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7324632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1、淮阴地名的由来与变迁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 (前223 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 罗城(在码头镇境内)。 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 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 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 名,并时有反复。淮阴作为郡名。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隋初 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淮阴作为区名。1932

2、 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 督察专员公署。1949 年5 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 阴行政区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年8 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 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0 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1953 年 1 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1955 年 4 月,定名为江苏省淮 阴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1971年2 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淮阴作为市名。1958 年8 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 民政府设在清江浦。1964 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

3、置和原名。1983 年3 月, 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 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2001 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改为淮阴区。2、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汉高祖五年(前 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西汉惠帝三年 (前 192 年),射阳侯国为县。元狩六年(前 117年),置临淮郡,淮 阴、射阳县 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 39 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 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411 年),广陵、临淮2 郡 改为临淮、广陵

4、、山阳等5 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 临淮、山阳 2 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489 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 300 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 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 100 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宋绍定元年(1223 年),宝应州升格成淮安军,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端平元年(公元 1234 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咸淳七年(公元 1271 年)复置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县(泗州之五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 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 年),

5、改淮 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 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 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 六县,海州、邳州二州。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 宁、桃园六县。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 1914年)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民国三十四年(公元 1945年)9 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淮城镇建立淮 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民国三十七年

6、(公元 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 清江浦,军区驻淮城。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1954 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1987 年撤销淮安县,设立县级淮安市。2000年 12 月 21 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 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3、清江浦与清江市、清浦的由来与变迁 清江浦地名得于清江浦河。清江浦河的前身是沙河,是北宋雍熙年间,淮南 转运使乔维岳所开的复线运河。到了元朝末年,沙河逐渐淤塞。明朝永乐十三年, 平江伯陈瑄,彩采纳当地“故老”建议,寻乔维岳所开沙河,加以疏浚,这条漕 河就是清江浦河。清江浦的地

7、名来源于清江浦河。清江浦在行政上原来属于淮安 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1729 年由于清河县县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 旧县村)毁于洪水,于是将清江浦一带由山阳县划归清河县,作为清河县的新县 治。清江浦在明永乐年间兴起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达到鼎 盛后,其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超越了淮安府城山阳,“南船北马,九省通衢”, 交通地位极其显赫,成为支撑淮安府空前地位的重要和最主要标志之一。清江取名于清江浦。1951 年以淮阴县城设立清江市,1952年淮阴专署迁驻 于此。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1958年 8月清江市、淮阴县合 称淮阴市。1964 年市县分置,复置清江

8、市与淮阴县。1970 年为淮阴地区行政公 署驻地。1971年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1983 年地改市, 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升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两区。清浦之名也得于清江浦。1983 年1 月,清江市更名淮阴市,同时升为地级 市,此时市区以里运河为界,分设两区,南为清浦区(北为清河区)。2001 年元 月1 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浦区属之,辖区不变。4、清河地名的由来与变迁南宋咸淳九年(1273 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 年,淮东制置 使李庭芝迁县城 于大清口,同时,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 清河县建立3 年(迁县城后仅 2 年),地入于元

9、。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 元二十年(128 3 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 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 4 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 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 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 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南 面临河),边长 3.5 公里(今码头旧县)。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 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

10、崇桢元年(1628 年),因水患和战乱 并起,复迁治甘罗城。清顺治三年(1646 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隶属淮安府。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 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 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青州涧,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 县所有。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3 年(1914 年),清河县复称淮阴 县(与河北省清 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1983年 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 市,同时以里运河为界析清江市为清河、清浦2区。 2001年元月1 日,淮阴市 更名为淮安市,清河区属之,辖区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