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7356964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名解诗律: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格律仄、对仗。诗韵:它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专门为科举考试时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宫修韵书。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每首格律诗都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韵脚字。邻韵:按照诗韵的排列次序,读音相近、序号相邻的韵。借韵(衬韵、孤雁入群):五言诗首句,也有偶尔用邻韵的,但首句用邻韵,叫做借韵。出韵(转韵、错韵、失韵、犯韵):一首诗中的韵脚不是同一韵中的字叫出韵。重韵:词体术语。即韵脚用同一字相协,或重复用同一字协韵,是词体中一种特殊而少见的体式。重韵,重做重复意,是指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是近体诗中的忌讳。

2、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粘对:对,是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黏,是就相邻两联中,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平仄来说的,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上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平黏平,仄黏平。失粘:不合乎“黏”的规则。 失对:不合乎“对”的规则。拗救:格律诗中,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律叫做拗。一个句子拗了,诗人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的位置上加以补救叫做救。合称为拗救。犯孤平: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有些情况(如处于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之间夹一

3、平声字,前人也称为犯孤平对仗: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句式。工对: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其词性、结果相同。如果是名词,其意类相同,叫做工对。宽对:一联中,词性、结构对仗不工整,叫做宽对。正对: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叫做正对。反对:上下两句意义相反或提问题的角度相反的对仗叫做反对。借对(假对):利用某个词的同音关系或一词多义关系构成的对仗。分为借音和借义。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字面上的对仗,意思前后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水,叫做流水对。扇面对:扇面对又叫“扇对”“隔句对”“开门对”。上联出句和下联出句对仗,上联对句和下联对句对仗。换柱体(偷春格):对仗联是律诗的支柱,中

4、间两联对仗为正例。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即首联、颔联换了对仗位置,叫做换柱体。蜂腰体:全诗只有颈联对仗,叫做蜂腰联。又叫蜂腰格。词调: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这种乐谱就是词调。词牌: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其命名往往跟词的内容有关。词谱:集词调的各种体式分类编排的工具书叫做词谱。词谱是对词调内容的具体描写。宋代已有了词谱,记录的是曲调和声律。词林正韵: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

5、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添字: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增叫做添字,与移宫转调有关。摊破:添字后引起句式的变化,一句破成两句,称为摊破。减字: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词的句度和声韵,都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但当时音乐家在声腔方面,仍有所伸缩,因旧曲为新声。偷声: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小令:宋人顾从敬在草堂诗余中把五十八字及其以下的词。领字:即在一句开头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在语气上稍作停顿,但不

6、点断,在语义上领起下文,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一字逗(豆、读):领字中,最主要的是单字领,称作一字逗。领字多为虚词,在各句式中,分别构成上一下三、上一下四、上一下五、上一下六、上一下七等不同节奏。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散曲: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宫调: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音乐

7、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的各个音级,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审察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是宫调理论。诗的格律包括五个方面:句数、字数、押韵(通常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平曲牌: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曲谱:曲谱即乐谱,是记录音乐音高或者节奏的各种书面符号的有规律的组合,如我们平时常见的简谱、五线谱、吉他谱、古琴谱等等各种现代的或者古代的乐谱都叫做曲谱。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

8、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衬字: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 衬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句末则很罕见。鼎足对:人们常用“鼎足”来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所谓“鼎足对”,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鼎足对”是“三柱联”的一种形式,载敬堂集载敬堂联话:“三柱联分平排式三柱联和鼎足式三柱联,后者即鼎足对。连璧对:前四句对仗叫做连璧对。独木桥体:使用同一个字作为全篇或一半以上韵脚的词,叫做“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福唐体。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9、实际就是复字诗的复字在末尾的,因此也可叫同尾诗。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落韵:在曲中该有韵的地方没有韵。暗韵:在句中节奏点用韵。对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平仄:对联讲究平仄,上下联相对处的平仄要相反,上联的末字出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为平声。三柱联:由一上联和两下联组成,两下联同对一上联,一上联收于仄声,两下联皆收于平声。分平排式三柱联和鼎足式三柱联。马蹄韵:又叫马蹄格,是以马蹄行进规律为喻,对对联格律的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联格律

