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7370939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东梁中学 梁成伟【背景介绍】国家推行课程教材的改革,深圳市南山区为首批推行教改实验地区之一,采用了华东师范大学编写的教材。这份教材的第一章很奇特。从结构而言,它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但是编者却给了它很高的地位,认为是相当重要的一章。 很多学生上了初中后慢慢的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并慢慢的发展为对数学的厌恶。所以安排这么一章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二是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做必要的准备;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编者的用心良苦及设立本章的科学性都可见一斑!这也是这个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显著标志之一。【

2、情景描述】这是小学升上初中后的第二节数学课。昨天的课堂的新鲜感所带来的兴奋似乎今天都还残留在学生的身上。他们一开始就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和兴趣,积极投入课堂,思考老师的提问和给出的练习。很快地,我们做到了课堂练习中的这么一道题:找规律,在( )内填数: (1)1,2,4,7,( ) (2)1,3,7,13,( ) (3)1,1,2,3,5,8, (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而言,有趣,但是却不用费多大功夫。很快地便听到一个接一个的学生说:“做完了!”(他们似乎有这样近乎炫耀的习惯)。2分钟后,我开始提问第一个同学“第(1)题该填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填11;规律是: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差1,第三个

3、数和第二个数相差2,第四个数和第三个数相差3,所以第五个数和第四个数应该相差4,7411,所以填11。”“好!说的非常好。既找到了规律,又解释的很清楚,不错!”我用满怀赞赏的目光看着他说。学生显得很自豪(赞扬总是令人开怀的。对学生,我从不吝于称赞)。接着另外两个同学分别都正确的回答了(2)、(3)题,我也分别给予了肯定。然后我接着问:“同样的题目是否只有一个答案呢?对于这些题目是否还有别的规律呢?”我用询问的眼光扫视着下面的学生。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回答:“有!”“好!这位同学一定有了答案,请你把你的另一个规律告诉大家。” 我很高兴,这么快就有学生反应出来了。该同学的脸却一下子红了。他站了起来

4、,很不好意思的说:“我、我还没有想出来。”既然不知道答案,他怎么会那么迅速的回答我的问题呢?而且回答得那么肯定有力,那么干脆。我觉得困惑。但为了不令他难堪,我没有问他原因,示意他坐下。“好,有谁有答案了没有?既然还没有,请接着思考。”3分钟后,我问“有谁有了答案?请举手。”没有人回应。5分钟后,还是没有人吭声,于是我在第(1)的括号旁边写上数:14,然后问:“大家看看这个数是否可以?”“肯定可以啦!”马上又有人回答,跟前面那个同学一样迅速、有力、肯定!“为什么呢?”这次我故意问。“既然老师写出来,那肯定可以的啦!”这个回答令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这算什么一个理由?刚才的那个同学也是这样的理由吧?

5、那样的有力,那样的快捷,应该是一种很习惯了的回答方式吧?为什么到现在他们都还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了真理一样呢?我的脑子里涌出了一堆疑问。我无奈的笑笑。学生毕竟是聪明的 ,很快便找到了规律:从第四个数开始, 每个数是前面的所有的数之和。我不禁又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呢?”突然我想起了这么一道题:船上有20头牛,50头羊,问船长几岁?这是一道无解的题,在欧洲很多地方做过试验,但是很多学生都给出了答案。如果把这道题给我的学生做一下,会是怎么样呢?既然他们那么迷信老师和课本,让他们见识一下也好。我决定先放下原先准备好的所余的内容,换成这道题,看看学生的反应。我把题目抄到黑板上,说:“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这么一道题。”很快地,下面流露出一片片疑惑的眼光,有的还带着一丝恐慌。“这是什么题目啊?有20头牛,50头羊,求船长的多少岁?这 ”他们如同“黔驴技穷”里的老虎第一次见到驴子一样,感到陌生和吃惊。但他们毕竟是做过很多题的人。笔,一枝枝的举了起来,“沙沙”的落在纸上。3分钟后,我问“船长多少岁啊?”“70!”很多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当中也夹着有30的。我留意到也有几个同学是睁着疑惑的眼睛不敢吭声的。“哦!和别的地方一样。”我心想。我找了一个回答是70的学生起来,问他为什么是这个答案。 “首先50乘以20是不合理的,50除以20也不可能;502030,30岁对于一个船长来说太年轻了,也不行,502

