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覃氏的由来(据历史学家考证)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7278224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西覃氏的由来(据历史学家考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覃氏的由来(据历史学家考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覃氏的由来(据历史学家考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广西覃氏的由来(据历史学家考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覃氏的由来(据历史学家考证)(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西覃氏的由来(据历史学家考证)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上,覃氏和谭氏的关系最为深远、密切,最能体现百家姓“敬发千枝归一本,宗朝万水实同源”的本质和特点。 本来,就其产生而言,覃谭并非同源。覃氏源起于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部落,源基在今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当时那里名叫覃怀。居住着覃部落。夏宇治水时,封覃怀为国,国民随国而姓,便改为覃怀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覃怀氏依次演绎成皇覃氏、嬴姓、墨胎氏、孤竹氏等。而谭氏肇起于上古时期夏后的姒姓,肇基是谭地,至今山东省章丘、平陵一喧带。公元目前1133年,周武王封谭地为诸侯国,称为谭国。拟姓庶民随国而姓,始称为谭氏。 周武王封谭国,是封给伯益后裔的。伯举是皇覃氏

2、的始祖,因此谭国的国君及王族都是皇覃氏。他们也随国而姓,由皇覃氏改为谭氏,由此开创了覃姒共谭的历史。公元前997年,周穆王又将有一支有竹氏覃民从陕西有褒分配到山东谭国去种地。有竹氏覃民到谭国,又随国而姓,归宗谭氏。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并吞谭国。谭灭亡之后,许多谭氏族人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逃忙,西行陕西有褒,并在那里落籍奠基。他们在逃忙途中换姓,又由谭改为覃。 东汉初年,从山东谭国逃到陕西有褒落籍的覃氏,已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了,并赫然出现了一位名人,即东汉楼中总兵覃儿健。由于覃谭合宗共姓多年,又由于古时覃谭同音,故覃儿健到底是皇覃氏后裔,还是原姓姒后裔,也难以考证了,人们大多把覃儿健当作覃氏

3、之祖。东汉中期,覃儿健蒙冤受难,诛连九族,子孙星散,有一部分逃到桂林北部,这是覃氏南迁入桂到最早的一支,之后又有南梁朝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刺史覃家军镇抚东宁、覃万传镇抚柳州、覃友义兵征修仁(今广西荔蒲)等,广西覃氏苗裔才逐渐增多。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反元义军首领谭三耀(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执行朱元璋开疆拓土之命,副廖永忠来到广西宾州(今宾阳),改名覃怀满,后留在东兰洲(今东兰)。谭三耀是反元将领谭景山之子,谭景山是宋朝理宗明院学士谭端之子。一般人认为他是谭氏之祖。 谭三耀(覃怀满)子孙昌盛,6百多年来,其后裔散居宾阳、邕宁、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武鸣、马山、上林、河池、环江、

4、田东、田阳、百色、西林、荔波、文山、马关等地。至今,谭三耀后裔大多称覃氏,少部分称谭氏。也有相隔数代之后又由覃改谭或由谭改覃的现象。 总之,覃谭关系源远留长。从皇覃氏与姒氏共谭共言,已经三千多年;有竹氏归宗谭氏,也近三千年了。这么长时间的水乳交融,血缘系统已极难里清,故民间有覃谭共祖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此,覃氏在秦汉前的一千多年中,颠沛流漓,历尽坎坷,发生了七次演绎。覃氏的演绎过程,可以用下面的链式来概括: 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 2 覃姓迁徙史 概述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

5、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现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还刻着覃氏先祖“席营村覃滚”的名字。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 (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

6、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阳、温平等乡,河池市的冲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会稽郡”作为覃氏堂号。 从湖南武陵南迁 覃儿健是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历史人物。据后汉书西蛮西南夷传、湖南通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记载,覃儿健(前4年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陕西),望出关中。其父受封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三年(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驻守沣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阳等地,当时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组织民众合力抵抗新政

7、,被推举为精夫(即统帅)。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成人后得到大家的信任。父亲去世后,覃儿健继而成为领导当地民众的统帅,威镇武陵地区。 汉章帝建初三年 (78年),武陵溇中地区民众拥覃儿健反抗官府增加税赋,先后攻下零阳、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境内)等地。次年,汉王朝调荆州 (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颍州 (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来征剿,覃儿健战死,民众失去主帅,溃不成军,纷纷逃往深山野谷。覃儿健后裔为逃避官军搜索,免遭灭族之祸,大举南迁,进入今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 分居于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阳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县;现在这

