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十篇范文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7286238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十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十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十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十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十篇范文(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十篇范文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一9月26日,为你而生一一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黑龙江哈尔 滨举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能够把一个知识分子的 理想付诸现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希望用我们的故事来激励广大 学子树立坚定的报国信念,把国家需要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在各领域创造更多利国利民的重器、利器!”发布会现场,哈尔 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通过音频发表感言。新书透过刘永坦的人生经历和科研贡献,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 拳拳爱国之心和科技报国之志。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刘永 坦扎根黑龙江60余载,40年坚持自主研

2、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 术垄断,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别的国家已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结束在英国的进修,起程回国。在 外学习期间,他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此刻,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宏 愿一一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 “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 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 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 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 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 我们都不知道。”研制新

3、体制雷达有多难?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 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 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国际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 内技术完全空白,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20世纪70年代中 期,中国曾对此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 技术封锁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研究这项技术,对刘永坦个人和科研团队来说,风险极大,很有 可能几十年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别的国家 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刘永坦内心笃坚定的信念源于童年的苦难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 蒙难,家国难安。1936年,

4、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出生 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10余年的逃难生涯,“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 里”。取名“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而且是对 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 用慈祥的声音诵读诗词,父亲常常告诉他“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 中华”。这让刘永坦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 入血液之中。为了迅速形成我国新体制雷达发展的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 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余万字的对海探测报告。“这20 余万字可不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而是团队成员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 光写废的纸摞一起就得有半米多高。”哈尔滨

5、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 研究所副所长杨强说。新体制雷达涉及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 刘永坦都要求大家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所 以,团队成员们都称这项研究是“打铁”的活,反复锤炼成千上万次 才可以通过。凭着这股劲头,刘永坦带着团队从零起步,系统突破基础理论问 题,创建了新体制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九月的山东威海,海风拂面,海边排列整齐的天线阵,是我国对 海新体制雷达的主要结构,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从理论突破到实际应用,刘永坦和他的科研团队用了 22年。“科 研成果不为国家所用,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

6、 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他常和团队成员这样说。1989年,刘永坦带领科研团队在山东威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新 体制雷达站。“在设备调试初期,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信号系统杂 散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问题需要一个个去解 决。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需要耐心调试。要从 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工作量巨大。试验中的 运行状况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转入下一阶段的研制。刘老师带着我们工 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吃口面包,困了,在实验室板凳拼成 的床上睡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所所长于长军难忘一起 战斗的岁月。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月3日,

7、当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 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所有成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决定出 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当时雷达站周围特别荒凉,大家步行了近一 个小时,才找到一家小饭馆/于长军说。因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的重大突破,1991年刘 永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获奖后的刘永坦并没有“见好就收”,他有更大的目标:让新体 制雷达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随后10余年 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 设计一一试验一一失败一一总结一一调整一一再试验历经上千 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他

8、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2011年,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 雷达研制成功,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 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 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 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熟悉刘永坦院士的人都了解,他为人低调,把荣誉看得极淡:“我 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 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 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 份。从教60余年,他一直致力于

9、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在新体 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仍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刘永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 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 谈及团队,他一脸骄傲。“对科学研究负责,对国家使命负责,让团队始终在高压中倒逼 学习、险中生智。用刘永坦先生的话讲,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 变成真正的应用。这也成为哈工大很多科研团队的共同追求。”哈尔 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李杨说。在刘永坦的凝聚和引领下,科研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几十人, 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专注海防科 技创新的“雷达铁军”。2020年8月

10、3日,他把2018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 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我们这个 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说。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教学 科研一线,继续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 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核心 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靠我们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干出来!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干好。”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二29日晚,省科技厅领导及机

11、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集中收看刘永 坦院士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刘永坦院士科技报 国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 利的奉献精神,在书写科技强国龙江篇章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收看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深深被刘永坦院士为国分忧、为国 解难、为国尽责的精神感动和鼓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大春说, “刘永坦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骄傲,更 是全省科技战线的骄傲。我们要把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作为党史学习教 育的重要内容,号召全省科技战线迅速掀起向刘永坦院士学习的热潮, 立足岗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招商、科技 成果转化、科技型

