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7615378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篇一:孟子两章 同步练_(人教版)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_ 班级姓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

2、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

4、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_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无惟一。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

5、理均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_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 )6、域民不以封_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 1、故曰,域民不以封_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_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7、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警句: 答案: 一、 1、轲 战国 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 仁政 道义 固:巩固 固执,顽固 池:池塘 护城河 国:国防 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 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

8、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 凭借7、震慑 8、少 “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_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

9、、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篇二:孟子两章练_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_ 河头店中心中学王春艳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10、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中心论点是 _。阐述了孟子_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

12、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_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

13、,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_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 。 _时期 _-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 、_ 、_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

14、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_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_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15、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_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答案: 一、 1、轲 战国 儒家 2

16、、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 仁政 道义 固:巩固 固执,顽固 池:池塘 护城河 国:国防 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 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 凭借7、震慑 8、少 “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_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

17、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 “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篇三:孟子两章练_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怎样? “道”指施

18、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5

19、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 人和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论述的内容是什么? 顶真,”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7、本文的“人和”是指什么说的?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8.本文“人和”的关键是什么? 得道 9、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

20、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第一段举出了历史上六位名人事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该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

21、论证方法? 都是在经受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排比,举例论证。 6、第一段从历史上六位名人事例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意思是 -是从-、-、-、等方面说明的,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7、第二段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从正面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再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针对国君说的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是从反面论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死于安乐。 8、写出全文的论点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论证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指出无论国家或个人都必须战胜逆境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10、比较孟子两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