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传统文化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7450272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0.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二年级上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年级上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年级上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传统文化(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第4课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教学过程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要正确

2、读音、断句。3、识别诗体。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教师小结:诵读欣赏

3、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布置作业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板书设计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第5课 画菊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二、学生跟读背诵蝉咏萤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

4、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h; 宋?郑思肖画菊并:靠,依傍。疏篱:稀疏的篱笆。赞颂了菊花宁可枯死枝头也不落地的独立、坚贞的寄寓了决心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四:日积月累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郑思肖的这首画

5、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五: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1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清?郑燮兰俗尘:庸俗的尘世。2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清?郑燮题兰友:作朋友的意思。炎凉:气候的冷热,比喻人情势利。后嗣子:后代。婚媾:婚姻。3春兰末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清?郑燮盆兰末了:花开尽了。呆:待。荣枯:盛衰。盎(ng):腹大口小的盆。前两句教人珍惜时光,后两句道出世事枯荣。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凌寒:冒着严寒。

6、遥知:远远便知道。作者抒写自己坚贞的意志和品格六、学生背诵七、你怎么理解的?还会背哪些有关的诗篇?布置作业 学生背诵梅花板书设计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第6课 题画兰 鸡(节选)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兰草和诗人抒发的感情重点难点理解诗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二、学生跟读背诵画菊梅花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以兰草自比 又以山中的群芳比喻不如意的外部环境,坚贞还自抱 写出了

7、作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何事斗群芳 则反映了作者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喜爱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四:日积月累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五: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依。 分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的诗特别深刻精警,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流放南方时,他吸收“武陵夷俚”民歌的营养创作的竹枝词等,于唐代诗坛别开生面,也显示出他持立独行的个性。六、学生背诵一、

8、教学目标:1.背诵古诗2.学习诚实守信的品德。唐?徐夤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二、教学内容解析:鸡名列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上长有美丽的花纹。它守时守信,唤来朝日:一声啼叫,送走黎明。诗人通过对鸡形象的描写,赞扬了一种诚实守信的品德。诗人简介:徐夤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借咏史来反映社会现实,或以咏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拓展: 花鸭(节选) 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自我测评; 补全下列关于鸡的成语。()鸡()舞 鸡()蛋() 鹤()鸡( ) ( )若( )鸡 鸡( )

9、 蒜( )七、作业:背诵本课布置作业 梅兰竹菊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依板书设计杜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第8课五月五端午节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熟识端午节上民间的一些活动,了解一至二项简单的端午节活动的方法,如包粽子,撞蛋等,在体验性活动中,加深对这个节日的感受。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传统节日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背景分析:端午节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本

10、课是从学生常见的民俗民情着手,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内的活动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并抓住端午文化习俗,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熟识端午节上民间的一些活动,了解一至二项简单的端午节活动的方法,如包等,在体验性活动中,加深对这个节日的感受。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传统节日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瞧,(出示温瑞塘河图片)我们的母亲河温瑞塘河就象一条纽带将温州市区和瑞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母亲河上年年都会有这样一幕:(出示划龙舟比赛录象

11、)2、师:这是每年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怎样使龙舟划的又快又好呢?两边人数;指挥官;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动作要一致、整齐。3、师:还要我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团队精神,是吗?瞧,我们每一大组不就象一条龙舟吗?今天就让我们这四条龙舟在齐心协力中走进端午,感受成功!(板书:端午节)二、体验风俗,感受快乐1、端午知识热身赛。举手抢答,答对者将龙舟向前划一格。端午节在每一年的什么时间?下列哪项物品和端午节无关?A、粽子B、龙舟C、月饼D、雄黄酒根据提示说出这是端午节什么物品?提示一:由花花绿绿的毛线编成提示二:孩子们把它挂在胸前提示三:里面放着蛋根据图片说出这是端午节什么物品?说出

12、三种不同馅料的粽子。2、介绍粽子。师:刚才你们提到各种不同馅料的粽子,老师仿佛也闻到了浓浓的粽香。粽子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呢?你都见过哪种形状的呢?老师也收集了几种,瞧,我们温州比较常见的是哪种?其实包出这样形状的粽子还很有讲究呢。1)介绍包粽子的材料。2)教师示范。课件显示过程:先将粽叶折成漏斗形,然手放入主料及内馅,最后折好粽叶绑好绳子。3)学生操作。想不想试一试?就让我们进入包粽子大赛。宣布比赛规则。4)评比反馈。清点包出的粽子,谈谈你有什么感受。欣赏包出的粽子。5)总结:瞧,只要你自己动手试一试,不管结果怎样,你都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3、撞蛋活动1)师:刚才我们看了龙舟,又包了粽子,你觉得

13、我们这个传统节日怎样?(很好玩)2)师:我们小孩子还有更好玩的活动呢,你知道是什么吗?撞蛋。那我们就来个撞蛋比赛。会玩吗?好,看哪条龙舟先推出自己的最佳选手,站到台前。3)采访冠军。谈谈感受。4、其他风俗。还有哪些风俗?三、介绍来历,提升内涵1、你知道端午节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吗?生介绍是啊,这些风俗都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2、介绍来历(课件)3、听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你有什么感受?4、介绍屈原。从此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象划龙舟活动还走出国门,成为一项国际赛事。5、端午节也在韩国流传开来,他们非常注重弘扬传统文化。2005年11月24

