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7494427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探析作者:石翠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1期摘 要:我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每一次的教育改 革都是对我们要培养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这个教育终极问题的再思考。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时 代,要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内在规定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也是追求实 用与无用的统一。要将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核心素养 相结合,坚持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坚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养成相结合。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自我养成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673-2596 (2019) 11-0097-04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 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次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1。我国正式进入了“指向核心素养的 教育时代。”2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 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 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对核心素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

3、指的是“高级素养” 和 “ 关键素养” ,而非“全面素养 ”和 “ 基础素养” 。 要反映“全球化”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要求,认为我国核心素养必须强调创新能力与民主素养 3。也有学者对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为更 好地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规定性提供了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即强調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 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当前的核心素养,每一次的教育改革 其实都是对我们要培养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这个教育终极问题的再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 下,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不同的。核心素养是现代化

4、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的新的要 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更体现对人个体的尊重。“从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提出 及其体系构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转变,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 需要和必然趋势”4。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未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一)核心素养是个性和共性的统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 有人的普遍素养5。核心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素养应该是所有 人都具备的,这是共性的体现。但进入信息化时代,每个学生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知识 基础不同,对外来信息汲取和加工的方式及结果也会不同。学校对个

5、体的影响都会经过个体主 动的选择而形成,必然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同一个核心素养指标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表现就会不 同。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衡量指标无论分解得怎样细致,都只能反 映核心素养的共性,而不能遮蔽每个独特个体的个性。发展评价指标的一致,并不代表培养出 来的人的整齐划一。发展培养的人必须是有个性的,是有自己特色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是我 们教育改革要把握的宗旨。(二)核心素养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目前学者普遍赞同核心素养是综合能力的观点。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 程改革会弱化知识教学而偏重能力的培养,那就走入误区了。因为基础性知识是形成任何能力 和素养的基础。教育史中

6、一直有形式训练说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训练说认为,发展学生的 感官和能力是重要的,掌握知识只是一个形式。而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 获得与生活有关的知识。事实上,经过实践证明,知识和能力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的结合才 能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能力是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能体现出来,知识也是具有 情境性的,只有将学科课程中去情境化的知识再次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知识的价值才能体现 出来。知识是生成的,知识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结果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人们过上理 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帮助者。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利用知识为 我们人自身的完满生活服务。关键能力

7、和必备品格一定是在系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三)核心素养是“实用”与“无用”的统一受双基时代课程观念的影响,在推进三维目标的课程改革中,偏重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 和技能”目标,削弱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落实。在实际教育活动 中,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多讲多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缺乏重视,对那 些看似与考试不搭界的诸如校本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艺术、体育等课程无暇顾及,对一些扩展 类和生活类知识技能视而不见,认为这些对考试和升学是无用的,成效很难显现,也不急于一 时培养。学生将学习和考试看作自己生活的全部,缺乏对自身精神生活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担当 的追问。在核

8、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时代,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必须摒弃功利思想和短视行 为,不唯知识论,不唯考试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文底蕴、健康生 活、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积极的情绪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在学生未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越来越明显。应注重学生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 的成长,注重外在的收获,也注重学生内在的充实。二、发展核心素养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核心素养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落实在课程中。芬兰在其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 核心素养;美国、澳大利亚的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之外,由专门机构进行研制和开发,逐步与 课程和教学相

9、融合6。我国实行分科课程的课程体系,那么是要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核 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还是以核心素养为中心,重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相应的评价 标准?显然,把现有的课程体系推倒重来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采用渐进的模式。每门课程必须承担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这是毫无疑问的。“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 教学的内在联系,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本学科的核心素养。”7我国目前已经按照不同的 学段将学科核心素养的指标进行了分解,如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数学抽象、逻 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但如果认为完成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等于实现了学生核 心素养培养目标,那就错了。核心素养绝不是学

10、科核心素养的简单合成和叠加,完成了学科核 心素养的培养并不等于完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课程中的核心素养是基于我国分科 课程体系的实际。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叶澜曾说过:“每个学科对 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8但分科的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分科使得本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 每门课程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的界限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的排他性和独立性是非常突出的,学 生掌握的知识更容易陷入碎片化,而造成知识很难还原到最终的问题

11、情境中。因此, “传统分 科的课程架构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有效转化,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学科沟通融合,通过课 程统整的方式落实核心素养是推动课程持续变革的有效手段。”9教育部在 2001年 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中,就明确要求调整课 程结构,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实行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在高中阶段 以分科课程为主。当时的教育现实是课程门类过多,学生不仅学业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学 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提出要重视和实施综合课程。但是在 实施的过程中,有形而无神,仍然是以分科的方式进行,课程只是在名称和内容上有所统整, 综合课程并没有

12、真正落实。以核心素养为课程开发设计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再次要求将课 程的统整落在实处。比恩曾提出, “课程统整的研究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研究,同时它也是一 种涉及课程理念、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管理及其评价等在内的系统化研究”10美国著 名的八年研究计划(Eight Year Study)表明,接受统整课程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业成就表现优于 或不低于接受传统分科教学的学生11。挖掘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严密的界限,实现课 程的融合,将几个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统一,已经成为一个国际上的主流发展趋势。当前, 在课程内容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诸多国家都开设了 STEM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课程和

