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类文本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72289334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叙述类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叙述类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叙述类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叙述类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述类文本(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临门一脚: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 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 高、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在大城市中连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即“大学 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蚁族” 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蚁族”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受过高 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 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

2、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平均年龄集 中在2229 岁之间,九成左右属于“80后”一代;许多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现在主要聚居于 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 平方米,形成了独特的“聚 居村”。这一群体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学者廉思的课题组研究表明, 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 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 这一群体。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 惠顾这一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多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 梦想他们代表着我

3、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揭示了一代人 的痛苦、无奈和彷徨。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 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为主体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 有关“蚁族”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则寥寥无几。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特 别是打工文学)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蚁族”却埋没于“青 年农民工”、“流动人口”、“校漂族”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 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 这是

4、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蚁族”现象似乎在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状 态敲响警钟,高校和有关教育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数字下面毕业生真 实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渴望教育体制改变的无力挣扎。当然,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在这种畸形的就业压力下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社会悲剧!例如: 住房,教育,恋爱,婚姻 80后”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 过他们父辈们曾经的贫穷与艰辛,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历练,然而,这些堵在他们人生 的道路前面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一个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好的。目前,学者廉思撰写的有关“蚁族”的研究报告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

5、度重视,蚁族”现 象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北京市相关部门己经开始着手为该群体立法,并已经开始了初步的调 研工作,“蚁族”困境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摘选自“百度百科2010”,有删改) 1关于文中“蚁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蚁族”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全国已有上百万 规模,但是社会关注度很低。B. “蚁族”是一个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 “80后”占到九成的低收入聚居群体。C. “蚁族”是低收人群体,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营销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D. 该群体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

6、金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的“聚居村。”2. 下列不属于“蚁族”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A. “蚁族”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贫富分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 许多“蚁族”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认为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C. “蚁族”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 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D. “蚁族”刚走出校门就踏进社会大门,没有二定的社会经验,也缺乏工作的历练,就业 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明显不强,在就业竞争中尚处

7、于劣势。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只有整体发展我国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岗位需求,才能让 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B. “蚁族”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矛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C. 针对可能不断扩大的“蚁族”群体,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政治上重 视爱护,经济上平等对待,生活上关心体贴,学习上鼓励支持。D. “蚁族”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社会和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蚁族”的生存困境一定 会得到彻底的解决。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冷眼看“热闹”“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

8、、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 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 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 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 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 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 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

9、态 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 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 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 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 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 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 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

10、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 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 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 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 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 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 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

11、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 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 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 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 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4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B. “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C. “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

12、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D. 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5.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 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B. 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 传播的一种反抗。C. 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 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D. 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6. 下列

13、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 间存在着联系。B. 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 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C. 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 的力量。D. 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 主的发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 谷应。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

14、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 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比如自己欢 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 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由此可 见,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 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 感经验,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比如我在观赏一

15、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 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 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臵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 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 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 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 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的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

16、地说出“山” 字。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比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 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的对敌,则它常自动地 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在 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运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 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 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 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

17、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 秘主义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 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7. 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 能活动的东西。B. 它常常发生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于无意之中以 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C. 它带有无意的模仿,因为在欣赏外物时,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这时观念很容易实

18、现于 行动,形成模仿。D. 它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具有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但对于艺术和宗 教而言,它却是必要的。8. 对于“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二者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B. 审美心理活动并不等同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仅仅是美感经验的心理活动之一。C.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时必定会发生移情作用。D. 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美感经验则不属于此。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陶渊明爱菊,从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从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这些美感经验的取

19、得离不开移情作用。B. 美感经验中,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移置到物的身上,同时也有物的姿态对人的影 响。C. 通常当头脑中有两个观念时,很难同时实现于动作,这时不会发生移情现象;只有一个观念 时,才能自动地现于运动。D. 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有赖于移情作 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陈玉明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 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 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

20、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 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 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 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 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 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黜、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 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

21、中华 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 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 私人感情 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 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 规定。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 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 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

22、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 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 上的禅悦。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 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 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 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 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

23、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 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 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 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 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 “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 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

24、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 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10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B. 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C. 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D. 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11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 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B. 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C. 墨

25、家思想中相信鬼神的观点,不足以成为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D. 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B. 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 论上不大受好评。C. 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D. 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参考答案:1.B (原文是九成左右)2. C( C 项是存在现状,不属于“蚁族”形成的原因)3. D(

26、D 项“一定”“彻底”的说法太绝对)4. B (网络是使热词产生的重要工具。)5. B (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 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必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 段,C “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无中生有,D “主要来自”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社会 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6. C (原文没有有关的论述,词语的讽刺意味往往意味着辛辣地反映现实。7. D (错在“具有人情” “是一种神秘主义”)8. B9.C (“两个观念”的说法不完整,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1. 玉【解析】相关信息在原文第儿段匚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3 A项在第一、二段.c项在倒数第二段.口项在原文最后一段,鬥旦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32. 玉【解析】据原文“一个人要想戚两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可知 丸项在第四段,揭示的是消亡的外因-C项在第儿段-3项在倒数第二段,“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 不消亡的理由33. D【解析】相关信息在第三段.丸项是在第六段“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3弓项强加因果.C项“但 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属无中生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