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篇古诗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305290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295 大小:5.7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篇古诗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5页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篇古诗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5页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篇古诗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5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篇古诗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篇古诗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29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1010课时 诗词鉴赏第11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2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第13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第第10课时课时 诗词鉴赏诗词鉴赏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真题体验一、2012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送人之松江宋 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别董大唐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 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能力,要求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容,从局部或整体上获

2、取信息。送人之松江中由“西风萧瑟”“暮烟微雨”可知,送别的季节是秋天;别董大中由“北风吹雁雪纷纷”可知,送别的季节是冬天。冬季 秋季 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_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答题时,需要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前诗中,“西风萧瑟”“离愁”表明诗人离别时的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的是乐观旷达的胸怀。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意思符合即可)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二、2012温州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田家郑獬田家汩汩河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3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_”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明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把诗歌逐句进行翻译,然后根据题干,提取符合要求的词语。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4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题时要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领会其意境,抓住关键词“不知”“却”来理解作答。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三、2012嘉

4、兴(舟山)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野池唐 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5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植物_的景象。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中用词精妙的赏析。从“野池水满连秋堤”可知,此时的池水已满;从“菱花结实蒲叶齐”中可以看出,植物生长得十分茂盛。满溢(满)丰茂(或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象来分析。诗歌的前三句描写的是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第四句则描绘的是蜻蜓上

5、下翻飞和鱼儿自由活动的情景。以物喻人,这不正是作者所向往的自由生活么?表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四、2012台州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秋夜山居唐 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注 素机:织布机。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7诗歌首句“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目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即“首句”,点明“秋”季的特点的词语只有“去雁”一词了。去雁(仅答“雁”不正确)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8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_示例:一个“衔”字

6、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表述能力。解答时要先把诗句所描述的场景概述一番,然后再针对其中的用词进行赏析。诗中的“老松衔月”并非松树真的衔住了月亮,而是人在酒醉时面对遮月的老松的一种幻觉。松树遮住月亮,这一“衔”字,则十分灵动。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命题规律1赏析材料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即事感怀、托物言志为辅。2命题方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3命题角度通常涉及四个角度,即形象类赏析、情感类赏析、技巧类赏析、语言类赏析。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题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的热点。4常考题型有:情感把握题、形象分析题、诗句赏析

7、题、画面描绘题、阅读评价题。第第10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命题趋势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理解;对全诗名句的感悟。2考察对语言的品味:考察重点字词的精妙;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考察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3考察对写作技巧的分析: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4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这些知识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必备知识考点聚焦整合

8、一、古代诗歌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如陶渊明的饮酒。(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如杜甫的春望就是五言律诗;绝句规定为四句,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

9、诗歌。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其风格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饮酒、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等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曹操的龟虽寿等。(3)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边疆风光为题材的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4)即事感怀诗,因某一事由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如杜甫的春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杜牧的赤壁。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

10、合考点聚焦整合二、不可不记的几个概念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由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

11、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这通常是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较少出现)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三、古诗词中常考的景物意象景物 意象 浮云 游子 莲花 高洁或爱情 红豆、燕子 爱情或相思 月亮、鸿雁 思乡或相思 杨花、青草、杨柳 离情、离恨梧桐、杜鹃、乌鸦 凄凉悲伤 菊花、梅花、竹子、青松 傲然不屈 西风、猿啼、丁香 愁绪 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常考清单考点一

12、 感受诗词形象,融入诗词意境 考向1理解诗词的人物形象例12012义乌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答案 在猎猎的秋风中,少年披弓执剑,迎着霞光,策马扬鞭,奔赴战场。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1)英雄,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美人,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3)羁人,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4)宫女,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5)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6)隐士

13、,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7)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或慷慨激昂,或怨恨不平,反战思归。(8)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分析人物的方法有:(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作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古人写诗时,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答题模式 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人物形象特征。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描述诗词的景物特征例220

