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千年的关陇古道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17363692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绵延千年的关陇古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绵延千年的关陇古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绵延千年的关陇古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绵延千年的关陇古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延千年的关陇古道(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绵延千年的关陇古道张振宇期刊名称】丝绸之路年(卷),期】2015(000)022【总页数】5页(P4-8) 【作 者】 张振宇【作者单位】 中国甘肃网【正文语种】 中 文1000 多年前,玄奘大师跟随秦州僧人孝达,沿着古老的关陇古道,翻越陇山,抵 达秦州。至此,大师西行求法的万里行程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陇山,万里丝路上的第一座山脉。而翻越陇山的道路则为关陇古道,这是一条让后 人终身铭记,并留下了无数难忘诗篇的古道。今天,再次踏上关陇古道,我们不仅有了新发现,而且对丝绸之路产生了更为深刻 的感受。秦人走廊夏秋时节的关山是最美丽的。山山岔岔绿得耀眼,红得似火,黄得璀璨。在这样一 个美好的季节,我

2、们再访关山,寻觅古道的蛛丝马迹。2015 年9 月,由中国甘肃网承办、丝绸之路杂志社协办的“一带一路看甘肃 暨 2015 全国百家网媒丝绸之路行”采访团一行 60 多人走进天水,就当地人文历 史、旅游名胜等进行了深入采访,从而对鲜为人知的关陇古道有了更深的了解。 今天,人们将 2100 年前张骞凿空西域视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其实不然,张骞 出使西域只能算是正式开通丝绸之路。实际上,至少早在几千年前,丝绸之路就已 经开通。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认为,丝绸之路的前身为玉石之路,玉石的对外 贸易历史比丝绸更为悠久。他结合对甘肃玉矿的考察提出了“玉出二马岗”之说, 认为西周生产大量玉礼器的原料产地就

3、是马衔山、马鬃山地区。并且,他把丝绸之 路即有文字以来的传统视为“小传统”,把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传统视为“大传 统”,即玉石之路。这说明,有着 2000 年历史的丝绸之路是由 4000 年之久的玉 石之路发展演变而来的。丝绸之路始于长安,往西沿泾河、渭河而行,后在泾川和天水两地之间择其一继续 西行。其中,走天水要翻越陇山,然后经兰州,穿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陇山是耸立于关中平原西部,甘、陕、宁交界处的一座山脉,实与六盘山为同一条 山脉,其首伏宁夏,尾落甘陕,自北向东南逶迤而下。北陇山即六盘山,也就是泾 河的发源地;南陇山即关山,位于张家川境内,是一条长约 200 公里、宽五六十 公里的山岭。

4、古人将两座山统称为陇山、陇坂、陇坻或关山。陇山的南边是渭河峡 谷和高峻的秦岭,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来往的商人都必须翻越陇山。它是古丝绸之 路西出长安过汉中之后的第一道屏障,只有翻越了它,才能到达更遥远的河西走廊。 天水境内的古道,至少在 8000 年前的大地湾文化时期就已经开通。5000 年前, 天水境内古道已和江南的古道连通,原产自江南的水稻被传到天水渭水流域。后来, 以陇南为根基的秦人,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陇山古道进行了大规模修整,最终 形成了可通大车的大道。可以说,不论是秦人的西来,还是东出,都与陇山古道密不可分。秦人不论是翻越 关山走关陇古道,还是穿行渭水河谷过秦人走廊,都是关陇古道早

5、期的使用者之一。 渭河曾养育了远古先民,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众多古遗址,有村落,也有墓葬。闻 名遐迩的大地湾遗址就坐落在渭河支流的葫芦河边,而渭河上游所流经的地域,也 就是上古时期人们所说的成纪地区,曾经的部落首领伏羲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距今3000 年左右,周武王率众讨伐殷纣王,并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山东曲 阜一带。谁知武庚却策动管叔和他一起造反,就造成了西周初年的“武庚之乱”。 这次战乱平定后,一部分造反者被西迁到了甘谷渭水河边的朱圉山边。之后,秦人 就在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席卷天下。当时,秦人东进西来的通道大体有三条。第一条是在张家川一带翻越关山的关陇古 道。秦人是非子之后,非子由

