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72580031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绪论 和 自然观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答: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三辩证唯物

2、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 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2.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几种不同形式的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

4、一步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主要是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其中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验自然科学除天文学、力学之外,其他门类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从直觉出发,对自然界做整体的考察和说明。古代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形成。达到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与结合,这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大特点。但是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历史局限性。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与局限性特点: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b,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局限性: 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由于科学

5、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和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科学的黑暗时期。3)、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15 世纪18 世纪: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伴随着文艺复兴(主题: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科学重新兴起,并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的发展进程。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

6、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种自然观是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为特征的,在其本质上是不科学的,用其知道不仅禁锢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常常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孤立的观点否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静止的观点否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形成原因:(1)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对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评价(1)这种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2)这种自然观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束缚和阻碍的作用。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技术革

7、命,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德国康德、黑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但没有克服它。黑格尔提出了唯心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有绝对理念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一切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解释,而不应用物质的外在运动解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内容。费尔巴哈会为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却全面否定了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背景:1、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下半叶开始) 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1)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2)提供了新的工具。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1)联系的观点(2)发

8、展的观点相互关系:(1)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3. 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答:(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

9、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2)坚持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自然界的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微粒:还原论(4)机器的隐喻代替机体的隐喻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答: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1)物理学: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2)化学: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3)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关于自然界的发展演化:(1)天文学

10、: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2)地质学:英国地质学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3)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4)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从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利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身要求突破形而上学局限,因而随后产生的带有辨证法思想的德国黑格尔哲学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2)19 世纪30-

11、70 年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新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发现为自然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3)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纷乱状态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又需要适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继承了哲学史上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它加以革命的改造,才在他们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5.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答:(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

12、上证实了时间与空间、时空与物质的本质联系,以及时空与运动不可分割;(2)普朗克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理时间中不同于宏观物理的新概念,阐明了事物与场的辩证统一;(3)分子生物学把对生命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解开了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大大深化了辩证生命观;(4)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关系。(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13、又一项重要内容。6. 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答:含义:(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2)要素: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单元。(3)系统的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综合。(4)系统的功能: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5)系统的环境: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相互关系:(1)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但其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2)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

14、结构改变;(3)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其要素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4)单有关于要素、结构、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5)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7. 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答:系统层次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间的辩证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层次多种多样,他们之间有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间断性和连续行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

15、一。(1)物质系统层次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间断性是指各物质系统层次是分立的、不连续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在质量范围和空间尺度范围方面各有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并往往发挥着不同层次的系统功能;各自遵循的运动规律也是不同的。2)连续性是指物质系统层次之间的分立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并能够相互转化。层次之间具有从属关系;每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邻层次的物质系统发生转化;多个层次之间发生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物质系统层次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有限性:对于每一个具体层次的物质系统来说,其在质量范围、空间尺度、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限的;2)无限性:对于整

16、个自然界来说,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层次,都只不过是无限的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系列上的一个“关节点”。(3)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上向因果链: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资和系统的特有规律;2)下向因果链: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双向因果链一方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8. 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的形成?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答: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

17、无序的杂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生产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统,这也正是作为物质系统稳定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从过程上看,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物质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当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

18、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超过这个范围,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就会出现新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会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演化历程。在变化了的时空结构中,又会出现新的涨落。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1)、远离热平衡态。(2)、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有信息,能量交换。(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系统中存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5)、涨落、突变。9.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图景及规律?(宇宙、星系、恒星、地球)答:宇宙及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图景:宇宙经历了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元素起源阶段,实物阶段,宇

19、宙未来阶段。恒星演化经历了星际弥漫物质、星云、原恒星、引力收缩(红外星)、主序星、红巨星,脉冲阶段,或超新星爆发阶段。地球演化的基本图景:天文时期,地质时期,地壳运动。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图景:简单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结合成原始生命,进化成细胞,多细胞体,生物、细菌的分别进化。规律:整个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构成的过程集合体;矛盾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遵循运动转化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呈现周期性。运动转化守恒定律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发展的普遍规律。10.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