8、些地方覃姓人口较多,与覃儿健后裔的南迁有很大关系。民国宜山县志中就有有关覃儿健的记载。 覃万传从陕西入川 覃万传 三国时人,祖籍陕西南郑,曾任蜀汉胖舸郡太守马忠的总兵。蜀汉建兴三年(225年)随诸葛亮南征有功,经马忠推荐受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五溪为雄溪、满溪、西溪、抚溪、辰溪),即今黔东、鄂南、湘西交界一带。三国时魏景元四年 (263年),魏伐蜀汉,汉后主降魏,万传无法返祖籍,落籍五溪。其后人一部分自贵州思南、镇远、榕江等地南下广西,现在贵州东部各县(自治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州等各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有的是覃万传宗支的后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为湖南武陵地区覃氏的主力。湖南溆浦县

9、覃行璋、祁阳县覃季以及邵阳、武罔等县覃氏中,也有覃万传的后裔。 覃元先入桂 覃元先(生卒年不详) 南北朝南梁时东宁州(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刺史。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说是“南海人”。台湾覃考说是陕西南郑人,生于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原名覃彦。该书还评论道:“覃元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其传说,内容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有些是穿凿附会的几乎神话,现据人、时、地三因素,从史书中吸取其片断资料,予以联串叙述,使其完整与真实。”这里我们把上述两书的记载采取诸说并存的办法,转述如下,供后人研究。 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元先“善骑射,多力,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里。

10、武帝召见,谓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字,元先遂改今名,拜东宁州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讨伐,擒斩贼将,所向无前。卒于军”。台湾覃考说,武帝召见问名时,元先因名“彦”字和萧衍的“衍”字近音,怕犯讳而不说,后来皇帝给他起名“元先”,元先就高兴地接受了。元先任刺史后,回陕西老家带领覃家子弟兵随武帝作战,英勇果敢,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大败东魏于钟离(今安徽省五河县),武帝加封云麾将军称号。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武帝任命覃元先偕同萧云率师征讨。覃家军过关斩将,使侯景受挫。次年(549年),侯景攻陷梁国都城,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率军回东宁。这时已年过七

11、十,加上在战斗中负过伤,不久去世。元先去世后,其后人纷纷散居罗城周围各县,北至融安、融水,中部至柳城、柳州、来宾、象州,南至平南、桂平、贵港,甚至广东的南海、肇庆、茂名、信宜、化州、罗定等地,都有覃氏后裔居住。据湖北省利川市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清朝后期随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征战到达南京,再随翼王石达开征战到四川,石达开死后,又由四川东下落籍利川县 (今湖北省利川市),历时100多年,发展到100余户。 根据太平天国史十五列传记载:覃炳贤,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随太平军征战南京,又随石达开逃难到四川,达开死后,由川东而下,落籍湖北利川县(今利川市)。还存覃炳贤的后裔,其先祖是覃元先。 唐代

12、覃汝先驻镇施州 根据湖南石门县志、覃氏族谱,覃汝先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台湾覃考说,中国覃氏于十六国混乱以及南北朝南梁(302564)灭亡后,即从关中有褒、南郑、汉中一带,迁到四川的瞿塘关(今重庆市境),历经200年,族人散居夔州 (今重庆市奉节县)、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归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等地域,繁衍发展,再次成为巨族。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的一次政治剧变中,覃氏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 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其晚年之时,由于宠幸杨贵妃,沉迷子女色,旷废朝政,大权旁落在奸诈的外戚杨国忠手里,导致安禄山造反,京都长安陷落,唐

13、明皇被迫西逃成都,到扶风县马嵬坡时,杨国忠被乱兵杀死,杨贵妃亦被迫以三尺白绫吊死于梨花树下。在皇上落难之时,覃汝先半路护驾勤王。奏书中说:草民覃汝先,四川逵州人氏,得悉皇上蒙尘,便率领家丁及地方众兵千余人,兼程北上护驾。唐皇闻奏,喜出望外,即封汝先为行军总管及左仆射,护驾西行。平定安禄山之乱后,又加封覃汝先光禄大夫,住镇施州 (今湖北省恩施市),安抚十八蛮,准许世代承袭。覃汝先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享年89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长子襄尧袭职,从第一代传袭到第十二代。汝先生伯坚、伯圭二子,伯圭后代子孙兴旺,主力居湖南省的石门、慈利、大庸、桑植、桃源、常德、邵阳等县、市;一支

14、居湖北省长乐、长阳、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等县市;另一支在广西融安、融水、柳州、来宾等县市,人口达百万以上。汝先后裔传到十二世覃友仁时,覃友仁袭任“施州行军总管”,迁驻添平。覃汝先的第三十八代孙覃添顺被明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准其子世袭,统辖湘西渫水淡水流域。添顺六世裔孙覃善教奉命远征岭南修仁(今广西荔浦县境),以官为籍,定居繁衍。 从山东白马县迁邕州 今广西南宁市郊区,邕宁、武鸣、上林、马山、宾阳、横县、宜州、环江、河池,云南省文山、广南、马关等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族谱都有记载说自己的先祖在宋代来自“山东白马县”,为此,解放前后,有不少人先后到山东省寻根,但都找不到白马县。山东

