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7348548 上传时间:2020-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城市昨日的辉煌、今天的财富、明天的希望。仙游很多校园里都保留着一些文物,这些文物使得校园古色古香。然而,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很多校园文物都被破坏了,甚至完全消失。比如,始建于1902年的仙游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显著,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为兴化大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人才和其他各类优秀人才,被誉为木兰溪畔的园丁摇篮。仙游师范堪称令人神往的文学、艺术殿堂。这里,曾走出著名学者、教授、作家俞元桂,世界华人名人、文坛宿将周颖南,著名剧作家郑怀兴,著名散文家、教授林懋义以及后来的小说作家陈雪珠、庸凡、陈小平,教育随笔作家

2、林高明、诗人李智强等;这里,也曾诞生一批名闻八闽乃至东南亚和国际华人世界的音乐、舞蹈、美术作品,更为莆田市艺术事业的崛起培养了一大批领衔之才。师范旧址夷为平地,建起了高楼大厦,昔日景象难以再现。如今,莆田学校仙游校区(原仙游师范,闽中师范摇篮)又搬离仙游,百年老校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引起仙游人的痛惜和热议。有校友感叹,连母校都没了! 文物属于过去,但它也启示着未来,学校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文物的教育及对文物的保护,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我们还有一些学校保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值得我们的规

3、划者去好好珍惜和保护。仙游一中校园内的万寿观,原名“金石山福神道院”,是为纪念傅楫(1041-1101年)读书处,由傅楫三子傅谦受于南宋建炎四年(1126年)动工,历七年才成。万寿观于1997年列入仙游县级文保单位,并于2009年列为福建省第七批文保单位。但是,就是这么个好东西,2005年差点儿被拆毁用于建造新的教学楼;幸好当时的校长文保意识很强,终逃一劫,但目前所存的规模也只是原来的一半。万寿观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是很难进去的,现在又开辟成仙游一中校史室,更是难得一见。万寿观是仙游地区现存明清时期不可多得的古建筑之一,具有比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建筑研究价值。还有仙游一中的石门及旧

4、办公楼,也是多少学子难忘的回忆。莆田学院附属小学(即仙游师范附属小学)校内的仙游陈氏宗祠,于清嘉庆年间由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希紫倡建,建筑规模庞大、雄伟壮观。主体建筑为上下大厅、中央天井,两边各有偏厅、护厝各四间,后面有长方形天井及厢房八间。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前面是铺设红砖的大广场,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仙游陈氏总祠作为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继续作为尊宗敬祖,弘扬祖德的场所,作为寻根问祖、海外联谊的阵地,作为纪念先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位于鲤城镇西隅的会仙山上的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其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私立孟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

5、(1912)年,学校经费由县商会维持,遂名乙种商业学校。民国18年,改为县立城西小学。民国29年,改为中山镇第二中心分校。民国32年恢复原校名。民国33年2月,改名中山镇东北区中心学校,次年春改为中山镇西区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5年,改为中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为当时县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校园内古建筑有三处:石峰书院、为松书院和二层红砖楼。石峰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文革时期,门前两根龙柱上雕龙遭破坏,大门两边一对抱鼓石保存较为完好,抱鼓石是礼制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富即贵的门第符号,可见,这是当时一个大家族的祠堂和书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用作城西幼儿园教室和教师办公室。201

6、3年8月石峰书院收录在仙游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为松书院原名为松庵,清.乾隆版仙游县志记载:“为松庵在社稷坛(天地坛),后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僧海涛建。乾隆二年丁巳(1737),僧霖崖重建后殿”湖北来凤县(今湖北恩施)县令黄汝楠曾游为松庵,并作一首五言诗:“随步二三子,为松引兴长。蜂衙排佛供,麺甕启花香。水竹清闲境,大天曾过场。夕阳催去住,少佇虎溪旁。”为松庵在嘉庆年间改名为为松书院,门前砖埕上有一古井,六角形的青石井栏边刻着:“嘉庆甲子年(1804)立”,至今保存完好,水质清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松书院也曾作为幼儿园教室使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设校办印刷厂,后

7、改为教师宿舍。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墙体坍塌,今年主殿开始重建。解放初建的红砖楼是1958年师生一起参与修建的二层小楼,当时建楼时,同时平整操场,栽种榕树,现在操场上的榕树已参天蔽日,成为城西中心标志性的靓丽风景。砖楼一层当时是老师的办公室,后改为教师宿舍,二层是会议室和保管室,楼板是木头的,二楼墙面的正中有一颗红五星和“为人民服务”几个毛体字,再加上红砖黛瓦,极具年代感。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然而,城市的发展与文物古迹的保护要相互协调、统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能低估那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都不能摒弃它们那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上能看到我们的根,看到厚重的历史,看到学校的发展史,与现代文化产生反差,反差就会产生冲突,冲突就产生文化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学校文化乃至城市文化的美。所以我们在建设发展中,需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好,建设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城市,一个留住历史文化有根有魂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