20、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答:人与自然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原因: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

21、、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协调发展原因: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

22、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间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11.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关系。答: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23、:必须确立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这是协调发展的思想前提;必须建立一种自觉的社会组织,这是协调发展的社会前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协调发展的科学前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理论方面: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的系统观念,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实践方面:依靠科学技术来合理地调节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最直接的有效途径;社会方面:解决好人类社会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保障。这两个原则总体上是一致的:本质上一致:科技、经济、社会是人类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它们与自然协调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基本原则一致:都是

24、在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依靠科技,处理好社会问题;实现途径一致:即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两个原则强调的方面不同: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侧重于人类的各个部分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侧重于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核心是什么?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强调发展。发展是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停止发展,人类就难以继续生存,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强调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不是牺牲环境来取得的增长,而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生

25、存和民展中提高增长论,并把消除贫思想感情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2)强调协调。经济增长目标、社会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三者之间必须协调统一,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以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价值,抒环境价值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中,逐步建立资源环境核算体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3)强调公平。既要体现当代人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物质财富分配上的公平,也要体现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也要力求公平。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

26、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地人的一时利益。它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加上目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造出资源大量浪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实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 “循环经济”极其基本意义、原则是什么?(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答: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

27、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模式。基本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意义: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采用“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发展目标,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14 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体系结构。答:科学的含义(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根据已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整套的原理、定义、定律、公式等建立起来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完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3)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科学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4

28、)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探索性、重复性、继承性、物化性技术的含义:技术是人类有目的的利用自然规律,在创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技术的特征:统一性、中介性、动态性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区别:(1)目的任务不同。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解释自然及其规律,属于由实践到理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过程;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把理论变为发明创造,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属于由理论向实践,即由一般到个别的转化过程。(2)根本职能不同。科学的

29、根本职能在于认识自然;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3)评价标准不同。科学判定要讲是非,讲真理性标准,要淘汰谬误;技术评价要讲合理,讲效应性标准,追求效用效率。(4)效果不同。科学会导致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而技术则会引起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5)工作主体不同。从事科学研究的是科学家;从事技术发明的是工程师。联系:(1)科学与技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反映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2)科学与技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3)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还表现在科学与技术的互动。体系结构: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种研究基本上有两个角度:一是研究

30、整个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二是研究每个科学部门的局部结构,即某一学科内部的精细结构,又称。我们讨论整体结构。(1)功能结构:这种结构按照科学研究目的、侧重点的不同,把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2)整体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科学部门所构成的最基础的一级结构。15.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模式。答:科学的内在机制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氧化说”战胜“燃素说”,“分子运动说”战胜“热素说”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科学理论源于科学实验,如原子分层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是从科学实验得到的;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验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矛盾:学科多达2000多种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31、细胞学说细胞核染色体;核酸DNA技术的内在机制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技术目的就是指在技术上为实现社会需求而对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功能所作的设定;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是实现技术目的的物质条件,包括各种工具和活动方式。技术转移与技术综合: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拥有者一方流动到需求者一方科学的发展模式带头学科更替和科学中心的转移模式:机械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学;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平均周期为80年。普赖斯指数逻辑增长模式:知识总量呈指数递增,但只能说明近现代发展,不能预测未来;波普尔伪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猜测性理论除错问

32、题2,但强调演绎反对归纳;库恩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但这种理论排斥其他科学发展模式,夸大非理性因素;?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研究纲领的阶段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但过分强调对“硬核”的保护,而对科学发展中观察和实验所起作用认识不足。o技术的发展模式动力模式:社会需要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新的社会需要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生命周期模式:初创时期(新技术萌芽,技术进入较长时间的缓慢发展时期)加速时期(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加速发展,进入加速增长期)

33、成熟时期(新技术经过加速之后,进入正常生长时期)饱和时期(技术水平接近极限,在平衡中潜伏着新周期的开始) 另一新技术的产生;扩张模式(技术梯度递进模式;技术跃升发展模式);其它模式16. 关于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行为规范问题答: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的看法,科技道德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科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其活动主体即科技工作者必然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影响。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式真与善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伦理观念在总体上也是进步的。科技道德是搞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品质,良好的道德促进科学技术的发

