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17300378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在自然环境中,植物与各种病原物的接触无时无处不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植物却能正常生长发育并繁衍后代,这是因为植物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 多种与病原物对抗的途径,获得了免疫性。由于植物营固着生活,不像动物般能 通过运动来躲避病原物,也不具有动物般的神经系统及体液循环系统,因此,植 物的免疫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点。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1、什么是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是以色列著名农业生物科研机构“Galilee-Green (嘉利利-绿色)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它基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可直接与植物 细胞壁的果胶化合物结合,引起

2、Cl、Ca、K、H、Cu、Zn 离子通道和多种酶的激 活,这些因子在植物抗病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植物进行处理后,可 以诱导激发植物对多种病害的主动抵御,具有显著的增强植物抗性功能。植物免 疫诱抗蛋白还可以诱导植物抗虫,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改善品 质效果。在以色列“Galilee-Green (嘉利利-绿色)实验室”过去近6年的田间试 验中证明,植物免疫诱抗蛋白可以诱导90 多种作物对 70 余种病害及 20 多种虫 害的抗性,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40%80%,并且可以使作物增产10-75%。2、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时,侵染部位“氧化激增”,局

3、部细胞主动程序化死亡, 产生过敏反应,继而引起一系列的防卫性变化,产生对病原菌侵染的系统获得抗 性。植物免疫诱抗蛋白诱导产生的抗病信号由内源信号分子 SA、JA、Et 和 NO 完 成,经过一系列的基囚表达,植物体内会产生大量的酶催化活动,产生一系列相 应生理生化指标的防卫化反应,催化一些诱导型抗病物质的合成,这些相关的抗 病物质主要有植物保卫素、酚类、木质素、HRGP等。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生理 生化反应是通过酶催化活动实现的,与植物抗病相关的酶主要有苯丙氨酸解氨酶 Bl, 3 一葡聚糖酶、 4 一香豆酸辅酶 A 联结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过氧 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超氧

4、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等。这些酶的催化也可以使植物营养吸收能力和生长发育能力大大提升,因此, 诱导植物生长发育从而实现高产也是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主要功能。植物免疫的机制1、植物免疫性的表现植物的免疫性表现在避病性、抗病性及耐病性三方面。1.1.植物的避病性自然界的各种病原物几乎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发生和传播期,这是因为病原物 的生长、传播及繁殖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使其生长周期与节气相关。比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大量发生和传播的最适条 件是低温和高湿,对应我国华北地区就是七、八月份的雨季。同时,植物对某些 病害又有一个最易染病期,上述的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易染病

5、期就在现蕾之后。不 难发现这是由病原物的入侵特性决定的,如病原物特定的入侵途径、特定的入侵 部位等,使其入侵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关。如此一来,有的植物就可以通过发展出使其最易染病期避开病原物大量发生 和传播期的免疫的机制而免受或少受病原物入侵,即获得了避病性。植物的避病性的获得相信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即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 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相一致的植物因受病原物入侵而灭亡,不 能通过繁殖而将其基因传给后代,而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不一 致的植物却得以繁衍,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种群获得了避病性。 1.2.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直接抵抗病原物入侵的

6、特性,包括抗侵入、抗寄生及 抗再侵染三方面。抗入侵抗入侵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通过机械力量或酶类溶解植物表层或植物的 伤口的方式入侵时,依靠其表面角质层、蜡质层、木栓层等结构,或者较迅速地 愈合伤口,或者在被入侵表面分泌抗生物质来抵抗入侵的能力。1.2.1.1.物理性防御机制植物可通过在质膜和细胞壁间形成乳头状小突起、晕斑和胝质沉淀,在导管 处产生胶状物质和侵填体,在叶表面等部位形成角质或蜡质层,在受伤组织周围 形成木栓组织,产生各种树浆和树脂等,有效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这就好比 是动物的皮肤免疫,但是植物的物理性防御机制对病原物的入侵更具有针对性, 即它有选择性地在受入侵的局部区域加强防御,

