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72609996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对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对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对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析(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析摘要:利用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近5年来云南滑坡泥 石流分布与演变的特点及其与云南降水、大雨、暴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该时段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总体分布表现出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 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活动存在明显的年际变 化特点,并且各个区域又有自身的演变规律在时空分布上滇西北及滇西南是活 动最频繁的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高峰期集中在6-8 月;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与年降水量、年暴雨次数及年大雨次数有着很好的 对应关系;大气环流异常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数量也有着明显的影

2、响。关键词:降水,边坡失稳,滑坡,泥石流目录摘要错误! 未定义书签。目录2绪论4第一章滑坡、泥石流形成原因5.1、云南滑坡、泥石流形成的环境条件5.1.1自然环境5.1. 1. 1 地貌51. 1. 2 地质51. 1 3气候条件61. 1_4 植被与土壤71. 2社会经济环境71.3, 云南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规律71.4, 云南滑坡、泥石流的危害8第二章云南省滇西地区洪涝泥石流灾害概况9.2. 匕基本灾情92.1.1 “7 灾情。92.1.2 “72灾情。92.2这次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特点92.3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滑坡概况1.1.第三章对泥石流滑坡的监测.225131 31

3、31 31 43.1雷达估计降水系统设计思路123.2、统一资料格式123.3.Z -关系系数订正3.4反演雨强场3.5信息数据3.6地图投影3.7站点雨强3&泥石流、滑坡预警第四章结论15参考文献错误! 未定义书签。绪论边坡失稳后岩土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3种:滑动(滑坡)、流动(降雨条件下 形成泥石流)与滚动(滚石、落石)。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世 界各地每年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 市化的扩大,以及全球温暖化引起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每年降雨量的增加,这些 自然灾害呈每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在易于产生滑坡的地区,对滑坡灾害的预测 和评估是防灾和减灾

4、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近年来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山区地质构造活跃,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山高谷深,道路工程地 质条件复杂。山区河谷人口分布密集,经济相对发达,重要居民点多沿河谷分布。 道路一般多沿河谷展线。顺山沿水展布的道路称为沿河线,通过垭口再下降的路 段称为越岭线,沿分水岭布设的线路称为山脊线。一般越岭线是为了连接沿河线 穿越山脊的路段,路线不会太长;山脊线较少见,长度有限;沿河线是山区道路的 主要路段。第一章滑坡、泥石流形成原因1、云南滑坡、泥石流形成的环境条件滑坡、泥石泥是山区河各地带常见的斜坡变形和物质运动现象。作为山地常 见的自然灾害,其形成与发展受控于地貌、气候、水文、植被

5、、土壤等自然环境, 也与入口密度、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等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11自然环境111地貌云南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地貌以山地和高原 为主,其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94 %,盆地仅占6%。全省山峦起伏,地形复 杂,以元江河谷、大理一剑川一丽江一线为界,可分为两大地貌单元:东部和 中部为滇东(云贵)高原,西部为横断山区。海拔高低相差悬殊,最高点在滇西北 的梅里雪山,主峰海拔6740m,最低点在滇东南红河谷地,海拔76. 4m,高差 6664m。滇东高原系云贵高原的主体部分,海拔多为1 6002200m,其腹部高原面 较完整,地形较平缓。高原的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边缘

6、一些沿活动大断裂发育 的深、中切河谷,如金沙江及其支流小江,龙川江,元江及其支流绿汁江,南涧 河等,则是我省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带和灾害集中区。滇西的横断山咏区大 致以瓦窑一永平一下关一线为界.分为北段和南段。北段为高山峡谷区,峡谷多 呈“V”型,山地海拔一般为30004000m左右,越往北越高,不少山峰海拔都 在5000m以上,终年积雪,并发育有现代冰川;南段横断山脉呈帚状向东、南、 西三面扩散开,河谷逐渐展宽,并相继出现较大的河谷盆地,地势也随之向东南、 南和西南3个方向缓降。南段的主要山脉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老别山等。 横断山脉南段的一些中、深切割河谷地带,如怒江、澜沧江及其支流

7、。元江中上 游及其支流,大盈江、把迫江等的活动断裂通过的地段和软弱岩层集中地区是滑 坡、泥石泥的主要分布区。112地质地质构造:云南位于亚欧、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带的东缘附近。两大板块相互 碰撞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并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形成若干巨大的转换性走滑断 层。其中通过云南的主要有红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小江等深大断裂。此 外,亚欧板块内的亚板块及更小的活动块体也发生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大断 裂.有的大断裂在云南境内延伸上百公里,深入地壳十余公里.沿深大断裂和大 断裂带,软弱构造面发育.岩层破碎,糜棱岩、破裂岩和角砾岩等动力变质岩分 布广,为滑坡、泥石泥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构造:上新世末至