10、的最标准形式。无情对:对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二、文学常识1谏逐客书: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后又见于邵明文选上书2.报任安书:早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后邵明文选书3.欧阳修:字永叔,号酒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后人辑有欧阳文忠公文集4.现代汉语里,姓氏是一个词,“名字”也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姓”和“氏”“名”“字”的概念却全然不同。5.“姓”: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来源: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其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则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

11、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现代学者注意到姓与图腾的关系,黄文山先生说:“中国古姓,多为图腾之遗留。作用: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6.得氏于朝代名、国名:夏、商、周、秦、齐、楚、燕、韩、魏等。7得氏于封邑名:赵,武。8.得氏于地名:即以居住为氏,北宫、南郭、西门、东闾。9.得氏于字:仲、叔、季。10.得氏于官职:司徒、司马、司空、司寇。11.得氏于职业职能:巫、屠、优、卜、陶。12.姓氏本来是有别的,到战国后混同,到汉代就已不能清楚区分。13.古代的名:名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命名:可根据出生时的情况来命名。(寤生)也可根据道德、理想、信仰等来命名

12、。(曹操、杨修)14.古代的字:古代礼书中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要取字。名是父亲取的,字是宾客取的。取字后,外人只能称其字,家人可乎其名。男子的字:贵族的字早期全称用三个字,首字表示长幼(孟、仲、叔、季)第二个字是字,第三个字是性别。15.古代的号:号,又叫别号,一个人的姓、名、字都不由自己选择,号却是可以自己选择。(以自己的身份命号、以自己的居处命号)16.谥号:帝王、后妃、百官等有爵位的人死后,朝廷议定的特殊称号。(官谥为皇帝给大臣,私谥为家人朋友,当时名士)17.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魏晋时,就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了。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天赋,是研究文体的发轫之作。曹

13、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18.文心雕龙:具体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各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19.邵明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按照文体选文的集子是南朝,梁,萧统写的。该书把文章分为三十九类。20.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把古代文体分为(1)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比较自由的文体,在语言形式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随意写作。(2)韵文:押韵的文体。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3)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在辞赋的影响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讲究平仄和对仗,又不押韵。21.辞赋:辞与赋的总称。辞:

14、是楚辞的简称,因为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又称“骚”“骚体”。楚辞的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在诗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诗体,是我国最早的乡土文学,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赋:诗经是赋的远祖,楚辞是赋的近亲。赋在发展中,经历了骚赋、古赋、骈赋、律赋、文赋五个阶段。(骚赋:模仿楚辞而写的赋。古赋:又叫辞赋、汉赋、汉大赋,主要指汉人写的长篇大赋。骈赋:是在古赋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出来的一种赋体。律赋:是唐宋科举考试时使用的一种试体赋,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发展的。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赋体。)22.古汉语的修辞:修辞,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使之确切地传情达意,以便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

15、一种手段。(1)起兴:又叫兴,是诗经风、雅、颂、赋、比、兴之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物发端,先说别的事情,再引出要叙述的内容。起兴由兴句和本句组成。先言他物的句子为兴句,被引出的要叙述的句子为本句。(2)委婉:不把要表达的内容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话得委婉曲折。又叫婉曲、婉转、曲折。使用谦敬语、避讳语、迂回语、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委婉表现手法。(3)连及:在叙述某一人或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人或事物,而另一人或事物不表意。分为专有名词连及、一般名词连及。(4)共用:一个词语和其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搭配、共同使用。(5)反覆:为了强调突出某种思想感情,使一些词语或句子反覆出现。

16、分为连续反覆、间隔反覆。(6) 互文见义: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或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粗语互相隐含、渗透、补充。又叫互文、互辞、互言、互体、参互。分为本句中的互文见义、对句中的互文见义。33.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34.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现代。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把上古音称为古音。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35

17、.等韵学:音韵学者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构成了音韵传统的三大分支学科)36.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在没有音标字母的条件下,较之譬况、读若、直音等注音法来说,反切还是较为科学的注音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反切是两个字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连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37.双声叠韵:是一中历史现象。各种时代的双声叠韵,是根据当时的语音系统构成的。38.五音:是按照发音部位把声纽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39.七音:宋代,音韵学家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成为七音。(重唇音相当于双唇音,轻

