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7359191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97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节第三节 卫卫 气气 营营 血血 辨辨 证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定义:定义:以外感以外感温热病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卫分、气分、发展过程中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类不同病理阶段的理论,营分、血分四类不同病理阶段的理论,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和传变规律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和传变规律的辨证方法。的辨证方法。(辨证方法之一。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辨证方法之一。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士所创。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士所创。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

2、应的证候特点。)卫分证卫分证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皮毛所表现的证候。因肺能邪侵犯肺与皮毛所表现的证候。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因而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证候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常伴有头黄,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许汗,咽喉肿汗或有少许汗,咽喉肿痛。痛。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发热、

3、微恶风寒、口微渴。寒、口微渴。一、卫分证一、卫分证 病理病理 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正气抗邪,邪正相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正气抗邪,邪正相争。争。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气分证气分证 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多由卫分证转化而来,病位里热证候。多由卫分证转化而来,病位较深。较深。病理病理 邪正剧争,里热蒸津,热炽津伤。邪正剧争,里热蒸津,热炽津伤。证候证候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发壮热、不恶寒

4、、口渴、苔黄。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二、气分证二、气分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营分证营分证 为温热病邪内陷营阴的深重阶段,为温热病邪内陷营阴的深重阶段,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络。以营阴受损,心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络。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神被扰为特点。病理病理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证候证候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苔黄、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脉细数。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三、营分证三、

5、营分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血分证血分证 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段。病理病理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证候证候 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数。数。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舌质深绛。四、血分证四、血分证返回目录返回

6、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卫分证的治疗原则是宣肺解表。如风热犯卫卫分证的治疗原则是宣肺解表。如风热犯卫宜辛凉解表,暑湿犯卫宜清暑化湿,湿热犯宜辛凉解表,暑湿犯卫宜清暑化湿,湿热犯卫宜清热化湿,燥热犯卫宜清热润燥,风寒卫宜清热化湿,燥热犯卫宜清热润燥,风寒犯卫宜辛温解表。犯卫宜辛温解表。气分证据邪在肺、胃、大肠之不同,其治法气分证据邪在肺、胃、大肠之不同,其治法也相应有别,但总不离清泄气热这一原则。也相应有别,但总不离清泄气热这一原则。若病邪继续深入到营分、血分,则病位较深,若病邪继续深入到营分、血分,则病位较深,病情较重,因其不仅邪气亢盛,正气也多受病情较重,因其不仅邪气亢盛,正气也多受损,有营血

7、耗伤,津液不足的病理特点。但损,有营血耗伤,津液不足的病理特点。但营分尚比血分轻浅,治以清营泄热,冀其透营分尚比血分轻浅,治以清营泄热,冀其透热转出气分而解;血分则最为深重,若救治热转出气分而解;血分则最为深重,若救治不力,往往危及生命。不力,往往危及生命。血分证实证宜以凉血散血为治则,若热盛动血分证实证宜以凉血散血为治则,若热盛动风,当予凉肝熄风;虚证则津枯液竭,虚风风,当予凉肝熄风;虚证则津枯液竭,虚风内动宜滋阴熄风。内动宜滋阴熄风。第四节第四节 六六 经经 辨辨 证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太阳病证一、太阳病证(一)太阳中风(一)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太阳中风证是指

8、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现出的证候。现出的证候。证候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白,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白,脉浮缓。脉浮缓。(二)太阳伤寒(二)太阳伤寒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现出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现出的证候。的证候。证候证候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二、阳明病证二、阳明病证 阳明经证是指邪客阳明,邪热弥漫阳明经证是指邪客阳明,邪热弥漫全身所表现出的证候。全身所表现出的证候。证候证候 面赤心烦,身大热,汗大出,口面赤心烦,身大热

9、,汗大出,口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一)阳明经证(一)阳明经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阴明腑证是指邪热传入阳明之腑,热邪阴明腑证是指邪热传入阳明之腑,热邪与肠中糟粕相结,致使腑气通降不利所表现与肠中糟粕相结,致使腑气通降不利所表现出的证候。出的证候。证候证候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秘结,腹满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二)阳明腑证(二)阳明腑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二、阳明病证二、阳明病证 少阳

10、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入阳明之里的阶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阳明之里的阶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腑之首,与肝脏相表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腑之首,与肝脏相表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表里之间的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表里之间的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证候证候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三、少阳病证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四、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为脾