8、更新世初开始的喜马拉雅山第三幕(约340万年前)深刻 地影响云南新构造地貌,全省地形隆起速度快,上升幅度平均达2000m以上.垂 直差异抬升显著,在地貌、地质、火山、地震、温泉等方面均有显示。云南的滑 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区或垂直差异性抬升地段,如滇西北急 剧抬升区被密集的南北向大断裂剀刊.在河流的强烈侵蚀下,地势高差大,坡度 陡,山体稳定性差.滑坡、泥石流发育、分布广泛。滇东北、滇西中部的新构造 运动亦很活跃,垂直运动差异性大,地震频繁,滑坡、泥石流发育、分布密集, 如小江断裂、程海断裂等。地震:云南是我国多地震的省份之一。按地震的频度.在中国大陆仅次于西 藏和新疆居第三,按

9、面积密度则居第一。自15001990年间.云南共发生三6 级地震101次,其中三7级大震19次,包括8级地震1次。地震都为浅源地震, 94的震源深度小于30km,一般震源深1020km.最浅的仅5km。多属构造地震, 地震主要集中在小江、通海一石屏、中旬一大理、腾冲一龙陵、永善大关、耿 马一澜沧、普洱思茅、永胜宾川等8个地震带。地震可显著降低岩土体的强度, 破坏自然斜坡的稳定性。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地震还可使老滑坡复活.使衰 退的泥石流转而旺盛发育。地层岩性:云南地层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呈巨大 变质岩带分布,有哀牢山群、仓山带、崇山带、大勐龙群、高黎贡山群、苴林群 和瑶

10、山群等.变质程度较深。中上元古界于滇东、滇西北出露,为昆阳群、澜沧 群及石鼓群。滇东南屏边群和震旦系相当.亦有变质。岩性类型与滑坡、泥石流 分布关系比较密切。云南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岩层主要有以下几类:新生界 湖相沉积物;中生界碎屑岩类,特别是含膏盐红层;含凝灰岩夹层的玄武岩; 煤系地层;炎热多雨地区强烈风化的花岗岩;断裂破碎带的变质岩、花岗 岩及玄武岩等。1.1. 3气候条件云南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受亚热带山地、高原和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 具有干湿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量充沛集中,冬干夏湿、冬暖夏凉、四 季不甚明显,气候受地形影响明显、气候要素的垂直变化显著。降水以雨为主, 年平均降

11、雨量约1 258mm,时空分布不均,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 其中6、7、8三个月尤为集中,降雨量占全年的65%以上,暴雨和持续性降雨 天气现象十分常见。连绵的降水量易引起滑坡的发生.暴雨则是绝大多数泥石流 发生必不可少的水动力条件。受降水的控制,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生于雨季。云南境内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红河和南盘江(珠江)6大 水系,全省流域面积在100km以上的河流有306条,山间盆地被河流切开.侵蚀 基准面骤然下降.河流迅速逆源侵蚀,引起两侧山地失稳,也是导致滑坡、泥石 流强烈活动的重要原因如大盈江、梁河盆地出口的葫芦口峡。谷段于晚更新世 末,全新世初下切约20

12、0m是大盈江流域浑水淘和梁河众多滑坡、泥石流近期强 烈活动的重要原因。11_4植被与土壤云南为全国植被种类最丰富的省份.寒、温、热三带植物均有。从南到北.随 纬度的增加和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旱生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温带、寒温带针叶林,同时,由于 地形起伏大.植被的垂直地带性非常明显。土壤类型主要有砖红壤、砖红壤陛红 壤、山地红壤、棕壤、高山针叶林土、高山草甸土、燥红土、紫色土、石灰岩土 等。山地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规律等。12社会经济环境云南社会经济环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1991年底全省人口已

13、 达3750万人.比1949年人口(1595万人)增长1.35倍;同期人均耕地则由2. 13 亩减至1. 13亩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1991年全省文盲、半文盲占总人 口的25. 2%,这一百分数高于全国大多数省区.仅低于西藏、甘肃和青海;第二。具有资源型经济特点。云南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广 阔的利用前景。多年来,经济立足于资源开发,形成了目前烟、糖、茶、胶等 农产品.锡、铜、磷等矿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可以预料,云南经济依赖资源 开发的基本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第三,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大。云南农业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的经 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水利

