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1篇)

上传人:Wo****B 文档编号:172323397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6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1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1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1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1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1篇)(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1篇篇1: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

2、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

3、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陂陁p tu蔓延:山势上下起伏,连绵不断。褰裳:提起衣服。19写出以下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4分1子瞻杖策载酒 2酌酒相劳 3然将适西山 4西山之胜始具20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C北虽貌敬,实那么愤怒。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6分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22以下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

4、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可以有一个小憩的场所。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23请比拟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4分参考答案:18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宏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宏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五、194分1拄着竹杖;2问候,慰

5、问;3到去;4美景。20C2分21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3分,评分要点:穷、山之深、力极。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缺乏以包容众多游客。3分,评分要点:焉、废、席。22B2分23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一样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考虑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仍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4分。对两篇文章的不

6、同处,学生的答复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篇2:武昌九曲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苏 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

7、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拓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子瞻:即苏轼。乱流:横渡江湖。一旦:一天。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力极而息 极:穷尽

8、B子瞻杖策载酒 杖:拐杖C然将适西山 适:到,往D辄睥睨终日 睥睨:斜视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3分A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一鼓作气,再而衰B不可加以斤斧 以故荆轲逐秦王C其旁古木数十 吾其还也D为之怅然 夫晋,何厌之有6以下对原文内容的分析p 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第一段无一字详细描写九曲亭,重在描写苏轼游览武昌诸山之乐。B第二段表达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强调了苏轼纵情山水的旷达情怀。C第三段作者追忆少年时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称赞苏轼的达观。D文章以重建九曲亭和赞美“适意为悦”为线索,而以前者为主线。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

9、相与营之。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参考答案4B杖:拄着拐杖5A都是表承接关系,而B分别为“用来”与“因为”的意思,C项分别是“它的”与“还是,表示商量语气”之意,D项分别是“这件事”与“宾语前置的标志”。6D后者才是主线71“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2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知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上下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

10、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踪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南下。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略微平坦的地方,

11、游览者到此一定会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阴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可以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可以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拾掇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

12、件事极为快乐。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遨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篇3: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

13、奚,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欲,车马列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尽,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

14、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子瞻杖策载酒 扫叶席草 林麓向背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2以下句中加点词含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不知其久也子瞻每至其下 B以此居齐安三年不可加以斤斧C子瞻迁于齐安皆效于左右 D.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遂相与营之3.与其旁古木数十句式一样的一项3分 A.行于松柏之间 B.吾谁与归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奚。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欲,车马列之迹不至。参考答案:1拐杖 以为席 面对面 规模齐全、完备D 2C 34.武昌周围的山中建有精巧寺院,西边的

15、是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背靠山岭,面临溪谷,隐藏于松树枥树间的寺庙,空寂冷落,隔绝尘念,连车马的足迹都不到此。篇4:武昌九曲亭记阅读及答案 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

16、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17、,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陂陁p tu:不平的样子。褰qin:卷起裤脚。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有山可登,有水可浮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A、;B、;C、;D、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p 和概括,

18、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本文思路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B、本文内容有三乐: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C、本文表达有韵味。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D、本文情感有变化。作者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7、把文中画横线

19、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5分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5分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玩耍,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

20、后一起去玩耍,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如今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包容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可以用刀斧

21、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拓出来,亭子的地基子是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场修建了。亭子建成后,子瞻非常快乐。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玩耍。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遨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

22、当他满意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似是喝酒吃饭,丰富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篇5: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

23、,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

24、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22苏轼爱自然,爱探究。我们学过他探究石钟山得名的文章,在此文中他提出:观点。2分23联络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1分)24联络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解释为;请说明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3分2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3分26文章中的苏轼这

25、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几方面来刻画的。3分参考答案: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23游历之乐。1分24贬官1分;苏轼当时正过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积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3分25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3分26动作、神态、语言3分篇6: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26、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奚,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欲,车马列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尽,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27、,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子瞻杖策载酒 扫叶席草 林麓向背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2以下句中加点词含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不知其久也子瞻每至其下 B以此居齐安三年不可加以斤斧C子瞻迁于齐安皆效于左右 D.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遂相与营之3.与其旁古木数十句式一样的一项3分 A.行于松柏之间 B.吾谁与归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奚。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欲,车马列之迹不至。参考答案:1拐杖

28、以为席 面对面 规模齐全、完备D 2C 34.武昌周围的山中建有精巧寺院,西边的是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背靠山岭,面临溪谷,隐藏于松树枥树间的寺庙,空寂冷落,隔绝尘念,连车马的足迹都不到此。篇7: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29、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日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

