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文献综述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7578547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文献综述(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文献综述作者:王莹陈益民殷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8期表:组坦駅业生涯管理维腫二址瞬对卜依职岐席的方切性將导、支山叶.帮助聪业生涯幵发政第、促进员丄服血抿展的洁动、为员丄捉供职位空缺悟息非正导师熊供卫1曲踣悟倉,优裤扎才第养兀上培训、工作左徘洛询丧排寻师舟升公平、注滋培训.欣壯F1我认识捉供东业信息省平晋升、培训皓导、组锐口我认识提财业童展信見、积业发哄恵间11酸展导向、粗駅决鑒辱向“创新导向、组期鑫口程嗖成杂世,战略显向组紺的发展取向、明罰的未来、知道丄傕机会的程度、蛆飙的选择性i粗韻的责 住、益平对特、留在虫砸證窗开组织由牛人或组织决定的程度、注虚专业的价

2、值恿2组观职业性避背理昆轰汇总忖间柞者:信岌1998Guihfie. Coate, and Scliwoerer0.92国外199勺Grabcree0.9S2(X)2Sturges0.7以上2002龙宜荣O.B1U固内20090.97201S霸拮雄6.8以上3 自我职业生謹骨理的主姿观点主宴观点.庇型弋表行为论用各种相黄职虫行仙来定丈自我聪业主睚菅理N ue; Kcjssek;龙立荣;JPn今目标论将自我駅业生隹筲理崖丈为个体要努力买现职骤 塩展的目标Orpeil ;Kjfg杼为吕插穗调差矢现个体职业生煙的口标,也軽淌或理职业 目拯的过程与行妁q飪如】张再生*4 口我职业萤睡巷理的堆度堆度柞者

3、职业押率的过程、驟咆职业挥索的仕念,对捧率的反应Stuiiipf二堆职壮笫略、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Pzyr职业昭耳!血幕克.职业目标设ENoe职业边界管理、坦织内关注行为、组按外探密行为StLurgps职业定忙、职业亘农管理、述亞筋响力Kinc四堆眾业自找逊能、工朴静拱准备.?疽职业反谕用业廿训Kuek砥枷徳理、职业探索、专注工作、生趣规划鸟旺如职此涌意滦,內部职业6标JR业规削、外部駅业目标Scibc.rrZL堆聪业邯窣.自我軽示継誉爭纣J1匝关乘、职业目标和茱賂角吨龙立荣等了解机会、自我认机生恋探蕪世涯信念向上沟通搂立轻爭5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屋裏i匚总来源时间倍廃19&.3Scumpi-0.

4、&5凤上酬imKl鮎宦ItO.74-0.S7iwfhNoe.f:7HD.SS2002Srurgp-s0.6SW).SfJ2012Srikajith0.83Seibert国内2002走立荣鲁0.667-0.797Wirt陵文轻帶0.827摘要: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责任归结于企业,衡量职业成功 的标准较为客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组织结构的改变,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不再只是 企业的责任,而需要组织和员工共同承担,此外衡量职业成功的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文章通 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概念、理论及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员工职 业生涯管理的观点,为未来针对员工职

5、业生涯管理的研究提供帮助。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一、引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受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关 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按照实施主体不同可分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以及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两者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同样还关系到组织的人才竞争力。因此,建立完善的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制度,对组织和员工来说,至关重要。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职 业生涯、职业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及自我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截至2018 年 9月 16日,发现现有研究中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研究共有29760条,主要涉及 20

6、个领域,与 职业规划相关的现有研究共有14763条,与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的研究共有2384条。本文对职 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基 础、维度、量表及有效性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期待为后续有关员工职业生涯的研究提供坚实的 理论基础。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概念界定Barley( 1989 )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从个体从事工作开始到不再从事工作为止的一系列的 工作整体。Arthur (1996)认为个体在具有等级系列的职业范围内发展成长的过程即为职业生 涯。国外学者 AryeeS & Debrah YY( 1993)将职业生涯规划定义为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

