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培优补差专项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7351634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培优补差专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培优补差专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培优补差专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培优补差专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培优补差专项(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理解。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 )A.离开B.放弃C.不要2“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A.刚才B.正在C.开始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是:_。4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A.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5下列名言与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相符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2、成江海。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6“太白感其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_2. 阅读理解。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穿:凿穿。其:它的,指蜡烛。之:指代书。邑人:同县的人。偿:报酬、回报。遂:于是、就。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B.穿壁:在墙上凿洞。

3、C.大姓:姓“大”的人。D.佣作:做雇工,劳作。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用文中原句回答)(2)这是对匡衡的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的品质。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_3. 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弃去弃去_还卒业:_3“问之”是指

4、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4. 小古文阅读。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宋:宋国。坏:毁坏,损坏。筑:修补。盗:小偷。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家:指这家人。智:认为聪明。1(朗读停顿)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翻译句子)下面

5、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毁坏了墙壁。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C.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儿子十分聪明。3(整体感知)富人家被盗的原因是_。面对相同的看法,富人认为孩子聪明却怀疑邻居的原因是(_)(填序号)。A孩子先说的“必将有盗”,邻居是跟着孩子说的B孩子和邻居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4(品读感悟)这个故事主要是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5.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

6、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这段话选自课文_,出自_。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溺:_返:_ 故:_堙:_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翻译句子)_6. 古诗文阅读。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在横线上把古文补充完整。2你认为要向王戎学习什么?答:_(文段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文段二)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

7、:“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1补充(文段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_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_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_7. 课内阅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解释下列词。题:_。西林:_。只缘:_。不识:_。横看:_。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

8、_、_、_不同位置观看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3.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_4.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8.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女娃。女娃游于(),(),故为精卫,常(),以堙于东海。1按原文填空。2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_3在生活

9、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_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9. 古文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加点字意思。(1)尝与诸小儿游。 尝:_(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竞走:_ 唯:_(3)取之信然。 信然:_2解释句子意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4本文题目是:_,选自_。10. 阅读理解。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

10、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穿:凿穿。其:它的,指蜡烛。之:指代书。邑人:同县的人。偿:报酬、回报。遂:于是、就。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A.不逮:烛光照不到。B.穿壁:在墙上凿洞。C.大姓:姓“大”的人。D.佣作:做雇工,劳作。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用文中原句回答)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_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_11. 阅读理解。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给文

11、中画横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世传(_) 世代相传。 世上传说。卒业(_) 完成学业。 诵读完毕。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之”在文中指_。(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其”在文中指_。3老媪是怎样回答李白的?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在下面。_。1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翻译下面的句子。(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2)

1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偷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3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13. 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席而啖菱。 啖:_(2)欲以去热也。 去: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_(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

13、为知也。_3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_4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4.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女娃。女娃游于(),(),故为精卫,常(),以堙于东海。1按原文填空。2这篇文言文出自于()。A.三字经B.山海经3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少女:_溺:_故:_堙:_4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5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_6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_7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