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与其防控措施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7411973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与其防控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与其防控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与其防控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与其防控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与其防控措施(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3月我国疫情概述n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各省市均有报导,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n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3344例,死亡17例。n2008年,全国共报告489073例,较07年上升4.9倍,重症1165例,死亡126例。n2009年,全国报告病例1153813 例,较08年上升1.4倍,死亡354 人,重症13801例。n2010 年截至3 月14 日,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6397 例,其中重症病例156例,报告死亡病例10 例。我省疫情概况n2005年全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现19例,2006年334例,200

2、7年1450例,2008年10020例死亡1例,2009年22139例,死亡4例。n2010年截至3月1日,报告4729例,较09年同期上升约10倍。n我市去年来报告病例占全省报告手足口病的39%左右。我市流行现状n我市自2005年开始监测手足口病以来,其报告发病增长迅猛。05年3例,06年196例,07年已达1084例,08年3937例,09年8803例,见图我市手足口病形势严峻n2009年成都市共报告手足口病8803例,其中重症病例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79.05/10万,较去年(36.28/10万)增加117.9,发病率居我市报告法定传染病第一位。发病数占全省的39.5,较去年所占比

3、例(32.0)有所上升。n2010年截至3月14日,我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428例,较去年同期增加15.6倍。报告重症病例1例,聚集性病例14起。今年手足口病发病形势严峻n2010年1月我市报告手足口病1347例,2月报告458例,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314例和412。3月114日,日均报告发病42例,较2月(日均18例)有增长,与1月(日均43例)基本持平。婴幼儿为主n2010年1月1日3月14日,我市手足口病发病最小的为1天,最大的为25岁,5岁以下仍为我市手足口病高发年龄段,3岁组为最高峰。托幼儿童发病多n今年,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所占比例分别为:52.9,44.3。2009年全年幼托儿

4、童和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分别为45.8和51.4。n今年幼托多于散居主要因为刚开年,受春节放假影响。估计全年会以有托儿童为主。托幼机构是易暴发场所n2010年1月1日3月14日,我市共计监测到536个托幼机构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共1075例),其分布以六城区(含高新区)为主占发病托幼机构总数的55.2,二圈层(包括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托幼机构占总数的29.1,三圈层占15.7。n我市预警的14起聚集性病例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其中城区5起,二圈层4起,三圈层5起。城区为主n2010年1月1日3月14日,我市20个区(市)县均有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依次为:金牛区、武

5、侯区、双流县、成华区、青羊区,发病增长数排前五位的也是该五个区县,增长数分别为292例、260例、253例、164例和162例。诊断医院构成n2010年1月1日3月14日,我市网络报告手足口病例中,由省级医院诊断报告的占 33.7,市级的占24.0,县级的占38.1,乡级的占4.2。2009年同期,省、市、县、乡级医院诊断报告的分别占37.7、23.5、34.7和4.1。n诊断报告病例仍以省、市、县级医疗机构为主,县级医院诊断报告的比例略有上升,乡级医疗机构诊断报告的比例偏低。病原体监测情况n我市自2009年4月起20个区县分组(每组均含城区、城郊和远郊)采样检测手足口病。截至目前,共对109

6、例患者采取145份样品进行检测,检测阳性病例53例,其中EV71有27例,CAV16有16例,其他肠道病毒10例。n09年全年都监测到EV71,自11月开始监测到CAV16。病原体监测情况n2009年410月以EV71为主,其他肠道病毒混合存在。2009年11月至今以CAV16为主,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散在存在。手足口病n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n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

7、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病原学n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CVB)的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等。n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病毒特性n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

8、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流行病学 n1传染源。n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流行病学n2传播途径n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流行病学n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

9、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流行病学n4流行特征n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临床表现 n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n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

10、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手n斑、丘诊,或疱疹。不易溃破,很快结痂。手足n斑、丘诊,或疱疹。不易溃破,很快结痂。口n口部疱疹可迅速溃破,并融合成片。口治疗原则n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定义n(一)临床诊断病例。n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n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n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

11、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n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n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定义n(二)实验室确诊病例n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n1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n2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测到CVA16 或EV71特异性核酸,或从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

12、、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的特异性核酸。n3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1 256,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病例定义n(三)聚集性病例n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个案报告n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

13、病例进行报告。n如为重症病例,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n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聚集性病例报告n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n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预防控制 n(一)现场调查处

14、置。n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预防控制n1流行病学调查。n(1)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以分析流行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附件2)。预防控制n(2)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结果录入统一数据库,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控制n(3)

15、专题调查: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可开展专题调查,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内容,应根据调查目的专门设计。n(4)医疗机构要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n2传染源的管理。n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n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预防

16、控制n3.健康教育。n应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n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n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n(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n(2)婴幼儿的

17、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n(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n(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n(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n(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2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n(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n(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

18、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n(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n(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n(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n(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n(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n(1)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n(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n(3)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n(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n(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