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7381330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1 短文二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 短文二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 短文二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11 短文二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短文二篇(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1短文二篇知识与水平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理解。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个文体实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

3、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3疏通文意。(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4背诵课文。(1)自由竞背。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2)教师抽查背诵。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使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2深化

4、: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表达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全文分

5、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1描写细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

6、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表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持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2抒写奇美。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7、,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抒情)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相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0371101

8、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因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所以,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1范读课文。(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2疏通文意。(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9、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但(仅仅)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4)竞背课文。(5)抽查背诵。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文中十八字写景,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

10、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擅长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管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

11、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但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即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管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记承天寺夜游1衬托手

12、法的使用。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实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使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所以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3词语的巧妙使用。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记承天寺夜游闲本课我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诵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整个过程无不表达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造的人、事、物、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