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391310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66.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考 纲纲 点点 击击(1)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考 情情 播播 报报 1、总览知识体系总览知识体系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历程:古代历程:古代近代近代现代现代见证:见证:汉字汉字史书典籍史书典籍独特性独特性区域性区域性民族性民族性关系关系意义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内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原因原因原因原因意义意义考点整合考点整合一、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

2、献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各具特色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异彩纷呈,纷呈,都为中华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大自的民族特性。有各大自的民族特性。它们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化民族的骄傲是中化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

3、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易错知识归档易错知识归档1、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民族之间文化有共性民族之间文化有共性2、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那、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3、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就

4、是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的简单相加。非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非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文化。典例典例1: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格萨尔王传尔王传、蒙古族的、蒙古族的江格尔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5、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文化具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B C D典例典例2: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得以传承,党

6、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上述材料说明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认同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B C D考点整合考点整合一、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各具特色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异彩纷呈,纷呈,都为中华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

7、的贡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大自的民族特性。有各大自的民族特性。它们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化民族的骄傲是中化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中华文

8、化民族性的意义、中华文化民族性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题题1:2010年年11月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报项目中医针炙中医针炙和和京剧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将其列入人类非

9、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成功入选表作名录。项目的成功入选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完全融合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完全融合A B C D题题2: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共识

10、达成共识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台湾与大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感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要见证 A B C D考点整合考点整合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它的包容性。2、内涵:即、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1、所谓。所谓“求同存求同存异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所谓“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的积极成分。3、意义:、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典例:典例: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

12、帜。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辨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

13、的优秀辨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直击生活直击生活1、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文化。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得中华民族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

14、文化。富多彩的中华文化。2、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华民族始终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借、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华民族始终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如:佛教;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欺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如:佛教;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仍然提出凌压迫仍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等。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包容性”的特点,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的特点,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走向辉煌。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

15、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走向辉煌。内引外联内引外联1、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的影响是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2、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3、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

16、民几千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力量之源。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0年年6月月20日上午,以日上午,以“聚焦民主,惠泽两岸聚焦民主,惠泽两岸”为主要议题的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厦门海峡会议中心海为主要议题的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厦门海峡会议中心海峡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峡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

17、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论坛大会并致辞。他指出出席论坛大会并致辞。他指出“当前,扩大和深化两岸当前,扩大和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两岸同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胞共同的责任,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1)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0分分)(2)这种关系对我们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这种关系对我们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10分分)答案:答案:(1)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明显台湾区域特征

18、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有明显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产物。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成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骄傲。(2)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们应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力。因此我们应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