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铁基坑群井降水试验报告最终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7295495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8.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地铁基坑群井降水试验报告最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某地铁基坑群井降水试验报告最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某地铁基坑群井降水试验报告最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某地铁基坑群井降水试验报告最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铁基坑群井降水试验报告最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简介xxx 轨道交通二号线 II-TS-11 标段 xxx 路站为地下二层单柱双跨框架结构 (局部双柱:,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车站主体基坑长249.3m,宽约22.7m。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 16.07-17.64 米,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 18.38 米。基坑围 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墙体深度28m31m,墙底标高为-25.6-28.2m , 车站主体基坑外包尺寸长249.3m,宽约22.7m。二、 周边环境及管线布设情况1、周边环境情况xxx 路站位于 xxx 路与 xxx 路路口东侧,沿 xxx 路东串河和 xx 河之间东西 向布置,XXX路站涉及的厂房,XXX路北侧

2、范围由西到东为XXX有限公司、XXX 有限公司、XXX有限公司、XXX有限公司、XXX有限公司,其中距基坑最近距离 为 17.81m。XXX路站涉及的XXX路南侧范围由西到东为XXX有限公司、XX公司(苏州)包 装厂、xx(苏州)有限公司、xxx(苏州)有限公司。其中,距基坑最近只有8.4m , 现南侧厂房均已拆除完毕。2、周边管线情况XXX路站主要管线有:一根DN500(局部D600 )的雨水管,里深为3.73m ; -根 DN500 (局部D600 )的污水管,埋深为4.91m。除此以外,该路段还有包括DN500的给水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 联通、有线电视等通讯电缆,车站南侧的电力电

3、缆。在前期施工前已全部改迁完 毕(见附图 1)。第二章 水文地质条件一、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下而下的依次为:3松软素填土层、可塑粘土层(局部硬塑)、2可塑粉质粘土层(局 部软塑)3稍密-中密饱和状态粉土层,夹薄层粉质粘土、粉砂;为微承压含 水层,透水性中等;2中密、饱和状态的粉土夹粉砂层,为微承压含水层。! 软塑-流塑粉质粘土层、2密实、饱和状态粉砂层,为承压水层。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及承压水。(1)潜水潜水含水主要由全新统Q4冲湖相沉积粘性填土层组成,勘察区域内均有分 布,填土层由粘性土夹碎石组成,透水性不均匀。主要接受大气降水

4、的入渗补给, 同时接受沿线污水 、 自来水的渗漏补给。勘察期间,潜水初见水位 标高 0.56-1.70m,稳定水位标高0.87-1.47m。该层水对基坑开挖有直接影响,年水 位变幅为 1.00m。据区域水文资料,苏州市历年最高潜水位标高2.63m,最低潜水位标高为 0.21m。(2)微承压水微承压水含水层由晚更新统沉积成因的3粉土、2粉土夹粉砂层组成, 其隔水顶板为粘性土层,隔水层底板为粉质粘土层,根据抽水试验结果, 该二层综合渗透系数建议值为K=1.57E-03cm/s,属中等透水土层。该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的为潜水和地表水。勘察期间,测得微承压水埋深2.40m左右,其水头标高0.40m。据

5、区域资料,苏州市历年最高微承压水头标高为1.74m,年变幅1m左右。(3)承压水承压水含水层由晚更新统沉积成因的土层组成,主要为2粉砂层,本车站 部位该含水组分布较稳定,埋深一般在28.0m左右,其隔水顶板为严分质粘土 层,因此,具承压性。该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及地下迳流 补给,以地下迳汉及人工抽吸为主要排汇方式。根据本次现场水位观测孔结果承压水埋深在4.0m左右水头标高-1.08m。 年变幅 1m 左右。第三章 水井分布情况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坑底土体抗承压水稳定性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 基坑内部布置了 17 口降压井;坑内有3粉土、2粉土夹粉砂层,其隔水顶板 为粘性土层

