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设施现状现状及改进设计设计说明

上传人:lx****y 文档编号:17388201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校园安全设施现状现状及改进设计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校园安全设施现状现状及改进设计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校园安全设施现状现状及改进设计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校园安全设施现状现状及改进设计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安全设施现状现状及改进设计设计说明(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毕业设计说明书校园安全设施现状现状及改进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2、;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已渐渐显露出弊端,其中校园安全问题就表现得略微严重。校园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对校园安全问题本文着重对校园内安全设施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改进。设计主要从安全设施入手:包括校园空间布局,校园功能分区,各分区内部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自动报警设施、防雷设施、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栏杆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辅助安全设施(安全相关管理、

3、制度文件),环境因素等。着重分析各系统的安全设施配置的合理性及完备性,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设计及改进依据要符合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等标准的要求.关键词: 校园安全问题 ;校园安全设施 ;消防设施;防雷设施38 / 44AbstractWit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rapid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security issues have gradually reveal the drawbacks, including ca

4、mpus safety issues on the performance slightly worse。 Campus security is most people s life , health, and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campus safety issues on campus safety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Starting from the design of the main safety features

5、 include: space layout campus , campus function zoning , the district internal security facilities (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 automatic alarm facilities , mine facilities, ventilation , safety signs , safety railings , etc。 ) , as well as a matching auxiliary safety ( safety-related management sys

6、tem documentation ) ,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systems security configuration of the facility and completeness of rationality , to determine areas for improvement , and targeted to improve th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according to comply with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desig

7、n ” GB500162006, ” Architectural Design Extinguisher specifications GB501402005 and other standards。Key words : campus safety issues,;Campus safety ,;Fire facilities ;Mine facilities 目录 摘要IAbstractII前言1第1章 概况21。1 研究背景21。2 安全问题的来源21.3 校园安全问题的种类31.4 设计任务及目的41.5 设计研究的内容及方案51。5.1设计要求51。5.2设计依据51。5。3设计原则

8、51.5。4技路术线51。6 校园基本概况51.7 规划布局及空间分区6第2章 分析单元的划分和分析方法的选取72。1 分析单元的划分72。2 分析方法的选择72。3 本章小结9第3章 校园安全设施113。1 空间布局113。2 校园功能分区113。3 消防设施113.3。1平面防火设计113.3.2防火分隔设施133.3.3灭火器的配置133。3.4消防给水系统143.3。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53。3.6安全疏散183.4 防雷设施193.4.1雷击的危害193。4.2建筑物的防雷分类203。5 安全标志243。5.1文字设计243。5。2图形符号253。5。3 安全色263.5。4 安全标

9、志的几何形状273.5.5 对比色273.6 防护栏杆283。6.1防护栏分类283.6.2防护栏杆的基本要求283。7 校园交通安全标志283.7。1交通凸面镜283.7。2减速带28第4章 校园安全设施改进设计304。1 校园空间布局304。2 消防设施304。3 安全标志304.4 防护栏杆304。5 交通安全设施314。5.1减速带314。5.2凸面镜31结论32致谢33参考文献34前言在校园里面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校园安全问题已成限度,已

10、成为校园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校园的安全力度减少不安全因素;对此应从校园内安全设施现状以及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校园安全设施包括校园空间布局,校园功能分区,各分区内部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自动报警设施、防雷设施、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栏杆等)。分析各系统的安全设施配置的合理性及完备性,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从而减少校园内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学生的伤害。第1章 概况1.1 研究背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在过去的几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脆弱的校园安全环境成为了挥之不去的阴霾。当前,我国校园安全管理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

11、之中,校园安全预防意识薄弱、处理机制混乱,而校园安全事故往往带有偶发性,一旦中校园突发安全事故,那么通常会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内外都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和实践。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对于学校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因此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范和处理机制。在总结和学习已有校园安全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如何因地制宜地建立完整稳定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是应对校园安全事故的重中之重.在认识到校园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育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之后,近几年,国家对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我国校园安全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根本性的隐患依然存在,现在我国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管理落