14、设旋差,土壤基础肥力差,多数农田缺乏灌溉 条件,土地生产潜力难以有效利用和发挥,单产低而不稳;工业较落后,重工业 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轻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工业产值都不高。 全省贫困面大,据统计,全省有41人贫困县.约占全省总县数的1/3;第四,山区耕作粗放,森林破坏严重。据统计.全省约有167万hm。(2500 万亩),山区农田耕作粗放,投入少,产出也少。部分山区还沿用原始的“刀耕 火种”的耕作方式.撂荒轮歇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山区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的发 展.毁林开荒,用材营建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全省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50左右降至目前的21. 8,水

15、土流失面积不断扩 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及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有利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山 地环境恶化,山洪、滑坡、泥石流随之产生并进一步恶化了山地环境,山地环境 的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的暴发,如此恶性循环。因此对滑坡、 泥石流的形成分析及防治研究必须与山地的治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必须从云南 的山地保护入手。1.3、云南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规律云南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区或垂直差异性抬升地段。 其分布密度呈由北向南.自西往东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即滇北、滇西滑坡、泥石 流较多,滇南、滇东较步。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全省6大水系流域内均有分 布,但又主要

16、集中于滇东高原的边缘和滇酉横断山区河各地带。滇东高原边缘包括:滇东高原北缘金沙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小江、龙川江 等深切割河各地带;滇东高原西南缘红河中上游及其支流绿计江、街河等中深 切割河谷地带;滇东高原西缘与横断山区接壤的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分水岭 两侧的河谷地带如南涧河、鹿呜河等河各。14、云南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滑坡、泥石流是具有突发性,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性强的山地灾害。 据初步调查云南境内规模较大的有3836个滑坡、泥石流灾害点其中滑坡灾 害点1827处,泥石流淘2009条 分布及成灾点多面广,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 计.垒省固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1. 5亿元。多灾年

17、份, 如1 986年经济损失达3亿元。全省有41个县级以上城镇、54个乡镇、94个矿 山、328km铁路、6708km公路、7000多座大小水电站、450座中小型水库受到滑 坡、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和毁坏。每年均有上万户农户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滑坡、泥石流 的威胁,1000多条渠道遭破坏,上万亩农田被毁埋,水库河流淤积.河床提高, 降低了江河防洪能力,严重影响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二章云南省滇西地区洪涝泥石流灾害概况21、基本灾情2004年7月,云南滇西地区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暴雨,4日至 5日和17日至20日两次发生洪涝、群发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48人,失踪85人, 伤病497人。直

18、接经济损失10.3亿元。2.1.1 “75” 灾情。2004年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陇川县、瑞 丽市普降暴雨,形成山洪、泥石流及滑坡灾害,导致农田、民房及水利、交通、 电力等设施严重受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灾害造成36个乡镇、2 个农场受灾,共造成18人死亡、24人失踪(其中,直接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 死亡14人、失踪4人),11人重伤,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8304人;倒塌民房15490 间,严重破坏26646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9亿元。2.1.2 “7 20” 灾情。7月17日至20日,云南省西部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

19、暴雨,导 致山洪泛滥,怒江流域出现50年一遇、大盈江流域出现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部 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仅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乡政府到该乡芦 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石流沟13条。灾害造成30人死 亡、6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其中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 下寨一处特大滑坡泥石流,就造成12人死亡、41人失踪。22这次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特点此次滇西地区以群发坡面型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为主。滑坡主要发生在公路沿 线和部分村庄附近,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支流沟谷中。仅支那乡 政府到该乡的芦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

20、石流沟13条。云 南省滇西地区“75”、“720”洪涝、泥石流灾害具有如下特点:1、强降雨是诱发因素。据气象资料,从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受灾 严重的盈江县平均降雨量为117.33mm,部分乡镇最高降雨量达350mm;陇川县平均 降雨量为137.77mm;瑞丽市平均降雨量为132.4mm。7月17-18日腾冲县降雨量达 159.6毫米。据盈江县气象局昔马气象哨资料,7月120日总降水量达1068.3毫 米,其中有8天的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类似的降雨过程如果发生在云南省的其 它地方,同样会导致重大灾害。2、强烈风化的花岗岩风化带坡和、层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此次泥石 流发生

21、的地区,主要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区,山高坡陡,花岗岩风化强烈,风化层 厚(部分地区风化带厚度达到50米)。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坡积物易于滑移,造成 大量的呈条带状的坡面型泥石流。3、山高坡陡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芦山村委会位于支那乡政府北西约20千米处,香柏河村、花鹿塘村、蕨叶坝 新寨、蕨叶坝老寨、芦山村新寨和芦山村老寨均分布于芦山河两岸。河谷岸坡一 般都在40度左右,局部地段在50度以上,总体上属于中切割中山地貌区,芦山河 支流沟谷的地形更为险峻。借助陡峻的地形条件,使雨水能够快速汇集,短期内 在沟道中形成滚滚洪流。在雨水浸润和洪流冲刷下,使山坡上在一般情况下看似 稳定的表土、树

