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75103535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 气相(土壤空气)。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

2、、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

3、(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

4、:C、0、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 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02、H20等,而N、P、S等以 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 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吸湿水

5、、土壤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多)分 子层。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毛管支持水:指地下水层籍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指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毛管 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重力水:指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 渗漏成

6、为多余的水。(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土壤容量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它能表征土壤水分 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大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的过程。土壤通气性(透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

7、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通气性产生的机制(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 土壤空气整体交换: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体相 互流动。1、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质地是土壤最基本的性状之一,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它 和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砂土类:保肥性差、通气性好、透水性强、热容量较小、松散易耕、要适时追肥、“热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

8、丰富、宜耕期短、“冷性土”、“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2、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3、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些过程1)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HO等,而N、P、S等以矿质22 盐

9、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水解、 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4、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5、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

10、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6、如何积累和调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7、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的差异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气高十至数百倍2)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3)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5)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第三章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土壤相对密度: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C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土壤孔隙类型:1)非活性孔,又叫无效孔

11、、束缚水孔,0.002mm2)毛管孔隙, 0.020.002mm3)通气孔隙, 0.002mm土壤结构体: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类型: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结构。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土壤耕性的含义: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好坏、宜耕期长短。土壤胶体的类型: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nm100nm之间(长宽高至少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 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具有胶体性质。胶体类型: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层状硅酸盐矿物:无机胶体中的一种。由硅氧片和铝氧片构

12、成。 2:1 型矿物易发生同晶代换作用。土壤胶体电荷的分类:永久电荷:它是由于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该电荷一旦产生即为该矿物永久所有,所以成为永久 电荷。可变电荷:电荷的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 pH 而改变的电荷。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可以作为土壤保肥力的指标。土壤酸度:反映土壤中H+的数量。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H+或Al+3):与土壤酸性有密切关系。土壤酸度的分类: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常用pH值表示。潜性酸度: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a+所

13、引起的酸度。它们只有在转移到土壤溶液中,形成溶液中的H+时,才会显示 酸性。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1、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2、良好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有多级孔隙3、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包括哪些?a、可逆反应;b、反应迅速;c、等量交换。4、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因素。a、胶体数量;b、胶体类型;c、土壤pH值。5、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 良好的土体结构; 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 良好的物理性质。1)

14、土粒的粘聚 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2)成型动力 生物作用、干湿交替作用、冻融交替作用、土壤耕作的作用6、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1)农业措施 深耕与施肥、正确的土壤耕作、合理的轮作制度、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2)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水解聚丙烯腈钠盐第五章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其培肥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 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2、土壤污染源:污水灌溉、施肥、施用农药、工业废气、工业废渣。其防治措施: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调查和监测;彻底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料

15、及其他肥料;铲除表土或换土;生物措 施;采用人工防治措施。第六章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其大中小量元素)大量元素:c、H、0、N、P、K中量元素: Ca、 Mg、 S微量元素: Fe、 B、 Mn、 cu、 Zn、 Mo、 cl、 Ni 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律:不同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 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某些独特的和专一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有益元素:对某些种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肥料三要素:氮(N)、磷(P)、钾(K)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养分归还学说:为

16、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 学说。(李比希) 最小养分律:田间作物产量决定于土壤中最低的养分,只有补充了土壤中的最低养分才能发挥土壤中其他养分的作用,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综合因子作用律:作物丰产是光照、温、水、养分、空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是因子综 合作用律的特点。植物营养临界期:指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不同植物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肥料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施肥能

17、获得植物生产最大效益的时期。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 力特别强。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作物吸收铵离子比硫酸根离子多,从土壤胶体上代换出较多氢离子,增加土壤酸性。 生理中性肥料:如硝酸铵,它们施入土壤后,土壤反应不起变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作物吸收硝酸根离子比钠离子多,从根胶体上代换的碳酸根离子与钠离子结合成碳 酸钠水解后产生氢氧根离子,增加了土壤碱性。基肥: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培肥和改良土壤,给植物提供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养分。 种肥: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能够及时补充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

18、短距离运输:养分由根表皮经皮层、内皮层到中柱(导管)的运输。又称“横向运输”,质外体和共质体途径。长距离运输:养分从根向地上部分或从地上部分向根系的运输。又称“纵向运输”,木质部和韧皮部运输。1、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必要性:缺少该元素植物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 不可替代性:缺少该元素,植物出现特有的缺素症; 直接性: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2、土壤养分向植物根系转移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移动方式是:截获、质流和扩散截获:指植物根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 根吸收的过程。特点:土壤固相上交换性离子可以与根系