12、后、投入不足三大问题。认识上,把“两防(防火、防爆)看成是校园安全建设的全部,忽视了校园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这种认识的偏差,使得许多学校安排在校园安全管理上的人员都是一些“富余人员”,对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也仅仅停留在检查消防设施、检查宿舍有无违禁物品的层面上。校方对安全建设的投入,也只有“硬件”上的设备投入,而“软件”上的配套建设则很少关注,造成管理制度滞后、方法和手段落伍。从上所述目前我国依然存在校园安全环境建设缺失、校园安全管理协调机制的不健全、校园安全教育的空白等等问题,仍旧是悬在我国教育事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借鉴国内外的有效经验,建立和健全校园安全管理体制以及

13、安全设施现状的改进,对于有效应对突发校园安全事故,改善人才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2 安全问题的来源 1)学校设施建设不到位,未充分考虑到安全隐患。如学校建筑没有按标准建造,工程质量不过关,靠自然灾害能力弱;有些教学楼和寝室楼设计的不够合理,入口过于狭小,若发生意外,极易发生拥堵和踩踏事件;楼与楼过于紧密,就算地震侥幸逃出,也难免被埋命运。 2)漠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课。学生缺乏基本的消防常识、交通安全意识和危急情况下的自救知识等现象,在一些学生身上仍然存在.在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中,半数是学生嬉水溺水导致身亡,还有部分是违

14、反交通规则,丧命车轮之下。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将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在宿舍内违规使用“热得快”引燃衣物,且不说学校有没有禁用“超大功率电器”的规定,单就学生自身而言,缺乏安全用电常识,对使用“热得快”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这实际上是学生安全意识和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遗憾的是,这些曾经“遨游题海的大学生们,常常能把物理考满分,却往往不谙用电常识。如果,这些男生当初具备安全意识,懂得用电常识,掌握本领的话,我想也许不会发生今天的悲剧。而这些意识,这些本领,本应该从他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就已经具备.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在安全和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才会时常让学生付出生命的代价。3)学校有关方面未能引起足够

15、的重视。现在有些学校领导只重视抓教学质量,忽视安全工作,往往是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想到补救.虽然许多学校都制定了校园安全规则,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多数是一纸空文。比如,某些学校保安虽设了很多,但校外人士可以任意时间随便进出校门,甚至可以出入神圣的课堂。 4)部分学生道德素质偏低。其实很多偷窃事件并非外人所为,而是本校学生的顺手牵羊,这又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漏洞,除了“智”以外,忽视了学生做人的最基本的素养,这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式教育最需改进的地方。5)法律方面的不完善。这也是事后责任纠纷的根源所在,根据民法第160条规定:“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经济赔偿。也就是

16、说,判断单位有无责任,就看单位有无过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单位有过错,就负责,无过错,就不负责. 当然,如果学校和家长都无过错,还可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简言之,也就是学校出于同情和人道主义,给予家长适当经济补偿.“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的责任是“安全教育是否到位、管理是否适当、措施是否落实”.发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后,判断学校有无过错,主要就是从以上三个是否来看,学校是承担全部还是部分、直接还是间接、有意还是无意中的责任,这个问题的焦点是:哪些情况应赔偿、哪些情况不赔偿。目前,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比较难以判定。1。3 校园安全问题的种类1)不当活动事故。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

17、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2)挤压、践踏事故。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园内深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校园设施老化。3)交通事故。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强行超道、高速骑车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乘座货车或超载车辆而造成车翻人伤亡的事故.4)体育活动事故。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5)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安全意识差,操作不熟练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伤害.6)校园暴力事故

18、.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7)消防事故.学生取暖、用电、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一是侥幸心理严重,导致老化的供电线路和设施仍在凑合着使用、消防器材不足、楼房过道设计不符合消防规定等等。二是消防知识缺乏,大多数师生不会使用灭火器,消防课极少上,发生火情更不知如何处理。三是管理措施松懈,如学生随便使用电器,煤气,蜡烛等易燃易爆物品。1。4 设计任务及目的1。4.1设计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已渐渐显露出弊端,其中校园安全问题就表