11、阳虚、寒湿内盛的里虚寒太阴病证为脾阳虚、寒湿内盛的里虚寒证。证。证候证候 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发,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迟发,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迟缓。缓。形成有两个因素: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为阳经传变而来,多由三阳病失治、一为阳经传变而来,多由三阳病失治、误治,以致里虚,而邪传太阴;误治,以致里虚,而邪传太阴;一为素体脾胃虚弱,寒邪直中于太阴,一为素体脾胃虚弱,寒邪直中于太阴,引起虚寒下利及脾阳虚等证候。引起虚寒下利及脾阳虚等证候。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五、少阴病证五、少阴病证(一)少阴寒化证(一)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是

12、指病邪从阴化寒,阴盛阳衰少阴寒化证是指病邪从阴化寒,阴盛阳衰所表现出的证候。所表现出的证候。证候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舌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微。淡苔白,脉沉微。(二)少阴热化证二)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证是指病邪从阳化热,阴虚而阳少阴热化证是指病邪从阳化热,阴虚而阳亢所表现出的证候。亢所表现出的证候。证候证候 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细数。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六、厥阴病证六、厥阴病证(一)寒热错杂证(一)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乃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证乃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形成上热下寒、胃热

13、肠寒的证候。形成上热下寒、胃热肠寒的证候。证候证候 口渴饮水不止,气上冲心,胸中热口渴饮水不止,气上冲心,胸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四肢厥冷,下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四肢厥冷,下利呕吐。利呕吐。(二)厥热胜复证(二)厥热胜复证 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的外在表现。的外在表现。证候证候 四肢厥冷与全身发热交替而作。四肢厥冷与全身发热交替而作。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薛霁薛霁 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与治法 目目 录录 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

14、和辨证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扶正祛邪病治异同病治异同三因制宜三因制宜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

15、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摄生”。“治未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

16、,避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二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

17、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木木木木水水水水火火火火金金金金土土土土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卫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气血血营营例:肝木乘脾土例:肝木乘脾土(表(表 里里、轻、轻 重)重)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

18、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1.1.正治正治 “逆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是指采用

19、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治”。“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实则泻之”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1.1.反治反治 “从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

20、则,又称“从治从治”。“热因热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通因通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1.1.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21、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2.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3.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

22、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4.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征象征象 本质本质 治法治法高热大汗高热大汗口干脉数口干

23、脉数舌红苔黄舌红苔黄(热象)(热象)实热壅盛实热壅盛正治(逆治)正治(逆治)四肢厥冷,四肢厥冷,脉沉,但壮脉沉,但壮热心烦,渴热心烦,渴喜冷饮,小喜冷饮,小便赤便赤(假寒象)(假寒象)里热盛极里热盛极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寒凉药寒凉药热热则寒之则寒之寒因寒用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

24、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小结: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二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损其偏盛实证实证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虚证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

25、阳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损其有余其有余”的治法。的治法。(二)补其偏衰(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补其不足足”的治法。的治法。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阳中求阴”或或“阴中求阳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用补阳药;补阳时适

26、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疾病发生正气虚正气虚邪气实邪气实扶正扶正祛邪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

27、其治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v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v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正气的保存和恢复。v单纯扶正法,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又不盛的虚性病证。v单纯祛邪法,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衰的实性病证。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

28、邪,祛邪又不伤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正。v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v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

29、据其具体情况,运用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感冒感冒发散风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疏散风热清热解暑清热解暑补气解表补气解表久泄脱肛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崩漏出血子宫脱垂子宫脱垂胃下垂胃下垂补中益气补中益气疾病疾病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治疗治疗风寒束肺风寒束肺风热袭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暑热郁表气虚邪侵

30、气虚邪侵中气下陷中气下陷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v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v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v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治法,

31、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一、汗一、汗 法法1.1.概念: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开泄腠理,

32、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4.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2)(2)对于表邪已解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3)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

33、阴、养血等药物。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4)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二、吐二、吐 法法1.1.概念: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

34、证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2)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

35、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3)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4)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三、下三、下 法法1.1.概念: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寒

36、、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

37、痰、驱虫等。4.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1)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2)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3)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四、和四、和 法法1.1.概念:概念:和法,

38、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4.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2)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

39、证者,不宜用和法。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3)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

40、解者。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五、温五、温 法法 1.概念: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

41、证;回阳救逆,适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温法的范围。4.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2)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3

42、)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六、清六、清 法法 1.1.概念: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4.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

43、故一般不宜久用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

44、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七、补七、补 法法 1.1.概念: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腑虚损之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

45、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用于脾肾阳虚证。4.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1)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应绝对禁补。(2)(2)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对邪

46、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3)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药。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八、消八、消 法法 1.1.概念: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适用于气、血、食、

47、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癥瘕、瘕、痞块等病证。痞块等病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4.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1)(1)消法虽

48、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2)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3)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 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需要,“八法八法”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床已超出床已超出“八法八法”的范围,如熄风法、镇的范围,如熄风法、镇潜法、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潜法、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更为丰富。小小 结结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