19、表面离子养分直接进行交换;根系所占空间很小,直接获得的养分有限。 扩散: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养分的移动。特点:短距离迁移,养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是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质流:因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特点:运输养分数量多,养分迁移距离长。3、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特点 被动吸收(非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 特点:不需要消耗能量,顺电化学势梯度,通过扩散、质流、离子交换方式。 主动吸收:指溶质分子或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而进入细胞膜内的

20、过程。 特点:需要消耗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通过离子泵和偶联运输方式。4、根外营养的特点。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2)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4)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5、植物营养的阶段性对施肥有何指导意义? 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较少,吸收强度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雌性器官分化期达吸 收高峰,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渐趋减少,但从单位根长来说养分吸收速率总是幼龄期较高。 尤其在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时,适当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产量提高效果将非常显著。6、有机肥和无机肥有何优缺点,在生产中

21、应如何合理使用? 有机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较慢,但肥效较长且兼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无机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较快,但肥效时间短,植物可直接吸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缓急相济,充分发挥其效益。且使用有机肥料本身具有的改良土壤、培肥 地力、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等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7、速效、缓效和迟效肥料各有什么特点,在生产中应如何合理使用? 速效肥料:养分易为植物吸收利用,肥效反应快的肥料。通常指水溶性化肥和一部分易分解的有机肥料。宜作种肥。缓效肥料:又称缓释肥料缓效肥料(slow available fertilizers)或控释肥料(control release fertilize

22、rs)。其肥 料中含有养分的化合物在土壤中释放速度缓慢或者养分释放速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供作物持续吸收利用。宜 作追肥。迟效性肥料:施入后需经分解、转化方能供给作物有效养分的肥料。绝大部分有机肥料(如厩肥、堆服、绿肥等)和 少数化学肥料(如磷矿粉等)属迟效性肥料。它们的特点是:肥效慢、稳、长。宜作基肥。8、养分再利用程度与植物缺素症部位之间的关系?试用 2 个例子说明这一关系。9、叶面施肥的特点,有哪些注意事项?10、掌握根对养分的吸收特点及影响因素。11、如何理解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地位是同等重要,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差异却很大?第七章 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土壤有机态氮在土壤微生物

23、的参与下分解形成铵或氨的作用。 生物固持作用: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氮并将其转化成细胞体中有机态氮的作用。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铵或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分子态氮和氮氧化物)的作用过程。 长效氮肥:又称缓释氮肥,指由化学或物理法制成能延缓养分释放速率,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氮肥。 控释氮肥:指以降低氮肥溶解性能和控制养分释放速率为主要目的,在其颗粒表面包上一层或数层半透性或难溶性 d 其 他薄层物质而制成的肥料。1、氮肥缺乏或过量对作物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缺乏:蛋白质、叶绿素形成受阻,细胞分裂减少;生长过程缓慢;叶片黄化;根冠比较大;分枝

24、分蘖少;谷类作物穗 数及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缺素首先出现在老叶上。过量:导致氮素奢侈吸收,非蛋白质氮合成增加。植物枝叶茂盛,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碳水化合物消耗太多, 使茎杆细弱,机械强度小,容易倒伏;体内可溶性氮化合物过多,容易遭受病虫害;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产量降 低;瓜果的含糖量降低,风味差,不耐贮藏,品质低;叶菜类植物中硝酸盐高,危害健康。2、学习了氮肥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如何合理施用氮肥。 氮肥的合理分配主要依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及氮肥本身的特性确定。 土壤条件: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酸性土壤则应选用碱性和生理碱性肥料。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 作物

25、生长的土壤环境。作物营养特性:耐肥品种,一般产量较高,需氮量也较大;耐瘠品种,需氮量较小,产量往往也较低。有根瘤的作物 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氮肥品种与特性:极易挥发的氮肥应作基肥深施,以减轻挥发。其他也提倡深施,可以有效阻止氮肥的硝化作用,减 少流失和反硝化脱氮损失;硝态氮肥一般只宜旱田追肥,避免在雨季大量施用。硫铵和硝铵肥料可用作种肥,但要避 免与种子直接接触。再根据田间肥料试验或土壤作物供需平衡法确定最大利润的施肥量。3、试用简图描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硝化作用:NO -N、NO、NO3 2 24、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尽量避免氮素在土壤表层的大量累积; 严格控制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

26、; 增强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作用; 合理确定施用量和施肥时期; 采用更适宜的田间管理技术(田间水肥综合管理); 氮肥增效剂的使用(硝化抑制剂); 长效氮肥的施用; 使用脲酶抑制剂。第八章缓效性钾(非交换态钾):主要指被 2:1型层状粘土矿物所固定的钾离子以及黑云母和部分水云母的钾,它是反应土壤钾 潜力的主要指标。速效钾:指土壤胶体负电荷位点上吸附的钾离子及位于云母类矿物风化边缘楔形带内可以被氢离子和铵离子交换但不能 被钙、镁水化半径大的离子所交换的特殊吸附的钾。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养分标明量主要属弱酸溶性磷的磷肥。草木灰:植物燃烧后,剩余的灰烬,其中9%的钾为K2SiO3,其次是硫酸钾和