14、12金华模拟“林外鸣鸠春雨歇,层头初日杏花繁”两句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答案 突出了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景物特征。思维轨迹 解答时,可以先将这两句诗翻译出来,然后分析关键词如“鸣鸠”“春雨歇”“初日”“杏花繁”表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用相关词语概括描述。答题模式 描绘形象图景概括图景特点。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向3描写诗词的画面或情景例32012杭州市拱墅区模拟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答案 夜卧临湖居室,枕席凉爽,玉漏滴答,是秋凉将至的宜人情景。思维轨迹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大意,找全景物,添加修饰语,写明句意;其次在忠实于原文

15、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以及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再次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更形象、生动,增强语言的描写性。此外,有时还得考虑字数限制,不得超过字限。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点二 把握诗词内容主旨 考向1领会主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例12012台州模拟诗的“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思维轨迹“主旨”,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是:(1)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切忌断章取义;(2)借助诗题,

16、理解主旨;(3)关注序、注,体会主旨,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助于理解作品思想内容;(4)借助“题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4)瞄准“篇眼”,揭示主旨;(5)“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答题模式 作者通过描写,表达了(抒发了、流露出)心情。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融入意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情趣例22012年金华(衢州)模拟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答案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情趣,热爱自然的情感。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例32012湖州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

17、人当时怎样的心境?(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答案 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思维轨迹(1)结合背景,窥测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歌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作之中,如李煜、李清照的词作,写尽了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2)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阅读古代诗歌,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如例2中“闲傍”,例3中“卧看”,根据这些“诗眼”,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便不言自明了。(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解读诗歌意象,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王安

18、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诗人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明白这个意象,你便能体会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答题模式 写出了营造了(的氛围,的意境),表达了(体现了)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点三 赏析诗词语言考向1品评诗词中炼字的妙处例12012台州市仙居县模拟本诗第一句中“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答案 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思维轨迹(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如本题中的“飞”;

19、(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 通过(某字或某词),描绘了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赏析诗词中的名句名联例22012杭州模拟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答案 借景抒情,诗人客居苕溪,每天诵诗打发光阴;春天来了,在潇潇雨声中,追踪杏花吐蕊绽放的消息,隐含着诗人对春的期待。变式考例2012温州(瑞安)模拟诗歌中侧面烘托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唯有蜻蜓蛱蝶飞”。答案 因为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中白天很少有行人。本句

20、诗衬托了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手法技巧、语言运用、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从手法技巧上赏析诗歌名句,可以参照前面所介绍的方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名句,除掌握“评析炼字”中所介绍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如何抓准名句中精妙传神的字词,方法有两个:一是看词性,这些字词往往是名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副词;二是看位置,这些字词在诗句中的位置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五言诗为第三个字,七言诗为第五个字。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从内容上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情、景、理”三个方面去评说。情,即思想感情。抒

21、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体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赏析名句的第一要义。景,即景物或景象。诗人的感情问题要寄寓在一定的景物中,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无景之情,情就缺失了依凭;无情之景,景就失去了活力。赏析名句要注意领会其中的景物及景中之情。理,即道理或哲理。通过诗歌来述说一个哲理,好懂,易记,脍炙人口,启人深思。诗歌中的名言名句很多都是智慧的浓缩、思想的结晶,因此赏析名句不能忽视对哲理的品味。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点四 整体把握,综合评价 考向1评析诗词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例12012岳阳这首诗(咸阳值雨)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

22、云将入岳阳天)答案 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意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缥缈的雨景。(答出“虚实结合”即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缥缈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思维轨迹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它包括: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

23、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作铺垫、埋伏笔等);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沉郁、悲慨、婉约等)。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考向2分析诗词的意境例22012长沙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

24、”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思路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犹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答题模式第一步,描绘诗词中(诗词中某几句)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内容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不能局限于翻译)。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壮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平

25、时要理解领会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能结合典型作品加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最好)第第10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愉悦、欢快、激动、乐观、旷达、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必须明白每个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切忌空洞含糊)第第11课时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真题体验一、2012温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26、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识记能力,注意“或”译为“有时”,其余三个在教材中都有解释,难度不大。日光,这里指太阳。逆流而上。有时。早晨。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可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注意

27、“奔”是动词用作名词。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在我国古代,游子、迁客们常在三峡来来往往,他们听到猿声触发思乡情,潸然泪下。引用的诗句准确地表现了三峡秋季的特点,反映出游子迁客的凄凉心情。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识记。要注意其中“汤”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别,“被”是通假字。热水。通“披”,穿。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C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活用的掌握。例句中的加点词“腰”属于名词用