15、白马县到底在哪里呢?这些族谱为什么都写上自己的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呢?本书作者之一覃芝馨利用主编南宁市郊区志的机会,到山东、河南两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根据调查走访和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带,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互相涵盖,互相包含,约相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皖北等地区。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及其县治所在地,从秦汉到唐代的史书、地理著作上都有详细的记载。白马县建于秦朝,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16、宋、元代1500年之久,一直到明朝末期才改称滑县,其位置在今河南省滑县,县治在今滑县县城东10公里的白马墙村,经考古发现有古代的城墙和各种文物。古白马县在今河南省而不在山东省这就是许多人到山东省却找不到白马县的原因。 白马县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覃氏先祖南迁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但以宋代较为集中,这与军事行动有关。在北宋年间,朝廷对广西有几次大的用兵,一次是皇祜年间(1053年前后),宋朝派狄青等率数万兵马南征侬智高,打败侬智高后,在邕州一带屯兵4000余人,驻在水陆交通沿线,后来其中许多人落籍成为当地居民,有不少为覃氏。据1998年底统计,仅南宁市郊区就有覃氏4615人,占郊区人口的

17、13,按姓氏人口排第19位。这些讲平话的汉人,大多数家谱上都写有宋代跟随狄青南征留下来的。再是宋熙宁年间 (10691077),宋朝廷派大将郭逵率兵讨伐交趾乾德叛乱,平息后留下部将戍边。此外,从北宋到南宋期间,因北方战乱和黄河多次决口,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和官员及大批民众来到南方,其中岭南地区是重要的移民迁徙地之一。当然,这些移民中,不一定人人来自白马县,也有来自中原、华中其他地区的,但随军行动大都经过白马县,所以都作了这样的记载,正如黄河中下游一带群众,问起祖籍也都说是来自山西洪洞一样。这就是许多覃氏族谱上都写着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的原因。 宋代,覃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

18、其中覃庆元三代进士,在朝野产生了一定影响。 覃庆元 融州 (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 (10061010)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其儿子覃光佃,宋开宝五年(972年)进士,任监察御史。他不怕高官权贵,对腐败和失职的朝廷官员,都如实呈报皇帝严办,被人称为“真御史”。当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事,他曾三次上书力主抵抗,后升知雁州,对沿边将士贪功及失职者都惩之以法。后晋升都总管兼劝农史,甚得皇帝信任,升为银青光禄大夫。覃光佃的儿子覃昌,宋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三耀入桂留戍东兰民国23年(1934年)出

19、版的广西上林县志中的“民族志”记载:覃三耀(又名覃怀满,亦作山耀、三孝),生于元至J帧二年 (1331年),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为起义军首领覃景山之子。覃景山去世后,三耀继承父志,高举义旗,继续聚众起义,称“天下兵马大元帅”,带了一支覃家军随明将廖永忠征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海路经福州、潮州,再取东莞、梧州、浔州、邕州、宾阳,后移宜州德胜司入东兰。由于韦天珍、覃怀满平乱有功,明朝廷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州,落籍于都彝哨(今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那雅村)。韦氏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封建领主世袭制,土司除了直接占有和经营部分土地外,按哨封给韦氏宗族和覃、黄、龙等姓官

20、兵。这支覃家军又分出一支继续进军西藏,为明朝统一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落籍盐井(今西藏自治区盐井县)。据四川省大足县的人说,近邻四川省的西藏自治区边境还有覃氏居民。覃怀满在东兰生真贤(维昭)、真圣(维真)、真仁(维彦)三子,后裔繁衍黔、滇、桂20多个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人数有上百万。 1990年出版的河南省浚县志记载,该县100人至1000人的姓氏有覃、毛、程、友、齐、霍、侥等。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武陟县志记载该县的姓氏有简、覃、靖、蒯、蒿、福、熊、雏、裴、谭等414个。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族谱记载,明代初年,覃家子弟兵随反对元朝的起义军南征,南方平定后,又北上。一同征战的还有席姓

21、和张姓的兵,打到大名后,回故土落籍, 因为席姓先到,所以当地就叫席营村 (距前文所述的古白马县白马坡10多公里),朝廷将300亩耕地,另3亩4分坟场地赏给覃大义等有功人员,世代免纳粮,这个待遇,到解放前还为历代政府所承认。 明代,覃氏中出现不少人才,其中较著名者有覃应元,字德芳,四川云阳县人,明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达,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 明洪武年间 (13681398)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迁移海外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他们迁居海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者或为贫困所迫,或逃避政治迫害、民族压迫,或因不愿称臣于新朝,或遭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拐骗掳掠等。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区,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海外覃氏,以祖籍为广西者居多。以容县为例,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59万,其中覃氏3万,占5%强。1979年出版的台湾广西文献第3期说,马来西亚有广西籍华侨华人50万,其中容县籍20万,在容县籍华侨中,覃氏约2000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