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578796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4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广陵城曾经的繁荣与辉煌仍记忆犹新;广陵人莫大的理想与期望乃交相辉映;广陵区无限的生机与曙光正喷薄孕育。煙花 明月 古風 今韻扬 州 城 市 广 陵 区 域 发 展 战 略 规 划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OO二年十月项目名称: 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委 托 方: 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承 担 方: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总指导:范朝礼 客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陈 雯 研究员张京祥 博士、副教授项目参加人:周诚君 博士研究生罗震东 博士研究生向俊波 博士研究生顾人和 副研究员朱红云 博

2、士研究生高春亮 博士研究生程同升 硕士研究生左文芳 硕士研究生李 艳 硕士研究生陈 璐 硕士研究生导 言公元二零零一年十月,金秋时节,扬州市委、市政府对市区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广陵区域面积由原来的26km2增加至67 km2 ,为广陵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嗣后不久,广陵区人民政府王玉新区长与我们多次磋商,希望我们研究制定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起初,考虑到广陵区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况且中国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城区系统地编制过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颇感为难。然而当我们面对广陵区委、区政府企望开展战略规划工作的决心,特别是王玉新区长的再三恳求,我们已无法婉拒,同时也激起我们迎难而上、对前人

3、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探索热情和创新勇气,籍于此我们接受了这一委托。是的,作为一个城区是否有必要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仅我们犹豫过,而且一些专家也持有异议。但是,当一个城区政府面对中心城市的大发展,面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拓展空间,面对城市、城乡结合部、乡村等多种区域形态,面对历史和人民交付的重大发展使命时,研究制定一个能够指导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无疑是具有尝试价值的。目 录第一篇 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一、透视多相坐标中的扬州中心城市21、纵轴观芜城沧桑2、横轴察名城机运3、以“名城”为原点的扬州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二、寻觅多重嵌套中的广陵区域 .7三、遴选广陵区域的竞争资源101、

4、文化资源参与竞争的底气2、生态资源指点未来的根本四、亮出广陵区域的特色名片.141、积淀深厚的古城2、生态浸润的水土3、秀雅舒适的居境4、产业持续的新区五、择定广陵区域发展的战略路径.161、以融入中心城市为基点2、以整合空间资源为支点3、以凸显个性特色为亮点4、以培育市场环境为契点5、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焦点第二篇 时代省思:把握城市发展的难得际遇一、把脉区域发展的症结所在201、发展方向的错位2、有限主体的尴尬3、制度环境的约束4、产业基础的薄弱5、空间结构的断层6、传统文化的桎梏二、审视区域发展的机运所用241、区域空间的拓展2、中心城市的呼唤3、社会心理的期望4、决策层面的共识5、初显端倪

5、的先机第三篇 价值升华:打好区域竞争的两张王牌一、文化的灵动.291、几度兴衰的地域文化2、积淀深厚的性格禀赋3、独领风骚的时代精神二、生态的复归.361、探索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2、认清生态现状的潜在危机3、谋划切合人性的生态格局第四篇 经济支撑:彰显可持续产业的特质优势一、以全新理念打造可持续产业.411、“工业化情结”的反思2、桑榆与东隅的得失3、链接与集群的机巧4、无形与有形的对握二、以政府引导促发优势产业的扩张.431、商贸产业的定位2、旅游产业的突破3、房地产业的勃兴4、教育产业的嬗变5、绿色工业的引入6、生态农业的传播三、产业链的延伸组织粘性空间.491、古城区产业链2、城东新区产

6、业链3、湾头新区产业链第五篇 载体重构:呼应交相辉映的空间布局一、前瞻中心城市拓展的空间态势.521、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与预测2、空间发展方向的调整与选取东延、西进、南优、北控二、确立广陵区域的空间发展目标与理念.551、空间发展目标2、空间发展理念三、勾勒区域空间重组的总体框架.561、区域发展的三大板块:空间、文化与生态的整合递进2、空间发展分区及建设管制3、规划预期的引导方式4、空间开发的时序比选5、空间景观的营建策略6、区划调整的策应预案第六篇 城市经营:攻克区域发展的运作难题一、发展与权力的悖论661、市区与城区的权力分割2、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权衡3、城区与城区的政策落差二、经营与模式

7、的选择681、经营理念:资金导向转向功能导向2、有效模式: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3、经营对象:存量资源与增量资产4、经营体制:主动适应与制度创新第一篇 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江总书记对故乡扬州的殷切期望广陵,扬州的古称谓之一;原广陵区,地改市前的县级扬州市域;现广陵人,正宗扬州人的代表;广陵文化,亦即扬州文化。现今广陵区域是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广陵区域必先研究扬州中心城市。扬州,接受过中国文化教育的人无不知晓。一座充满魅力的古老城市,风雨沧桑、几度沉浮;一座蕴藏生机的年轻城市,潜力无限、蓄势待发。江泽民总书记满怀赤子之心对故乡扬州的殷切期望:“将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

