疏水基团与内部疏水链相联系,极性基团疏水链相联系,极性基团朝外。疏水性较强的朝外。疏水性较强的TG及胆固醇酯位于内核。及胆固醇酯位于内核。(1)乳糜微粒()乳糜微粒(CM)形成于形成于小肠粘膜,功能转运小肠粘膜,功能转运食物食物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主要代谢变化主要代谢变化:新

57、生新生CM从从HDL获得获得apoC、E转变为成熟的转变为成熟的CM,apo C激活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脂肪酶(激活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脂肪酶(LPL),),从而使从而使CM中的甘油三酯反复水解成中的甘油三酯反复水解成脂肪酸脂肪酸和和甘油甘油,CM颗粒不颗粒不断变小,成为断变小,成为 富含富含apoB-48、apoE 及胆固醇的及胆固醇的CM残粒。残粒。CM残残粒流向肝脏,与肝细胞膜粒流向肝脏,与肝细胞膜apoE受体结合,被肝细胞摄取降解。受体结合,被肝细胞摄取降解。4 4、血浆脂蛋白的功能和代谢、血浆脂蛋白的功能和代谢形成于形成于肝脏肝脏,功能是输出,功能是输出内源性甘油三酯

58、和胆固醇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主要代谢变化主要代谢变化:与与CM相似,新生相似,新生VLDL进入血液,从进入血液,从HDL获得获得ApoC、E转变为成熟的转变为成熟的VLDL,Apo C激激活肝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活肝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LPL,从而使,从而使VLDL中的中的TG反复水解,密度逐渐变大,变成反复水解,密度逐渐变大,变成IDL(旧称中(旧称中间密度脂蛋白)间密度脂蛋白)。(2)极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与脂肪肝脂肪在肝中过量存积成为脂肪肝。正常肝脂脂肪在肝中过量存积成为脂肪肝。正常肝脂类的含量占肝重的类的含量占肝重的4 47 7。主要为甘油三。主

59、要为甘油三酯。酯。脂肪肝时,脂类含量达到肝重的脂肪肝时,脂类含量达到肝重的1010以上,以上,主要是甘油三酯。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形成的原因肝脏甘油三酯合成过多:高脂膳食,糖尿病病人。VLDL合成障碍:磷脂摄入不足或合成障碍,导致VLDL合成与甘油三酯合成速度不相适应,使肝内的脂肪不能及时运出,发生脂肪肝。清除方式清除方式:大部分大部分IDL被肝细胞摄取;其余的被肝细胞摄取;其余的IDL的甘油三酯继续被水解,最后变成富含的甘油三酯继续被水解,最后变成富含胆胆固醇、胆固醇酯固醇、胆固醇酯、和、和apoB-100的的LDL。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合成部位及来源合成

60、部位及来源:在血浆中由在血浆中由VLDLVLDL转变而来,功能是转变而来,功能是从肝脏向肝外组织转运胆固醇。从肝脏向肝外组织转运胆固醇。代谢方式代谢方式:LDL的降解主要通过的降解主要通过LDL受体进入肝细胞受体进入肝细胞或者肝外组织细胞,并在溶酶体里释放出胆固醇被细或者肝外组织细胞,并在溶酶体里释放出胆固醇被细胞利用。胞利用。LDL是正常人空腹时的主要血浆脂蛋白。是正常人空腹时的主要血浆脂蛋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转运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到周围组织转运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到周围组织。(3)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合成部位及来源合成部位及来源:肝脏肝脏(主);(主);小肠小肠(少);功能是

61、(少);功能是从肝外组织向肝脏转运胆固醇从肝外组织向肝脏转运胆固醇(4)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代谢过程:代谢过程:肝细胞肝细胞/小肠粘膜细胞小肠粘膜细胞新生新生HDL成熟成熟HDL肝细胞肝细胞apoC胆固醇胆固醇+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apoC/E新生新生CM/VLDL成熟成熟CM/VLDLCM/VLDLCM残体残体/IDLLCATHDL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主要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everse(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cholesterol transport,RCT),即将肝外组织,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

62、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肝转化为胆汁酸后排出体外。阻止了游离胆肝转化为胆汁酸后排出体外。阻止了游离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形成的作用。血浆脂蛋白的功能血浆脂蛋白的功能 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 合合 成成功功 能能 C MC M代谢代谢小肠小肠转运转运食物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食物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至全身至全身 VLDLVLDL代谢代谢 肝脏肝脏输出输出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LDL LDL代谢代谢血浆、由血浆、由VLDLVLDL转化而来转化而来运输肝合成的运输肝合成的内源性

63、胆固醇内源性胆固醇至肝外组织至肝外组织 HDL HDL代谢代谢肝脏、小肠肝脏、小肠运输运输外周组织的胆固醇外周组织的胆固醇至肝脏(胆固醇的逆转运)至肝脏(胆固醇的逆转运)第六节第六节 脂类代谢紊乱脂类代谢紊乱 由某种原因导致的脂蛋白代谢紊乱,其基本由某种原因导致的脂蛋白代谢紊乱,其基本表现为血浆脂蛋白水平异常改变。主要为表现为血浆脂蛋白水平异常改变。主要为高脂蛋高脂蛋白血症白血症。从血脂水平角度讲,高脂蛋白血症即为。从血脂水平角度讲,高脂蛋白血症即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1.1.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继发于某些疾病导致的脂蛋白代谢紊乱,可以逆继发于某些疾病导致的脂蛋白代谢紊乱,可以逆转。以转。以、型

64、较常见。型较常见。不合理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不合理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乙醇中毒。乙醇中毒。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甲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甲状腺机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等。状腺机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等。肝、胆、胰疾病,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胰肝、胆、胰疾病,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胰腺炎等腺炎等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症等。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症等。高脂血症分类 从临床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水平减低。生活方式对

65、血脂的影响v运动:运动和体力活动可影响血清脂质和脂蛋白含量。运动和体力活动既可以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又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v烟酒:嗜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适量饮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但长期,大量饮酒者都有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的危害v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v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v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v高脂血症还可

66、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等。高脂血症者应注意限制高脂肪食品,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內胆固醇的吸收。限制甜食减轻体重加強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戒酒避免过度紧张2.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定义定义:血中血中脂质脂质(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甘油三酯)在在大、中动大、中动脉脉(弹力型和弹力肌型)的(弹力型和弹力肌型)的内膜内膜沉积、导致沉积、导致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形成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的症状。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示意图示意图)1 1、高脂血症高脂血症:脂蛋白(:脂蛋白(LDL,HDL)2 2、高血压高血压:血流对血管壁的剪切力较高3 3、吸烟吸烟:血内CO,诱导中膜平滑肌细胞移行增生;增高血液粘滞度。二二 病因(危险因素)病因(危险因素)4 4、糖尿病:糖尿病:甘油三酯甘油三酯,V VLDLLDL ,HDL HDL 5 5、性别:性别:女女男男;绝经后,女;绝经后,女=男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