19、现得略微严重。校园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在校园里面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设计以化工学院为例进行高校校园安全设施现状分析与改进,主要对安全设施(校园空间布局,校园功能分区,各分区内部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自动报警设施、防雷设施、通风设施、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栏杆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辅助安全设施(安全相关管理、制度文件),环境因素等进行现状分析和改进。本次设计的目的是对校园安全设施进行现状

20、分析,根据定性分析的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规范GB500162006进行改进设计,并对改进后的设计进行可行性及经济适用性的分析。1。4.2设计的任务本次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着重分析各系统的安全设施配置的合理性及完备性,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设计及改进依据要符合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等标准的要求。1。5 设计研究的内容及方案1。5.1设计要求本设计着重分析各系统的安全设施配置的合理性及完备性,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设计及改进依据要符

21、合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等标准的要求1。5。2设计依据设计主要从安全设施入手:包括校园空间布局,校园功能分区,各分区内部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自动报警设施、防雷设施、通风设施、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栏杆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辅助安全设施(安全相关管理、制度文件),环境因素1.5.3设计原则 1)在对校园安全设施现状充分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 2)改进设计必要依照相关标准 3)改进后的设计要分析经济适应性及其可行性。1.5。4技路术线1)项目概况分析: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围绕选定的设计题目开展文献、信息的检索、阅读和分析,以及国内

22、外研究的对比. 2)校园安全设施基础设施现状分析: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安全人机工程的原理,对选定的设计题目的原有“人-物-环”三要素进行分析。3)校园安全设施基础设施安全性评价:应用系统安全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对校园安全设施基础设施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系统中的不利因素,查找不足,以便为自己新的设计或发明找到切入点.4)改进措施(设计):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进行合理设计,完善人机系统的功能,.5)改进设计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分析:针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经济合理性判断,是否可以应用到实际情况,并作出总结。6)结论: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针对性的改进方

23、案,并展望应用前景。1.6 校园基本概况吉林化工学院建校于1958年,地处吉林市龙潭区承德街45号,位于江北的化工区,交通较为便利,除了大门口以外,其余地方设置了铁栅栏,校园所在地势较高,环境优美.1.7 规划布局及空间分区规划根据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进行用地布局和安排,以教学科研区为核心,将校园分成八大功能区:教学科研区、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休闲娱乐区、教工生活区、产业发展区和教育附属设施区。 如图11图1-1 校园平面图1)教学科研区(13教学楼,化工实验楼,逸夫实验楼,环工实验楼)。作为公共课程的教学平台,实验、实习的教研基地,将教室、实验室集中布置,以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资源共

24、享,提高使用效率. 2)图书馆。位于校园中心位置,是重要的人文建筑,重点搞好立面设计,强调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适应未来图书馆功能的发展变化。 3)学生生活区(115学生公寓、食堂、浴池、超市等服务用房)。以便于生活、便于交流、便于管理、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学生需要为目标,按后勤社会化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行. 4)教师生活区(宿舍楼、服务娱乐中心等)。建设生态化、高品位、康居型的教工生活园区,逐步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5)体育运动区(体育场、篮球场、排球场).便于学生上体育课以及日常的体育锻炼。分区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减少校园内不安全因素.第2章 分析单元的划分和

25、分析方法的选取2.1 分析单元的划分在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有限的、范围确定的单元,这些单元就称为评价单元.2。1.1划分评价单元的基本原则(1)各评价单元的生产过程相对独立。(2)各评价单元在空间上相对独立。(3)各评价单元的范围相对固定。(4)各评价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本设计主要从安全设施入手,着重分析各系统的安全设施配置的合理性及完备性,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设计及改进依据要符合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等标准的要求。为此按照单元格划分的基本原则把校园内