8、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正是对扬州发展潜势与目标的战略性前瞻,也是我们对扬州城市广陵区域进行功能定位的基本立足之所在。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对城市区域有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也就是在区域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确定研究地区的具体坐标和未来发展轨迹的过程,并以此作为该地区发展的依据和基础。一个科学的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必须要有宏观的视角、前瞻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和动态的时空观念;一个准确的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必然要着重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地区现状基础、地区潜在优势、宏观环境和未来发展对地区的客观要求。毫无疑问,进行广陵区域的功能定位,首先要对扬州中心城市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基本的

9、判断。一、透视多相坐标中的扬州中心城市1、纵轴观芜城沧桑九州分野示意图资料来源:柏杨,中国人史纲半信史时代古城历史天山汉墓博物馆纵观扬州,穿越2500年的时间隧道才能发现扬州建城的端点;而扬州之名,则早在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距今至少已有3000-4000年之久。然其最早的繁华始于汉代前期,那时的扬州已出现“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歌吹沸天”的盛景。到了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扬州开始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重要港埠。唐代,扬州进入鼎盛时期,“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赋之所出,江淮居多”,时有“扬一益(益州,今成都)二”之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10、徐凝)、“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四方豪商巨贾侨寄居者,不下数十万”等名句都映衬着当年的奢华富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等诗文已成为赞美扬州城华丽风情的千古绝唱。千年古运河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是一座辉煌灿烂的华美之城,也是一座历经磨难的悲苦之城。南朝、宋代广陵曾连遭两次浩劫,遂有“千古伤心”的名篇芜城赋(鲍照),广陵因此而又称“芜城”1。最惨绝人寰的浩劫莫过于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当时的扬州几近成为一片废墟。 沧桑之后,扬州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在200年前的康

11、乾盛世时期,扬州又成为漕运和盐运两大国脉所系的咽喉要地,“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乃中国东南部最重要的商贸大都会,并一跃而为当时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世界十大城市之一,荣居榜三。1980-2000年与苏南城市经济增长指数比较(1978为100)资料来源:江苏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扬州市1949-2000年的GDP(亿元)及占全省比重资料来源:江苏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扬州辉煌五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清末以后,随着京浦铁路开通,运河逐渐衰弱,扬州也随之而一落千丈,从国际性大都市很快衰落为一个地方性城市。直至建国初,扬州几乎无工业可言,只有规模有限的两爿半工厂,轻工业产值仅为2136万元2,仍是一个典

12、型的消费城市。改革开放后,在周边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扬州对长江三角洲两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都未能很好把握: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1990年代初开始的浦东开放开发及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扬州而言,这样一个事实已经非常清晰:“不进则退”、“慢进亦退”。2、横轴察名城机运横看扬州,当时代车轮将饱经沧桑的扬州带进21世纪之时,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重又呈现在名城扬州面前。(1)从全球视野看:全球化已成为跨国公司主导战略经济全球化是被技术和贸易牵引着的高速列车,正在推动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正以更大的强度、更高的频率、更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国际产业在经历了以一般制造业转移为主导的阶段

13、后,进入了制造业转移与服务贸易渗透并重的全新时期。传统城市竞争体系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正在由与行政级别、城市规模高度叠合的结构转向开放、多变、关联度更高的网络状结构。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中,城市的功能和开放度将决定着是否能够成为高层次结点的关键因素。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性、选择性投资,正在促使一些新兴产业区的崛起。这些新产业区的发展,已突破“农-轻-重-服”的传统工业化演变规律,只要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找准定位,往往有可能直接跃入制造业或服务业的较高发展阶段。随着生态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城市与区域发展将逐步放弃以往那种忽视资源环境成本和代际价值的粗放增长方式,并代之

14、以加强对城市与区域成长环境的价值评估,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更加显性化。(2)从中国视野看:长江三角洲空间重组的总体态势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资本和产业将更加看好中国这个全球最为安全和收益最高的区域,不仅是日、韩、台等资本大举向长江三角洲挺进,欧美等资本也开始在这带活跃起来。这一格局的演化将会影响和推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区域中心城市的传统产业加速向外梯度转移,支柱产业也加快溢出扩张,寻求配套。长江三角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倍受全球资本和产业的青睐。随着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其功能与规模都将会大大拓展,

15、对作为其北翼的江苏有关地区的辐射将明显增强。在WTO的贸易体系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传统产业仍将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在WTO环境规则的约束下,中国将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工业等将在全国兴起。(3)从江苏省视野看:江苏省正在加快以集聚发展为主导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主角地位日益显现。南京都市圈正在规划建设之中。作为最有希望的区域经济集团与共同发展整合体,南京都市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其重要性以及实际得到的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力,位列全省三大都市圈之首。江苏省委、省政府明显加大了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力度,并已明确将沿江北岸开发作为苏中快速崛

16、起的突破口,苏中的扬、泰、通三个区域中心城市将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的步伐。谁率先主动融入更高一级的经济区域,谁就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江苏已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已制定了相关战略规划。对于省内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都提出了原则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这对于拥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城市与区域来说,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重大机遇。3、以“名城”为原点的扬州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扬州一度曾把 “现代工业城”、“大学科技城”和“旅游城”,作为自己苦苦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这一目标设计并未充分反映扬州的城市性质,且显得分散,让人难以集中把握。扬州区别于其它城市的