30、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 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载,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洒然:惊异貌。9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绝:隔绝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轻视C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D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 席:坐10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为哪一项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子瞻每至其下,

31、辄睥睨终日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 B C D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p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文章表达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事情,阐发了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于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的气概。B.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并于此建亭,然后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说明苏轼在失意中擅长自得其乐。C.文章第二段详细说明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苏轼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本人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明晰,融写景、叙事、抒情、

32、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文章最后议论苏轼所追求 “适意为悦”,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委婉地说出了苏轼建亭的目的。1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3分(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3分(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3分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给画线局部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刘基郁离子答案:9、BB项“易”应解释为“换取、交换”。10、D不属于“适意而乐”11、BB项,“并于此建

33、亭”的说法不当。12、1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向南而去。“杖策”,拄着拐杖1分;“南”,名词作动词,向南而去,1分;大意1分2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中”,内心1分;“无责于外”,句式1分;大意1分3他们砍来木棍做兵器,举着竹竿做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云”和“响”名词作状语,1分;“赢”担负 1分;大意1分13、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译文:有个人用笼子养了一只猿猴,已经十年了,心里非常怜悯它,就把它放了。过了两

34、天这只猿猴又回了。这人心里想:“是不是放得还不够远的。”于是,他就派人抬着猿猴,一直送到深山大谷里。这只猿猴由于长期生活在笼子里,温饱不愁,忘记在野外觅食的习性,最后得不到食物,哀鸣而死了。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名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樊山,上下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豁寺。(它们)背靠山梁,面临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空寂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往来的痕迹。每当风停了,大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

35、,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向南而去。山中有几个青年儒生,待客热情,喜游山水,(他们)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 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走到深山尽处,力气尽了便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像这样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然而将往西山去时,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略微干坦的地方, 游览者走到这里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看见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山丘,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36、。平地上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可以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大多都有百围之粗、千尺之高,不可以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来到树下,总是整天斜视着它们。一天,一阵暴风雷雨将其中一棵古木连根拔倒,开拓出倒树原来占据的地方,亭子就可以扩建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这是(老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子的愿望吗?”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个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因为这件事极为快乐。以前我年少,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到可登的山,可游的水,子瞻没有一次不是撩起衣服走在我前面的。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会因此失意、惆怅好几日。至于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

37、泉石上遨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认为他是仙人。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尤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欢。当他满意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 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重要的是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无论好坏)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谁知道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篇8: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

38、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39、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陂陁p tu蔓延:山势上下起伏,连绵不断。褰裳:提起衣服。19写出以下加点的词在剧中

40、的意思:4分1子瞻杖策载酒 2酌酒相劳 3然将适西山 4西山之胜始具20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C北虽貌敬,实那么愤怒。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6分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22以下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可以有一个小憩的场所。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23请比拟本文与前赤壁

41、赋主旨的异同。4分参考答案:18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宏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宏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五、194分1拄着竹杖;2问候,慰问;3到去;4美景。20C2分21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3分,评分要点:穷、山之深、力极。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缺乏以包

42、容众多游客。3分,评分要点:焉、废、席。22B2分23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一样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考虑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仍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篇9:武昌九曲亭记教案 武昌九曲亭记教案武昌九曲亭记教案一、总说本文兼具汪洋之势、淡泊之情与秀杰之气,融景致美、情趣美与理趣美味一体,堪称美文。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与散句自然

43、错落,使本文具有一定得艺术魅力。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体会到这些特点。教学目的二、知识目的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可以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2、鉴赏品味课文精巧的语言,理解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的积极意义。三、才能目的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才能。2、培养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才能,深化鉴赏才能。四、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困难的乐观精神。五、重点、难点理睬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巧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理解作者在赏景得乐之后暗含的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旷达乐观情怀是

44、理解鉴赏上的难点。解决方法:1.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化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六、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探究一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第二、三段,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如是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之后有如此感悟。那么,苏轼、苏辙两兄弟在建亭赏景之中又有什么所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辙为我们创设的九曲胜境,赏景,探情,寻理。二、作者及题解:1、由

45、学生介绍所理解的苏轼兄弟以及和本文相关的只是信息。2、老师补充相关资料信息。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三国东吴遗迹的废九

46、曲亭原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请苏辙写亭记。此文即为苏辙为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三、整体初读(一)结合注释讲解文题。(二)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2、老师范读课文。3、学生在熟读的根底上概括出各段大意。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写苏轼有武昌诸山之景与赏景之乐。第二段:表达重建九曲亭的经过。第三段:追忆少时作者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说明自尊自信自适的高风亮节。(三)老师提问,学生讨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用文中的话答复。明确: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四、疏通并理解课文第一段。(一)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二)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1、主要