7、历, 是一串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职业路径;通过研究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结果变量(如职业生涯满 意、职业生涯策略等)之间的关系,发现职业生涯策略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 Barker(1998) 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获取并利用职业信息及自身做出职业选择,而形成职业计划以达到 自身职业目标。戴良铁、刘颖(2001)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满足组织及个人的需要,并由企 业组织与个人共同制定个人发展目标与道路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括职 业选择、职业生涯路径的设计等。罗双平(2008)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发展与组织社会的 发展相结合,个体在对自身及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岗位,确

8、定最佳职业奋 斗目标,随后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计划和措施。高晓芹(2008)认为组织对新进员工进行较早的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留住新员工。董克 用、李超平(2011)认为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的一项管理职能,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帮助员工实 现职业理想而实现组织利益,是组织对员工在本企业中的职业发展历程所进行的管理。苏津 津、李婕(2015)研究发现生育对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即职业目标 的改变、自我提升动力不足、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环境难以维系以及职业生涯机会损失。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是组织及个人为实现个体的最佳职业目标而共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和措施。职业生涯管理则是组织及员工对个体

9、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以组织为实施者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还包括以员工自身为实施者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三、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理论可分为传统职业生涯理论和超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传统职业生 涯理论产生于科层制组织结构的工业经济时代,个体终身受雇于单一范围的企业。而超组织职 业生涯理论是指一种不限于单一雇佣范围(组织、岗位、专业、职能等)的一系列就业机会的 职业路径。(一)传统职业生涯理论1. 职业生涯选择理论职业选择是指个体依据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职业理想等选择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职业 的过程,代表理论有特质因素理论及人格类型理论。特质因素理论是由 Frank

10、Parsons(1909) 提出的,认为职业选择需要考虑个体的特质及职业要求,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特质,每种 特质都有与之匹配的职业类型,当职业要求与个人特质匹配度越高,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 大。人格类型理论是由John Holland (1959)提出的,他将人格划分为六种人格类型,提出了 人格职业匹配理论。他认为当个体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人格类型匹配时,个体的适应的可能 性会较大。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指将职业生涯与生命周期相联系,按照人生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各 个阶段的职业决策,代表人物有萨柏、金斯柏格及施恩等。金斯伯格(Eli Ginsberg, 1953)提 出职业

11、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三个部分:幻想阶段(11 岁之前)、尝试阶段 (11-17岁)、现实阶段(17岁以后)。薩柏(Donald E. Super, 1953)按照人们生命周期的 特点将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部分(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衰退)。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传统 职业生涯理论观点不同,其对传统职业生涯的划分也不相同。陈壁辉(2003)认为传统职业生 涯理论可以划分为整合职业生涯理论、前职业生涯理论及后职业生涯理论。(二)超组织职业生涯理论1. 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由于组织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向 “扁平型”转变,员工的晋升空间变窄,晋升难

12、度更加困难,“扁平型”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与员 工之间的长期雇佣关系出现了弹性化的趋势。员工开始倾向于横向的工作变动和职业的变更。 “无边界职业生涯”开始成为新的发展模式。最早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的学者为De Fillippi & Arthu (1994)。国外学者Briscoe等人针对无边界职业生涯开发了相关测量量表,量表包含 了两个维度,即“无边界思维模式”和“组织流动性偏好”,共 13条测量项目。在现有的研究 中,影响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因素包括人口变量、文化因素、人格因素等;而无边界职业生涯作 用的结果变量有组织竞争力、规范性承诺、员工忠诚度等。2. 易变性职业生涯理论由于现在商业竞争环境

13、的多变和激烈,企业与员工之间长期的雇佣关系不再存在,易变 性职业生涯的概念被提出,与传统职业生涯相比,易变性职业生涯认为由于某些原因,员工经 常性的改变自己的职业,员工应承担起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责任。易变性职业生涯强调个 体主动管理职业生涯,注重个体的心理成功感;认为员工要有动态的学习能力。(三) 职业成功标准的变更传统的职业生涯从客观方面来衡量职业成功,其衡量的标准有工资及其增长、晋升等, 而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这些指标的效度被逐渐削弱,员工的个人市场竞争力成为了衡量职 业成功的新标准,Eby (2003)还将“个人市场竞争力”细化为两个方面即“内部市场竞争力”和 “外部市场竞争力”。