27、少量氯化钾,若高温燃烧(700度),则以K SiO 为主。231、为何磷肥的利用率低,在生产上应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2、如何根据土壤 pH 来选择磷肥?3、简述植物缺磷、钾部位及其症状。缺磷部位及症状:缺钾部位及症状:4、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有哪几种?水溶性磷的化学固定、吸附固定、生物固定5、简述磷肥的种类以及如何合理施用磷肥?种类: 水溶性磷肥: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铵、硝酸磷肥。 弱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钢渣磷肥、沉淀磷肥。难溶性磷肥:磷矿粉、骨粉。施用方法: 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增收作用。 第一,应考虑磷肥施用的必要性; 第二,应考虑作物的吸磷特点; 第三,应注

28、意磷肥品种的选择; 第四,掌握磷肥施用的基本技术。 尽可能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必需加强磷肥的合理施用。 对合理用量、合理施用方式和合理施肥时间的确定。6、简述钾肥的种类以及如何合理施用磷肥?种类:工业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其他钾肥:草木灰、窑灰钾肥施用方法:1)土壤供钾能力与钾肥肥效 用速效钾与缓效钾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施肥指标2)植物种类与钾肥肥效 不同植物的需钾量和吸钾能力不同,对钾肥的反应也各异。对喜钾植物施用钾肥不仅能增产,还能改善品质。3)肥料配合与钾肥肥效N、P、K 在植物体内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三要素的需要有一定比例。4)钾肥肥效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存在明显的水

29、肥交互作用。干旱、缺乏灌溉的地方应注意钾肥的施用。5)钾肥的施用技术 在生长前期宜早施、深施,在缺钾症出现前施用。原则“重施基肥、轻施追肥,分层施用、看苗追肥”。7、如何看待“秸秆焚烧”?如何减少秸秆焚烧,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大量秸秆被烧掉,既浪费,又污染大气。秸秆含有相当数量的营养元素,又具有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 状、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应采取适宜措施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做到物尽其用,是一举多得、切实可行的农艺措施。第九章1、简述微量元素铁,硼,锌的主要营养功能及植物缺乏时的主要症状。B 的生理功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输;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促进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化正常;提高

30、 豆科作物根瘤的固氮活性。B 缺乏:植物矮小,有时只开花不结果,果实和果肉缩小,茎节间短粗,顶端生长受阻而枯死,根系发育不良。 Zn的营养功能:参与生长素的合成,是多种酶的成分和活化剂,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Zn 缺乏:的共同特征植株矮小,叶片失绿(禾本科“白苗症”)节间缩短,(果树“小叶病”)。 Fe 的营养功能:是植物体内铁氧还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与电子传递有关,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元素(不能形 成叶绿素),是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成分。Fe 缺乏:首先从上部幼叶开始显现。幼叶叶脉间,失绿黄化,从叶脉绿色到完全失绿,最后叶片呈黄白色。2、合理施用微肥应坚持哪些原则? 适时、适量、均匀。第十章复混肥

31、料:同时具有 N、P、K 三种养分或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肥料分析式:复混肥料所含主要养分含量的百分率。按NPOK0的顺序,用数字分别表示含量的一种方法。252 掺合肥料:将颗粒大小相近的不同肥料颗粒机械混合而成,各个颗粒的组成与肥料的整个组成不一致。1、肥料混合的原则是什么? 混合肥料的临界相对湿度要高;混合后肥料的养分不受损失。2、如何合理施用复混肥料? 因土施用;因植物施用;因养分形态施用;以基肥为主的施用;掌握合理的用量。第十一章1、有机肥与化肥的区别(特点) 有机肥的特点:养分全面;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含有机质,可培肥改土;施用量大;积造施用费力。 化肥的特点:养分单一;养分

32、含量高;肥效迅速;施用量小;施用省力。2、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提倡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如何配合使用? 原因:因为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的肥效特点不同,因此只有将其配合施用,才能取长补短,缓急相济,相互补充,充 分发挥其效益。方法:3、有机肥料腐熟的目的是什么? 释放养分:使迟效态养分转化成速效养分,提高肥效,还可避免在土壤中腐熟时产生对幼苗不利的影响; 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性病菌,寄生虫卵和杂草种子; 减小体积。4、有机肥料堆腐后温度如何变化?影响有机肥料腐熟的因素有哪些? 温度变化:好气微生物活动导致有机肥料从低温到中温再到高温。不同温度范围有不同微生物类群,好气腐熟的高温 阶段在5065C。影响因素:水分、氧气、温度、pH值、C/N。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9 。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