28、作动词,意为“腰挂”,A、B、D三项中加点词都属于此种用法,C项中加点词“美”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认为美”讲。因此可以判断,只有C项符合题意的要求。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可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题目看似是开放性的,实则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不能脱离了文本。学习要勤奋刻苦;学习要以读书为乐。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命题规律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主要考查学生读的能力。2理解常

29、用的实词和虚词。重点考查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3翻译句子。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4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第第11课时课时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命题趋势中考文言文命题新的趋势: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逐步和高考接轨。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难度加大。4久违的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中,还有词类活用等难点内容不少地方也将列为考点进行考查,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引起重视。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常考清单考点聚焦整合一、重点字词解释1通假字初中课本中文言通假字有40多个

30、,它们可以分为:(1)音同形似通假,如“辨”通“辩”、“材”通“才”、“火”通“伙”等;(2)音同形异通假,如“熙”通“嬉”、“衡”通“横”、“以”通“已”等;(3)音近形似通假,如“见”通“现”、“属”通“嘱”等;(4)音近形异通假,如“亡”通“无”、“阙”通“缺”、“要”通“邀”等;(5)音异形似通假,如“说”通“悦”、“被”通“披”等。通假字是中考解词题永久性考点,因此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就考了“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被”通“披”,穿)。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2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很多种含义,这就要求我们重点掌握一些典型的、常

31、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求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2009年以来,中考常考文言多义词有:安、病、策、从、负、服、顾、怪、过、横、恒、患、会、居、距、劳、令、谴、前、请、善、适、师、食、使、市、是、实、素、岁、涕、图、往、延、宜、彰等。如2012年温州卷“或王命急宣”的“或”,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义项有“有时”“有的、有的人”“或许”等,属于一词多义,在这里要选择正确的合乎语境的意思,即“有时”。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3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一大批基本词汇古今意义相同,但也有些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习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以今释古。

32、古今词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有些词的意义,以前包含的范围较小,后来范围扩大了。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黄河,今指所有的江流河水。(2)词义缩小。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范围缩小了。如:“国”在古代指“国家或京城”,今义只指“国家”。(3)词义转移。古代一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了,这就是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原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即是此意;现在的“牺牲”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词义发生了转移。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4)感情色彩的变化。指汉语在

33、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在古代汉语中是指“不当面批评”,属中性词;今义是指“诽谤”,有“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5)区别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极少,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浅陋。而现代汉语中“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像“地方”“气象”“明年”“于是”“东西”“等死”“中间”“痛恨”“颜色”“无论”等貌似现代双音词的古今异义是中考试卷里常考的内容。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

34、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5常用文言虚词各地考纲中,把“之、其、而、以、为、于、也、乎、矣、焉、哉”等虚词列为考点,要求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2012年台州市考了“之”,义乌市考了“以”,衢州卷则把“以”“之”“而”“于”等综合起来命一道四选一型的选择题,更具代表性。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之(1)【动】往,到去(2)【代】他,她,它(3)【助】的(有时可不译)(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6)【助】宾语前

35、置的标志。译时省去 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以(1)【动】认为,以为(2)【介】用,把,拿(3)【介】因为,由于(4)【介】凭借,依靠,依照(5)【介】去,来,用来(表目的)(6)【连】以至、因而(7)【连】相当于“而”(表承接)(8)【通】“已”,已经 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于(1)【介】在,到,向,从,对,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在动词后引出对象)(2)【介】被(3)【介】同,和,跟(4)【介】比,胜过 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其(1)【代】他(的),她(的),它(的);他们

36、(的),她们(的),它们(的)(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推测)(4)【副】岂,难道(表反问)(5)【助】调节音节,无义 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何【连】表并列:和、又。可不译表递进:并且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表修饰:不译表转折:但是、却、然而表因果:因而 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为(1)【动】wi做(根据句子活译)作为、当做、成为认为是(2)【介】wi替、给(表替代)向、对(表对象)为了、为着(表目的)被(表被动)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因(1)【

