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17386400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徐华颖【摘 要】文章论述了龙泉古窑址的学术价值与保护意义,通过分析龙泉青瓷文物性 古窑遗址和历史性龙窑窑址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程度保护与开发的想法,从而促进 龙泉青瓷文化得以完整的活态性保护.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年(卷),期】2011(024)002【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 龙泉青瓷;龙窑;保护;发展作 者】 徐华颖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 中 文中图分类】 G122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社会上引起一股青瓷 文化热,使人们对龙泉青瓷产生巨大的文化兴趣

2、。龙窑是烧制龙泉青瓷的窑炉,是 龙泉青瓷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泉青瓷古窑址是历代龙泉青瓷艺人从事青瓷生 产活动的产物,凝聚着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科学内涵与青瓷文化历史发展的时代标 志。因此,笔者考察了龙泉青瓷古窑址的现存状况,将其分为文物性古窑遗址和历 史性龙窑窑址两大类,并根据其不同特点提出一些保护和开发、发展的想法。 一、龙泉古窑址的现状 龙泉青瓷烧制肇始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时期,是中国青瓷在古代的重要产地, 当时青瓷窑址在龙泉比比皆是。现已于龙泉境内发现古窑址380多处,占全部龙 泉窑遗存的 70%,主要分布在小梅镇、安仁镇、道太乡等乡镇,分别被列入国家 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小梅乡大

3、窑村古遗址、安仁乡古窑遗址等。在龙泉还保留有大量“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龙窑窑址。现存共有 龙窑36条,其中八都镇6条,上垟镇18条,宝溪乡12条。龙窑长度为10至 35米。窑炉结构均为分室龙窑 (阶级窑)。36条龙窑中现仍在使用的只有6条:上 垟镇木岱村口曾芹记古窑坊龙窑;上垟镇木岱村口原龙泉瓷器一厂龙窑;上垟镇木岱 村麻垟龙窑;八都镇原龙泉瓷器二厂C号龙窑;宝溪乡溪头村先明瓷厂龙窑;上垟镇木 岱口原龙泉瓷器五厂B号龙窑。但在烧制青瓷的仅有上垟镇木岱口村“曾芹记古 窑坊”已被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但窑室已明显缩小,一年也只 烧一、二次仿古瓷,其余仍在使用的龙窑一般只

4、烧制釉土。 36条龙窑中保存较好 但已经停烧的龙窑13条;保存一般的龙窑9条;保存较差的龙窑3条;已毁的龙窑有 5条。二、龙泉青瓷古窑址的保护意义(一)文物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些古窑址是历代龙泉青瓷艺人从事青瓷生产活动的产物,凝聚着龙泉青瓷烧制技 艺的科学内涵与青瓷文化历史发展的时代标志。这些古窑遗址的形制特征、窑场规 模、窑具遗存、瓷片积沉、釉色标本、生活场景以及周边环境,都蕴含着龙泉青瓷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等。这些 学术价值是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源宝库,对于龙泉青瓷在现代 发展汲取古代青瓷文化传统,借鉴古人青瓷烧制技术工艺,研究古

5、瓷原料构成因素 及烧成条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二)文化的社会传播功能对龙泉古窑址进行生态化保护,可以从普及青瓷文化的角度,使人们从古窑遗址开 始,追溯青瓷历史发展线索,体会不同时期的青瓷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青瓷文化 的历史情感。从文化开发的角度,可以是人们通过古窑遗址的文化游览,体会古人 烧制青瓷的历史情境,追思古人青瓷审美的历史足迹,体验古人青瓷文化生活的历 史状态等等。通过生态化保护龙泉古窑遗址,既要真实复现传统青瓷文化与技术工 艺的状况,也要发挥对龙泉古窑址利用的社会文化功能,增强人们对青瓷文化的认 同感。三、龙泉古窑址的保护方法(一)文物性古窑遗址的完整性重点保护 龙泉不仅文物性

6、古窑遗址众多而且古窑遗址大多历史价值高,保存比较完好,瓷片 沉积层面丰富,像大窑、溪口等古窑遗存,都是当时的名窑,曾出土大量有研究价 值的瓷片样本。龙泉文物性古窑遗址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国青瓷烧制 历史在龙泉发展的文化物证,是龙泉青瓷文化生态结构中重要的历史结点。完好有 效地保护龙泉古窑遗址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大窑村古窑遗址是龙泉青瓷文化发祥的历史与地理坐标,也是中国青瓷文化神秘的 朝圣地。1998 年,国务院将大窑村古窑遗址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着 又把金村、溪口等划入保护范围。完整性的重点保护,首先就要认识到大窑村古窑 遗址是龙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标志,是龙泉青