6、于为周人养马有功,从而获得独立于大宗的资格,后 来他们翻越陇山在今天张家川的马家塬、秦家源一带繁衍生息。第二条是秦人走廊, 这条通道沿渭水的南北两侧而行,进出关陇,通道沿渭水河谷延伸,比较单一,两 侧是高山,中间是河流,其早期的使用开发者主要是秦人。2014 年底,长期致力 于丝绸之路和西北史地研究的著名文化学者王文元首次将这条古道称为“秦人走 廊”。第三条古道是连通张家川马家塬秦人活动地和礼县大堡子山秦人中心的南北 向通道,这条古道至今不为人所关注。我们应该感谢秦人,他们不仅为关陇古道的最初开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 也使这条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古道至今仍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关陇古道示意图

7、古道遗迹 自周秦至汉唐再至明代,在此间长达近 3000 年的历史岁月中,关陇古道一直是关 中通往西域的交通纽带,陇山也成为防守关中的第一道屏障。因而,人们将陇山视 为陇右要冲、关中屏障、军防重地。从军事战略上说,守长安必守陇右,守陇右则 必须掌控河西走廊,阻断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相互联系。要守住河西走 廊,就要看护好西域。大唐晚期,河西、陇右失守,吐蕃逼近陇山一线,游牧民族 的骑兵距离长安只有 200 里,导致大唐王朝一蹶不振。按照学术界对丝绸之路东段北、中、南三线的划分,关陇道属于东段中线,也被人 们称为陇西段。汉武帝元鼎三年(前 109)在平襄县(今通渭)设天水郡,出于 政治、军事

8、的需要,陇山古道被再次进行整修,路线大体如下:从长安到陇县,出 大震关翻越陇山,在张家川马鹿南折经清水,过天水(古秦州),沿渭河西行经甘 谷(冀县,东汉汉阳郡治)、武山、陇西(古襄武)、渭源、临洮(古陇西,又称 狄道),此后分为两路,一路可走金城,一路渡洮河,再经临夏(古河州、枹罕), 在永靖渡黄河出积石山经乐都至青海西宁,然后经大斗拔谷(扁都口)到张掖。这 条路的陇山段开通于汉,盛于隋、唐,修建标准较高,石板路至今尚存。 丝绸之路中线是汉代重要的军事运输线和商道,即便在北有匈奴、南有羌氐侵扰之 时,这条路也是最安全的。它是到达兰州的捷径,唐初玄奘大师就是在秦州僧人孝 达的陪同下走这条路线的。

9、据考察,张家川一带的关陇古道大体有两条线路:一条是通过固关,翻越陇山,到 达分水驿(位于今张家川县马鹿乡东北10 公里的老爷岭),沿马鹿、闫家店、弓 门寨、张川镇、龙山镇、秦安陇城西行经秦安县到达天水;另一条是继续沿弓门寨 (今恭门镇)、樊河,经清水县城再到天水。在张家川县与陕西陇县之间长约200 里的路程中,现遗存有依稀可辨宽3 米的原始古道。这条道路在晚唐时为抵 御吐蕃人曾遭受了大规模破坏,或道中植树,或巨石塞路,不复往日胜景。 随着中央王朝向西开拓步伐的加快,陇上古道沿线的设施逐渐完善。据记载,汉武 帝时期,陇山古道沿线“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建立了 严密、完善的驿

10、置体系和军事防御通讯系统。隋朝时期,由于隋炀帝西巡的关系, 关陇道又一次得到大规模拓建,达到了能够通过御驾的标准。元初,在关陇道的基础上又开通了咸宜关,商贸更加繁荣。如元泰定二年( 1325) 一月至七月,通过关陇道的使臣多达185 人,平均每天通过一队,用马840 匹, 由此可见当时盛况。明清两代是关陇古道的曲折发展和衰落时期,由于海路大开, 北路畅通,关陇道逐渐被冷落。至今,这条古道沿线仍有大量遗迹。行走在关陇道上,一件件古拙的石雕、一个个 残破的条石、一条条车辙压痕、一座座关隘旧址、一个个别有风韵的古镇,见证了 曾经的辉煌,也成为数千年丝路文明的最好注解。出陕西陇县不久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

