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76216123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5.9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七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第七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第七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华佗再世,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一、中药基本知识教学目标: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熟悉中药的种类及内服、外用的护理了解常用中药的主治及作用重点:中药四气、五味的定义及临床意义难点:中药的归经及毒性中药是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称呼,是与西医相对而言的。植物药花、叶、根、果实等动物药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药珍珠,海蛤壳等矿物类药龙骨、磁石等概述: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减轻或消除热证温热减轻或消除寒证如板蓝根,蒲公英能消除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凉之性。如附子、干姜能消除腹中冷痛、四肢厥冷

2、、脉沉无力等寒证,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温、热之性。寒、凉 寒温、热 热(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最初药物的滋味如:黄连之苦,甘草之甘,桂枝之辛,乌梅之酸,食盐之咸等发展归纳概括药物的功能,以功能指定其味如: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的病证。如生姜、木香、红花等。重点:甘: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蜂蜜、麦芽、甘草等。酸: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遗尿等证。如五味子、乌梅、金樱子、五倍子等。苦:能泄、能燥。泄清泄(

3、清热泻火)、通泄(泻下通便)、降泄(降泄肺气)。如蒲公英、大黄、杏仁。燥燥寒湿、清湿热。如苍术、黄连等。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如海带、瓦楞子、芒硝等。淡: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如猪苓、茯苓等。涩:收敛、固涩。与酸味不尽相同,涩五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功能。向下(降)向上(升)向外(浮)向内(沉)(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发散,沉是下行、泄利。向上呕吐、咳喘向下泄利、脱肛向里表证入里向外自汗、盗汗凡能治疗病势下陷、病位在上或在表的药物,多有升、浮的作用。凡能治疗病势上逆、病位在下或在里的药物,多有沉

4、、降的作用。注意:病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药;病位在下、在里宜用沉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药物的升降沉浮的特性,与药物的性味、质地轻重有关。辛甘、温热大多升浮,如麻黄、桂枝苦咸、寒凉大多沉降,如牡蛎、大黄质轻如花、叶类中药,大多升浮,比如辛夷、升麻质重如果实、种子、矿物等,大多沉降,如枳实、熟地、磁石(非绝对旋覆花药性沉降,可降气消痰;苍耳子药性升浮,可祛风解表,通鼻窍。)此外,中药的升降浮沉作用,可随炮制或配伍的不同而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少量升浮药 +多量沉降药 下降少量沉降药 +多量升浮药 上升 (四)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

5、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五)毒性“是药三分毒”药物自身具有毒性,可对机体产生损害。如巴豆、附子等。药物无毒性,但是使用不当,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变化。如夏季炎热,机体阳气旺盛,此时却进补温热之品,则会引起热证。中药的用法:(一)配伍1.单行仅用一味药物治疗疾病。2.相须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3.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补

6、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行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行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7.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

7、物。(二)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2.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禁用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破气血,善走窜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等。慎用药通经祛瘀、行气破滞,攻下及辛热、滑利、沉降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

8、桂等。3.服药饮食禁忌:指服药期间,不宜食用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甚至发生毒副作用,俗称“忌口”。服用中药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黏滑、腥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热症不宜食辛辣油腻食物,寒症不宜食生冷瓜果之类。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蜂蜜反生葱等。(三)中药煎法1.用具:砂锅、搪瓷器皿。忌用铁、铜等金属器皿。2.用水:洁净水。水量: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3.浸泡:冷水浸泡;一般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可浸泡1小时。夏季不宜浸泡过长时间。4.煎药:先武火,后文

9、火煎。5、特殊煎煮法:先煎:释出有效成分及降低毒性矿物、贝壳类及有毒性的药物,应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去渣质地较轻,量较大或泥沙较多的药物宜先煎煮,取汁澄清,再用此汁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重点:后下含挥发油,久煎易使药效流失的药物,如解表药、芳香药、泻下药等,宜在其他药将煎好时加入,煮沸45分钟即可。包煎质轻、细小,含淀粉、黏液较多,以及有毛,对咽喉有刺激的药物,煎煮时应用纱布包裹后再煎。另煎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应另煎频服,或取汁后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烊化对于黏性大、胶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等,宜单独溶化,再与其他药液兑服。冲服贵重药、用量少的药、汁液药和细料药