7、瓷文化的历史起点。对这些非 常珍贵的文物性古窑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既要有紧迫的责任感,又要有长远的周 密计划,不能操之过急地盲目进行开发。要坚持文物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并且在保护性开发中注意拓展龙泉古窑遗址的文 物价值和文化功能。要将已列入国家、省、市保护的古窑遗址进行重点保护,为古 窑遗址建造与自然景观相互谐调的保护性建筑设施,防止日晒、雨淋、水冲与人为 破坏;建立小型的瓷片博物馆和青瓷历史展示厅,既保护瓷片的文物,又供游人了解古窑遗址的概况;在不损坏窑址的前提下,仿古窑工的步道整修游人参观步道,防止游人进入古窑区采挖瓷片;在古窑遗址边缘村落仿照古窑工匠的制陶作坊与生 活场景,如作坊、水碓、

8、龙窑、工棚、店铺等,展示古代青瓷的生产情境与古代窑 工生活的情景。(二)历史性龙窑窑址的基础性全面保护龙窑一般都建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坡度在11 18度之间,头在下尾在上,远看就像一条俯冲下来的“龙”,所以称为“龙窑”。也有叫“蜈蚣窑”或 “蛇窑”的。龙窑在结构、功能、形状、燃料、烧成温度等方面没有什么差异,延 续了近两千年,几乎未有过改变,可以说龙窑是青瓷文化及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佐 证。龙泉现存近现代龙窑 36 条,分布在八都、上垟、宝溪等乡镇,相对比较集中。这 些龙窑有的建于清末与民国年间,有的建于新中国的五十至八十年代;有的是国营 龙泉瓷厂的产物,有的是民间个体的窑坊;有的仍在

9、烧制仿古瓷,有的保存完好但 已经停烧,有的虽破损严重但可以修好。这些龙窑窑址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 承的重要物质载体与实践产物,有进行基础性全面保护的必要。保护近现代龙窑窑址,主要是修复和改造已经损坏的龙窑,恢复传统龙窑制作方法, 恢复龙窑烧窑控温技术,恢复龙窑烧制青瓷的传统工艺,发展仿古瓷的研制与生产, 使其逐步转化为古代装饰青瓷。开发相关的旅游项目,游览青瓷龙窑窑址,亲自动 手拉坯制作青瓷,宣传与普及青瓷文化与工艺技术,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青瓷文化 的认识与感情。四、龙泉古窑址的保护性开发思路 龙泉古窑址的发展是要以青瓷文化传承为发展主题,就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 发掘其内在的青瓷文化遗

10、产资源,将其转换成文化发展的内动力,推动古窑址的文 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一)古窑遗址的保护性开发思路 1、保护与研究小梅镇宋元古窑文化 小梅镇大窑村古窑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青瓷科学考 古的重要文物,是代表中国青瓷文化发展源流与龙泉青瓷文化生态溯源的重要标识, 是远古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大窑遗址已被列入国家 100 项 重要大遗址名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项目。小梅镇大窑遗址的文化旅游项目要遵循保护、研究与体验并举的开发原则,体现宋 元时期龙泉青瓷文化发展的生态结构。保护性开发就是为已列入国家、省市保护的 古窑遗址,建造与古窑周边自

11、然景观相互谐调的保护性建筑设施,解决日晒、雨淋、 水冲对古窑遗址的损坏。研究性开发就是为古窑遗址建立古瓷片标本、古窑具种类、 古窑场烧制、古窑工生活的展示馆,供考古研究、青瓷研究以及其他游人了解古窑 遗址的历史与现状。还可以完善配套设施,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深化龙 泉青瓷学术研究与文物考古的价值。体验性开发就是在不破坏古窑遗址的前提下, 仿古窑场步道整修游人参观步道,规定游人游览路线。建立青瓷制作与生活体验区, 如仿古水碓、原料加工、龙窑烧制、拉坯工棚、施釉工序、青瓷买卖等。让游人在 实际体验中感受古窑遗址当年的情境。多方面的旅游文化开发,既可以强化对大窑古窑遗址的保护力度,也可以提高

12、大窑 古窑遗址周边村落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的水平。2、感受安仁镇水下遗址文化 “安仁”源于周易语句“安土敦乎仁”,意即安于所处的环境,厚于待人。安 仁镇历来是龙泉的重点旅游乡镇,永和桥、仙宫湖、天平山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地方 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安福古窑遗址是安仁镇开发青瓷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资源。安福青瓷古 窑遗址分布广泛,85 处古窑遗址星罗棋布,散落在青山绿水之中。有谣谚称“十 八座水碓三十六条桥,七十二窑主九十九门窑”,形象地说明安福村一带在宋元时 期青瓷业的兴盛与繁荣。石大门、大栗山两处古窑工场、古窑床遗迹至今仍保存完 好,周边的瓷器残片堆积如山,具有很高的青瓷考古与研究价值。早年安仁水库蓄