26、安全设施划分为;校园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消防设施系统,自动报警系统,防雷设施,安全标志,以及安全防护栏几个方面.2。2 分析方法的选择本设计主要对校园安全设施现状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属于安全现状评价范畴,主要是判断和评价现有系统在安全管理上符合性和安全设(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从而做出评价结论并提出安全补充措施。针对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2.2。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27、揭示内在规律。定性分析的方法有安全检查方法,安全检查表法(SCL),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法(HAZOP),故障假设分析法以及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FMEA)。本设计主要是对校园内的安全设施现状分析并加以改进所以选取安全检查表法进行定性分析.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最通用的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可适用于各类系统的设计、验收、运行、管理阶段以及事故调查过程,应用十分广泛.1)安全检查表法的优点(1)安全检查表能够事先编制,可以做到系统化、科学化,不漏掉任何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为事故树的绘制和分析做好准备。(2)可以根据现有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检查执行情况,容易得出正

28、确的评估.(3)通过事故树分析和编制安全检查表,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充分认识各种影响事故发生的因素的危险程度(或重要程度)。(4)安全检查表,按照原因实践的重要顺序排列,有问有答,通俗易懂,能使人们清楚地知道哪些原因事件最重要,哪些次要,促进职工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5)安全检查表可以与安全生产责任制相结合,按不同的检查对象使用不同的安全检查表,易于分清责任,还可以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检验.(6)安全检查表是定性分析的结果,是建立在原有的安全检查基础和安全系统工程之上的,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安全预测

29、和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2)安全检查表编制原则和依据格式(1)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应注重于安全检查之用。 (2)地区分公司下属的车间、站、队、库、装置等基层单位都应编制安全检查表。 (3)安全检查表应系统、完整,应包括影响生产安全的各类因素。 (4)安全检查的内容应明确,检查依据应准确。 (5)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岗位安全生产规程及工艺技术文件等。 (6)安全检查表应根据生产工艺改造、设备更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的制修订而及时修改和完善。(7)生产现场安全检查表编制所依据的相关法规、标准可参考附录

30、A。3)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1)由基层单位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工程技术人员、各类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组成的安全检查表编制小组。 (2)搜集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文件等。(3)分析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列出影响系统的危险因素.(4)找出或制定相应的安全要求及应达到的安全指标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编制成安全检查表。(5)安全检查表编制完成后,应由基层单位主管人员审查,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使用。 (6)安全检查表应根据生产工艺改造、设备更新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2。2.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 指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

31、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2。3 本章小结2。3。1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和意义以整个系统作为评价对象实施评价时,一般按一定原则将评价对象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分别进行评价,再综合为整个系统的评价.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评价工作的进行,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评价单元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简化评价工作,减少评价工作量,避免遗漏,而且由于能够得出各评价单元危险性(危害性)的比较概念,因此可以避免以最危险单元的危险性(危害性)来表征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夸大整个系

32、统产生危险(危害)的可能,从而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降低了采取对策措施所需的安全投入。2.3.1定性定量分析的意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借分析者的直觉和经验,以及凭借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相比而言,前一种方法更加科学,但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

33、,而后一种方法虽然较为粗糙,但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分析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时比较适用,更适合于一般的投资者与经济工作者.但是必须指出,两种分析方法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虽然有高有低,但并不能就此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截然划分开来。事实上,现代定性分析方法同样要采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而定量分析则必须建立在定性预测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第3章 校园安全设施安全设施现状分析主要从园空间布局,校园功能分区,各分区内部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自动报警设施、防雷设施、通风设施、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栏杆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辅助安全设施(安全相关管

34、理、制度文件),环境因素等入手。3.1 空间布局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受到空间品质高低、活力大小的影响,这一现象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校园空间结构的研究将有利于人们对校园空间环境的认识,有助于营造校园特有文化氛围,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对改建、扩建、新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校园空间可以分为以建筑物和绿化植被为主的“实”的要素和由建筑物跟绿化植物围合组成的“虚”的要素两部分。建筑物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食堂等,是校园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身心发展、能力提高不可缺少的场所。大学校园的绿化空间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大学的风格和

35、品位,反映校园的风貌特色,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2 校园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3。3 消防设施校园内的消防设施主要分为校园平面防火设计,灭火器的配置,消防栓系统,