13、 STEAM (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课程,这两类课程并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 加,而是充分体现了多元学科文化的融合创新12。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跨学科课程整合,不是对分科课程的排斥和对立,而是与 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的。任何将核心素养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想法都是不切实 际的,同时,提出未来只有跨学科课程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片面的。因此,我们要 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跨学科课程可以是新开发的,也可以是已有某几 门课程边界的消融而成。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开展 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

14、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13。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以单独 进行课程开发,发挥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也可以突破学科的边界,进行多学科主题式的课程 模式的探索和以项目为主的学习活动。三、发展核心素养要实现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课程局限在学科课程 上,认为实践活动也是课程,其中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主加强文化基础的课程,更多的是静态 的,而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课程,更多的是动 态的。这种大课程观的建立拓宽了课程的教育价值。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

15、必须将学 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学科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 改革中,课堂教学活动将不再是重复性的、接受性的、记忆性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更将是一种 结构性的、探究性的、系统性的交互式过程。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 教或是问题导学等都是对传统师生单向授受关系的一种革新。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教师灌输 过多,学生思考过少,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局面。未来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将教师领着学变为学 生学会自己学习,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将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社会责任担当结合起来, 与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被动的回应变为主动的探索,

16、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研究的过程,习得过程就是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的过程,要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组织教学的主渠道,这一点不容质疑,但是课堂教学在营造问题情境时的局 限性是非常明显的。问题情境大多是间接呈现的,或者是通过教师的描述,或者是通过多媒体 教学手段的呈现,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只能依赖学生在头脑中对解决问题程序的模拟,而 不是实际操作,因此有学者将这样的问题解决称为操作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而不是解决问题 的能力。核心素养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发挥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从2001年起,综合实践活动

17、就已经成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内容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但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自实施以来,因为不是考试内容,加上学校缺乏这类师资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 得到很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 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4 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它可以将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在学 习中体验快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对问题的把 握更直观也更有体验和探究的愿望,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当前

18、的校本课程就可以为综合实践 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 活动。近两年,研学旅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2016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要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劃。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在 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我们将鼓励探索和尝试形 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更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活而不是课本中描述 的生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四、發展核心素养要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

19、我养成的结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投入到核心素养的研究和落实中,教师需要转变的不仅是课程理念还需要加强课程实践 能力。核心素养是运用已学知识、态度和技能去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清醒地认 识到有些知识是当下就可以习得的,但有些却是需要静处体悟、需要与后续的生活情境发生相 互作用后,才能出现的结果。教师不能只关注当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还应该为学生后续的发展 搭建平台,为学生自我养成创造空间和条件。怀海特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将 知识与人的认知结构、经验体系发生反应后形成的新的物质。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信息 的来源

20、途径多样,知识的获得过程更将出现多途径、浸入式和构想性的特点,学生学习的自我 构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养成和积淀的过程,发展学生的 核心素养,不能急于求成。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w怀特在对素养的概念进行分析时指 出:“素养是指有机体和环境有效互动的能力(capacity)是通过长期持续的学习缓慢 获得的15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讲时效的生活理念同样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教 育忽略了培养人的养成过程,只忙于眼前的考试,急于考试分数的快速提高。学生来不及对知 识所包涵思想内核的挖掘,只埋头在题海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和疏远是可想而知的。尤其 当前我们要实现立德树人的

21、根本目标。 “德”是我国核心素养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提 出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内容,不仅是关乎个人的发展,更是需要有社会责任的 担当,这些无一不是需要有个人的反思,然后经过积淀的过程,最后实现境界的提升。我们要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核心素养是 “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品格”一词充分体现 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内核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对品格养成的教育,我国自古就有,如 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朱熹读书法中的虚心涵泳、居敬持志,虚心涵泳要求虚 怀若谷、精心思虑、反复揣摩,而居

22、敬持志要求有远大理想和顽强的毅力。这对于当前存在的 快餐式和突击式的教学模式有很好的纠偏作用,品德要最后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树人要最后 看到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境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养成和积淀的过程,是“一棵树摇动 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 :/ 404/xxgk_167226.html,201712 5.2崔允漷,邵朝友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3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4林崇德

23、.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6辛涛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7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8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3,(05)9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10Beane J.A. Creating an Integrative Curriculum : Making the ConnectionsJ.Na

24、ssp Bulletin,1991,76(547): 46-54.11Aikin, W.M. The story of the eight-year studyM.New York : Harper & Brothers. 1942.23-27.12胡畔,蒋家傅,陈子超我国中小学STEAM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现 代教育技术, 2016,(08) .1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 : /1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1.71.15 White, R. H. Motiva

25、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9.(66): 297-333.(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Abstract: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Double-base, three-dimensional target and key competencies. every educational reform is a rethinking of the ultimate questi

26、on of what kind of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 of people we should culture. In the era of key competence,we should recognize the inherent stipulation of key competencies,it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knowledge and competence,usefulness and uselessness. In order to leading the d

27、evelopment of key competence into practice,we must insist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sciplinary key competen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key competence,subject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activity curriculum, teachers instruct and students self-cultivation.Keywords: Key Competence; Subject Curriculum; Practice Activity; Self-cultiv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