7、而且针对不同的区域,其物理性 防御的机制也有所不同。一方面,植物的这些防御结构可以在植物体表面或细胞外形成一道物理屏障 阻止病原生物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化学性防御机制,如木质化组织产生 木质素、树浆、树脂等化合物能在植物组织的多糖分子及蛋白质分子外形成一层 保护膜,使病原菌不能通过水解植物组织而入侵。此外,植物体表面的绒毛、水孔、气孔等的数量、构造及开闭的习性,细胞 分裂的速度(影响伤口愈合的速度),植物的株型、叶型、开花类型(如闭花传 粉)等都有一定的免疫意义。相信这是造成病原物具有特定的植物入侵种类的原 因之一。例如,有的植物的气孔的保卫细胞的外壁具有彼此相互接近的特殊的角质层 隆起

8、,能使气孔几乎关闭,导致带菌液滴不易进入。1.2.1.2.化学性防御机制一方面,植物可在受到真菌、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在其特定的 对侵袭具有自然免疫性的组织内,诱导次生代谢,形成对病原生物有杀灭或抑制 作用的次生物质来构成植保素或抑菌物质以参与免疫反应(植物的诱导防卫系 统);另一方面,植物体内的非诱导次生物质可预先形成的抑菌物质,并暂时贮 存在一定的组织中,当其受到病原体的诱导后再转变为植保素、木质素等产生免 疫反应(植物的预存诱导防卫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防卫系统共同作用 时能互补不足:预存诱导防卫系统虽然能及时快速地在受入侵部位建立起应对的 化学性防御机制,但若预存过多的

9、次生代谢产物,将造成能量与物质的浪费,不 符合经济性的原则,而且根本无法确定最大需求的预存量。这时,诱导防卫系统 便起到根据实际需求补足预存不足的作用。可是,单靠诱导防卫系统也不行,因 为虽然诱导防卫系统对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但往往滞后,不能像预存诱导防卫 系统般迅速应对入侵。抗寄生病原物一旦入侵植物体内,植物将从多方面抑制它的生长和繁殖:在薄壁组 织中产生大量厚壁细胞来限制菌丝的蔓延伸展;入侵点附近的组织迅速木质化、 木栓化甚至坏死,以断绝入侵病原物的营养来源;产生特殊的抗生物质,以杀死 入侵的病原菌。这就是植物抗寄生的能力。其物理性及化学性防御机制与抗入侵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抗再侵染抗再侵

10、染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的入侵后,很快产生一种抗性,使同类病原 物不能继续入侵的能力。即植物拥有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 nee, SAR),它往往是广谱而且系统性的,相当于动物的后天获得免疫性。1.3.植物的耐病性当病原物入侵植物体内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时,植物能够通过自身调节,免受 或少受病原物的危害。例如,当小麦锈病能破坏植物表皮,使小麦蒸腾增大,丧失水分,而抗病品 种则可以以较强的吸水能力来减少这种危害。再如甘蓝根肿病能破坏甘蓝的根部 而抗病品种却能通过迅速生出新根来减轻病害。还有些感染病毒的植物能够通过 降低病毒颗粒在体内的浓度或者降低病毒毒性来减少

11、受害。2.植物免疫性的机理2.1. 病原的致病作用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等几类。 不同种类的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破坏途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产生破坏寄主细胞的酶类如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磷酸酶、蛋白酶 等,使寄主组织变软、腐烂、坏死。 分泌破坏寄主细胞膜和正常代谢的毒素或者分泌阻塞寄主导管的物质,致 使植株因运输被中断而枯萎;产生植物激素,破坏寄主原有的激素平衡,导致生 长异常。 利用寄主的蛋白和核酸合成系统作为自身的增殖原料。 把自身的片段整合到寄主上,迫使寄主合成供自己生长增殖的物质。2.2. 寄主对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的信号识别病原在对寄主的致病过程中能产

12、生可诱发植物的一系列防卫反应的物质,即 为诱导因子。诱导因子可在植物受入侵部位通过胞外介质局部扩散,在细胞质膜 上或者细胞膜内、细胞壁上,通过配体和受体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引起植物细 胞对病原体信号识别。因此,植物的免疫反应是局部的免疫反应。2.3. 防卫反应中的信号传导离子流的变化当植物细胞上的受体与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后, 会引起植物细胞的离子流的变化,即由Cl-、K+外流及Ca2+、H+内流引起的质膜 电位的去极化。其中H+内流和K+外流可引起胞外介质碱性化;Ca2+内流可激活 1,3- B -葡萄聚糖合成酶,活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C、G)和Ca2+-钙调素