14、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考虑到员工的主观感受,主观职业生涯 成功又成为了人们评价职业成功的新标准。在此方面最早的研究是1934年Thorndike,他将职 业成功转化定义为“工作满意度”,此外,职业满意度、胜任力的增强、赢得别人的尊重、学习 新东西的机会、工作的意义、社会支持、组织承诺、生活满意度等都是主观职业成功评价的标 准。国内学者顾倩妮、苏勇(2016)在中国背景下研究了管理者主管职业生涯的成功,证实管 理者职业生涯主观成功的衡量指标为:组织和谐、家庭和谐、个人发展及自由、国家和谐以及 身心健康五个维度。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进展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即为职业生涯计划的实施,是组织

15、和员工双方的责任,需要两者共同 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一)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1.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帮助员工选择适合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和道路等,它是一 个过程。对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Herrriot等(1994)基于管理者的角度,认为其内容 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见表1)。张宁俊、易世志(2012)则认为,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基于 员工终身的发展,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创造组织内就业能力提升环境、实施职业生涯动态管 理、开发可迁移技能、实施工作家庭平衡计划。此外,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还需要组织最高领 导者九大角色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有实效。2. 组织职

16、业生涯管理的维度与量表(1)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维度对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维度,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见表1。(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量表对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测量、很多学者都制定了不同的量表,见表2。3. 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性众多学者基于对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划分的不同维度,对其有效性进行探究。有研究表明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的组织承诺正相关,其中有学者将工作满意度、组织支持感等作为中 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梁青青(2017)在研究中发现,员工的敬业度与组织职业生涯管 理、组织承诺正相关。还有研究表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工作卷入,人职匹配、工作满意 度、员工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对员工

17、的职业成长有着间接和直接的正向影响(基于匹配理 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的离职倾向负相关。王丰、吴红卫(2015)发现,良性的组织 职业生涯管理可以通过对组织柔性战略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而帮助组织提升长远发展的竞争 力,并且当环境越复杂时,积极影响更加明显。(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1.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自我职业生涯主要是指员工主动采取一系列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 措施。Hall.D.T.& MossJ.E.(1998)认为由于个体观念的转变导致职业生涯环境发生了转变, 个体也会随之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2002)将自我职业生涯 管理定义为:员工

18、在组织内外基于自己的实际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而寻求职业自我完善的过 程。由于对该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界定类型主要分为三种: 行为论、目标论以及行为目标并重论,见表3。2.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测量(1)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结构的划分,国内外学者均有不同见解,其维度大致可分为三 类,见表 4。(2)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测量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测量、很多学者都制定了不同的量表,见表5。3.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效果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不仅对个人很重要,对组织同样重要。龙立荣(2003)通过问卷调 查法,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员工自我职业生涯

19、管理的因素,结果发现两者均对 自我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地影响。此外,影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因素可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即 组织和员工自身,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的发展阶段、性质、效益、文化等,而员工自身因素则包 括性别、年龄、动机等。基于组织方面,在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效果研究中,大多注重其对组织有益行为,即 组织承诺、绩效、人与工作岗位匹配,工作效果、管理效果等;而对于员工自身方面,则多注 重于员工的专业技能、职位与工资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授权、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等。 由于各研究所采用的要素不同,结果也存在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Lee (2002)研究表明职业生涯管理不仅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负责,而且 当

20、两者在管理实践中联合,则彼此受益。CHATMAN (1989)最早提出了个人与组织契合的概 念:即组织与个人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赵慧娟、龙立荣(2008)基于中国经济背景下,通过 问卷证实个人组织契合与员工离职意愿显著负相关,个人组织契合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 与企业所有制形式、员工职位类型均显著相关。周文霞、辛迅(2017)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体职业生涯管理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内部个体 职业生涯管理正相关,与外部个体职业生涯管理负相关。五、结语通过上述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文献回顾,发现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关注组织职 业生涯管理对结果变量的影响,而对

21、于影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前因变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研 究影响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的组织及个人因素相对较少,大多学者专注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组 织带来的影响。此外,还有学者研究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之间的关系。因 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及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前因变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在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的管理方面,加强组织及员工个人对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产生的影响因 素及程度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提供更多有效指导。参考文献:1Barley S R.Careers id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the legacy of the C

22、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Handbook of career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Arthur M B, Rousseau D.M. The boundaryless career: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a new organizational er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3 AryeeS, Debrah YY.Across 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career planning modelJ.

