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7419515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5.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学设计(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1、把熟悉曹刿形象,理解战斗取胜的缘由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对比的手法、词语的古今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教学中重视同学熟读、背诵的训练,培育同学“以读促悟,以悟促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3、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斗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打算性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熟悉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育喜爱祖

2、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留意字音的精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预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进展清楚,文章脉络分明,同学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解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学问归纳法:中同学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肯定量的文言词语学问,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别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战斗,其中有很多以少胜多,以

3、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索,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赞扬,.同志在中国革命战斗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斗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闻名战例”。今日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同学阅读解释(1)老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状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

4、尤其擅长描写战斗及复杂大事,又擅长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进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斗故事,这次战斗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斗的缘由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战胜,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关心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

5、强大的齐国。 3、老师范读课文,留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轼(sh)公与之乘(chn) 四、同学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同学齐读后,-老师留意准时指出同学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殊留意指出同学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同学朗读全段。 2.同学结合解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纳同学自由提问的形式,同学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老师留意提示同学留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恳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肯定照实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

6、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具体审察,但肯定根据实际状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索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释为“讨伐”可以吗? (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同学争论后明确:要求同学学习筛选信息,只要找准相关句子,这两个题目很简单解答。 5.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喜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六、学习课文其次段 1.指

7、名同学朗读其次段。 2.同学结合解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同学翻译这一段。 同学翻译后,老师留意引导同学留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示同学留意本段的重点字 词,以加深印象。 需要留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长勺: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逐。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同学思索争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2)曹刿是如何关心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同学争论后明确: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头,不待齐军疲乏,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

8、阻挡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需把握有利的时机,要依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推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斗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同学记忆并背诵其次段。 七、布置作业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同学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同学结合解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同学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留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士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9、”。 4.思索: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曹刿认为取胜的缘由有哪些? 同学争论后归纳: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缘由。 5.同学记忆并背诵第三段。 三、同学再次默读全文。思索 1.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学争论后,先指名几名同学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超群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特别重视战前要有牢靠的政治预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斗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行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

10、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斗中的作用(“夫战,士气也”),他慎重初战,擅长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最终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在中国革命战斗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状况是弱国反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乏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挡了,实行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出名的战例。” 2.归纳中心思想。 同学争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需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

11、斗成功的道理。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谈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预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斗成功的缘由。 4.归纳写作特点。 同学争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斗,但战斗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预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缘由(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4 21 曹刿论战 从容说课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

12、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斗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闻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斗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把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亮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同学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同学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力量;其次应引导同学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

13、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同学思索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别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缘由。 力量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斗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

14、.品读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会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日,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设计(二)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斗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缘由。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状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

15、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依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最终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擅长描写战斗及复杂大事,又擅长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进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月挨次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特别简洁,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

16、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大事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晰、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其次次战斗。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

17、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胜利,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始终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处。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绽开的战事。 4.中国革命战斗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18、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状况是弱国反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乏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实行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制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出名的战例。 5.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市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忧,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故不行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

19、“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 2.同学齐读课文,老师依据朗读状况订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确定的意味) 夫战,士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谈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同学大声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争论沟通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

20、。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状况,伴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老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大事进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同学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同学齐读第一段。 2.同学争论沟通本段中的难词难句,老师适时点拨,解答同学疑问。 3.选一同学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老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

21、供应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怀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预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爱护,这两点都被

22、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最终熟悉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打算战斗胜败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气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同学依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弱胜强的闻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23、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其次、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支配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学问。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其次段。 (1)选一同学翻译其次段,其余同学评点。 老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关心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头,不待齐军疲乏,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挡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需把握有利时机,要依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推断。 老师板书: (3)同学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

24、点。 老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缘由,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原因,“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原因,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老师板书: (3)同学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支配、人物塑造两方面的熟悉。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同学自由发言。成果展现: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忱;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

25、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斗的盼望寄予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看法;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衬托 奇妙地运用比照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亮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

26、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具体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斗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支配,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同学争论、沟通。 明确: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27、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需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非常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亲密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略 2.伐:攻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

28、计 篇5 教学设想 采纳诵读法,培育同学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力量。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同学的诵读力量是特别重要的,既可以培育同学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同学在诵读中体会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支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老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同学在听读时,留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同学朗读课文。 同学朗读,老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 4.解决

29、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留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解释,同学相互争论沟通,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老师引导同学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留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加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家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肯定照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0、: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具体审察,但肯定根据 实际状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预备下令击鼓攻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士气;其次次击鼓,士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同学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依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同学思索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大事进展的线索(迎战备战