17、最明显的特质是名城。扬州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其它23座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扬州有许多独到的名城要素。扬州理应将名城作为发展的原点和目标,将“名城带动”确立为主战略,以真正带动起扬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以此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实践已经说明,缺乏扬州个性、不能体现地方优势的战略,是很难具有持久影响和根本带动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综合扬州名城要素发展条件和历史机遇等考虑,我们认为扬州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可以集中表述为:南京都市圈的副中心和泛上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可持续产业发展基地,长江三角洲最佳生态城市、最宜人居城市和具有

18、国际影响的风景旅游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扬州位于南京1小时都市圈内,与南京相距仅100公里,是促进南京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扬州的特殊区位使之肩负着承递苏南辐射、率先苏中崛起、带动苏北发展的重大责任,理应成为南京都市圈的副中心。扬州地处“泛上海都市圈”的300公里半径范围内,随着润扬大桥的建成,扬州与苏南、上海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受到上海的影响。随着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目标的实现及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恢复,上海极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其城市空间、疏解其城市功能,将扬州规划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扬州也完全有能力、够资格参与长江三

19、角洲内的产业分工,形成扬长避短、错位竞争的地方产业结构体系,成为泛上海都市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产品配套加工基地、区域性商品集散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建中的润扬长江大桥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河、湖、汊交错,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于此交汇,宁通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在此相交。随着润扬大桥和宁启铁路的建设,扬州将重塑和凸现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水陆交通纽地位,成为承继苏南、辐射苏北的关键区域。扬州既有的发展条件和潜在的发展优势,决定了扬州完全可能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可持续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以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丰厚的历

20、史文化底蕴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发展以观光旅游与商务休闲相兼容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业;光大教育传统,建成以基础教育与培养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产业基地;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和人文环境,孕育苏中、苏北地区的会展中心;借助大市场和现代流通业,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祖国大陆城市投资环境与风险最新评估分析报告,调查根据自然环境、基础环境、公共设施、社会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等项目,以“是否会极力推荐其他台商同业或朋友在该城市投资”为主要依据。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大陆最受台商推荐的10个城市依次为苏州昆山、苏州市区、珠海、中山、扬州、杭州

21、萧山、宁波奉化、苏州吴江、上海市郊和青岛。扬州所具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高位势,在长江三角洲首屈一指。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江苏建设生态省的时代背景下,扬州充分利用市域内外的各种资源潜力,定将建成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内“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时代气息浓郁、社会文明有序、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健康舒适、人与自然共生、经济与生态和谐、适宜居住创业”的最佳生态城市和人居城市。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中国历史特别是隋唐发展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古代文化底蕴之深厚,为中国文史学家及世界东方文化研究学者所共同关注。城市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交汇创新的过程。扬州在重视

22、发掘古代遗存的同时,只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阐释和对现代文化精神的精心塑造,就一定能培育出具有现代意识、注重开拓创新、讲究效率公平、实现价值目标的新世纪 “扬州精神”,使扬州真正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广陵区空间及功能定位图二、寻觅多重嵌套中的广陵区域在城市坐标体系中,扬州中心城市的定位无疑为广陵区域的定位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基本依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广陵区域的定位便会迎刃而解。若给广陵区域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并非易事,除了对广陵区域内部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外,还要解除对广陵区域的重重嵌套及种种制约。2001年10月,扬州市区行政区划再次进行了调整,将曲江、湾头、汤旺三个乡镇划归广

23、陵,这使得多年困扰广陵区的缺乏发展空间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广陵区毕竟不是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城市。配角要服务主角。从扬州中心城市的发展角度看,广陵区域与扬州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是配角与主角的关系。尽管广陵区可以有相对独立的发展思路,但其区域发展的基本定位只能是为扬州中心城市这个主角服务。配角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质,但其风光不可超过主角。局部要服从全部。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空间角度考察,广陵区域只是城市空间的一个局部而不是全部。唯有扬州中心城市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区域。人们可以用行政区划将客观存在的城市空间隔断,但事实上广陵区域发展的每一步,都受到扬州完整空间的制约。也就是说,规划广陵区域,必须

24、密切联系扬州完整的空间区域,当局部与完整相冲突、相矛盾时,必须自觉做到局部考虑服从于完整需求。自主要瞻顾邻区。现在的扬州中心城市事实上由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和开发区四个块面组成。新划定的广陵区与其它三个城区相比,在扬州中心城市区域范围内受到的制约方可谓是最多的。东面与邗江区的太安、杭集等镇犬牙交错;南面与开发区相接互通;西面又与邗江区交叉对垒;北面还与维扬区互相渗透。广陵区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影响和波及邻区,广陵区的每一个动作一不小心就会触及邻区利益。因此,广陵区的规划与发展,既要坚持其独立自主性,又必须瞻前顾后,充分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关系。扬州市委孙志军书记对广陵区发展提出了成为扬州“经济发展