13、 水使很多古窑遗址沉入水下,透过清澈的水面仍依稀可见。水上保存的部分也分布 在水面旁边,可触可及。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开发安福水下古窑遗址潜水考古游、 游船探古游等项目。还可以建立以安福古窑遗址为中心的宋元明时期系列民窑东区 旅游景点,领略古代民窑的生产规模与青瓷文化生态状况。 安仁镇青瓷文化水下遗址文化旅游项目,要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进行综合 开发。要把青瓷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有机地与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游览相结合, 集青瓷文化遗址考察、水上乐趣体验、山村风情生活于一体,陶冶人们自然、纯朴、 怀古的精神情感与文化情思。(二)龙窑窑址的开发思路1、体验宝溪乡民间龙窑文化 宝溪乡民间龙窑遗存

14、是清末民国时期烧制龙泉青瓷的主要窑场,保留有许多比较完 整的民间龙窑作坊,以及李怀德等近现代青瓷传承世家的故居,是民国时期仿古青 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宝溪乡现有十几条保护完好的民间龙窑及龙窑作坊,大多集中在溪头村一带。这些 龙窑作坊建于清代末期与民国初期,属于民间窑工独自经营的古窑坊。直到现在有 的古窑坊仍在烧制仿古青瓷,有的虽已停烧但保存完好,稍加修葺仍可使用。宝溪 乡仿古青瓷使用非常传统的手工制作与烧制。用水碓碾压瓷土原料,用水池沉淀估 计量专业水洗,建设核实后再处理和洗练胎泥,用手工拉坯成型和器物装饰,用独 特方法配制釉料和施釉,用木材和龙窑烧制成品等。宝溪还保存有民国时期青瓷传 承世家陈

15、佐汉的故居、李怀德的故居,以及相关的青瓷烧制器具、民风习俗等。宝 溪民间龙窑和青瓷世家故居,是清末民国以来龙泉青瓷传承与发展的生态状况,是 代表这个时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重要物证。可以将其开发为宝溪民间龙窑烧制与体验作坊、仿古青瓷集贸街区、青瓷传承世家 故居展览、青瓷开窑仪式与民间习俗文化活动等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龙窑烧 制仿古青瓷的过程,在集贸街区选购他们喜欢的仿古青瓷,参观青瓷传承世家故居 以及各种民间习俗文化活动,让游客更广泛地接受青瓷文化的多样性。2、再现上垟镇国营瓷厂文化 上垟镇是新中国龙泉国营生产青瓷产品的重要基地。1957 年在周总理的关心下, 龙泉开始恢复仿古青瓷生产。

16、当时的国营龙泉瓷器总厂、一厂、三厂、五厂以及青 瓷研究所等都设在上垟镇内,素有“青瓷重镇”之称。上垟镇保存着一些建于新中国五十至八十年代的龙窑。这些龙窑有的是国营龙泉瓷 厂解体时遗留下来的,有的是祖传的家庭手工作坊遗产。近年来上垟镇家庭手工作 坊和个体经营瓷厂发展迅速,仅镇内就有 30 多个家庭手工作坊、个体瓷厂或瓷业 公司。上垟镇在仿古瓷生产上有独特优势,其中曾芹记古窑坊与李怀德仿古瓷作坊 尤为突出。曾芹记古窑坊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是龙泉青瓷传 统烧制青瓷的示范性窑口,一直保持传统龙泉青瓷烧制的原生态技术与工艺,并以 烧制仿古青瓷为主。上垟镇还有天丰瓷业的青瓷餐具和茶具生产

17、作坊、青瓷烧制技 艺体验休闲度假山庄等。这样以原国营瓷厂青瓷生产区遗址、曾芹记古窑坊仿古瓷 烧制、天丰瓷业餐饮文化青瓷制作、青瓷烧制技艺体验与休闲山庄等,整体性地构 建上垟镇现代青瓷文化体验与青瓷技艺实践基地,让游客亲自动手拉坯制作青瓷, 体验青瓷文化生活与手工技艺乐趣,增加对传统龙泉青瓷的认识与感情。上垟镇交通便利,适合较大的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可以和八都镇的青瓷原材料加 工基地和国营瓷厂分厂及龙窑遗址进行联合开发,形成一体化的旅游基地。上垟镇 青瓷文化旅游开发要强调青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体验,了解龙泉青瓷在新中国建国时 期艰难创业的生产历史与发展状况。结语龙泉古窑址的价值是多元的,这些凝聚着历

18、代青瓷艺人的科学智慧与技术才能古窑 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最重要的技术工艺表现载 体。对其进行活态性保护,可以重现龙泉青瓷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情境与传统青瓷烧 制技艺的直观性传承。对其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和发展,既可以更有效地保护这些独 特的青瓷烧制场所,更活态化地保护青瓷文化生态,也可以使旅游产业成为龙泉经 济增长点。龙泉古窑址也将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经济,以经济作保护,从而使 更多的人认识青瓷文化,更好保护青瓷文化生态,形成保护与开发之间良性互动的 循环。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Z .文化部, 2006.4 李刚古代龙窑研究C.东方博物(第十二辑)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