14、日,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听了这则消息,你想说什么?师:端午节讲述着动人的故事,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6、现在大家都在努力着,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将端午节纳入我国法定休假日。如果这个建议实现,端午节你想怎么过?7、是啊,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也许今年的端午节你会注意到很多你往年没注意到的地方,会过得更有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着四、唱童谣布置作业 熟识端午节上民间的一些活动,了解一至二项简单的端午节活动的方法,如包粽子,撞蛋等,在体验性活

15、动中,加深对这个节日的感受。板书设计端午节端午节讲述着动人的故事,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第九课 中秋节第十课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知识。2、学习节日绘画题材的表现方法。3、在绘画活动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活动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远古文明的缩影,它展示着人民的传统习惯、风土民情、民族心理及宗教观念。“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人们抒发乡情的时候,人们

16、都想在节日和家人见面,人月两团圆,这亦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性格特征,但对于小孩来说很少经历过生死离别,所以我又允许学生对其他节日进行描绘,甚至想象创造一个你的节日。三、活动准备:师生准备有关节日的资料,教师为每人准备一张作业纸,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四、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教师归纳这种思乡之情我们称它为乡情,(二)、欣赏一些学生作品及夏家尔的故乡、陈逸飞的双桥。1、照作品了解一些基本的构图:中心式构图、横式构图、S形构图、大小对比式构图。2、了解画面色彩特点:抒情的蓝紫色使人回味、热烈的红黄色充满喜庆、绚丽的对比色使人精神振奋、丰富的协调色使人赏心悦目。3、学生交流如

17、何表现中秋节的画面,谈构思。教师小结:可以画家乡有代表性的景物、人物和活动。(三)、哪些传统节日你比较熟悉?学生交流。(四)、你认为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开发些什么节日?师生讨论。(五)、学生作业:交流作品,评价作品。活动过程: 一、知恩(9.2910.5国庆长假期间) 1、深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及其发展相关资料。 2、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老人有关的书籍、报刊,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书店或上网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资料,引导他们认真阅读并将典型故事记下来,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备。 3、细心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的生活起居情况,亲身体验老人的生活,真切感受他们的辛劳,完成好调查表。 我身边

18、的爷爷奶奶调查表 我调查的是 生日: 年 月 日 属相 1、最喜欢吃的东西 2、他(她)的爱好 3、最开心的一件事 4、不顺心的事 5、最想让我为他(她)做的一件事 调查人: 4、写好一篇“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习作 。说说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将自己的童年和爷爷奶奶的童年做对比,比比谁的童年更难忘。 二、感恩() 1、利用升旗仪式讲话,使队员们深入了解重阳节。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也同样

19、是关爱我们的将来。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当前社会各界都在提倡敬老爱老的新风尚。作为21世纪的我们,尊老敬老的道德意识就显得更必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去感恩吧! 2、利用晨会开展“重阳节感恩在行动”大讨论。 (1)组织学生交流假期期间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传说故事、尊老敬老感人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习作。 (3)讨论我们明天九九重阳节该如何行动,并制定一份重阳节活动方案,谈谈活动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 3、重阳节,落实“感恩行动”。 (1)为了全面掌握老人的生活状况,提高学生的尊老意识,组织学生探望敬老院老人,

20、并为他们打扫卫生,跟老人聊天、谈家常,了解对方情况,深入开展体验活动。 (2)请敬老院领导,为学生作“尊老敬老”专题讲座。 (3)学生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时进行交流,师生共享活动成果,并建议学生把感兴趣和感受深的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收集资料,分类整理。 (4)利用课余时间找合作伙伴,排练几个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节目,准备参加班级“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 (5) 学生制作“感恩卡”,开展“感恩卡”传递活动,把卡片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或邻居家的爷爷奶奶,力求把“感恩”意识及行为传播到家庭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6)散学后完成一件“感恩”行动:为爷爷奶奶献上一支歌,为

21、爷爷奶奶捶捶背、搓搓手, 为爷爷奶奶叠被子,为爷爷奶奶盛饭洗碗,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为爷爷献上一杯茶,为奶奶梳梳头等。 4、10月8日,召开“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 组织召开“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并请爷爷、奶奶及一些退休老教师来校学生表演自编自演或与他人合作的节目,展示自己的特长.布置作业 组织召开“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并请爷爷、奶奶及一些退休老教师来校学生表演自编自演或与他人合作的节目,展示自己的特长板书设计10月8日,召开“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第11课 王羲之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

22、了解王羲之生活时代,通过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的墨迹,了解其书法特点。2、知道兰亭集序的产生过程。3、了解王羲之是怎样苦练书法,终成“中国书法第一人”的。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过程(一)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

23、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二)作品: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丧乱帖快雪时晴贴十七贴(局部)初月帖(局部)王羲之学书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

24、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以前各种碑刻均用篆书或隶书,王羲之以后行书亦可刻碑。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

25、355年)三月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

26、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三)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27、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

28、感于斯文。布置作业 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板书设计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

29、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刘镇小学 二 年级 传统文化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课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