18、唇音相当于唇齿音)40韵:中古时期,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的韵。在同一声韵中,两个字是否同韵,是根据韵腹和韵尾两方面来说,韵头不计算在内,也就是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41.韵书:广韵诗韵平水韵词林正韵42.按照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韵声: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阳声韵:以鼻音m、n、g的收尾的韵母。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43.声调: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周颙、沈约提出来的。44.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而只有重唇音帮、滂、碰、朋。钱大昕十驾齐养新录,古无轻唇音45.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端”

19、组字)与舌上音(“知”组字)上古不分。钱大昕十驾齐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46.古音通假:古人在写作的时候,应该使用甲字,但却使用了与甲字音同或音近的乙字。人们即使使用通假字,也主要是对古已有之通假字的沿用。因此,古音通假,主要出现在先秦两汉典籍中。(读本字的音)47.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48.通假字读音:通假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也就

20、是说,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必须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例:尽蠖之屈,以求信也。“屈”蜷缩。“信”通伸,读shn。)(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特,读zh)49.破读字读音:用改变读音的办法来表示词义或词性转变,叫做破读。破读又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破读音”。50.破读和通假的区别: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存在着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在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破读字的意义和本音字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词的意义不断引申,词性不断分化,词的负担越来越重,这势必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采取改变读音的方法,来区别某

21、词原有的和后起的意义或语法作用。可见,破读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是词义的引申和词性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破读音和后起的意义,已构成一个较为稳固的音义结合体,也就等于构成了一个新词。所以,破读,实际上是一个音变构词手段。51特殊词语读音(1)国名:身毒yun d龜玆qi c月氏yu zh(2)族名:吐蕃t b先零xin lin(3)官名:僕射p y谷蠡王l l wng(4)句gu黑h 种chng 华hu 白术zh52.平仄: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讲究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以使声调抑扬顿挫。基本句式:五言诗(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

22、仄平平 七言诗(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53.怎样算是工对:(1)不属于同一意类的名词,但意类较近、在语言中又经常并列使用的。如:天地、诗酒。(2)反义词相对。(3)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句中自对,又叫句中对、当句对、就句对、本句对。意谓:单句中有些词语自成对仗。54.古注: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注释,简称古注。55古注的发展:(1)两汉时期,经学出现了空前昌盛局面。(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学、玄学和佛学的影响下,出现了“义疏体”注释形式。(3)隋唐时期,随着政治统一,思想文化方面也要求统一,于是出

23、现了奉詔官修的五经正义和一些私家著述的经疏。(4)宋代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5)元明时期是训诂的衰落期(6)清代是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56.古注类别:依据注释内容、对象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古注可以分为(1)传注类:以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为内容。按术语原意的不同,可以分为传,注、箋(是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箋)(2)章句类: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它偏重于逐句逐章串讲文章大意,与传注类以释词为重点的注释形式不同。(3)音义类:音义包括辨音和释义,又称音训、音注、释文等,是汉末魏晋后出现的注释形式。(4)义疏类:义疏又称疏、注疏、义注,是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产生于南

24、北时期。(5)补注类:补注类是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形式,与恪守书注、疏不破注的“正义”不同。(6)集解类:是集各家解说为一书的注释形式,又称集注、集传、集释。57.古注内容:注音、解释词语、疏通文意、阐述语法、显示修辞、校勘文字、分析句读、考证名物典制、考释人物历史地理、注明典故词语出处和评论。58.注音:注疏中古书注音始于汉代。其注音方法一般有四种:譬况、读为、直音、反切。59.解释词语:古注解释词语方式有(1)直训: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去直接解释另一个词叫做直训。作用:在于揭示被释所属的义类。(2)声训: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叫做声训,又叫音训。作用:破通假,