25、的新动力,对外开放的新亮点,城市建设的新形象,综合整治的新台阶”的“四新”要求。季建业市长也对广陵区提出“发展经济、管理城市、服务百姓”的三句话要求。块块要迁就条条。新组建的广陵区域,不仅继续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城市区域,还增加了相当一块农村区域。区域规模扩展了,原来单一的城市形态格局改变了,农村景观增加了,与此同时,这一调整也意味着制约块块相对独立发展的条条因素也增多了。凡此种种嵌套特征,都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和确定广陵区域功能定位时,必须既充分谋求广陵区域的发展空间,又要时刻顾及广陵区与扬州中心城市及其它城区的关系;既要符合扬州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又不能对邻区造成任何意义上的利益伤害。有鉴于此,

26、我们认为广陵区域的功能定位拟可作如下“一个部分、三个区域”的概述:广陵区域是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体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最佳区域,是发展商贸、旅游、教育、高新技术等可持续产业的首选区域,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共生的最宜人居区域。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广陵区域是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从目前广陵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来看,它还称不上扬州中心城市各区的“领头羊”,但是扬州中心城市最可宝贵的资源是名城资源,扬州中心城市的精华所在是其古城区。而广陵区无疑承担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显赫的功能;从未来扬州都市区的空间发展态势看,向东发展是必然选择,“运东”地区将成为未来扬州

27、都市区的核心功能区域。因此,无论是从扬州中心城市、扬州都市区的发展内涵还是从空间延伸格局看,广陵区都堪称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广陵区域是体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最佳区域。从扬州古代文化的遗存与彰显看,广陵区是扬州中心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除了刚刚被划出的瘦西湖平山堂景区外,最集中的体现无疑是在广陵区。可以说,扬州的存在与发展深深地依附于广陵区域这个历史文化载体;从扬州未来可以集中展示现代城市功能以及工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地域看,广陵区也是首当无愧的区域载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扬州能否实现江总书记提出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这个目标,关键取决于广陵区域的发展。恬静靓丽的

28、都市生活广陵区是发展以商贸、旅游、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可持续产业的首选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广陵区域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如何在种种制约下,寻找到具有突破性的产业发展新空间。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能使广陵区在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和先机。从内部限制条件看,广陵区是历史文化遗存的集中区,又承担着生态维护的重要使命;从外部限制条件讲,同属城区的邗江区、维扬区以及开发区,目前事实上正展开激烈的、以制造业为主体的项目争夺。在现行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广陵区明知“本为同根生”,也难免“相煎何太急”。而广陵区介入其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在重重制约背景下,广陵区的产业发展必须寻

29、找他人难以替代的特色优势。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在商贸、旅游、教育、高新技术等可持续产业方面,广陵区有着大有作为的空间。这既是扬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又是广陵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独辟蹊径。服务业历来是广陵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应充分利用广陵“古、水、市、通”的特点,将商贸、旅游、教育等特色服务业继续做强;依托广陵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以发展生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导,使之成为扬州发展可持续产业的首选区域。广陵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生态共生的最宜人居区域。由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系统的改变及由此产生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己使得长江三角洲很难再寻得一块人类聚居的“净土”。在未来激烈的城市

30、与区域竞争中,环境自身及其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基础支撑价值,正在为人们所认识。若以战略眼光看,扬州、苏州、杭州等文化与生态兼备的城市将会成为长江三角洲诸多工业城市的后花园。苏州、杭州虽都历称“天堂”,然以今天的发展事实看,苏州虽美,生态却日渐退化;杭州虽媚,生活却日显奢华。而扬州尤其是广陵区域却仍然保持着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恬静而不失都市生活之舒适,靓丽而不失地域文化之厚积,繁盛而不失生态共生之和谐。广陵区完全可以成为长江三角洲若干都市后花园中最优、最美的人居之地。三、遴选广陵区域的竞争资源当今的城市与区域发展面临着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而依托既有资源并将之进行功能化运作和实现

31、外延效果的扩大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和研究的核心议题。竞争性资源构成有两个层次:一是为本地域内部服务的资源,如市政设施及土地等,这是一种既有的存量资源;一是为所在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提供外部服务的资源,如经济与行政管理、高等教育、信息服务、旅游等,这是一种增量资源,即可以产生“触酶”作用而不断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并转化为新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资源。这些竞争性资源又都属于提升城市与区域功能的战略性资源。那么对一个地区来讲,如何筛选和衡量这些战略性资源呢?其衡量标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久存性:这种资源必须是长期存在的,不能是短期耗费的易枯竭资源;市场需求性:这种资源必须是通过市场需求才能充分体现其使用价

32、值;比较优势性:这种资源必须是在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渗透性(延展性):这种资源必须是能够向外部不断扩展其利用效应的;不可替代性:这种资源必须是具有区域个性特色而不易被其它资源所简单替代的。据此衡量,广陵区域真正称得上竞争性资源的只有两项:即文化和生态资源。从自然资源来看,广陵区缺乏煤、铁等矿产资源,经济基础比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地区要逊色得多。然而相对缓慢的工业化步伐和相对较小的经济规模,恰恰成了城市的文化和生态环境景观损害较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广陵区域的文化与生态两种资源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成为广陵区不可多得、且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竞争资源。1、文化资源参与竞争的底气从文化所具