34、展,科学精神、品质、内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作为一个准高级知识分子,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关于道德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忽视学术腐败问题,因为这一问题不仅对自己的声望造成严重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一种对学术的亵渎,其次,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宪章: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严格检查所从事工作的目的及意义;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公民精神作出贡献;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

35、有的人性价值。第三,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很强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协所提倡的科学精神是“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要立一个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要结合一个意识创新和超越的意识;要树立一个精神科学精神;要创造一种环境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人文环境。第四,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科学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我们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道德规范,但如果我们将这些科学技术随意使用,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应该引起所有科技工作者的重视。17.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答:科学技术与社会既

36、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一对辩证关系。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昌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劳动方式的转变;提案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2)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和道德水准的提高。(3)科学技术在存进社会变革中起重大甚至决定作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改革;促进生产关系改革;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1)社会诸要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37、。经济:经济体制、经济实力、生产水平。政治:社会制度、体制与政策、政治制度、政治形式。教育:教育发展、教育普及。文化:哲学思潮、价值观念、宗教(2)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导向、选择、调控)。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只是社会需求的被动反映,他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会重创社会需求。相互制约表现在:(1)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面性: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2)科学技术的发展受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制约:克隆人等。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西学东源”的自我陶醉;封建专制的政治与政策。18. 谈谈

38、科学技术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答: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化。我们看到,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污染减少了,一些湖泊的水变清了,天更蓝了,云岭大地更加满目苍翠,环境更加优美。科学发展带来的好处,三迤大地各族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使“科学”二字显现出新的伟力,闪耀出更灿烂的光芒。答: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

39、进高楼大厦?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过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来看,科学技术可以使劳动工具得到不断改善和更新,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使劳动对象得到充分利用。总之,科技发展可以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甚至产生新的产业部门和导致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摆脱粗放型的老路,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40、的轨道上来,切实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有利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

4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因此,科技发展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科学发展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环保家园的科技发展理念,无关痛痒,只要有弊端,科学家们同样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科技发展,无可厚非,就是利大,这个辨题唯一的答案!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狡猾的诡辩,笼统的只言片语,无理的胡搅蛮缠都改变不了这个真理。科技改变历史,不错的,没有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日

42、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发展救了我们,是科学把我们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说科技发展弊端累累? 科技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跨入了21世纪,跨入了一个充满高科的世纪!19.谈谈你对科学技术价值的看法。答:科学: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识价值;观念价值技术: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论(1)科学技术的中性论与价值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都是价值中立的,不能把科学上的是非与人们的情感、欲望和行为截然分裂开来。(2)科学技术价值观中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是

43、好的,或主要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科学技术的应用技能由正面的效应,又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乃至主要是消极的(悲观主义);科学技术的应用有两面性,科学技术是双刃剑。20.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1.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答:知道了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

44、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话来概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连,西

45、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并从中找到乐趣,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学者通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常常来源于改善现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很少纯粹的科学探求。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乐于探索知性认识,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正是希腊文化渊源流传

46、至现代的宝贵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这种气质就是康德说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重要土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所企求的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达到“诗和数字统一”的文明极地。有灵性和人性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科创精神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人文素质是个人长期养成的稳定的思想品格和待人接物的习惯和气质,这主要由主体自我自觉地靠多方面知识的积淀和滋养而成。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要求我们不能满足现状,不能停滞不前,要永远不停探索不停创新,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哥白尼推翻了“

47、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科学领域中,至今还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难题: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22.试述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答:科学方法既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科学认识的必要条件,它在科学认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方法的发展既受到科学认识和实践规律性的制约,又推动着科学认识和实践发展。2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什么是科学问题,它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如何正确进行科研选

48、题?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时间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西方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是与问题,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科学问题既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效果,又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和时间的起点。确立问题就是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和主攻方向,也决定了研究过程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4.运用观察方法应坚