13、依赖的蛋白激酶可使受体末端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从而诱导胞外介质碱性 化等反应。氧化跃变 又称氧爆、氧猝发,表现为植物在对病原的非亲和反应中,活性氧的急促释 放,可能是通过信号途径产生的,与哺乳动物嗜中性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相似。其产生的机制可能与 NADPH 氧化酶有关,即受体与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 (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后激活G蛋白,活化PKC(蛋白激酶C),引起Ca2+内 流,作为第二信使,磷酸化蛋白激酶,在质膜中形成NADPH氧化酶复合物,催 化02与NADPH反应生成02-,后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0D)的催化作用下,与 H+反应,迅速转变成H2O2。H2O2又能通过Harber

14、-Weiss反应,与02-生成0H。肌醇磷脂途径 受体与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后激活 G 蛋白,活 化磷脂酶C (PAC),催化肌醇磷脂(PIP2)水解,生成3磷酸肌醇(IP3)和二酰 甘油(DAG)。其中IP3可促进Ca2+库释放Ca2+,而DAG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 加速上述的氧化跃变。2.3.4.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 nee, SAR)与诱导性系统抗性(In duced Systemic Resista nee, ISR)SA-依赖性途径(SA-de

15、pe ndent pathway)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入侵时,其 受侵部位在几小时内形成局部细胞死亡以限制病原物的增殖与扩散的现象,其生 理特性包括迅速的氧化跃变并形成氧化斑,K+-H+交换,植物细胞壁的交联(crosslinking),病程相关蛋白如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合成等。值得注意的是, 过敏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必须在NO及水杨酸 (salicylic acid,SA)的协调作用下发生,而N0的产生须经植物抗病原物的识别 诱导,这确保了过敏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病原物有针对

16、性,并将其作用区域局 限在受入侵部位,以减少对其他正常区域细胞的损害。过敏反应几天或一周后,整株植株会对该病原物产生抗性,即获得了系统获 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 nee, SAR)。SAR和HR需要内源信号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介导,称之为SA- 依赖性途径(SA-depe ndent pathway)。其产生的机制可能是 SA 作为电子供体为可溶性 SA 结合蛋白( SA-binding protein, SABP)提供一个电子,使其处于相对不活跃状态,抑制该过氧化氢酶的 活性,导致 H2O2 水平升高,作为长距离信号分子将信

17、号传递至下游,诱导 SA 激活 NPR1, NPR1 通过锚蛋白重复序列和其它蛋白质发生选择性的协同修饰作用 解除 SNI1 的抑制作用,使 TGA 家族转录因子激活 PR-1(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基因表达,转录出能识别出该病原物的诱导因子的受体蛋白,并将其锚 定在细胞质膜上或者细胞膜内、细胞壁上,建立 SAR。JA-依赖性途径(JA-dependent pathway) 植物非病原菌株与植物相互作用时会诱导植物产生另一种系统性抗性,称为 诱导性系统抗性(In duced Systemic Resista nee,ISR)。ISR对病原真菌和细菌同样 具有

18、广谱抗性。ISR是通过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乙烯(ethylene,Et)介 导,称为JA-依赖性途径(JA-dependent pathway)o其中JA为植物创伤反应调节 子,Et是从甲硫氨酸衍生而来的挥发性植物激素,能根据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 用的特异类型促使症状朝正或负的方向发展,以控制病害症状。该途径可能通过诱导PDF1.2mRNA水平的提高,累积PDF1.2(plant defensin 1.2)而产生抗性;也可能通过PAD3编码camalexin合酶,合成一种起决定性作 用的抗真菌化合物 camalexin来获得抗性。此外,J Amyb与寄主细胞死亡