33、有的文脉延展性和系统完整性的本质特征角度讲,考虑广陵区域的文化资源与扬州的文化资源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扬州广陵区域的文化资源体现在历史名城的深厚积淀上,为此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城文化资源名录:“名史”:“扬州”这个城名,在“九州”里就有,距今已有3000-4000年,这在国家首批批准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独一无二的。而“广陵”作为扬州曾经的城名,距今亦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名人”:扬州历代名人辈出,有六渡扶桑的唐代高僧鉴真,有明代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有“八怪文化”的先锋与代表郑板桥,有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有当代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有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等。鉴真、史可法、朱自清扬州历

34、代名人辈出“名校”: 创办于1902年的百年名校江苏省扬州中学全国久负盛名,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曾孕育过胡乔木、乔冠华、江泽民等杰出英才,先后有30多位中科院院士在此就读。“名景”:扬州的瘦西湖、平山堂名闻遐迩;唐塔、宋井、元寺、明阁、清居,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名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3。个园、何园、徐园、冶春、小盘谷、汪氏小苑等园林景观,小家碧玉,玲珑剔透。久负盛名的江苏省扬州中学百年名店富春茶社、九如分座“名河”:绵延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流经北京、天津、德州、济宁、徐州、淮阴、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

35、等城市,唯在扬州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浪漫故事和神奇传说。“名店”:扬州作为典型的消费城市,规模不大,名店不少。有名的店铺仅茶社就有富春、冶春、共和春、菜根香、九如分座等,还有大德生药店、大麒麟阁副食品店、谢馥春化妆品店、亨德利钟表店、四美、三和酱园等。“名艺”: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艺术不胜枚举:工艺有“扬州三器”漆器、玉器和金银器;技艺有“扬州三把刀”、“扬州八刻”、扬州剪纸、古籍装裱等;文艺有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清曲、扬剧、牵线木偶戏、昆曲等瑰宝,尤其是传承“八怪文化”之精华的扬州书画,在中国艺术流派中占有重要一席;园艺有扬州红园盆景艺术,与南通绿园遥相呼应,各成一体。经久不衰的扬州三把刀扬州美食

36、扬州市花琼花扬州名点“名花”: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俗称“醉八仙”的琼花因隋炀帝屡下扬州而驰名于世;扬州芍药因品种繁多而被誉为“扬州芍药天下冠”(苏东坡);“赏菊傍花村里坐”4,扬州菊花也因风姿秀丽的标本盆菊而出名。 “名木”:绿杨城郭,玉勾飞絮,长堤春柳,柳树是点缀扬州城的第一名木;千年古银杏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城标,平添了几分古城风韵;扬州瘦竹因八怪郑板桥的喜好,而寄寓着品节清高的人性化内涵。“名址”:在扬州不到6平方公里的古城区范围内,散布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较著名的有:琼花观、仙鹤寺、盐运司衙门、东关古渡、普哈丁墓、史可法衣冠冢,还有朱自清等诸多古今名人故居。此外,在扬州城北郊还有

37、天山汉墓、隋炀帝陵等遗址。“名肴”:维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齐名,是全国四大菜系之一。维扬名菜很多,最著名的当数“三头”,即清炖狮子头、拆烩鲢子头、扒烧整猪头,扬州炒饭誉满全球。扬州名点种类繁多,如富春包子、冶春蒸饺、共和春饺面、九如分座草炉烧饼等。2、生态资源指点未来的根本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廖家沟等呈南北向以“川”字纵贯广陵区开敞的绿色空间充满绿色理念的汶河路扬州广陵区域是江苏省域范围内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其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水系资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扬州广陵区域境内山体不多,但水系资源极为丰富,可谓河、湖、江、汊密布成网。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廖家沟等呈南北向以“川”

38、字纵贯扬州广陵区域,与这一水系的支流如小秦淮河、外城河、二道河等,共同分割并连接着广陵区域的历史文脉和景观各异的空间。在二道河和古运河之间,是集中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的古城区;向东至京杭大运河的城东地区是城乡结合部,为城市新拓展地区;在京杭大运河与廖家沟之间则是以湾头镇为主体的潜在开发区,目前是以农村景观为主的区域。开敞的绿色空间。扬州自古因绿柳成荫而得“绿杨城郭”之称,隐隐青山、萋萋芳草,“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即使在今天,扬州仍凭借其开阔敞透的绿色空间显现着绿杨城郭的遗蕴。根据扬州生态区划报告的资料,在江苏省的各个城市比较中,扬州建成区的绿化率仅次于南京见表。更为重要的是,位于扬州广陵

39、区域东部的秀美诱人的茱萸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凤凰岛和大片的农田,是无可估价的生态资产。它们不仅是城市重要的脏器,是天然的水和空气补给源。同时,也为扬州中心城市与江都市区的相接,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绿色过渡带,这对城市环境空间和景观空间的构架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江 苏 省 城 市 健 康 指 数 表城市名健康指数建成区绿化率人均公共绿地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废水排放量南京-0.97550.27410.6602-3.5721-4.656无锡-0.12170.08410.45870.3730.215徐州0.25320.06850.30980.70070.7316常州-0.1003-0.0280.11