3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3。3.1平面防火设计当建筑物中某一房间发生火灾,火焰及烟气流会从门、窗、洞口,或者从楼板、墙壁的燃损部位及楼梯间等竖井,以对流、辐射或传导的方式向其他空间蔓延扩大,最终可能将整座建筑物卷入火灾.因此,设想在一定时间内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建筑空间范围内,是十分重要的。防火分区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提出的。1)耐火等级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度,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防火技术措施中的最基本措施之一.2)耐火等级划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2.0。1条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2.0.1的规定.说明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

37、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3)防火间距防火间距是指相邻两栋建筑物之间,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疏散和降低火灾时热辐射的必要间距。也就是指一幢建筑物起火,其相邻建筑物在热辐射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也不会起火的最小安全距离。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GB50016-2006 )5。2.1的规定,与其它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第3章和第4章的有关规定执行。4)防火分区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火灾没有固定的蔓延方向和标准模式.防火分区是根据

38、火场特点,采用响应的防火措施,人为地阻止火灾向其他部位蔓延扩大,将火灾控制在一定的局部空间内,即基本的防火单元。其目的是控制火灾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进行建筑物的防火分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防火分区的规定面积,若建筑物超过规定的防火分区面积,就必须做防火分区处理.防火分隔位置应结合建筑物的平面位置、使用功能、人流物流、空间形状等妥善进行分隔布置。(1)竖直防火分区竖向防火分区是指用耐火性能较好的楼板及窗间墙(含窗下墙),在建筑物的垂直方向对每个楼层进行的防火分隔。(2)水平防火分区水平防火分区是指用防火墙或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将各楼层在水平方向分隔出的防火区域。它可以阻止火灾在

39、楼层的水平方向蔓延.防火分区应用防火墙分隔。如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加冷却水幕或闭式喷水系统,或采用防火分隔水幕分隔。校园内的建筑物的层数不超过六层且建筑物的高度小于22米,校园内大于防火分区的面积的进行具体的分区划分。各建筑物按层数进行竖向防火分区划分.水平上按各个建筑物之间划分.(3)消防控制室位置及功能教学楼消防控制室设在首层,设直接对外出入口。控制室将及时获得火灾的息,并发出各类信号和指令进行消防操作与监控。3。3.2防火分隔设施要对建筑物进行防火阻隔,就要通过分隔物耐火构件来实现。分隔物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耐火性。所谓防火分隔物,是指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灾蔓延,把整个建筑物内部空间划

40、分成若干个较小的防火空间的物体.防火分隔物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固定的,另一类是可移动的或活动的。固定的防火分隔物如建筑物中的墙体、楼板等,非固定的如防火门、防火卷帘门、防火窗、防火阀、防火水幕等. 1)防火墙防火墙是由不燃烧材料构成的,如粘土砖墙、混凝土砌块、复合材料轻型隔墙、钢筋混凝土墙等,其耐火极限不低于3。0h,且直接设置在建筑基础或相同耐火极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上,上至屋面以上的不燃烧体.该不燃烧体不得开设有其他门窗或连通孔洞(用活动防火阻隔物处理除外)。 2)防火门防火门是具有一定耐火能力,能形成防火分区,阻止火势蔓延和烟气扩散,又具有交通、通风、采光功能的围护设施。其作用是阻止火势蔓

41、延和烟气扩散,为人员安全疏散、扑救火灾提供条件。3。3.3灭火器的配置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它轻便灵活、可移动、稍经训练即可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是消防实践过程中较理想的第一线灭火工具。灭火器的合理设计对防止火灾发生和控制好火灾有重大的作用.1)确定灭火器配置场所火灾种类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GB50140-2005 3。1进行划分其标准和种类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应根据该场所内的物质及其燃烧特性进行分类。2)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3.2。2的规定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人员密集程度,用电用火情况,可