12、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 环境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刘永坦院士一生只做一件事,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 矢志攻关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孙启华说, “作为科技系统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在服务科 研工作者上下功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 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省科技厅机关党委副处长邹颖说,刘永坦院士是杰出科学家代表, 我们将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刘永 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传承科学家精神,用信仰之光引导科研工作者服 务龙江创新发

13、展。在收看了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后,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 皓说,刘永坦院士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身许国、科技报 国,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带领“雷达铁军”践行了“为国造利刃” 的铮铮誓言,以卓著功勋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真谛,是哈工大人 的标杆、楷模。哈工大校长韩杰才表示,哈工大将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 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20位哈工大电信学院团委学生会 成员早早守候在屏幕前收看节目。影片中,一件件事迹、一张张照片, 记录了刘永坦院士作为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与坚守;教室中, 学生们坚毅的目光

14、和前所未有的坚定底气,传递着对刘永坦深深的敬 意,对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豪情。“我记得坦先生说过,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 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作为知识分子,做这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是对我最大的报酬。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点亮我的内心。” 哈工大电信学院大二学生王思涵表示,我要以“坦先生”为榜样,心 怀理想,不忘初心,用闪光的汗水浇灌激扬的青春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动人事 迹激励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一个院系,而是这座“红色工程师摇篮” 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截至目前,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 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50余场,覆盖10万余

15、人次,宣讲 行程超过8000公里。“刘永坦院士今年85岁了,可他奋斗的身影却依旧发着光。”哈 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明泉说,刘永坦院士科研团 队、哈工大永坦班、“永瑞基金”一个个以老院士名字命名的队 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培养更多的 科技创新人才。万灯如火,其光如斗,刘永坦院士对祖国的热爱、对 理想的坚持、对科学的坚守,将永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三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 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2020年8月,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 领域人才培养。这一生,他只专注于

16、一种国之重器一一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 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 85岁的刘永坦说。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 上。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 呼目标确认!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 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 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 目标探测!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

17、战 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 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 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 军。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 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 700多页,写废的纸 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

18、个月,一直写到手指 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 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 什么科研!”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 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 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 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 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

19、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 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 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 “别砸了自己的牌 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 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设计一一实验一一失败一一总结一一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 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 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一生不悔,他为祖国“永坦”永不停

20、歇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 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 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 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 程师,母亲是教师。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 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 的企盼。从南京到武汉,从宜昌到重庆,刘永坦的幼时记忆,充满了飞机 扔下的“茄子”(炸弹)、被

21、血染红的江水、颠沛流离的逃难到了十一二岁,时局渐稳,刘永坦才有了一张安稳的课桌,开始 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几本关于爱迪生、牛 顿等科学家的少年读本,边看边想:为什么爱迪生能发明电灯,牛顿 看到苹果掉落能发现万有引力,可我却什么都没发现?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 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 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 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 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父

22、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债张的感受,就是日后 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 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 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 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 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 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 志不改。1979年6

23、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结束后, 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 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 形象。”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 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 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 您,人各有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 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在他的

24、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 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 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一辈子一件事,他始终“燃着一把火”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一一哈尔滨 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 代人才的“梦之队”。他们中很多人,本可以站在讲台上成为教授,却甘愿跟着“坦院 士”,扎根在偏僻清冷的海边。同事们说,刘永坦个子高大,看起来更像个大侠。学生们说,刘 老师身上有一把火,点燃了每个人的“内核”。团队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坦院

25、士”总是静静坐在一边,耐心 倾听,最后再总结发言,尊重并吸纳每个人的意见。“他是干将,是帅才,更是父兄。我们敬重他,更不能辜负他。” 张宁说,“坦院士”发自内心地深爱着这份事业,关爱着年轻人的成 长,每当团队有人科研进步或职称晋升,他都会特别开心。唯独对家人,刘永坦有太多说不出的亏欠:到农村插队,妻子毫 无怨言相伴相随;长年在外地,妻子一人撑起整个家,不让他分心他们的家中,没有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 他的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 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 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小小细节,藏

