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17469931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十六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或免疫应答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 疫缺陷,由此所致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D)。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现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 增生、调节和代谢障碍,并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感染,可伴发过敏性疾 病和白身免疫病,并有发牛恶性肿瘤的倾向。第一节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一、免疫缺陷病分类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 分为抗体免疫缺陷(B细胞)、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T、B细胞)、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2、和补体生成缺陷 5 类。2. 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IDD或A1DD)由恶性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其他疾 病等诱发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称为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依其免 疫功能受损类型可分为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继 发性补体缺陷 4 类。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1. 反复感染2. 肿瘤3. 自身免疫病以类风湿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多见。4. 遗传倾向 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5. 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名样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I

3、DD),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 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该病以患者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陷为主要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一)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 于男性婴幼儿,又称Bru ton病。血清中各类Ig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几乎为零(二)X性联高IgM综合征(XLHM)较罕见,为X性联隐性遗传。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 染。血清IgM升高而IgG、IgA、IgE水平低下,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IgM的浆细胞;血清中含 大量抗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4、和红细胞的自身抗体。(三)选择性IgA缺陷选择性IgA缺陷是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复感染,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感染,常伴 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血清IgA水平异常低下(V50mg/L),sIgA缺乏,其他各类Ig水平正常。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原发性T细胞缺陷是指T细胞的发生、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此病又称德乔治(DiCteorge)综合征。患儿T细胞功能缺陷,B 细胞和抗体功能正常或偏低,并伴甲状腺功能低下。心脏和大血管畸形,反复感染和新生儿24小时内出现 手足抽搐。(二

5、)TCR活化和功能缺陷T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机体不能产生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患者出生后6个月即出现发育障碍,易发生严重感染而死亡。(一)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属X连锁隐性遗传。T细胞缺乏或显着减少:B细胞数量 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Ig牛成减少和类型转换障碍。(二)腺苷脱氨酶缺乏症(AD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DA基因突变导致ADA缺乏,使腺苷和脫氧腺苷 分解障碍,造成核苷酸代谢产物dATP和dGTP在细胞内大量蓄积,对早期T、B细胞有毒性作用,造成T细 胞和B细胞缺

6、陷。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可分为粒细胞减少症(V1.5X10酗L)和粒细胞缺乏症(几乎无)。由于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因突变致粒细胞分化受阻。患儿多在出牛后1个月内即开始发生各种细菌 的反复感染。(二)白细胞黏附缺陷(LAD)分为LAD-1和LAD-2两种。两种类型的LAD均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细 菌感染。(三)慢性肉芽肿病(CGD)患者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感染,淋巴结、皮肤、肝、肺、骨髓等器官有 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伴有瘘管形成。五、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较罕见。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显性遗传。几乎所有的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蛋白及补 体受体都可发生缺陷

7、。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一)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若水肿发生于喉头可导致窒息死 亡。(二)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静脉血栓形成,晨尿中出 现血红蛋白。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D)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所致的免疫系统暂时或 持久损害的一类免疫缺陷性疾病。根据免疫功能受损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缺陷。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1. 肿瘤2. 感染性疾病许多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感染常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

8、下,其中以HIV感染所致的 艾滋病最为严重。3. 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酶缺乏、血红蛋白病等。4营养不良最常见的原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可影响免疫细胞发育和成熟,降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5.免疫抑制疗法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和某些抗生素均可抑制免疫功能。6其他如电离辐射、手术、创伤、脾切除等均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患者以CD4+T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伴反复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一)病原学HIV是AIDS的病因。HIV分HIV-1和HIV-2两

9、型。HIV-1感染呈全球性分布,而HIV-2 感染则多局限于西非地区。HIV属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外膜上嵌有病毒编码的刺突状结构的糖蛋白,其中gpl20和gp41与 HIV入侵宿主细胞有关。HIV在体内增殖速度快,且容易发生变异,因此容易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二)HIV诱导的免疫应答1. 体液免疫应答HI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抗体。(1)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对HIV有抑制作用,可阻断病毒向淋巴器官播散。(2)抗P24壳蛋白抗体:抗P24抗体消失通常与CD4+T细胞下降及出现艾滋病症状相关联。(3)抗gpl20和抗gp41抗体:此类抗体主要为IgG,可通过ADCC而损伤靶细胞。2. 细胞免疫

10、应答 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应答阻遏HIV感染,主要包括CD8+T细胞应答和CD4+T细胞应 答。(三)HI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1. CD4+T细胞 数量显着减少、功能严重障碍,CD4+/CD8+比例倒置,低于0.5以下2. Th1细胞与Th2细胞平衡失调 在感染的无症状阶段以血细胞占优势,分泌IL-2刺激CD4+T细胞增 殖,至AIDS期则以Th2细胞占优势,分泌IL-4和IL-10抑制Th1细胞分泌IL2,从而削弱CTL的细胞毒效 应。3. 抗原呈递细胞功能降低4. B细胞功能异常 表现为多克隆激活、高Ig血症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这是由于gp120属超抗原,能 激活多克隆B细胞所致。(四)HI