10、,如三七、川贝、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四)服法1、服药时间: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不论饭前饭后,均应与进食时间间隔1小时。2、服药多少:汤剂一般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次服或三次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一次,昼夜不停。慢性病也可以分两天或隔天一剂。解表药、泻下药,以汗出、便泻为度,中病即止。3、服药冷热: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4、服药方法:中成药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药可用黄酒送服;呕吐病

11、人宜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橘皮,汤药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口腔、咽喉病人宜少量频服或含服;婴幼儿、危重病人宜喂服;昏迷、破伤风及其他不能进食的病人宜鼻饲。常用中药1.解表药2.清热药3.泻下药4.祛风湿药5.芳香化湿药6.利水渗湿药7.温里药8.理气药9.消食药10.止血药11.活血化瘀药12.化痰止咳平喘药13.平肝熄风药14.开窍药15.安神药16.补虚药17.收涩药18.驱虫药(一)解表药凡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性味多为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能够发散肌表风寒邪气,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辛凉解表药性味多为辛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能够发散风热邪气,而发

12、汗解表作用较缓和,能够治疗风热表证的药物。生姜生姜【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功 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应 用】1、风寒感冒。轻证(单煎加红糖或葱白)。2、胃寒呕吐。呕家圣药 3、风寒咳嗽。配半夏。4、解毒: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用法用量】煎服,310g,捣汁服用菊花黄菊花:野菊花:白菊花:菊花【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 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应 用】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黄菊花)2、目赤肿痛,目暗昏花。3、眩晕惊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白菊花)4、疔疮肿毒。配合金银花。(野菊花)【用法用量】煎服1015g解表药用法与护理要点:辩证用药,

13、三因制宜;解表药大多辛散轻扬,久煎药效会挥发,宜文火煮沸510分钟即可;宜温服,并盖被或进热饮助出汗,以遍身微汗为宜,不可大汗淋漓;中病即止,忌冷服;服药后多休息,避风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油腻、生冷、酸性之品;久患疮痈、淋病、失血过多者慎用;注意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二)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用于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分 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黄连黄连【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 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 用】1、胃肠湿热,泄痢呕吐。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湿热泄痢。

14、2、热盛火炽、高热烦躁。善清心经实火。3、用于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黄连解毒汤)4、胃火牙痛。【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吞服11.5g。外用适量。【注 意】本品大苦大寒,久服易伤脾胃。清热药用法与护理要点: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慎用,或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味多苦,阴虚病人要慎用或辅以养阴药;汤剂宜饭后30分钟凉服或微温服,中病即止,不宜久服;饮食宜清补,忌用辛辣、油腻之品;疫疠病人要注意隔离,做好消毒工作。(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饮内停等实证。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大黄大黄【性味归经】苦、寒。

15、归肺、胃、大肠、肝、心经【功 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去瘀【应 用】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以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等证。3、用于热毒疮疡、烧烫伤。(外用)4、用于瘀血证。【用法用量】煎服(后下),510g,外用适量。生用泻下,酒制活血,烧炭止血。【注意】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忌用。泻下药用法及护理要点:大黄、番泻叶在煎煮时宜后下或泡服(药效不耐高温);芦荟宜入丸散剂;甘遂不宜与甘草同用,宜入丸散剂。宜空腹服用,中病即止;老年人、体弱者、孕妇、产后便秘者,宜用润下药。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排便情况,预防并发症。(四)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

16、,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分类:补气、补阳、补血、补阴人参人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应用】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独参汤、参附汤(注射液)、生脉散(注射液)。2、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3、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证。4、热病气津两伤,身热口渴及消渴等证。5、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用法用量】煎服,510g。重证,1530g。宜文火另煎兑服。研末或切片含服1.52g。鹿茸鹿茸【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肝经。【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应用】1、肾阳虚证:

17、阳萎早泄,宫寒不孕,尿频不禁,腰膝酸软等。2、肝肾精血不足的筋骨萎软,小儿发育不良,五迟五软等。3、疮疡久溃不敛,脓出清晰。4、冲任虚寒,带脉不固的崩漏不止,带下过多。【用法用量】研细末,13g/次。或入丸散。【注意】本品要从小量开始,不宜骤用大量,易致头晕目赤、鼻衄。当归当归【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应用】1、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2、血虚或兼有瘀血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3、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的疼痛证。4、痈疽疮疡。5、血虚肠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515g。一般生用,活血多酒炒或用当归尾。补益药用