37、介】依照,按照,根据(2)【副】于是,就(3)【连】因此,于是 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焉(1)【助】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2)【代】它;哪里(3)【兼】相当于“于之”“于是”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然(1)【助】地;的样子(2)【代】这样(3)【连】然而(4)【动】认为对(表肯定、赞同)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虚词 用法 例句 乃(1)【副】于是、就(2)【副】却,竟然,居然,反而(3)【副】才(4)【副】是,就是(表判断)(5)【代】你的,你 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

38、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重点句子翻译1有特殊句式的句子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如2012年金华卷的考题,翻译“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就是一个判断句式;2011年台州卷的考题,翻译“甚矣,汝之不惠”,则是一个倒装句式。这类特殊句式的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体现句式特点。【各类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用法见常考清单中“知识链接”】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2有重点字词聚集的句子在某些句子当中,会堆积着出现各类特殊用法的字词,所以整个句子就成为翻译的考点。如2012年温州卷的考题,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子中的“虽”是一词多义,有些语境中解释为“虽然”,有些

39、语境中解释为“即使”,“奔”是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飞奔的马”,几个重点字词堆积后,就考查了整个句子的翻译。3与文章主旨理解相关的句子文章中往往会有个别句子,是表现文中人物形象的,或者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那么,这样的句子也往往是翻译的考点。如2012年宁波卷的考题,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011年温州卷的考题,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考查的都是这类的句子。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三、文本解读、分析表述1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如2012年金华(丽水)卷的考题,“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012年湖州卷的考

40、题,“选文(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11年嘉兴卷的考题,“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了解艺术特色,分析表现手法如2012年温州卷的考题,“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2012年福州卷的考题,“选文详略得当,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以突出曹刿的远谋”。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3获取思想启迪,谈谈思考见解如2012年宁波卷的考题,“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011年宁波卷的考题,“从这则寓言中(狼),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012年义乌卷的考题“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合选文,发表你的见解”;2011年衢州卷的

41、考题,“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这类题目都是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注意思考、积累。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知识链接常见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3)用判断词“是”表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

42、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本”“诚”“则”“乃”“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2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省略主语,如:(曹刿)问:“(君)何以战?”(曹刿论战)(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43、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4)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3倒装句:我们把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以“是”“之”为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2)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祭以尉首。(陈涉世家)(4)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4被动句:

44、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它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1)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关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3)用“于”表被动,如: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4)意念被动句,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5固定格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

45、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3)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何之有”可译为:“有呢”。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4)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5)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得无乎可译为“该不会吧”“

46、莫非吧”。(6)几个特殊说法:“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课内重点知识1童趣(七年级上册)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

47、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4.子曰:“三人行,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必有我师焉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改正。”5.子曰:“_,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6.子曰:“岁寒,_。”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曰:“其恕乎!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8、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态不一。注意重点字词落实。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注意重点字词落实。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三、阅读全文

49、,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孤塔宫殿城市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

50、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概括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世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2.为什么“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你受到什么启发?陈纪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

51、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概括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三、阐述本文的寓意。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

52、去做客,有人用钱财求仲永写诗。注意重点字词落实。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注意重点字词落实。3.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注意重点字词落实;注意判断句式。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4.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5.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53、省略句,注意补出省略成分。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了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

54、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堪设想的感触。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注意反问句式。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注意重点字词落实。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注意重点字词落实。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注意重点字词落实。5.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总是以军中

55、事多来推辞。注意重点字词落实。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三、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开卷有益。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体会现身说法。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吕蒙修业,学有所成。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56、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注意重点字词落实。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注意重点字词落实。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请归纳本文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和口技艺术的魅力。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2.文中多处描写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写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57、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第第11课时课时

58、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三、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四、“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的含义?“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

59、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投以骨。把骨头投向(狼)。特殊句式,状语后置。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注意重点字词落实。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麦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60、。注意重点字词落实。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笑料罢了。注意重点字词落实。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本文主旨。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3.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1、?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

62、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9.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三、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本文虚构了一个

63、与现实黑暗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四、课文理解。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64、_甚异之。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_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_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_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

65、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

66、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二、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注意重点字词落实。2.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特殊句式,判断句。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第第11课时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考点聚焦整合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第11课时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