42、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请危险级三级.3)灭火器的选择(1)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4.1.1 规定的目的是要求设计单位和使用部门能按照六个因素来选配适用类型、规格、型式的灭火器(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4。1.2 本条之所以推荐在同一场所选配类型相同和操作方法也相同的灭火器,一是为培训灭火器使用人员提供方便;二是在灭火实战中灭火人员可方便地用同一种方法连续使用多具灭火器灭火;三是便于灭火器的维修和保养.(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4。1.3 本条是为防止在同一场所内选配的各类灭火器的灭火剂之间发生不利于灭火的相互反应而制订的.选择灭火器时应

43、保证不同类型灭火器内充装的灭火剂,如干粉和泡沫,干粉和干粉,泡沫和泡沫之间能够联用,不论是同时使用还是依次(先后)使用,都应防止因灭火剂选择不当而引起干粉与泡沫、干粉与干粉、泡沫与泡沫之间的不利于灭火的相互作用,以避免因发生泡沫消失等不利因素而导致灭火效力明显降低。4)灭火器的保护距离灭火器的保护距离是指配置场所每一着火点到最近灭火器配置点的行走距离。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与火灾的种类和危险等级以及灭火器的类型有关而与该点的灭火器的配置的数量和规格无关。5)建筑灭火器的计算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7。2和7。3进行计算.6)灭火器的设置方式、类型、规格与数量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6.1和6

44、。2进性配置 一般规定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具。当住宅楼每层的公共部位建筑面积超过100m2时,应配置1具1A的手提式灭火器;每增加100m2时,增配1具1A的手提式灭火器。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1的规定。表31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危险等级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轻危险级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 3A 2A 1A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 (m2/A) 50 75 1003。3.4消防给水系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用途及其重要性、

45、火灾特性和火灾危险性等综合因素进行。除符合本规范第8。3.4条规定外,下列建筑应设置DN65的室内消火栓: 超过5层或体积大于10000m3的办公楼、教学楼、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等其它民用建筑;室内消防用水量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建筑物内同时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或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时,其室内消防用水量应按需要同时开启的上述系统用水量之和计算;当上述多种消防系统需要同时开启时,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可减少50,但不得小于10L/s;2)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应根据水枪充实水柱长度和同时使用水枪数量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表3-2的规定;表3-2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建

46、筑物名称高度h(m)、层数、体积v (m3)或座位数n(个)消火栓用水量(L/s)同时使用水枪数量(支)每根竖管最小流量(L/s)办公楼、教学楼等其它民用建筑层数5层或V1000015310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室内消防竖管直径不应小于DN100; 消防水泵接合器应设置在室外便于消防车使用的地点,与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取水口的距离宜为15。040.0m。消防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每个消防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宜按1015L/s计算; 高层厂房(仓库)、设置室内消火栓且层数超过4层的厂房(仓库)、设置室内消火栓且层数超过5层的公共建筑,其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应设

47、置消防水泵接合器.设有室内消火栓的建筑,如为平屋顶时,宜在平屋顶上设置试验和检查用的消火栓.建筑的室内消火栓、阀门等设置地点应设置永久性固定标识。教学楼室内水消防系统用水室内水消防系统用水接自校园内消防水3.3.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在火灾初期,将燃烧产生的烟雾、热量和光辐射等物理量,通过感温、感烟和感光等火灾探测器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部位,记录火灾发生的时间.1)火灾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目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智能型、全总线型以及综合型等,这些系统不分区域报警系统或集中报警系统,可达到对整个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

48、行监视。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工程当中传统型的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仍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31所示。图3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原理图2)报警装置的选用火灾报警控制器选用JBQGGST500型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该型火灾报警控制器是一种最大容量可扩展到二个242编码点回路的控制器,其主要特点如下:(1)采用大屏幕汉字液晶显示器,各种报警状态信息均可以直观的以汉字方式显示在屏幕上,便于用户操作使用.(2)控制器设计高度智能化,与智能探测器一起可组成分布智能式火灾报警系统,极大降低误报,提高系统可靠性.(3)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可按多机分体、分总线回

