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3700字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72583325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37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37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37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37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3700字(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3700字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开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的重大意义。而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从全球范围来看,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另一种是不独自设课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根底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从国际范围来看,在9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根本上是采用第一种模式独自设课而且那时是叫“

2、计算机课或“计算机应用根底课;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国家开始试用第二种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巨大冲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开展,我国已经确立在中小学中遍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中小学遍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3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4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

3、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根底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遍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就着重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伎俩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发明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基本变革。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什么?一对课程整合的理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科为中心或分科

4、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病日益突显,成为妨碍教改推进的绊脚石。由此,我们要树立课程总体结构的观念,关注不同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从而打破“学科中心或“分科中心的定势。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分析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拟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整合是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伎俩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二对信息技

5、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目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主要存在两种理解。比拟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目前这方面的实践比拟热门也是比拟成功的例子是利用美国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几何画板与数学、物理课程进行整合。从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看,这种观点看重的似乎是被辅助的其他各学科教学,而非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另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示例,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排入正规课表、教材、活动课程如网页

6、制作、网络知识、电脑美术、编程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来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办法、改革评价办法等。总的来说,这一类整合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根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伎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底。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该怎么发展?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学校的要求1、物质层面。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教

7、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数字化硬化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学校提出的四大要求。1建设数字化硬化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资条件。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等等,尤其要优先建设与数字密切的相关设备。2教育信息资源尤其是因特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网络资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3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等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研究、实践的辅助工具。4基于网络的教学撑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工程活动

8、管理工具。2、管理层面在管理上我们主要强调三个方面:1学校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一个课题立案,发展校内、校际交流,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趋势,吸收先进经验,跟踪领域的学术前沿。2相应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应着重提倡一般化的根本技能培训,如对Office软件中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及教育技术理论如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3建立示范学科,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他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4教师的教学评价规范内增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程度。在教师熟练掌

9、握技术的根底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伎俩实施课程整合。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因素,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将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挑战。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对于教师来说有如下根本要求。1、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科单一,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地整合学科课程。我们知道,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和工具,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分明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缺乏,以及学科教学的需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

10、效果,哪些地方能用它去完成那些用其他办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那么是一种终生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都要反映到教师身上。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的时候,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充沛引导。因此,当要求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时候,首先就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它不但是课程整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开展的要求。2、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课程整合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成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如下根

11、本要求。1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办法。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完成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其他课程的综合教学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示例,在教学Word时,要求学生输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是语文教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错误率在0.5%下列。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成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打字操作能力;同样的,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演示,用“Photoshop制作出精美的图片和精练的文字等,并激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忙系统来解决一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