18、法与护理要点:分清虚证的类型(气、血、阴、阳)宜饭前空腹服用;补虚药大多味甘甜腻,多与健脾胃的药物同用,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有实邪时不宜使用补益药,以免闭门留寇;补益药多质重味厚,汤剂宜多浸泡、久煎。可制成中成药长期服用,不可峻补。二、方剂基本知识教学目标: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熟悉方剂的剂型及药物外治法的护理了解常用方剂重点:方剂的组方原则、中药的煎服法难点:方剂的组方原则概述:方剂在辨证、辨病,确定立法的基础上,根据组方原则和结构,选择适宜药物组合而成的药方和制剂。组方的意义:加强作用,提高疗效;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调和药性;随证加减,全面兼顾,扩大适用范围,便于临床运用。(一

19、)方剂的组成原则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特点: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大,不可缺少。如:麻杏石甘汤主治肺热咳喘证方中石膏性大寒,归肺经,用量最大,起主要治疗作用,为君药。臣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可加强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感冒兼气虚,感冒为主,气虚为次,方中补气药则为臣药。特点:药力小于君药。佐药:佐助君、臣药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或兼证的药物。如感冒伴有头痛,可在主方中加用川芎为佐药。减缓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

20、性的药物。如二陈汤中,生姜可制约半夏的毒性。与君药性味相反,在治疗中起反佐作用的药物。如在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特点:用量较轻,药力小于臣药。使药 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羌活可将药用引入太阳经。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如甘草可调和药性。特点:用量较轻,药力较小。(二)方剂的组成变化组成变化是指选用经验方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原方适当的化裁、加减运用。1.药味加减的变化:在主证、主药不变的情况下,因次要症状或兼证的不同,增减次要药物,以适应新病情。如:风寒感冒麻黄汤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使)兼头痛川芎;兼湿证白术。在主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臣、使药

21、的配伍,从而使该方的作用发生变化。如:麻黄汤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使)去桂枝,发汗力减弱,主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此时臣药变为杏仁。组成:麻黄(君)、杏仁(臣)、甘草(使)更换方中主药,增减方中药味,方剂的功用随之改变,方名也随之发生改变。如:麻黄汤宣肺散寒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使)去桂枝,改主药为石膏。麻黄性温,石膏性寒,君药改变,功用、方名也随之改变。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组成:石膏(君)、麻黄(臣)、杏仁(佐)、甘草(使)2、药量增减的变化:方剂中的药物组成不变,而药物的药量发生了改变,使该方的功用和主治亦随之发生改变。方 名君 臣 佐功 用

22、小承气汤大黄4两、枳实3枚、厚朴2两攻下热结厚朴三物汤厚朴8两、枳实5枚、大黄4两行气通便3、剂型更换的变化:方剂中的药物、药量完全相同,只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确定使用不同的剂型。汤剂用于急症和重症,丸剂用于缓证和轻证。(三)方剂剂型传统口服剂型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滋剂、露剂;皮肤外用剂型软膏剂、硬膏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体腔使用剂型栓剂、药条、钉剂;新剂型注射剂、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汤剂: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加水浸泡煎煮,去渣取汁,称为汤剂。优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且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不足:服用量大,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

23、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量生产,不便于携带。散剂:散剂将配好的方药晒干或焙干后,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即成。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优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丸剂:丸剂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酒、药汁等作为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最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四种。优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此外,对于药性峻急的药物也可制成丸剂,可延缓吸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膏剂:内服膏剂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加入蜂蜜或冰糖浓缩而成的膏型。如鹿胎膏。外用膏剂用油将药物煎熬,去渣加入黄丹、白蜡等物收膏而成。如狗皮膏。糖浆

24、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优点: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尤适用于儿童服用。冲剂: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优点: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片剂: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注射剂: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酒剂: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丹剂: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锭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而成的形状不定的一种固体制剂。线条剂:将桑皮纸蘸药后捻成细条,或捻成条后蘸药,用于插入疮口或瘘管,化腐拔管;也可将棉线或丝线浸泡于药液中同煮,干燥而成,用于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