40、450.2058-0.7694苏州-0.0277-0.0966-0.13090.4249-0.1747南通0.1331-0.0436-0.00430.22330.7626连云港0.1711-0.01560.08380.43960.6408淮阴0.1786-0.0218-0.13350.79480.8088盐城市0.2739-0.2336-0.41350.84430.8543扬州0.0440.11530.3944-0.07270.5387镇江-0.28440.0280.1209-2.1513-0.4963泰州0.2682-0.2056-0.66930.94050.7203宿迁市0.18760.0

41、748-0.79080.82430.8243据扬州生态区划报告资料整理宜人的城市尺度。相对于高楼林立的南京、无锡等城市,扬州显得“矮”了些。而正是这种“矮”,使得扬州广陵区域更为人性化,与城市的主体人显得更为亲切。在高楼大厦几乎已成为现代城市代名词的今天,在城市面貌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的今天,在以人为本、追求城市特色的今天,人们越发注重城市环境的亲和力,正在理智地与一味追求城市建筑高度道别。扬州广陵区域以它独特的城市空间尺度彰显着自身个性,其温馨的城市氛围比其他城市更能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孕育的生态城市。扬州是全国较早倡导“生态城市”观念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生态城市设的试点之一。在“五年创建全国生

42、态示范市”目标的指导下,扬州正在全方位、大力度地改善着城市环境,着力实施“碧水、蓝天、生态、美化”的各项工程,并把2002年作为扬州城市的“环境改善年”。所有这些,都为扬州广陵区域积蓄和发挥城市生态优势创造了条件。生态优势无疑是扬州城市广陵区域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四、亮出广陵区域的特色名片城市名片即城市特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最鲜明、最凝炼的表达。根据上述分析与阐释,广陵区至少可以亮出这样几张区域特色名片:悠久而丰富的地方曲艺园林精品何园1、 积淀深厚的古城 古人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今我们可以说“扬州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广陵”。广陵区无处不闪烁着古代文化的韶韵。现今

43、,虽已残破、但尚可廓清的四方古城,不仅体现着美学上的意象,更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与扬州地方民俗相结合的精髓;如前所述的诸多古典园林,无论是造园手法还是文化品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独树一帜,堪称经典;清曲、扬剧、扬昆、扬州评话及众多别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均是可资挖掘弘扬的地方文化精品。可以说,广陵区的古代文化已渗透到扬州城的方方面面,存于广陵区的扬州名城要素已成为扬州实施“名城带动”战略的重要筹码。2、 生态浸润的水土优越的生态条件是广陵区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和景观特质。古运河、大运河、廖家沟、邵伯湖、高邮湖等从各个方向围合、浸润着广陵区这片充满生机、尽显灵光的土地。生态竞争力是未来广陵区以至扬州城市的核

44、心竞争力。亮出这张特色名片,有助于广陵区大力保护天然、独特、卓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中微观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核心区生态架,在自然生态自我修复允许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3、 秀雅舒适的居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广陵区发展成为扬州乃至长江三角洲高品位、高舒适的人居最佳区域创造了卓越的条件。亮出这张名片,可以加快区域潜质的发挥,充分挖掘、发扬扬州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与底蕴,大力提高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品位,以人为本地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配套齐全地安排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设施,将古代文化、现代文明及生态文明共同

45、融入广陵区的人居环境建设之中。产业持续的新区将从这里崛起4、 产业持续的新区将从这里崛起从未来扬州都市区发展的态势来看,广陵区域特别是其东部区域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扬州城市发展的新区。而新区是个相对概念,扬州其它几个城区如邗江区、维扬区及开发区都可称为扬州中心城市的新区,那么,广陵新区与其它新区的最大区别则在于:她是在充分凭借广陵区域的两种战略性资源即文化与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力显特色优势,全力打造的一个以商贸旅游业、文化教育产业、绿色高新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居住等为主要职能的新区。这些产业的“可持续性”,不仅表现为其自身与生态、文化的和谐共容,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代表了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化时代的

46、主流导向。亮出这张名片,必能使得广陵区域在未来的竞争中,比周边地区棋高一着、技高一筹,先人一拍、跨越一步。五、择定广陵区域发展的战略路径在前述基础上,理智地选择广陵区域发展的战略路径,已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1、以融入中心城市为基点市荣区荣、市损区损基点即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广陵区是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遵循扬州中心城市规划的指导,以与扬州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应当成为广陵区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当今世界,城市与区域之间越来越追求协作型的双赢竞争,尤其是在都市区范围内,各发展单元合理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基本前提。融入扬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这既是扬

47、州中心城市空间规模壮大、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高的客观需求,也应是广陵区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和优化配置空间资源的主动选择,更是扬州重组广陵区的初衷所在和题中应有之义。广陵区虽然是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但相对于扬州中心城市,毕竟是配角,理应确立“市荣区荣、市损区损”、“当好配角,也能成为名角”等全局观念,积极、主动地匹配和呼应扬州中心城市的发展。在呼应扬州中心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谋求广陵区域与扬州中心城市的双赢,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调整空间的要素布局与建设时序;充分利用“扬州”金字招牌的巨大经济与文化价值,将扬州的“外部正效应”在广陵区得以最大化的发挥与利用等