26、着大科学家独属的温情,更衬出他超脱凡俗的精神 追求。40年前,他本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更好走的路”:沿着 西方既有路线做更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或者直接“下海”赚钱。可是,他甘坐“冷板凳”,多少单位高薪聘请,都被他一一谢绝。 即使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他依然低调 无名地奋斗在一线。去年8月,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 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 新生,这是他寄予厚望的后辈刘永坦却并不在意这些盛誉。“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只 想为国家做点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

27、 个人的追求。”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一辈子一件 事,刘院士始终燃着一把火。”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四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我国对海探测 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幼年目睹山河破碎,在家国蒙难中 萌生爱国心、强国志,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 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 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 权的战略创新力量,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 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

28、献。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 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 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他 以身许国、科技报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 万里海疆,为筑牢共和国“海防长城”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治学严谨、 敢于创新,奖掖后学、甘为人梯,坚持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培养了 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他以赤子之心诠释忠诚,扎根东北、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 的伟大品格。为发挥先进典

29、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刘永坦同 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以英雄模范 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 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 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 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加快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 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 业。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五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

30、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 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新体制对海远 程探测雷达,为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已是 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为我国的海防事业忙碌 着。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战火纷飞、颠沛流离是他对童年 最深刻的记忆。带着报国初心,1958年,刘永坦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青 年教师,他决心用自己所学所长改变我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这一 领域无先例可循,但在国家的支持下,十个月的时间,刘永坦团队就 拿出了二十多万字的预研方案,开启夜以继日的数千次实验和数万次 的数据采集。数十载积累和奋斗,2011年,刘永坦成功研制出

31、具有 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我国对海探 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一代代像刘永坦一样胸怀科技报国 志向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他们树立起一座座 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走进新 时代,这一精神历久弥新,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肩负科技强 国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六刘永坦院士冯秉瑞教授伉俪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800 万元设立永瑞基金的报道一经推送,立刻在媒体中引起强烈反响。新 华视点微博、新华网微博、科技日报微博

32、、光明日报微博等率先发布 “#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致敬! 刘永坦捐出最高科技奖800万奖金#”,经人民日报等微博热烈转发, 仅仅几个小时即进入新浪微博热搜榜、要闻榜。在24小时内,该内 容微博阅读量突破2亿。新华社连夜发表通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将800 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详细报道了此次捐赠中刘永坦院士夫妇 回报国家、回报学校的质朴初心和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 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的深切期待。该 文被全网广泛转发,阅读量近150万。人民日报、人民网发表800 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33、刘永坦这样说 等多篇报道。光明日报公众号在4日一天内两次报道此举并链接刘永 坦院士以往的专访,立体展现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海外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网、 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澎湃新闻、黑龙 江日报、龙视新闻联播、抖音等数十家国内知名媒体、知名新媒体公 众号、视频平台持续转发,表达对刘永坦院士冯秉瑞教授伉俪的敬意。在这些报道的评论区,网友齐刷刷点赞并留言“这才是我们所要 追求仰慕的国家的栋梁! ”“这才是值得国人追捧的偶像! ”“时代楷模、 薪火相传!”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七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

34、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 万袒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 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 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麽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 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桉,那便是党和国 家的需要。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 的最好诠释吧。”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

35、悟。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 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 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 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袒眼, 在成就卓着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 党育人。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 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 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

36、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 作者学习、传承!”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副院长赵万春说。赵万春所在的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团队是一 支成员平均年龄仅有35岁的年轻团队。成员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敢 啃硬骨头、敢于创新和突破的“闯将”。目前,他们正在全力进行黑 龙江省第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的深入研究。团队用“非常 规”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思维积极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大庆古龙 页岩油勘探开发。前不久,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团队上下 为之振奋,更加快了对页岩油科研攻关的脚步。大家希望以刘永坦院 士为榜样,与大庆油田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水平走在 世界前