25、探求本字;推求语源;说明词的通转。(3)形训:通过文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方法。(4)义界:用下定义来解释词语的方法,又叫界说。作用:在于揭示被释词词义的本质,从而达到区别词义的目的。(5)描写比况:对词所表示事物的性状加以描写,或用类似的事物加以比拟。(6)串讲中释词60校勘文字:所谓校勘,就是对同一种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相互核对,比较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其错误。方式有(1)删削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书在辗转传抄、刻写过程中误加的文字。(2)补缀脱文:脱文,简称脱,也可以写作夺、夺字、夺文,是指古书在辗转传抄、刻写过程中脱落的文字。61.古注术语:(1)注音方面

26、:a.读如、读若。其训释格式为“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以译为“像某字那样读”b.如字。破读的对称,常用来注释异读的字。其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可以译为“仍然按照通常音来读、按照通常义来解释”(2)释义方面:谓、言。都可以用来解词或串讲句意。谓,多用来解词。言,多用来解句(可说明篇章大意)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译为“说的是”。另外谓、言还可以用来将句意或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例:a.出自幽谷,迁与乔木。b.尔墓之拱矣)62.句读:一句话说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钩号或圈号,叫做句;一句话没有完,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号,叫做读。“句”和“读”合称为句读

27、,又叫句度、句投、句逗。(给文章断句的方法及符号的名称)63.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三个要求(1)信。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是对翻译的起码要求。(准确理解原文;翻译不增不漏;遇到疑难词时,要查阅有关资料)(2)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这是对翻译的基本要求。(3)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这是对译文的最高要求。三、字词翻译谏逐客书1公施到今:延续。 2疆公室:使动用法。 3所以跨海:表否定判断句。4不让土壤:不拒绝,不辞让。5故能成其大(就):变文同译。6故能明其德:使动用法,使昭著。7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内(外),名作状,在内(外)。怨,结怨。8故致民与农桑:致力,从事。使动用法。9

28、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0.在于把握:在手里。11.盗贼有所动:鼓励,引申为助长。12.君贵五谷而贱于金玉: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3.春不得避风尘:狂风,灰尘。14.吊死问疾:死,死者。疾,生病的人。15.尚复被水旱之灾:同“倘”如果。 被,遭受。报任安书16.少卿足下:对别人的尊称。17.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侧闻,在旁边听到,谦辞。遗风,遗留下来的风范。18.若仆大质亏缺:身体。19.见笑而自点:点,名作动,黑点,玷污。自己抹黑。20抱不测之罪:负。21.涉旬月,迫季冬:涉,经过。迫,靠近。22.以晓左右:使动用法。23.判断句:修身者,智之符也行之极也。24.同

29、子参乘:汉文帝的宦官赵炎。25.引维纲,尽思虑:引,援引,伸张。尽,竭尽。26以徇国家之急:通“殉”献身,为动用法。27.倡优畜之:当作戏子乐人来畜养。28.名摩灭,不可胜记:摩灭,消失。胜,尽。29.倜傥:变声联绵词,卓异,不寻常。30拘而演周易:拘,拘禁。31.所为作也:同义连用,写作,创作。32.空文以自见:不起什么作用的文辞。33.究天人之际:探究。34.通古今:贯通古往今来。35.成一家之言:成为。36.草创未就:起草创作。37.译句:“亦欲以究天人.会遭此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

30、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38.且负下未易居:负下,负玷辱之名。易居,容易处事。39.下流多谤议:比喻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40.仆以口语:因为说了几句话,指为李陵辩解。41.被动句:重为乡党所笑42.以污辱先人:使动用法。43.是以肠一日:因此。44.未尝不发:没有。45.身直为闺阁:直,只不过。闺阁,宫中的小门。46.以通其狂惑:表现。47.私心剌谬:违背,相反。48.曼辞以自饰:曼辞,漂亮的言辞。自饰,自我雕饰49.书不能悉意:副词作动词,完全表达。50.略陈固陋:浅陋的见解,谦辞。前赤壁赋51.七月既望:望日的第二天。52.译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客人