48、。 2、以整合空间资源为支点支点即支撑。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载体支撑。“空间,特别是生态位置意义上的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可以用它来支持对经济利益的追求”(D.A.Rondinolli)。空间的区位、大小、质量、组合形态及应变未来种种发展可能的弹性,直接决定了城市总体发展状态的优劣。城市规划实质上就是借助空间发展方式与发展时序的安排,来实现空间战略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并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来不断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2001年,扬州市再度进行的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广陵区功能与空间重组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行政区划调整的大手笔,足以透视出扬州市对广陵区发展所寄予的厚望。但是,不管怎样高

49、估这一变化,都只是为广陵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空间条件。只有尽快将这种行政地域空间扩大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耦合优势,构筑一个最有利于广陵区乃至扬州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平台,才是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问题。3、以凸显个性特色为亮点名称特色资源东关古渡亮点即特色。城市的个性特色往往就是城市的竞争资源,一个没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是悲哀的,有个性特色却不懂得去发挥的城市则是没有希望的。在愈趋激烈的城市与区域竞争中,为了谋求在整个经济发展与城市体系中的高端环节,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一个永恒定律,考察与研究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轨迹,概莫能外。以名城与生态为核心的特色资源,是广陵区真正可以

50、依赖的竞争优势,也是广陵区一切外延产业与外延功能的依托基础。进一步彰显这两大个性特色,就会使广陵区的发展形成两大亮点。广陵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可以这样说:发达地区现在所具有的,广陵区将来一定会具有;而广陵区现在所拥有的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名城资源要素,大多发达地区将来却很难再拥有。如此看来,广陵人应当有充分的发展自信。广陵区的决策者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一定要坚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充分珍惜、善于利用好名城、生态环境等不可再生的资源,把包括文化、生态环境在内的软硬两种环境,作为吸引周边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依托资本。4、以培育市场环境为契点契点即突破口。产业的最终选择在市场,产业的真正运

51、作也在市场。进行城市产业定位也好,确立城市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也好,都必须相信市场的判断,必须依靠市场的引导,必须运用市场的力量,必须服从市场的选择。从严格意义上讲,广陵区域尚处于孕育市场的阶段,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尚待时日。一个具有发展底蕴和后劲的区域,必定是市场环境较好的区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广陵区应将培育市场环境作为区域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作为承担城市经济发展部分责任的广陵区政府,理当强化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改变履行经济职能的方式,变重在资本的直接投入为重在给产业发展创造环境;变单一培育市场为培育市场和服务市场并重;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民间多

52、元投入;变一味重视工业发展为更加重视基础设施与先导产业的引导、培育。5、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焦点焦点即目标。城市品位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概念,它既指城市优美的景观、舒适的环境、先进的文化和高素质的市民,也指一个城市所具备的卓越的功能和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城市的品位。在未来的城市与区域竞争中,人们日益形成崭新的竞争理念与法则,其核心内涵是城市以功能比强弱、以文化论输赢、以空间视优劣、以环境定胜负、以特色见高低。广陵区的发展,始终要对焦于提升扬州中心城市的品位上,把握住了这个焦点,就把握住了广陵区域的未来与前途。为此,必须时刻注意摆正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直接效益与

53、衍生效益的关系、外延增长与内涵提高的关系、经济效益与人本关怀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广陵区建设成为可持续产业的集聚区和生态宜人的适居地。第二篇 时代省思:把握城市发展的难得际遇作为扬州城市的中心城区,广陵区域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着扬州的城市功能:身在广陵区,不仅可以追溯和觅得昔日扬州商贾云集的繁华印迹,而且,也不难感悟到千年古城文化历史的精髓所在。实际上,正是广陵悠久丰厚的古代文化,掩映着今日扬州繁荣兴盛的现代文明,跃动着扬州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折射着积淀深厚的城市文明法度,暗示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灵魂。从这个视角看广陵,我们可以说,没有广陵,扬州在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城市功能上都将是不

54、完整的。回溯20世纪初,随着津浦铁路的贯通和盐运的没落,千年运河风光不再,“天下维扬”从此只能成为扬州人记忆中的骄傲和中国历史记载中不可或缺的一页。转瞬百年,当历史翻开21世纪的崭新一页,当城市化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当生长于斯、魂牵梦萦故乡扬州的国家元首对古城的未来发展提出厚重期望时,扬州又一次迎来城市发展的曙光,再度面临恢复千年光荣与梦想的难得际遇。然而面对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广陵区在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却不得不面临着某种尴尬和困惑,与一百年前扬州面临的危机相比,这种的尴尬和困惑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把脉区域发展的症结所在1、发展方向的错位昔日盐商聚集的东圈门扬州新城西区正在加紧建