37、列。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迟庆国表示,刘永坦院 士的科研选择和爱国情怀对自己研究电容器有很大触动和启发,电容 器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自己将专注于研究方向,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卡脖子” 技术难题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刘永坦院士长达40年的潜心研究之路告诉我们,要完成技术 突破绝不能浅尝辄止,要聚焦问题难点,专注、纯粹、深入、坚持不 懈地鳞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面对从零起步的科研难题和国内外重 重质疑,刘永坦院士仍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这启发科研工作者应坚 定科研信念,自主创新,敢于摆脱对国外技术、仪器的依赖,勇于突 破国外技术封锁

38、;刘永坦院士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激励着 我们要志存高远,心中有国家人民,勇担重任,面向国家重要需求, 深耕细作,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迟庆国感慨不已。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 带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 主权的海防重器,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刘永坦院士 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极大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 学生,大家纷纷表示,刘永坦先生精神坚定了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要不忘初心、牢记

39、使命,扎根龙江、建功立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刘永坦院士指导和培养的 青年人才,也是刘永坦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之一。“作为我们的榜样, 他身上所折射出铁肩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始终激 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断前 进。”李杨说。多次学习聆听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薛名辉说,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更深刻地理解了“坚守”的意义。 正因为坚守祖国海防,长存报国之心,才能让国之重器屹立于世界; 正因为坚守北疆沃土,担当立德树人之任,才能让人才辈出,孕育出 作风过硬的“雷达铁军”。哈尔滨理工大学材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鸣说,

40、未来他将 带领团队在基础研究中不断追求卓越、聚焦原始创新,为碳达峰、碳 中和提供技术支持。“我要像刘永坦先生那样扎根龙江,一辈子做好 一件事,力争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我们敬仰先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注 重诚信的优良学风,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哈尔滨理工 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华表示,作为一名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要勇于接过接力棒,瞄准国家“双碳”目标, 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王柳是东北石油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刚刚步入科研大门的她, 时常被刘永坦院士那句“干科研,要静下心来,坐住冷板凳”所激励。“刘永坦院士的科研精神不断鼓舞着

41、后浪向前翻涌。我将以刘院 士为榜样,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 献青春力量!”东北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皮彦夫教授说:“刘永坦院士真 正将科技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刘永坦院士不仅指引他在科研道 路上奋勇前进,更给身为党员的他树立了榜样。“刘院士用自己的一 生诠释了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只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勇担时代使 命,大力攻关技术难题,才能在各个领域不断实现自主创新。”皮彦 夫说。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九“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 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 一年,他却用一生追赶乃至领

42、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奠定理论基础、组建“雷达铁军”、筑造“海防长城”刘永 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 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探测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无到有,奠定新体制雷达理论基础生逢战乱年代,刘永坦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国家贫弱, 你长大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父亲的这句话,在刘永坦心中留下深 深的烙印。1953年高考后,刘永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班级里年龄最 小,却因懂得多被称作“小老师”。1958年在清华大学进修后,他又 回校走上三尺讲台,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成为相关科研的中坚力 量。改革开放后,刘永坦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毕业时,面

43、对导师的多次挽留,刘永坦毅然决定回国,他坚信中国人有能力研制 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刘永坦说,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障多远,而新体制 雷达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对于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刘永坦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但他初心不 改,努力坚持。当时没有中文打字机,刘永坦组建的六人团队就在几 个月的时间里,手写出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 告。在之后的800多个日夜里,刘永坦率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了几千次实验分析、数万次数据获取。终于,他主持的预研项目系 统突破了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 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1989年,团

44、队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多部门联合举 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 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步履不停,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虽然科研成果和荣誉足以结题报奖,但刘永坦不愿就此停步。“一定要把实验成果真正应用起来。”面对合作方对新工程提出 的“全方位监测远距离目标”新要求,刘永坦知道,把实验项目转化 成完整的雷达系统,是一项更艰巨的挑战。1997年,刘永坦团队正式开始新体制雷达工程化的研制。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刘永坦率领以哈工大为主 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的“雷 达铁军”,扎根在海防前线的试验场,每天工作