49、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人们有时候做不到?(怎样看待观察的客观性?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答:基本原则:可观察性,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做不到的原因:人们始终职能观察到某一对象在不同关系下所显示出来的性质,而不能观察到它自身实际具有的性质,即观察实验得到的科学事实是经验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人类感官的局限性,理论水平和经验,都会影响观察着从对象所显示的性质到对象自身实际性质的认识。保证观察客观性的方法:(1)限制和消除观察者主观的可变因素;(2)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3)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尊重客观实际,不急于求成;(4)注意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避开外来次要

50、的干扰因素,使欲观察的主要过程充分线路出来,获得可靠的、主要的观测资料;(5)科学观察要求恰当地使用观察仪器和观测技术。观察的客观性是由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决定的。25. 怎样看待观察的客观性?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答:科学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按进行方式划分: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直接对事物进行感知和描述;间接观察是利用科学仪器或其它技术手段对事物进行考察。在科学研究中,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都是需要的。直接观察是间接观察的基础。仪器只提供了观察工具,延长了人的感官,但探测的自然现象必须通过感官进入人的头脑,否则仪器与仪表就不能实现它的功能

51、。按性质划分:质的观察是把重点放在对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性质、特征或确定研究对象同其它事物的定性关系方面。量的观察即观测或测量,是从量的方面对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深刻地、精确地把握事物的质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科学观察方法的主要作用:(1)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2)科学观察可以扩大研究领域。(3)科学观察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4)科学观察可以检验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客观性原则:防止假象干扰,防止先入为主,防止传统思想干扰。观察是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进行的第一次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开端。它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中最普遍的实践方法,是获得感性材料的最重要手段,

52、是主体深入到理论层次把握客体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 、检验和发展科学假说与理论的实践基础。26.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特点和优越之处?答:由于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去观察客体的,因此它比观察方法能获得更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实验比观察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证明其客观必然性。这是由实验方法的特征决定的: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实验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除此之外,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27.怎样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答:科学实践过程中,由

53、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必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必须能意识到或感觉到,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是已有的科学认识尚未揭示的,或者可能是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的,这样就不会轻易地放过机遇了;(2)机遇只偏爱又准备的头脑,抓住机遇的条件:丰富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识别能力、批判精神、严谨态度。总之,我们对待机遇,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机遇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捕捉它,仅仅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28、常用的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有

54、那几种?试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答: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的含义,使用原则(一)、比较与分类1、定义与特点:(1)比较法: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2)分类法: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2、比较与分类方法的规则:比较法:彼此本质上有某种联系;按同一标准进行;往往采用中介手段分类法:注意从属关系;注意相应相称;依照一个本质的根据;分类不应越等3、比较与分类方法的作用:比较法: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启发思考,甚至导致重大发现历史比较法揭示矛盾,发现问题分类法:使

55、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二)、分析与综合1、分析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或把历史的过程分解为片断,或把动态凝固为静态来研究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2、综合法: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考察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是与分析相反的一种思维过程。3、分析与综合的相互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互为依存,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的综和。4、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的作用分析层次分析法分析与综合结合元过程法系统分析法综合方法不是混合,而是化合,出现新的质(三)、归纳与演绎1、归纳法从个别上升到

56、一般的推理方法。可分为: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因果联系归纳法穆勒无法,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归纳法在科研中的作用a. 是整理实验材料、提供经验定律和经验公式的重要方法;b. 可通过归纳法提出科学的假说和猜想。c. 可为科学实验的设计提供指导,为科学实验设计提供逻辑的根据。2、演绎法(1)什么是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来考察某一特殊对象,从而推演出关于这一对象的结论的方法。(3)归纳与演绎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功能互补相互依赖、相互渗透。a.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导。b. 相互渗透。(四)、类比方法1、定义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

57、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2、类比方法的类型(1)性质相似的类比(简单共存类比)(2)因果相似的类比(3)综合类比(4)隐喻类比3、类比的作用(1)科学发现上的创造作用;(2)技术应用上的先导作用;(3)经济发展思考中的战略作用;(4)思想交流中的启发诱导作用。4、类比的原则(1)相似原则(2)非“自我”原则(3)异中求同原则。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是一种从特殊过渡到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