55、设行政区划调整前,广陵区即扬州老城区。狭窄的地域范围和扬州老城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使得广陵区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行政区划调整后,广陵区面对的产业空间虽有所扩大,但总人口减少,人口密度仅为4100人/平方公里,如果没有大规模的人口嵌入和产业开发,广陵区是不可能完全成为城区的。然而,由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时滞性,这种空间拓展并不能立马给广陵区的人口规模集聚和城市功能跃迁带来直接效应。相反,1990年代以后,扬州市发展的重点方向为西进和南下,况且西进的态势,正随着宁启铁路扬州火车站、西北大绕城公路、润扬大桥连接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加速,西部地区将日益显示强大的吸引力。尽

56、管近期扬州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正在修编,城市发展方向亦拟作调整;但就现状而言,广陵区向东发展的趋向与正在加速“西进”的强大惯性,毕竟是一种错位。在近期,市政府无论在精力上、还是财力上都很难有东延的重大举措。作为扬州过去的主要商贸区、旅游区和居住区,广陵区的商贸居住功能很有可能被扬州西部的新城区所分流和部分替代。老城区由于基础设施老化、陈旧以及保护性的改造和人口、企业等要素迁移,正逐步变得空心化;城东和湾头等新的区域空间尚待规划开发,即便已开发的,其城市性功能发挥仍需一段时滞,这样就很有可能迫使大量的人口、产业及相关服务设施向西转移。这不仅可能使广陵中心城区功能的退化,而且也会使未来的城市东区

57、大片土地的开发面临“有场无市”的危机,从而导致广陵区域发展难以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倘若城东的潜在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城东的开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对原广陵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扬州西部新城2、有限主体的尴尬广陵区是扬州中心城市管辖下的二级财政单位。作为职权有限、角色特殊的城区政府,其发展往往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1)区级政府与市级政府现状发展重心的相背城区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城区发展的许多构想和举措不能脱离中心城市的宏观发展框架。如果单一考虑广陵区域的自身发展需求,其向东发展的趋向是必然的,但这与目前中心城市以西进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却是相背

58、的。市与区发展趋向选择的这一矛盾,使广陵区面临着空间博弈和抉择:是等待西部城区开发后,再发展东部城区?还是与西部城区开发同步进行?若选择前一种方案,东部城区在等待过程中,将承担较大的发展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一旦西部发展成熟、中心城市基本定型,将意味着没有多少发展空间包括人口分流给东部;若选择后一种方案,即西进东扩同时进行,则有可能会分散中心城市有限的建设力量,处理不好还会加剧东西城区发展中的资源争夺和竞争,甚至导致两败俱伤。(2)发展冲动与规划滞后、财力有限的矛盾由于扬州市区行政区划刚刚调整,扬州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相应调整还显得根不上,广陵区欲借空间拓展时机大展鸿图,但无论是策划发展

59、思路,还是实施发展步骤,都直接受到规划滞后的影响,百业待举,欲干不能。与此同时,区政府担负着“发展经济,管理城市、服务百姓”的重任,但区财政作为二级财政,实力有限,即使区政府有很强的发展冲动和愿望,也往往会受其权限、财力的制约,很难放开手脚、施展实现,想做的事情往往做不了,能做的事也往往做不好。(3)长远目标与短期效益的冲突对广陵区这样一个空间正待整合、产业正待兴起的新旧交替的城区来说,其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构建的过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像广陵区这样一个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资本欠缺的地域,要实现理想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积蓄发展能量的阶段。在这一

60、阶段,区政府的政绩表现往往在表面形式上是处于低谷状态的,而在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循环中,追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已是地方政府不争的首要选择,广陵区也难以回避这一现实。而一旦区政府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的所谓经济发展指标来努力,就极有可能发展与区域功能相背的产业,极易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区域的长远利益(如文化优势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发挥,最终对广陵区的整体发展不利。3、制度环境的约束广陵区作为发展主体的尴尬,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制度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突出体现为区政府与市政府、区级政府之间以及街道和居民等不同层次之间围绕资源、行为、目标、方式而展开的矛盾冲突上。(1)事权与财权不一致由于

61、二级财政体制的限制,广陵区政府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即使地方税收增加,也没有适当的利益分成;而区政府又必须要办好由市政府下达的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务。这就使得区政府的财权、事权不统一,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城区政府往往容易患有发展动力缺乏症。(2)辖地与权属不统一广陵区对于辖区内的很多城市资源不具有直接管辖权,即便具有某些资源管理权,也往往受到限制。如对于辖区内的旅游景点就没有管辖权,区政府围绕旅游作环境文章,很难产生内在的冲动,围绕旅游作环境,难免滋生“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伤感;辖区内许多国有和集体企业非广陵区所属,由于这些企业归属权和空间调整权都不在广陵,因而严重影响了广陵区的城市空间格局调整及整体开发。(3)块块与条条不协调区政府同时要面对市政府的众多派出机构,而区级政府实施自身发展意图,免不了要和这些条条上的各个相关部门打交道。由于利益主体的不一致,往往相互摩擦,相互扯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提高。区级政府不仅很难行使综合协调职能,而且也分散了一心抓发展的精力。(4)管理与公众相脱节城市管理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居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事务较少,街道和社区力量远未被有效调用,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尚未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