19、有 紧密的联系,可能参与了 JA-介导的JA-依赖性途径(JA-dependent pathway)oSA-依赖性和JA-非依赖性植物抗病信号传导途径间的交叉作用机制 创伤处SA和JA诱导的基因表达间存在拮抗作用,使植物可通过动力学上的 微小差异的累积或特殊信号传导分子的运输及时进行有效的防卫反应。SA和JA- 依赖性防卫反应间的相互作用的调控存在正向和负向开关,两者共同参与,精确 控制信号流量及方向,以在 HR 反应中,有效地激发防卫反应,将死亡细胞控制 在一定区域;同时,还存在许多导致细胞死亡的负调控子,在植物防卫反应的各 点起反馈调节子的作用,以阻止产生高破坏性的反应和减少能量损耗。其机

20、制可能是隐性卬r5 (consistive expression of PR gene )和显性cpr6通过 直接的途径调节抗性,并通过JA/Et介导的反应途径发挥SA-介导、NPR1 -非依赖 性的抗性作用。2.4. 防卫反应的遗传基础抗病基因根据Flor于1971年提出的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 for gene hypo thesis),植 物对某种病原的特异抗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相应的抗性基因,同时,病原的专一 致病性决定于病原是否具有无毒基因。即寄主分别含有感病基因(r)和抗病基因(R),病原分别含有毒性基因(vir) 和无毒基因(avr)。寄主的抗病基因和感病基因是隐性的等位基因,病

21、原体的无 毒基因和有毒基因也是隐性的等位基因。只有当相应具有R的植物与具有avr的病原相互作用,才会激发植物相应的 抗病反应,而其它情况下寄主感病。这可用Van der Biezen and Jones的“Guard模型来解释,每一个由抗病基 因(R)编码所得的R蛋白(guard)都有对应的由无毒基因(avr)编码所得的 病原无毒蛋白产物和宿主靶目标(guardee),当无毒蛋白产物作用于宿主靶蛋白 (guardee)时,会通过修饰蛋白激发病害,这会改变guardee的四级结构域, 而R蛋白(guard)能监测宿主靶目标(guardee)的这种变化,当R蛋白(guard) 监测出宿主靶目标(g

22、uardee)的四级结构域发生变化时,便将直接或间接识别 病原的无毒基因所得的识别信号传至防卫基因,进而诱导防卫基因的迅速表达, 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机制。据此,遗传学家可将病原体和宿主的关系分为亲和及不亲和两类:不亲和反 应通过超敏反应(HR)和系统获得性抗性(SAR)使寄主免受病原感染,亲和反 应可使寄主感染病害。防卫基因防卫基因能通过表达,产生 mRNA 及病程相关蛋白( 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s,PRs),直接作用于病原物,以限制病原物的增殖。PRs可分为五类或更 多不同家族,其中PR-1蛋白与SAR的发生有关;PR-2蛋白具有0-1,3-葡聚糖酶 活性

23、;PR-3蛋白具有几丁质酶活性;PR-4可能与细胞中的Ca2+信号有关。RNA 沉默双链RNA(dsRNA)是引发RNA沉默的激发子,来源有三种:植物RNA病 毒编码的RNA聚合酶(RdRPs)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所产生出的长的双链 RNA(dsRNA);病毒RNA的二级结构;病毒复制产生的RNA分子异常激活宿主RNA 聚合酶(RdRPs)后所产生的双链RNA (dsRNA)。这些双链RNA在生物体内会被一个类似RNAase的称为Dicer的酶降解为小 分子的干扰性 RNA(small interferenee RNA,siRNA),并与 RNAase 结合形成 RNA 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

24、indueed silencing complex,RISC),可特异性地攻击同源 的mRNA并使其降解,最终导致该病毒的RNA沉默。3.结语植物的生长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及工业 原料,同时在环境的保护、美化上作用举足轻重。研究植物的免疫机制,有助于 人类改进有益物种的抗病害能力,提高其产率;有助于抑制有害物种的生长,获 得抑菌物质等,以减少各种病原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目前,人类对植物免疫的研究已从表观现象深入到分子机制的层面,但了解 上仍不够全面,还有众多的免疫相关基因及作用分子有待发现,免疫信息的传递 途径及各机制间的相互调节作用还有待研究,特别是在植物的诱导性系统抗性的 获得的理论及应用上还大有所为。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可通过对植物进行有 针对性的免疫接种,使不亲和物种的抗性相关基因得以表达,获得诱导性系统抗 性,并有助于人类对优良种株的筛选培植,最终让植物更好地服务于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