31、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绽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其次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缘由。 留意,在同学概括时,可以引导同学留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同学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索: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推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

32、基本经过,阐明白必需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斗成功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同学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争论本文写作的详略支配 1.同学争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支配的? 同学争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详细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同学争论:为什么要这样支配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争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纳问题组合的方法争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同学快速默读第一部分,思索: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

33、.曹刿认为赢得战斗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同学快速默读其次部分,思索: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关心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快速默读第三部分,思索: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依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学争论后归纳。 四、争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同学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依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留意引导同学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留意确定 同学答案中的合

34、理点,逐步引导同学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6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5、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士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预备应战。曹刿恳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加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肯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肯定靠着一片至诚,告知神。”

36、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擅长明察详审,肯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攻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预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缘由。曹刿回答说:“作战是*士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其次次击鼓士气低

37、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毁灭了。他们的士气消逝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简单估量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观察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余映潮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午很孰,课文教学进入其次课时,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争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略写齐。)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曹刿活动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发生恳求入见

38、爱国热忱(有德) 何以请从进展论何以战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从战指挥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结局论何以胜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激烈的争论,同学们熟悉趋于统一,老师归纳同学的争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看法 庄公作战用刿公与之乘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一问一答为真知而求教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 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仔细,而课文内容的分析

39、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却相当细腻,老师不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仔细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同学阅读能大有关心。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许多课堂教学只济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理解的层次。如教狠,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同学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擅长从多角度、多侧面,擅长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学问的

40、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练相当精练精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老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其次则板书则由于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是“结构助词”还是“复指代词”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文观止和古文鉴赏辞典等许多材料中都把句子中的“之”字理解为结构助词,意思是“的”,笔者认为不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许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它的前面是动词时,经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战国

41、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柳宗元捕蛇乾说);它后面涉及的对象表处所时,经常译作“到”“往”“去”等,如“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它做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词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时,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它的后面是名词时,常理解为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但有一种状况必需留意,就是当“之”字后面是“属、徒、伦、族”等这些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需做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再理解为一般的结构助词。

42、像下面这些例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贾谊过秦论) 3、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班固汉书酷吏列传) 4、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眠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司马光资治通鉴) 5、齐明、周最、陈轸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6、郯子(苌虹、师襄等)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7、吾不能不为匈奴冒顿、突厥颉利之徒悲也。(梁启超正统论) 8、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司马浅史记孔子世家) 9、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陈寿三国志) 10、吴起、孙膑、

43、带佗赵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 11、至于王、谢之族,希、瘐之伦,纵不尽其奇妙,咸亦挹其风味。(孙过庭书谱序) 12、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刘向说苑) 1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韩愈师说 以上例句中的“之”,由于后面跟着“属、徒、伦、类”等词,所以都要译为“这些”或“那些”。再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的“之”,后面的“属”是“类”的意思,前面的“忠”是指代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些尽心尽意、尽力为人民的事情,因此,“之”应当是复指代词,代指庄公提到的事情,故本句话也就可以译为“(您提到的这

44、些)都是为百姓尽心做事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了”。 通讯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高中部杜传强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7 曹刿论战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同学熟读课文,对比课文解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同志在中国革命战斗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日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黑体的字注音: 曹刿() 2.比较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同学读课文解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

45、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把握战机。 2.引导同学对比解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实行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帮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头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缘由。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同学争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大事进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

46、几部分?同学争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绽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唯恐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

47、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今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害”。 (3)曹刿的身分怎样?争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一般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应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8、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怀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详细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斗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预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预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预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争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预备,

49、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其次个预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预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留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由于民心向背是打算战斗胜败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气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预备,而且留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预备,显

50、示了曹刿喜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完成“朗读背诵”题一、2和“辨析比较”题四。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抽背课文第1段;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背诵第1段 二、研读其次部分(第2段) 1.这次战斗是由谁指挥的?依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帮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n) 四、同学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1.字音精确。2.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其次、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51、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索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同学对文章的理解状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准备,预备。战: 作战,迎战。请见:恳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

52、抵御齐师之事。间(jin):参加。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 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肯定把它分给别人;必:肯定;以:把。 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

53、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没有;徧:同遍。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肯定用诚恳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以:用; 信:诚恳,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 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肯定依照实情处理;以:按,依 照;情状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以:凭借;以后省略 之。战则请从:假如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 从,跟随。 3.内容

54、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斗成功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斗成功。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肯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确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 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

55、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留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其次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索:其次、三段各写什么?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其次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牢固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其次段 1.全班同学齐读其次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索回答其次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之,代曹刿。于:在。将:欲,准备。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攻击。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攻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确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其次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其次段写长勺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