49、路设计,也可以单机共总线回路设计,同时控制器设计了具有短线、断线检测及设备故障报警功能的多线制输出控制点,专门用于控制风机、水泵等重要设备,可以满足各种设计要求。(4)控制器可完成自动及手动控制外接消防被控设备,其中手动控制方式具备直接手动操作键控制输出及编码组合键手动控制输出二种方式,系统内的任一地址编码点既可由各种编码探测器占用,也可由各类编码模块占用,设计灵活方便。考虑到控制器自身电源系统容量较低,当控制器皆有被控设备时。需另外设置DC24V电源系统。(5)控制器具有极强的现场编制能力,各回路设备间的交叉联动、各种汉字信息注释、总线控制设备与多线制控制设备之间的相互联动等均可以现场编程设

50、定。(6)控制器可外接火灾报警显示盘及彩色CRT显示系统设备,满足各种系统配置要求。(7)控制器具有强大的面板控制及操作能力,可以观察探测器动态工作曲线,各种功能设置全面、简单、方便.3)控制器的多线制控制功能:(1)控制器最多可提供12路多线制控制输出,可用于对消防控制系统中的重要设备:消防泵,排烟机,送风机等设备实施可靠控制。多线制控制输出具有手动控制输出和自动控制输出。在手动状态下,可利用多线制区内的启停键完成对现场设备的手动控制;若实施自动控制,需将12路多线控制点与火灾报警控制器内部某一总线制回路连接,占用该控制回路的12个地址编码点,完成联动编程后,在火灾报警控制器处于自动状态下,

51、可按联动逻辑要求进行自动联动控制。(2)每一个多线制控制点有两个外接端子:C+,C-;(3)为了保证由多线制控制点到被控设备间的连线可受到短线,断线的检查并在出现故障时发出及时报警音响,每一路多线控制输出,均不可直接与被控身边相连接,必须经过GST-LD-8302C模块转换方可连接被控设备.多线制控制点输出端子C+,C-与GSTLD-8302C模块的同门输入端子相对应,可直接连接。(4)最大接线长度1000m.4)探测器的选用由于监控场所为教学楼,而且第三教学楼24一部分是作为电子类实验室运用的,应该把感烟,温 ,火焰等探测器结合使用。综合考虑,选用JTF-GOM-GST601型点型复合式感烟

52、感温火焰探测器,既可以减少探测器的个数,又可以减少误报率,降低误报损失。复合式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是由烟雾传感器件和半导体温度传感器件从工艺结构和电路结构上共同构成的多元复合探测器.它不仅具有典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性能,而且兼有典型定温,差定温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性能.正是由于感烟与感温的复合技术,使得该款复合探测器能够可靠线响应国家标准实验火SH3(聚氨酯塑料火)和SH4(正庚烷火);同时,该款复合探测器也能对酒精燃烧等有明显温升的明火报警,扩大了点型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应用范围。5)警报装置的选用在每层大厅布置一个HX100B火灾声光报警器.当现场发生火灾并确认后,安装在现场火灾声光报警器可由消防

53、控制中心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启动,发出强烈的声光报警信号,以达到提醒现场人员注意的目的。 在每个房间门口布置一个GST-LD8314型火灾探测器门灯。该门灯可与对应的探测器并联使用,并与该探测器编码一致.当探测器报警时,门灯上的指示灯闪亮,在不进入室内的情况下就可知道室内的探测器已触发报警3。3。6安全疏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1)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2)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54、可设一个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3)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当设置不少于2部疏散楼梯。4)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个:4)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5)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3-3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表3-3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m)名 称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

55、一、二级三级四级学校35.030.022.020.0 6)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 7)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0m.8)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m,且紧靠门口内外各1。4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9)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疏散小巷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0m,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10)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歌

56、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1)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确定,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确定.表3-4 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每100人的净宽度(m)楼 层 位 置耐 火 等 级一、二级三级四级地上一、二层0。650.751.00地上三层0.751。00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1.001.2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m的地下建筑0.7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10m的地建1。0012)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