7、0=70,70岁对于一个船长来说,是很合理的.”“为什么要加呢?题目哪里有提示要加?”“但对这个题目来说,只能这样啊 !”他说。我微笑,把目光投向另一个学生。我留意到了他充满疑惑的眼神,而且他刚才没有回答。他应该有想法的吧?“我的答案也是70岁。”哎,我感到很失望。还以为他“但是,这个船长的年龄和牛、羊有多少只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题目,好像”他怯生生的说,但“好像”下面是什么,却不敢说出来。“好像有问题,是吧?”我微笑着问他。“就是!好像是有问题的。”他舒了口气,终于把想法说了出来。“既然你觉得有问题,为什么还能做出答案呢?”“一个题目总要有结果的嘛!”他说。水落石出!和别的地方情况一样。他们明

8、明觉得不妥,但是却认定必须有答案,他们一定要找出来。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就如他们认定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一样。我想。我笑了,“牛、羊有多少和船长多少岁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做呢?这个题目明明是没有答案的嘛!哈哈。”“就是咯!我原来就觉得没有答案的啦!”马上有几个学生兴高采烈的叫了起来。下面一下子炸开了,纷纷议论起来,有很多难以置信的眼神!“那么,没有答案,这道题还出来做什么?”有人质问。“有、谁、规、定、一、道、题、目、必、须、要、有、答、案、呢?”我一字一顿地说,“此题有误,没有答案!”学生们愕然我不失时机地说:“并不是每个题目都要有答案的。假如老师一不小心,出了个错误的题目,你们还死做

9、,不是很吃亏吗?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就对,你们要相信自己的智慧,看出了问题就大胆的说出来。”学生们感到很震动!他们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题目,很少有怀疑。他们掩饰不住兴奋,继续议论着。透过他们的眼神,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快乐。下课后,教室里兴奋的气息还在弥漫【教学注释】案例概要:学生从小学便开始有这么一种心理:老师说的和课本上的东西都是对的。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显得从属和被动,缺乏自我见解。这样的盲目信奉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无疑是一种打击。破除学生这种敬畏权威的坏习惯,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比起掌握任何的知识点都来得重要。正是基于这一点,这节课没有完全按照预定的思

10、路来上,而是在上到半途的时候,临时做了较大的变动。教材原本的教学目标是:(1) 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2)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什么是“做数学”。所以,无论从题目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做了更改,实际上还是跟原先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和受到的震撼,都达到了预想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建议讨论的问题: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起始课,作为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入门课,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下几个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1 基于本章的目的,给学生

11、多创造些合作、讨论的机会,是否会更有效果?2 这节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3 针对学生敬畏权威这一情况,集中地选取一些机动性较大的、可供讨论的材料来上一节课,效果是否会大一些?【诠释与研究】 因为这是学生升上七年级的第二节课,所以我还没有办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但由于这章书的特点在于没有安排新知识 ,而只是理顺以前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使得课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给本课的中途更改提供了基础和空间。如果事先清楚知道学生盲从的习惯的话,那么完全有必要准备一节这样的课。敢于怀疑才能敢于创新。就这点而说,思维和学习的习惯比知识的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当时恰好学生

12、讨论习题,所做的变动倒也不显得突兀。我觉得这个变动比原先的设计更有效果。从课堂上的情况来看,学生积极投入,表现了很浓的兴趣。课后有很多学生还来找我谈他们小学时学数学的情况,这是我期望的效果。【案例点评】这是小学升上初中后的第二节数学课,按照编者意图,这节课在“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同时,要“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做必要的准备”;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莫老师这节课虽然中途做了一个较大的变动(按以往的说法是“没有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但是这恰恰是莫老师这节课大胆而值得称道的一笔。莫老师本意是希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字规律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是学生在得出一个答案后,却停止了继续思考新的答案。这是过去简单传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通病,过分迷信权威的问题也在这时暴露了出来。莫老师没有回避这一问题,而是抓住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这样处理实际上是“殊途同归”,也反映了莫老师灵活调控课堂的扎实基本功。对学生而言,老师突然提出的问题也很新颖,使学生充满了疑惑,而且结果和他们能想到的完全两样,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也是很可取的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