45、十几个小时,饿了就 吃面包充饥,困了就睡在板凳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永坦和成员们住在漏雨的旧屋中, 经受蚊虫叮咬和台风袭击,即便面对系统方案被全盘推翻,也从不言 弃。历经上千次试验和数次重大改进,2011年秋天,刘永坦团队终 于成功完成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的研制任务,其总体 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极 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2015年,刘永坦凭借该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今,这些雷达矗立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对航天、航海、渔业、 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书育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46、在党的领导下,为我们的事业奋斗终身!” 1983年的入党申请 书上,刘永坦这样写道。30多年来,他也是这样做的。耄耋之年, 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2021年,哈工大开设“永坦班”,刘永 坦担任班主任,激励青年学子投身雷达科研事业。“未来还得靠年轻人。”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 重的身份始终是“教师”,“学生读我的研究生,是对我的最大信任, 要是教不好,岂不是误人子弟?”刘永坦的学生们都说,做“坦先生”的学生,功底不扎实是不行 的。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东西逃不过“坦先生”的“火眼金睛”。 有没有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做足功课,“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讨论, 立刻就会“原形毕露”。60多年来

47、,刘永坦一直奔走在“科学家”和“教师”这两种角 色之间。他认为,科研和教书育人相辅相成,重大科研课题为培养高 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堂,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是科研 中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团队形成了新体制雷达领 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是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课题的“雷达铁军”。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800万元奖金全 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 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刘永坦说,设立这个基金就是要助力 学校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打造更多的“国之重

48、器”。迄今,刘永坦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40多人, 将军、院士、大学校长、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技术公司创始人 他的学生中,正涌现出一批批国之栋梁。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感悟篇十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 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刘永坦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仅仅一 年后,他便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 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旨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 之重器。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8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递出了一支

49、热烈的火把,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打开“千里眼”筑造“新长城”中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是殊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必须捍卫的前线。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西方列强和其他国家从海上入侵我国达到479次,入侵舰船达到1860多艘次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如何给我国的海疆装 上“千里眼”,料敌机先、有备无患?如何为万里海岸线筑就“新长城”, 保家卫国、坚不可摧?这是刘永坦用一生回答的问题。而他历经数十年的箪路蓝缕、艰 苦奋斗,最终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一次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一次次突破国内科技瓶颈,开辟

50、了我 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打造出全天时、全天候、具备远距离探测能力 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 国际领先地位。我国也由此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 的国家之一。彻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让原先看不到的飞机、舰船,甚至超低 空飞行的隐身战机,都在我国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前一览无余,无 所遁形。如此壮举,如此功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起航再起航前进再前进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 野和决心。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汇报 了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前沿动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在此之

51、前,中国曾经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 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迟迟难以破局。这一次,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在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课题组。1986年,课题组就完成了 “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 列”的关键技术攻关。但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他果断提出, 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地用起来。在航天部和哈工大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1990年4月3日,他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 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 是我们的目标!

52、”一时间,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刘永坦当 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但他从不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的成果 真正变成现实中的应用。此时团队成员刚刚经历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 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决定。“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 识和人品。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一位团队骨干说。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 担研制工作。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20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 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他们

53、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 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国 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走出一条光明坦途刘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南京,第二年就暴发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一家也就此踏上了颠簸流离的道路。烽火连天,乱世浮沉,故土沦陷,血染山河一一这一切深深刻在 刘永坦早年的人生经历里。“永坦”这个名字,既是父母对孩子一生平安顺遂的祝福,也包 含着对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祈愿。“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 去做。”刘永坦曾经这样说。他的人生故事,既伟大又简单: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利国利民的目 标,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走出了一条光明的坦途。2020年8月3日,他和妻子冯秉瑞教授相互搀扶着走进哈尔滨 工业大学行政楼,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 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永瑞基金”。刘永坦表示,他希望基金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助力哈工大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 科技创新成果。数十载披荆斩棘,数十载呕心沥血,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这条科学 坦途,还将永远绵延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得越来越宽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