23、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4 Barker J, Kellen J. Career planning: A development approachM.Prentice Hall, Inc, 1998.戴良铁,刘颖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方法介绍(一)职业生涯管理简析J 中国劳 动, 2001(08) .6罗双平职业选择与事业导航一职业生涯规划技术(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高晓芹新员工早期职业生涯发展及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 (02) 8 董克用,李超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11.9 苏津

24、津,李婕生育对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 ( 05) 10 Guest, D.E.& Rodrigues, R.Can the organizational career survive ? An evaluation within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In L. M. Shore, A. M. Jacqueline & L. E. Tetrick,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 Application for the 21th centuryD.London : Ca

25、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11 De Fillippi, R.J.& Arthur, M.B.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 competency-bas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4(04) .12 Holland, J.L. A theory of vocational choiceM.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59.13 Super, D. E.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

26、pmentM.American Psychologist,1953.14 陳壁辉职业生涯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3(02)15 Briscoe, J.P.& Hall, D.T.The interplay of boundaryless and protean careers: Combinations and implicationsM.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6.16 Valcour, P.M.& Tolbert, P.Gender, family and career in the era of boundarylessness: Det

27、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intra-and inter-organizational mo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3(05).17 Cheramie, R.A.Sturman, M.C. , & Walsh,K.Executive career management: Switch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 boundaryless career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7 (03).18 For

28、ret, M.L.Sullivan, S.E. , & Mainiero, L. A. Gender role differences in reactions to unemployment: Exploring psychological mobility and boundaryless career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0(05).19 Sullivan, S.E.Carden,W.A., & Martin, D. F. Careers in the next millennium: Directions for futur

29、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8(02).20 Sullivan, S.E.& Arthur, M.B. The evolution of the boundaryless career concept: Examining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obilit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6(01).21 Briscoe, J.P.Hall, D.T., & De Muth, R.L.Protean and boundaryless careers

30、: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6(01).22 李焕荣,洪美霞. 员工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对职业弹性中介作 用的检验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 (04).23 Lazarova, M.& Taylor, S. Boundaryless careers,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

31、vior, 2009(01) 24 Briscoe.J.P.& Finleelstein,L.M. The“nw career”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Do boundaryless and protean attitudes make a difference?J.G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9( 03) .25 喻剑利,曲波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员工忠诚度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 ( 04) .26 Enache, M.Sallan, J.M., Simo, P., & Fernandez, V. Ex

32、aming the impact of protean and boundaryless career on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2011 (04).27 宁本荣环境变迁中的职业生涯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 (09).28 Hughes, E.C.Institutional office and the person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7 ( 43) 29 Hilton, T, L.and W.R.Dill, Salary growth as

33、 a criterion of carrer progres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62( 46) 30 Thorndike, R.L.The Predicition of vocational successJ.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1963 ( 11 ) .31 Arthur, M.B.and D.M.Rousseau, The boundaryless career:A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a new organizational era.In M.B.Arthur

34、, and D.M.Rousseau(Eds.) M.The boundaryless care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32 Eby, L, T.M, Butts, and A.Lockwood, Predictors of success inthe era of bundaryless career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24) .33 Thorndike, R.L.Prediction of Vocational Succes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35、 Press, 1934.34 Greenhause.J.H.Careermanagement (職业生涯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5 Weick, K.E.Enactment and the boundaryless career:organizing as we work, In M.B.Arthur, and D.M.Rousseau(Eds.) M.The boundaryless care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36 Arthur, M.B.S.N.Khapova, C.M.Wilderom, Career success in