57、当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3.4 防雷设施为避免房屋建筑物遭受雷击损害,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规定对有关房屋建筑物安设避雷装置.同时为确保房屋电气设备和用电的安全,又必须采取保 护性接地、接零.房屋的管、修单位,除应做好既有避雷设备和接地装置的维修和修理外,对应设而未设的或装置不完善的,应结合房屋修缮,预以增设完善。3.4。1雷击的危害雷击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击雷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的某一点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若不能迅速将其泻放入大地,将导致放电通道内的物体、建筑物、设施、人

58、畜遭受严重的破坏或损害火灾、建筑物损坏、电子电气系统摧毁,甚至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2)雷电波侵入雷电不直接放电在建筑和设备本身,而是对布放在建筑物外部的线缆放电.线缆上的雷电波或过电压几乎以光速沿着电缆线路扩散,侵入并危及室内电子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等各个系统。因此,往往在听到雷声之前,我们的电子设备、控制系统等可能已经损坏。3)感应过电压雷击在设备设施或线路的附近发生,或闪电不直接对地放电,只在云层与云层之间发生放电现象。闪电释放电荷,并在电源和数据传输线路及金属管道金属支架上感应生成过电压。雷击放电于具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时,雷电波沿着建筑物顶部接闪器(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或避雷针)、引下线泄

59、放到大地的过程中,会在引下线周围形成强大的瞬变磁场,轻则造成电子设备受到干扰,数据丢失,产生误动作或暂时瘫痪;严重时可引起元器件击穿及电路板烧毁,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3.4。2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1)防雷要求分为三类。(1)第一类 凡在建筑物中存放爆炸物品,或经常发生瓦斯、蒸汽、尘埃与空气的混合物,因电火花 发生爆炸,致使建筑物损坏或人员伤亡者。(2)第二类凡在建筑物中贮存大量易燃物品的房屋;或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民用建筑物.(3)第三类不属于第一、第二类的范围,而需要作防雷保护的建筑物。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60、)3。0.4校园内的建筑物属于第三类。2)综合防雷系统设计(1)综合防雷设计的六大要素防雷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依靠一、二种先进的防雷设备和防雷措施就能完全消除雷击过电压和感应过电压的影响,必须针对雷害入侵途径,对各类可能产生雷击危害的因素进行综合防护,才能将雷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综合防护主要包括接闪、分流(保护)、均压、屏蔽、接地、合理布线,统称为综合防雷六大要素。(2)综合防雷设计分类传统的防雷方法主要就是直击雷的防护,其技术措施可分为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等。其中接闪器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现有结构、重要程度等,决定是否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或其联合接闪方式.但随着微电

61、子技术高度发展及广泛应用,传统的防雷设计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防雷的需要.根据以上综合防雷六要素可以把现代防雷保护分为外部防雷保护(建筑物或设施的直击雷防护)和内部防雷保护(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两部份,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雷电波侵入、雷击感应过电压以及地电位反击电压侵入设备造成的毁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3)外部防雷系统及其设计如上面所述外部防雷主要是指防止建筑物或设施(含室外独立电子设备)免遭直击雷的危害,其技术措施有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等几种。下面分别阐述它们的类别和具体设计。(1)接闪器接闪器是避雷针、避

62、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的总称.功能是把接引来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向大地中泄放,以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害。现在常用的接闪器有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等几种。(2)避雷针避雷针是靠把雷雨云所带的异种电荷引导到自身上来,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的一种金属装置.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当高空出现雷雨云的时候,大地上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必然带上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避雷针处于地面建筑物的最高处,与雷雨云的距离最近。由于它与建筑物的钢筋网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再通过引下线与基础接地连接,所以它与大地有相同的电位,因此避雷针附近空间的电场强度比较大,容易吸引雷电先驱,使主放电都集中到它的上面,从而使附近比它低的物体遭受雷击的几率大大减少,而避雷针被雷击的几率却大大的提高。由于避雷针与大地有良好的电气连接,能把雷雨云层中积存的电荷能量传递到大地中泄放,使因雷击而造成的过电压时间大大的缩短,所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雷击的危害性.以上就是避雷针的工作原理.但需要说明,避雷针必须有足够可靠和接地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