58、推理方法。 类比的特点:()类比是一种猜测性的非逻辑的方法。类比不是逻辑,因而不具有逻辑证明的力量。()类比推理的适用范围极广泛。 ()类比的结论受前提的制约程度较低。类比的前提大多是为结论提供线索,但并未严格地规定或限制它的指向。它往往能把人的认识从一个领域引伸进另一个新的领域,因而,与演绎法和归纳法相比,更富有创造性。它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类比的结构松散,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因为其中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它可是简单的共存关系,现象间的因果关系,理论上的导出关系,数学上的函数关系,等等。()类比的结论是或然的。它比归纳推理更不确定,而其结果更是易谬的。

59、它是科学发现的主要方法之一。科学上的许多重要理论,最初往往是通过类比受到启发的。类比可以作为阐明科学见解的辅助手段。但类比不是逻辑,不具有证明的力量,但在科学阐述和证明的过程中,往往起首某种辅助性的作用。类比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的作用。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于某种典范(范例)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9.常用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有那几种?在科学研究中怎样才能诱发和捕捉灵感?答:非逻辑思维方法有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要诱发和捕捉灵感就需要我们做到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艰苦的思索,积累丰富经验,具备广博的知识。灵感来源源于创造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得到的丰

60、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知识。是创造者日积月累地针对解决实际问题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思索。灵感大都是在紧张的思考活动之后转入某种精神松弛状态时出现的,很多科学家的经验证明,在艰苦的思索之余,利用散步、听音乐、阅读文学作品这类活动,造成宁静愉悦的心情,较易于形成灵感的契机(机会)。诱发和捕捉灵感是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实践的产物,是持久探索的结果。掌握了他们的一些本质和规律,人们就可以努力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使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能够爆发,促进科学的重大发展。30.试述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答:创造性思维的分类:按科学思维的类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分为两种形态: 第一种:以非逻辑思维

61、形式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为主的创造性思维。第二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善于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借助直觉洞察研究方向和选择课题;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诱发灵感捕捉机遇;善于摒弃已有认识模式,运用想象标新立异;善于转换思路,对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考;善于对事物进行联想和类比,从中启迪思想;善于在极不相同的事物间发现共同点,在极为相似的事物间寻求不同点;善于在事物的多样性中寻求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处理问题。创造性思维可以分为以非逻辑思维为主和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形态:想象、直觉、灵感等属于非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形态。想象对于创新具有启示和导向作

62、用;直觉是对事物本质的直接猜测和把握;而灵感主要是推动直觉得到迅速实现。以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大致是,演绎推理可以进入到还没有被人类考察过的未知领域;归纳推理的结论表现出一种由已知进入未知的方法;类比推理为人们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它成为科学研究中非常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的一般特征: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2、创造性思维的运演机制(1)创造始于提出问题,终于问题解决。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其终点。问题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就在于它是整个思维进程的“启动器”。(2)创造过程基本阶段。英国心理学家G.沃勒斯提出的创造

63、性思维活动的分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为创造的准备期。第二阶段为创造的酝酿期。第三阶段为创造的明朗期。第四阶段为创造的验证期。31.说明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功能。举例说明应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答: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公式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推断、描述,从而在量上解释对象的规律性的一种科学抽象方法。作用:(1)数学方法的运用为科技研究提供简洁、精准的形式化语言,是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本质区别所在;(2)为科研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是科研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分析的重要标志;(3)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工具;(4)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5)是工程技术

64、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基本步骤:抽取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求解;对模型解做出解释和评价。常用的数学模型: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突变性数学模型、模糊性数学模型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原则;可检验性原则。32.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极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理论思维的初级形态,是科学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桥梁。假说的特征: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假说的作用:(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然而人们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是要首先借助假说,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做出初步的假定,才去进一步反复探索,不断增加假说中的科学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地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的。(2)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