6、,隔水层底板为粉质粘土层,因此布设17 口疏干井,观测孔 分布为坑内2个,坑外8个。成井时间从201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 详细布置附图基坑降水井平面布置图。为充分观测和掌握基深部承压水抽水时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化特征,为基坑承 压水降压提供依据,我单位于2011年1月6日至1月15日进行了群井抽水试 验,以检验本基坑降压水井数量和位置是否能保证基坑坑底抗突涌的安全性。根 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开挖场地的地质条件,标准段基坑开挖至坑底时,承压水头需 降至地面以下11.4米,端头井段基坑开挖至坑底时,承压水头需降至地面以下13.4米,即标高-10.4米(地面标高约3.00米)。第四章 现场群井抽

7、水试验一、单井抽水试验成井后分别对 17 口降压井和 17 口疏干井进行了单井抽水试验,试验时间 从2010年12月27日至2010年1月9日,降压井水位最小降深降至标高-12.84 米,最大降深降至-19.27 米,8 小时后均能恢复至初始水位,疏干井水位均在 20 分钟内降至水井底部,出现掉泵现象,水泵间断出水,12 小时内能恢复至初 始水位。二、降压井群井抽水试验本次降压井群井抽水试验从 2011 年 1 月 6 上午 8:00 时,启动 1#9#、11#、 13#16#共 12 口降压井进行抽水试验,同时观测 1#观测孔和 17#降水井水位变化 情况,至 1 月 10 日上午 8:00

8、 停止抽水,水位开始恢复。抽水试验过程中,降压井下入 QJ32-32/5.5 和 Q10-26/4-1.5 两型深井潜 水电泵,水量通过水表观测。采用 QJ32-32/5.5 型泵的降压井抽水井的单井出 水量约为22m3/h,采用Q10-26/4-1.5型泵的降压井的单井出水量约9ms/h , 抽水时间约竺小时;抽水过程中前期出水量相对较大,后期出水量较稳定, 出水能力并无衰减。降压井群井抽水试验水位动态特征如下:1、降压井水位前期 1 小时内水位变化较快,后期变化较缓慢,最后趋于稳 定,稳定水位标高-15.09-19.28 米,停止抽水后,前期 2 小时之内, 水位恢复较快,2 小时可恢复稳

9、定水位的 85%,后期水位恢复较慢,最 后趋于稳定,稳定水位接近静止水位,说明含水层渗透性较大、补给能 力较强,补给效率较快。2、坑内观测孔 1#和作为水位观测的 17#降水井水位变化情况基本能够反映群井抽水试验降深的水位特征。此 2 个孔均能够在抽水后及时发生水位变化,前期 12 小时内水位变化较快。后期变化较缓慢,渐趋于稳定, 稳定水位在标高-12.49 米和-12.36 米,停止抽水后,前期短时间之内, 水位恢复较快,后期水位恢复较慢,较长时间后稳定水位接近静止水位, 与降压井水位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说明含水层的导水能力较好。3、群井抽水试验时,坑内观测井水位能够降到标高-10.4 米以下

10、,坑内降 压水的减压效果能够满足设计及基坑开挖要求。见承压水水位降深图。I Mi辭:帥E = kJ IET1QJ. hlK-_ :.!rT?朗/、一/-I7.S3I-kill(HIHi U frl- Iti I. I 几汁 I 甘| II m I :打r I泓ii水如谓谏示惠於BIf-n.fttn三、疏干井群井抽水试验1、本次疏干井群抽水试验从从2011年1月11上午8:00时,启动1#9# 疏干井进行抽水试验,同时观测10#观测孔水位变化情况,至1月15日上午18:00 停止抽水。疏干井群抽水试验采用 Q6-43/4-1.5 型潜水电泵进行抽水,单井出 水量从大到小,最后降为1.5 m3/h,出水量衰减明显。疏干井群井抽水试验水位动态特征如下:所进行试验的疏干井水位均在 20分钟内降至水井底部,接近含水层的底部, 降幅较大,且下降较迅速,随后出现掉泵现象,水泵间断出水,出水量变小,观 测孔水位随疏干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基坑内含水层彳粉土、2粉土夹粉砂层赋存的滞水补给能力差。2、 基坑外观测孔水位变化情况2#9#观测孔位于在基坑外侧,抽水试验时,受地连墙阻隔作用,坑内含水层3粉土、2粉土夹粉砂层不受外界水体渗入影响,坑外水位无明显变化。 因此基坑内3粉土、2粉土夹粉砂层与外围无水力联系。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