11、V感染的临床特点HIV感染宿主后,病毒基因可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潜伏期长、病程发展缓慢。当宿主细胞被细菌、 病毒、丝裂原激活后,病毒即进行复制。HIV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样综合征,血清可检出抗HIV抗体。AIDS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机会性感染:是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引起机会感染的病原体 是卡氏肺抱子菌和白色念珠菌,其他有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隐球菌等;恶性肿瘤:AIDS患者易 伴发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也是AIDS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神经系统损害:约60%的AIDS患者出 现AIDS痴呆症。第四节 免疫缺陷病检验一、B细胞缺陷的检测(一)血清Ig的测定IgG、

12、IgM和IgA 主要采用免疫浊度法:IgD和IgE可采用RIA和ELISA等技术 测定;IgG亚类可用ELISA和免疫电泳法测定。应注意:患者多为婴幼儿,注意其Ig生理水平及变化规律;Ig总量的生理范围宽,各种检测方法 差异较大,因此,应反复测定,才能判断其有无体液免疫缺陷。(二)同种血型凝集素的测定 即AB0血型抗体,检测同种血型凝集素滴度是判定体液免疫应答能力的 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常,除婴儿和AB型血外,其他所有人均有1: 8(抗A)或1: 4 (抗B)或更高的天 然抗体滴度,这种天然抗体属IgM。(三)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正常人接种疫苗或菌苗后57天可产生特异性抗体(IgM),若再次

13、 免疫会使抗体滴度更高(IgG)。常用的抗原为伤寒菌苗和白喉类毒素,注射后24周测定抗体的滴度, 了解抗体的反应性。(四)噬菌体试验人体清除噬菌体的能力是目前观察抗体应答能力的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正常人可在 5天内将噬菌体清除;若延长则为抗体形成缺陷。(五)B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Smlg)的检测 检测SmIg不但可以测算B细胞的数量,还可根据SmIg 的类别判断B细胞的成熟情况。(六)CD抗原检测B细胞表面存在着CD10、CD19、CD20、CD22等抗原。CD10只出现在前B细胞,CD19、 CD20从原始至成熟的B细胞都存在,而CD22只在成熟B细胞表达。二、T细胞缺陷的检测(一)T细胞功

14、能检测1. 皮肤试验 主要检测T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能力。结核菌素、白色念珠菌素等几种抗原同时试验, 凡3种以上抗原皮试阳性者为正常,少于2种阳性或在48小时反应直径小于10mm,则提示免疫缺陷或反应 性降低。但2岁以内儿童可能因未曾致敏而出现阴性反应。2. T细胞功能体外试验 通常用PHA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试验来判断T细胞的功能。T细胞缺陷 患者存在着与免疫受损程度一致的增殖应答低下,甚至消失现象。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可表现出对PHA的 反应性,因而出生1周后若出现PHA刺激反应,即可排除严重细胞免疫缺陷的可能。(二)T细胞数量及其亚群检测 通常应用CD系统单克隆抗体,使用荧光抗体技术或

15、流式细胞仪对T 细胞总数和亚群进行检测。最常检测的CD标志为CD3、CD4、CD8、CD25等。三、吞噬细胞缺陷的检测(一)白细胞计数当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V1.5X109/L,婴儿V1.0X109/L时,若能排除外在因素 的影响,就应考虑遗传因素的作用。(二)趋化功能检测 如Boyden小室法,可用于判断白细胞的趋化功能,对于家族性白细胞趋化缺陷 症和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等疾病有诊断价值。(三)吞噬和杀伤试验(四)NBT还原试验 是一种简便、敏感的检测吞噬细胞还原杀伤能力的定性试验。可用于检测儿童慢 性肉芽肿病和严重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正常参考值为5%10%。(五)黏附分子检测 用单克

16、隆抗体检测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如CD18、CD116、CD11c、CD621等), 可更精确地研究吞噬细胞功能。四、补体系统缺陷的检测包括总补体活性和单个组分的测定。一般认为CH50、C1q、C4、C3和B因子等几项检测可大致反映补 体缺陷的情况,对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必须检测C1抑制剂才能最终确诊。五、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一)HIV抗原检测 常用ELISA法检测HIV的核心抗原p24。该抗原出现于急性感染期和AIDS晚期, 其定量检测可作为早期或晚期病毒量的间接指标。在潜伏期,该抗原检测常为阴性。(二)HIV抗体检测HIV感染后23个月可出现抗体,并可持续终身。初筛试验常用ELISA

17、法、胶乳 凝集法和免疫金层析法。确认试验主要用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120/gp160)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HI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 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三)CD4+T细胞计数当CD4+T细胞低于500/ul,则易机会性感染;低于200/ul,则发生AIDS。【习题】代表免疫缺陷病毒的是A. HBVB. HCVC. HIVD. HPVE. HSV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代表免疫缺陷病毒的是 HIV。当怀疑患有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时应首先考虑进行A. SmIg 的检测B. CD 的测定C. 同种血型凝集素测定D. Ig 浓度测定E. 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的测定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当怀疑患有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时应首先考虑进行Ig浓度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A. 轻链病B. 重链病C. 免疫缺陷病D. 免疫增殖病E. 自身免疫病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免疫缺陷病。HIV 抗体阳性的确诊试验采用的是A. ELISA 法B. 凝集法C. 胶体金法D. 免疫印迹法E. 比浊法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HIV抗体阳性的确诊试验采用的是免疫印迹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