22、木成片下滑。在特殊地形条件控制下,增加了本次地质灾害的突 发性。4、茂密的亚热带雨林树木夹入洪水泥石流中,使其破坏性增强。灾区属于亚 热带雨林地区,其中陇川县山区大部分处于,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茂密,树木高大。 长时间降雨使表层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在后期的强降雨过程中;陡坡地段的表 层岩土体及其上面的树木植被,在重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失稳并产生滑移, 形成了 “坡面泥石树木流”,当地称其为“山剥皮”。这种坡面泥石树木流在向下游的运移过程中,又不断冲刷和携带支流沟谷中 的泥沙树木,并与主沟中的洪水汇合,形成洪水、泥沙树木混合流,堵塞桥涵、冲 毁公路河堤和房屋,致使河流改道,淹没村庄房屋和农作物

23、。在调查中,山出口的 平坝地区和河流的两侧,可见到大量的树木堆积。另外,当地的民房大部分又多是 土坯墙结构,遇水后极易软化倒塌,因此,此次洪涝泥石流灾害,房屋倒塌和毁损 严重。5、村庄密集和灾害发生在夜晚加重了灾害损失本区的地理-地质环境本来就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但现实条件下类似现象 在全省都十分普遍。在不适宜居住区人口和财产的增加,必然导致临灾条件下生 命、财产损失风险的增加。大量人口聚居导致的陡坡垦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 房、修路对自然斜坡的扰动,群众防灾知识的缺乏和灾害发生在夜晚等因素叠加 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灾害的形成,加大了灾害的损失。23、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滑坡概况据云南

24、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初步调查资料:该滑坡长200米,宽100米,规模 近100万立方米。主要岩性为下元古界高黎贡山群花岗岩和片麻岩,受其断裂影 响,岩石破碎;在亚热带气候影响下,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带深,风化物疏松。 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形成滑塌,掩埋其下方的村庄,造成了重大的人员死亡。第三章对泥石流滑坡的监测31、雷达估计降水系统设计思路通过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和试验工作,其中包括 了对z-i关系的分析和试验对比研究,改进气象雷达设备和提高雷达资料定量化 水平等相关内容工作。目前雷达测量降水的主要方法是z -I关系法、标准目标 法,衰减法和双因子法。上述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点,可根

25、据实际条件和分析需要加 以区别和选择使用。目前在实际应用分析工作中常用的是Z-I关系法,即利用雷 达气象方程由测得的回波功率算出反射因子Z值,然后根据已经定正得到的Z -I 关系而推得降水强度I,通过雷达连续扫描观测可以对一段时间雨量求和,以得 到累计降水量。本系统采用Z -I关系法估计降水,Z -I关系法是目前常用且成 熟的雷达估计降水方法,其系数订正也有几种不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条件灵活选 择使用,通过雷达来估计降水有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32、统一资料格式不同雷达设备有不同的雷达资料格式,而一个地区可能使用几部不同型号的 雷达设备,那么也就存在几种不同格式的雷达数据产品,这样就给雷达

26、估计降水 系统的通用性带来了问题。雷达原始回波数据T定义颜色表图一雷达原始回波数据与图像产品的关系针对不同雷达数据格式不统一问题,系统采用读取雷达资料图像产品方式, 即基本上气象雷达都有相应的雷达图形产品供预报应用来使用,可以利用自行定 义图像产品强度颜色索引方式,转化读取图象产品每一点回波强度(图1),利用 简单的逆向反算来避开大量复杂雷达数据文件格式。针对不同雷达属性参数不统一问题,系统还采用自行定义雷达属性参数和站 点(灾情多发点)经纬度方式,定义雷达及各预警点经纬度,通过地图投影准确显 示地理位置,检索预警点相关信息。即使雷达属性(位置、扫描半径和最小分辨距 离)发生改变也不会影响系统

27、使用,只需要在相应参数设置中进行更改即可。33、Z -I关系系数订正系统Z -I关系默认采用目前常用的满足M -P滴谱分布的典型关系:Z=200I1.6(其中Z为雷达反射因子,1为雨强)同时,系统也保留对Z -I关系的系数采用直接统计法订正,即利用雷达实际 测量的Z值和相应地面雨量计测量的I值相比较而直接统计订正Z -I关系系数, 可自行更换系统默认Z-I关系系数,这样就可以在业务使用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利 用前期资料不断订正Z -I关系系数。34、反演雨强场通过雷达图形产品可以得到每一点的雷达回波强度,利用已经订正了系数的 z -I关系式可以推算出相应点的雨强,雷达图形产品不再只是回波强度场,也