11、关隘大震关,这是翻越陇坂的一个重要关口。 关于大震关之名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汉武帝刘彻在凤翔祭祀五帝后,准备继 续西行,谁知却在翻越陇山时发生了意外,天气突变,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此关 口因而被称为“大震关”。大震关后来被安戎关代替。安戎关原名定戎关,是唐宣 宗大中六年(852)由陇州防乱御使薛逵移筑,而修建该关的目的是防御吐蕃人进 攻。丝绸之路上,名叫张棉驿的地方有好几处,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张家川县北部的张棉 驿。张棉据说是张骞的儿子。张骞出使西域,为匈奴所扣,匈奴单于见其一表人才、 有胆有识,便将公主许配于他。后来,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翻越陇 山时,为保全妻儿,便将公主和孩子

12、安置在张家川一带。汉武帝召见张骞后,见其 万里出使,不失持节,便封为博望侯,并赐予张骞长子张棉亭驿官职,建立驿站。 离张棉驿不远的长宁驿也有其来历。从张家川县城出发,过恭门镇,走城子村,再 翻越一座大山小岭子梁,就是马鹿镇了,长宁驿距马鹿镇约有 10 公里。长宁 驿是元、明、清时期关陇道上的重要站点,从这里向西南可达清水,向东翻越陇山, 过南寨铺,则能经咸宜关入关中,古有“陇山第一驿”之称。而如今,它寂寂无名, 如同一只猫静悄悄地躲在陇上一隅安度岁月。众多遗迹见证了古人翻山越岭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也演变为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 化的重要载体。关陇古道遗存至今的“沙发石”诗意古道历史文化名城天水,诞

13、生了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 文化、石窟文化等更是在此交相辉映。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展,天水很快成为 丝绸之路上千古不变的必经通道和中西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桥梁。关陇古道,连接着关内八百里秦川和天水,曾经车流阵阵,人声鼎沸,异常辉煌。 几千年来,在这条古道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秦人的东进,西汉张骞开拓西域, 东汉刘秀灭隗嚣,诸葛亮留下空城计,唐玄奘西天取经有传奇。到了唐代,关陇古 道更为兴盛,成为一座散发着诗意的山脉、流淌着诗歌的古道。陇山是秦人东进中必须翻越的大山,最早的陇山诗歌有诗经秦风中的篇章,其中车邻、小戎、蒹葭、驷驖四篇是秦人崛起西垂的见证。隋唐时,陇山诗歌

14、大放异彩,李白、王维、岑参、高适他们如繁星般的创作让人为之惊叹。唐以后,陇山逐渐沉寂下来,诗歌也渐渐远去。 “陇板满目皆千仞,唯有关山以秀媚”、“西上陇坂,羊肠九回”、“衔悲别陇头, 关路漫悠悠”、“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 “陇水不可听,鸣咽令人愁”、“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 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如今,这些诗句依旧让我们惆怅不已。元和志秦州载: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到此瞻望,莫不悲思。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诗篇,王维虽没有到过陇山,但也写下了陇头吟。 杜甫秦州杂诗第一首叹: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

15、鱼龙夜,山空乌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此外,还有白居易的“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据考证,以前陇山顶有古建筑遗址,疑为陇头或分水驿。据说古代关东人从此登陇 山,东望秦川如带,西望陇坂九回,顿生离家去国之感。北朝民歌陇头歌辞其 三这样写道: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首诗为后人留下著名诗歌题目“陇头水”、“龙水吟”,并最终奠定了陇头诗歌 悲凉、凄惨、愁苦、思乡的风格。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翻越关山时就为宇文判官写过一首名为初过陇山途中呈 宇文判官的诗。从诗的首句“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 头”可以看出,唐代的关山古道不但有关隘,而且还设有不少驿站。关陇古道已成为远去的记忆,只能供人们追寻历史的脚印。如今,“一带一路”战 略的实施、关(中)天(水)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大大缩 短了关陇两地间的距离,这为天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