36、a boundaryless career world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r, 2005(26) .37 顾倩妮,苏勇中国管理者职业生涯主观成功的内涵和测量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 发, 2016(03) .38 李胜兰,试论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J.经济师,2003(04).39 Herriot P, Gibbons P, Pemberton C, et al . An empirical model of managerial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37、1994(05) .40 张宁俊,易世志,基于员工终身发展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J.中国劳动,2012(10).41 张四龙,雷竞,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九大角色J中国劳动,2016 (23).42 翁清雄,卞泽娟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J.外国经 济与管理, 2015(08) 43 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38、 Organization Studies 1988 (13).44 Iles P, Mabey C. Managerial career development programmes: Effectiveness, avail ability and acceptabilityJ.British Journa l of Management,1993(04) .45 Crabtree M J. Employeesperceptions of career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J.Journal of Ca

39、reer Assessment,1999.46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及效果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2(04) .47 王少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型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技,2014( 09) .48 Baruch Y, Peiperl M. An empirical assessmentof Sonnenfelds career systems typ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3(01) .49 Guthrie, J.P.Coate, C.J., & Sc

40、hwoerer, C.E.Care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role ofpersonality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1998(13) .50 Grabtree M.J.EmployeesPerceptions of Career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9.51 Sturges J, Guest D, Conway N, Davey K M.A longitu

41、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graduates in the first ten years at work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23) .52 章勇剛基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员工感知与行为研一以饭店业为例J.经济管 理, 2009(06) .53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2(01) .54 Weng Q, McElro

42、y J, Morrow P, Liu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growth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0(03).55 姚蕾,陈燕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附和联结的实证研究J.现代 管理科学, 2015(04).56 宋文琤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的中介效应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05) 57 梁青青,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组织承诺与敬 业度的视角J.技术经

43、济与管理研究,2017(05)58 周文霞,李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卷入关系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 02) 59 李敏,黄怡员工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感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口 一组织支持感的中介 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7)60 张峰,蒋婷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 学报, 2017(06) 61 郝冬梅,赵煜,朱焕卿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向: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62 Weng Q, McElroy J.0rganizational career growth, affective o

44、ccup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2 (02).63 王丰,吴红卫复杂环境下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柔性战略的影响J中国劳动,2015( 02) 64 Hall.D.T.Moss.J.E. The new protean career contract: Helping or ganizations and employees adapt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 (04).65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

45、及关系J.心理学报, 2002(02) 66 李云,李锡元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01) 67 Noe R A. Is career management related to employee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6(17).68 Kossek E E.Roberts K., Fisher S. & Demarr B.Career self-management:A quasi-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

46、f the effects of a training interventionJ.Personnel Psychology,1988 (51).69 龍立荣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03 (04).70 Orpen C.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on career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4(01) .71 King Z.Career self-management:Its nature, caus

47、es and consequences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 65) .72 马跃如,程伟波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结构维度与人口变量的差异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 究, 2010(09) .73 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74 Stumpf S A.Colarelli S M., Hartmen K.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exploration survey (CES)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3(22) .75 Seibert S E, Kr

48、aimer M L, Holtom B C. Even the best laid plans sometimes go askew: career self-management processes, career shocks, and the decision to pursue graduate educ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3(01) .76 凌文辁,欧明臣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初探J.广州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77 Srikanth P.B.Self efficacy & ca

49、reer self management: moderating role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J.The India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12 (02).78 李云,李锡元.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科技人才组织承诺:工作内嵌入与专业认同的作 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1).79 翁清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职业决策质量的作用机制J.管理评论,2010(01).80 Tharenou P. Managerial career advancement. In C.L.Cooper & I.T.Robertson (Eds

50、.)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New John Wiley, 1997.81 Lee PCB. Career goals and career management strategy am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2(01).82 龙立荣,毛忞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7 (03).83 Burack E.H.Why A

51、ll the Confusion about Career Planning?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77 (02).84 CHATMAN J A.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03) .85 赵慧娟,龙立荣.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个人组织契合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 企业所有制形式与职位类型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08(05).86 周文霞,辛迅,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个体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 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转型经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危机管理研 究”(编号:17BGL021)。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