28、是 回波雨强场。从而方便监测每一地点(区)的降水状况。同时在泥石流灾害监测和 预警状态下,每一点都在系统监控下,一旦出现临界雨强时,系统将会发出警报。35、信息数据泥石流滑坡雷达监测系统主要需要雷达属性参数、强度颜色表、站(灾情点) 经纬度及定义了的z -I关系系数四部分信息(如图1)。雷达属性参数主要是设 定雷达所处经纬度、雷达扫描半径和分辨最小距离信息。强度颜色表是雷达图形 产品的颜色值和强度值的对应关系。站(灾情)点经纬度用于确定利用地图投影后 显示在雷达图形产品上的相应位置,以便检索颜色表找出相应位置对应的雷达回 波强度。Z -I关系是订正了系数的用于本地区使用的Z -I关系,也可以使

29、用默认典 型关系式,在使用中再配合实际雨量资料逐步订正。以上所有信息都保存在数据 库表中,只需要在第一次使用时设置,并且可以随时根据实际需要更改设定。36、地图投影利用适合中纬度地区使用的兰勃特正形圆锥投影将已经设定经纬度的站(灾 情)点投影到当前雷达图形产品上以便检索对应点的雷达回波强度,从而通过Z -I关系推算出其雨强或预警灾害。同时,系统通过地图投影已经建立了的青藏高 原东部四川地区主要站点和泥石流多发点的位置信息(可以自行修改添加)都可 以自动显示在雷达图形产品上。另外,通过GPS系统定位出雷达扫描范围中任一 地点经纬度,也就可以得到雷达扫描区域任一区域的雨强,避免了地面雨量站的 局限

30、性。37、站点雨强系统不仅可以自动生成雷达回波强度反演后的雨强场,而且还可以生成数据 库表中记录的所有站点的雨强信息,可以作为降水定量预报的参考值。站点雨强 是雷达扫描范围中少数特殊信息点的雨强,通过系统转化,雷达图形产品可以生 成整个扫描区域的雨强场,之所以将站点的雨强信息也提取出来,主要目的还有 为以后订正Z -I关系系数服务,方便业务使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系统提供 的是站点雨强信息,单位是mm /h,而不是雨量信息,雨量信息还需要通过大密度 雷达扫描结果的计算累加得到。38、泥石流、滑坡预警泥石流预警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多年统计研究分析,已经总结出的 青藏高原东部四川地区泥石流

31、滑坡多发点及其发生次数信息,收录在系统数据库 表中,当泥石流预警操作时,系统将当前雷达回波与数据库表中记录信息自动进 行对比分析,将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显示在当前雷达回波图形上,并且标注出其 地点名称、当前雨强和预警雨强数值。泥石流预警提供雨强持续监测,注视降水 发展趋势,为预报决策提供参考。第四章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山区道路灾害的活动、分布和成灾的特点,取得了如下认识: (1)山区沿河道路受到空间位置的限制和泥石流滑坡危害的双重影响,具有易损 性;(2) 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具有地带性、集中性、地段性和坡向差异性等分布 规律;(3)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的危害方式,有危害路基路面、冲毁道路桥梁、淤 埋道

32、路设施、弯道超高和漫流改道、阻塞河道引发次生灾害等。滑坡、泥石流是云南一项常见的多发性自然灾害,分布广、种类多、危害 大。因此,研究防治滑坡、泥石流的产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过去云南省 防治滑坡、泥石流的实践经验,采用泥石流滑坡雷达监测系统,该系统从不同的 角度去监测估计降水和预警灾害发生,改变了过去主观判断方式,针对不同雷达 数据格式不统一问题,系统采用读取雷达资料图像产品方式,转化读取图象产品 每一点回波强度,从一定程度上对降水情况作出定量估计,不但提高了预报的准 确性,也提高了预报方式的自动化水平,同时也可以配合其它预报方法使灾害预 警更加准确。习惯,努力提高单产。泥石流预警主要问题是预警时限过短,气象雷达连续的跟踪扫描频率越高, 监测预警的效果越好。在多普勒雷达布网完成后,多普勒雷达连续和快速的扫描 结果会大大提高系统预测的准确性。参考文献:1、郭抗美 主编 工程地质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2、石文慧,中国铁路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19913、付永胜,等.铁路地质灾害的基本状况/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 与防治学报,19924、张悼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地质出版社,19815、张培昌,杜秉玉,戴铁丕,等.雷达气象学.气象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