47、词句迁:调任官职,这里为左迁。庐:居住。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乱流:横渡江水。穷:寻求到尽头。幅巾:裹着幅巾。适:顺应。以此:因此。(三)探究第一段文意1、第一段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明确:作者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交融的山行图。作者以简单的笔墨表现了西山的独特风光:山峰连绵起伏、峻峭幽深;松枥满山遍野、遮天蔽日;佛寺宝刹至清至静、远隔尘世;二三子“幅巾应笑,相携徜徉”既是赏景又是风景。自然因人而增胜,人因自然而怡情。2、作者描绘这种景观的用意何在?明确:通过写西山之景和游西山之趣。营造了一种和谐美妙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作铺垫。五、小结1、文

48、言词语2、赏析景物第二课时一、导入这一节课我们将近间隔 接触九曲亭,看看苏子如此倾心的小亭到底有何得意之处。二、疏通并理解课文第二、三段。(一)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二)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1、主要词句适:去往效:显示,呈现。席众客:坐得下,容得下。睥睨:斜着眼睛看。陈:陈列,陈设。厌:满足责:责备。胜:优美的景致。(三)探究第二段文意1、子瞻在西山废亭“睥睨终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此处有地势之利:“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者至此必息”,供游者休息。(2)此处可得赏景之乐: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就此赏景,子瞻自得其乐。(3)此处

49、有废亭,有树百围,不可加以斧斤,难以修亭,子瞻心存遗憾,“睥睨”既有赏景之喜,又含建亭之心。2、试赏析本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明确:妙用动词,“倚”、“荫”、“俯视”、“仰瞻”、“旁瞩”等动词的.运用,既引出了美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饱含了人的情趣。“倚”的闲适洒脱,“荫”的惬意舒适,“俯视”的居傲慢气,“仰瞻”的凝神敛气,“旁瞩”的游目骋怀,“笑”的自信潇洒,所有景物都为“我”所用,表达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称“有我之境”。主人公的形象与情致完美地交融在景物之中,又为下文表达“适意为悦”之情做铺。(四)探究第三段文意1、联络本文写作背景及回忆少回忆,体味“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50、”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少年轻狂,翩然独往山水之中,以致见者以为仙人。然而少年已逝,时过境迁,命途多舛,只能洒脱。作品难免也沾染了一些虚无的色彩,但这对作品的质美并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反而使本文的情致显得更真纯。这种快乐是杂有烦恼的,或者说苏轼兄弟是用这种快乐来征服烦恼的。消除内心迷惘的不仅仅是外物,而更重要的是内心“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才能真正如赤子一般的面对自然,寻找快乐,解读人生,诠释自我。三、结合文意,深化鉴赏。1、结合全文,试分析p 子瞻之“乐”的内涵。明确:(1)游山玩水,建亭赏景,有赏心悦目之乐;(2)寄情山水,忘却烦恼,有怡然自适之乐;(3)

51、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有超然洒脱之乐。(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适当展开。)3、试分析p 本文的写作特点。文章巧用双线构造。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句前后照应,使文章脉络清楚,构造明晰。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一体。句式运用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严整之中有富于变化,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学生就其中一点做出分析p 即可,老师要从旁引导辅助。)四、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篇10: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52、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53、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释】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陁(tu):山冈。褰(qin)裳:提起衣服。洒然:惊异的样子。1对以下句

54、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验证,证明。C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3分A不知其久也其皆出于此乎B而姑寓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C缺乏以席宾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相携徜徉而上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3分A陂阤蔓延,涧谷深密幅巾迎笑

55、,相携徜徉而上B依山临壑,隐蔽松枥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风止日出,江水伏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穷山之深,力极而息5以下对原文的表达和分析p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予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玩耍,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玩耍,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快乐的心情。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6

56、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一自然段的划线句断句。(4分)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参考答案1B效:呈现。2D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3BA名作意动 C名作动 D名作状4BA项中“幅巾迎笑是写“山中二三子”的行为,非苏轼之乐。C项中“风止日出”写的是出游的时间与情状,非武昌“萧然绝俗”的景象。D项中的“风云变化”写的是

57、西山平地宜于游者观景,亦非武昌“萧然绝俗”的景象。5A(“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的说法与原意不符,原文是说苏轼到齐安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61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总分值4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2“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3分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3分【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知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上下起伏,连锦不断,山谷幽深寂静

58、,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水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

59、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略微丰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可以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可以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拨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拾掇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

60、)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快乐。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遨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欢。而当他满意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

61、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篇11:武昌九曲亭记原文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翻译【原文】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