31、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5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都是使动用法。幽壑,深谷。嫠妇,寡妇。5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5.侣鱼蝦而友麋鹿:侣,友都为名词意动用法。伴侣,朋友。56.遗乡与悲风:遗乡,余音,这里指箫声。悲风,凄凉的秋风。57.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享受。58东方之既白:已经发白,天亮。1、谏逐客书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后见于昭明文选上书2古代姓氏和字号:现代汉语里,姓氏是一个词,名字也是一个词,在古代,姓和氏、名和字的概念却全然不同。古代姓氏:“姓“是部族号,氏:家族号是姓的分支,“氏”的产生晚于“姓”后产生。古人得氏的途径或来源:朝代名、国名,封邑

32、名,地名,字,官职,职业技能(姓、氏本有别,到战国后混同,到汉代就不能清楚的区分了)。古代名字:名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名和字的联系:同义的,反义的,联义的。古代的号:别号,谥号,廟号。3古代文体分类:魏晋时,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4文心雕龙具体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各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5我国第一部按照文体选文的集子是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6古代文体分为:散文、韵文、骈体文。散文(论说文、傅状文、杂记文、应用文);应用文(奏议、诏令、碑志、哀祭、箴铭、颂赞、序跋)7修辞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使

33、之确切地传情达意,以便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一种手段。8古代汉语修辞分为:起兴、委婉、连及(专有名词连及、一般词语连及)、共用、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同义连用、互文见义、变文同义。9并提:也叫合叙(分系式、双提分承句),1933年杨树达在中国修辞学中提出了合叙问题。所谓并提就是把相关俩件或俩件以上的事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俩个或俩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辞简洁。在叙述时,前俩件事与后俩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俩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类型:由ABCD搭配为ACBD;由ABCD搭配为ADBC;由ABCD搭配为CADB。10互文见义: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俩个并列词组或句子中,相应

34、位置上的词语互相隐含、渗透、补充,又称互文、互辞、互言、互备、互体、参互。11起兴:又叫兴,是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之一。起兴由兴句和本句组成,先言他物的句子叫做兴句,被引出的要叙述的句子叫做本句。12:委婉:又叫婉曲、婉转、曲折。表现手法:使用谦敬语、使用避讳语、使用迂回语。13古汉语语序: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一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强调介词的宾语。谓语后置:谓语后置主语在

35、前谓语在后是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但在古代汉语中有谓语后置的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3.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三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语序。壮语后置的情况:1、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作状语2、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作状语; 3、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作状语; 4、还有的句子省略了介词并且把

36、状语后置;14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中古隋唐陆法言以切韵音系为代表,近古明清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15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反切、双声、叠韵;字母、五音、七音、清浊;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阴声韵、扬声韵、入声韵;开口呼、合口呼;声调。16上古声母: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17切韵(隋代陆法言)唐韵(唐代孙愐)广韵(北宋陈彭年,以四声为纲,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卷,共五卷)18古书读音分为:古代诗歌韵文读音、通假字读音、破读字读音、特殊词语读音

37、。19破读字读音:用改变字读音的办法来表示词义或词性转变,又叫读破。20破读和通假的区别:一、简单说,破读是中古通过声调的变化来引起词性的变化,以表达词义的一种方法。如果字用本义,按本音读,叫“如字”,如果字用转义,按转义读叫“破读”,“读破”。大多为汉代经师所为,人为制造的用词现象,但对汉语语法产生了影响。现代汉语词汇中也有所保留。二、一般来说,形容词,名词用为动词词性,破读时读为去声,动词用为名词时也读去声。但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名词用如动词而不改变读音的。三“破读”和“音近通假”容易混淆,但似乎可以这样理解:破读是一个字的读音不同而产生的词义,词性,语法结构的变化,而“音近通假”是两个音近的

38、字之间的假借。21诗律:是格律诗,包括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22押韵:通常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一百零六韵)23对仗:上下俩句平车必须相反;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分类:工队,宽对,正对,反对,换柱体,蜂腰体,借对,流水对,扇面对。24工队: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其词性、结构相同。(属于工队的情况:不属于同一意类的名词,但意类较劲、在语言中又经常并列使用;反义词相对;句中自对而又俩句相对)25词律:王力汉语诗律学标准词的三个特点:全篇固定的字数;长短句;律化的平仄。分类:小令,中调,小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上为中调。26词的分类: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