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75672403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

2、不同类 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 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 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

3、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 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 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 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 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

4、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 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 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 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 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 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

5、上的具体统一。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目标。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 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 的政

6、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 因素的教育。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 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 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 着主导的作用。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

7、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 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 门学科。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 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 程。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

8、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 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 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 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 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 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

9、的学校课程所要 达到的预期结果。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 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 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 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

10、,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 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 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 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5

11、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 本准则。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 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 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

12、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 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 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 解、讲演三种方式。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 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

13、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 的方法。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 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 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4、。一般来 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 作业等。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 的能力。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 班

15、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 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 的教学方案。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 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 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78、德育内容:是指实

16、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 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 生的重大问题。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 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 式的总和。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

17、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 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 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 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 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 管理

18、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 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 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 标的管理方法。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 同倾向与表现。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

19、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 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 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 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 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 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

20、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 础上,适当超前发展。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 容上适当超前。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 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 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 育与同

21、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 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 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本质的特征。1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 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1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 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5、

2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 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17、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8、德育: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19、智育: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20、体育: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 身体和

23、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21、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2、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 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3、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 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24、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 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2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它具体 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

24、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26、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活动。27、知识: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 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8、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 技能。29、课程: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 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30、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 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

25、指导性文件。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 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每 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32、教科书: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 要求,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3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3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 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26、的方法。35、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 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3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又可 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37、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 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8、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3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

27、间分配。40、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41、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 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42、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 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43、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 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44、五爱教育:是

28、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45、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 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46、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 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47、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班 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48、班风: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49、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

29、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 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0、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 表现为在培养人的诸多问题上的观念、观点、理论及其体系,是教育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51、教育机智:是指教师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善于因势利 导、当机立断的智慧和胆识。52、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劳动中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所必须遵循 的行为准则和规范。53、师生关系: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包括 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54、教育创新:是指教育工作

30、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 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55、素质:教育大词典解释为:“公民或某种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关于素质的 分类,最权威的是中央文件中分为四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56、教育的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 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57、学校事故: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 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师生人身伤害事故。58、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

31、冲突予以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59、教育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等的数量化测定。60、常模参照测验:是指以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参照的测验。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 的常模参照测验,如高考。61、标准参照测验:也叫目标参照测验。是指以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参照的测验。水平 考试一般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如毕业考试、各种证书考试。62、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3、效度: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是指一项测验达到预先设定的测验目的的程度。64、区分度: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65、教育美育:就是利用“教育

32、美”进行的美育,即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 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 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2,教育公平? 其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收教育的机会,再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政 治上的公平和经济上的公平。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 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 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

33、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 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 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0? 教育功能 :?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

34、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 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 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 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 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 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

35、,片面的选拔 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 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一一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 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 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 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

36、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 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 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 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 主

37、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 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陶冶教育法:? 是指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 生潜移默化的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发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方法。22? 榜样教育法;就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 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直接榜样和间接榜样。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 成的规律,

38、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 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 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 门学科。22. 综合课程: 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 具有互补性。?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

39、问题的认识或看法, 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22?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 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课 程的问题22 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结构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 要指学校的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各级学校的比例构成 、各类学校比例构成、各级教育内部各 类教育之间的比例构成、学校系科的专业设置以及学校的布局结构等。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 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

40、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 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 一。20? 观察方法: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学位进行学习。这种学习使人较 易、较快的习得某种社会行为。12?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要领和原理时,只给他一些实例 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展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 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对事物的认识过程。32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 据规定的课程内

41、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 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 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的人。35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 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 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 活动和教育工作。37 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 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

42、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 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 行为活动。20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指出接受教育应当是 人一生不断、反复的过程;提出把工作与学习交替起来,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包 各种正规与非正规形式教育联系,在人们需要教育的时候,能以最好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最好 的教育,是教育贯穿终身。从出生到坟墓。22 现代教育: ? 现代社会特有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自我选择, 使受教育者

43、从原有的发展水平向着一定的发展目标转化,并在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 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40 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 致,形成合力。41 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 过程。42 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 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 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 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44、的行为。45 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 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 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 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 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 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

45、 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 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 的过程。51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 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0 发展性教师评价: 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师评价制度。它是 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评价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彻评价过程的 始终。而且他不是某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一系列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评价理念和评价 方式的总称。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

46、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 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 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教学目标的 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是研究教学效率问题的前提。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 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 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变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 的专业成长过程。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 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产婆术: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即为施教者对 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教师就是产婆,其任务在于帮助学生 生产,即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