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

上传人:Wo****A 文档编号:17208112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篇1: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古诗简介观刈(y)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在

2、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篇2: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互相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困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绩德行,却不用从事

3、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观刈麦注释刈(y):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覆(f)陇(l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箪(dn)食(sh):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童稚(zh)携壶浆(ji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饷(xi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ng):地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

4、受炎热的阳光烘烤。但:只。惜:盼望。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秉(b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悬:挎着。敝(b)筐:破篮子。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输税(shu):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我:指作者自己。曾(c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消费。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吏(l)禄(l)三百石(d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n)岁晏(yn):年底。晏,晚。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观

5、刈麦赏析/鉴赏这首诗叙事明白,构造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可以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提醒了农民的辛

6、苦,后者提醒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比照,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

7、,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提醒,因此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此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浸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

8、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可以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化地提醒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化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比照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仁慈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比照,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比照。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炎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

9、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此“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可以主动去和农民比照,非常难得。这样一种比照,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此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观刈麦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

10、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篇3:观 刈 麦译文赏析 观 刈 麦译文赏析观 刈 麦 白居易文 本译 文原 文文 本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复有贫妇人,

11、抱子在背傍。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她们互相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绩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篇4:观刈麦诗词 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

12、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互相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困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

13、穗充填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绩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注释刈y: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覆f陇l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箪dn食sh: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童稚zh携壶浆ji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饷xi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ng:地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

14、热的阳光烘烤。但:只。惜:盼望。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秉b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悬:挎着。敝b筐:破篮子。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输税shu: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我:指作者自己。曾c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消费。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吏l禄l三百石d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n。岁晏yn:年底。晏,晚。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

15、艰辛、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非常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

16、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详细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

17、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犯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方法呢?如今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

18、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篇5:观刈麦赏析 ,此诗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流露作者深深忧民的诗作,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送阅读!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

19、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翻译: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互相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困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绩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

20、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观刈麦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T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辛、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篇6:观刈麦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构造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可以

21、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提醒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提醒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

22、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比照,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提醒,因此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

23、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此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浸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可以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化地提醒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24、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化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比照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仁慈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比照,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比照。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炎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此“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可以主动去和农民比照,非常难得。这样一种比照,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此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作者资料: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

25、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篇7: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观刈麦朝代:唐代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

26、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鉴赏: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第二层八句,通过详细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

27、;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非常繁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犯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

28、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非常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方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如今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

29、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到达讽谕的目的。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侧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严密的联络。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繁忙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繁忙的刈麦者明日

30、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锋利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异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根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大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繁忙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比照。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那么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篇8:观刈麦赏析试题答案 观刈麦赏析试题答案【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

31、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鉴赏关键点】诗歌叙事与心理提醒融为一体,完美结合。生动地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传神地对割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并借一位贫困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比照新颖精警,

32、发人深省,因此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提醒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名句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化到他们的心理,提醒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困难处境。【自我检测】(1)六月是我省大局部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

33、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4)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提醒农民赋税的繁重。篇9:观刈麦惜字赏析 观刈麦惜字赏析观刈麦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

34、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犯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注释】刈(y):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覆(f)陇(l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

35、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箪(dn)食(sh):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童稚(zh)携壶浆(ji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饷(xi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ng):地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但:只。惜:盼望。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秉(b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悬:挎着。敝(b)筐:破篮子。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

36、: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输税(shu):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我:指作者自己。曾(c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消费。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吏(l)禄(l)三百石(d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n)。岁晏(yn):年底。晏,晚。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白话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互相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

37、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困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绩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创作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辛、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

38、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赏析】这首诗叙事明白,构造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可以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

39、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提醒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提醒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比照,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

40、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提醒,因此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此这首观

41、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浸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可以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化地提醒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化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比照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仁慈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比照,而且还把自己的

42、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比照。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炎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此“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可以主动去和农民比照,非常难得。这样一种比照,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此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篇10:观刈麦原文赏析 1指名朗读赤壁。2考虑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络,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

43、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但凡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光阴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尔时机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

44、这首诗。过零丁洋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2四人一小组,考虑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络?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要点提示:(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乱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严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说明诗人

45、捐躯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达了他的民族气节。(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3齐读这首诗。4、布置作业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2品析下面的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篇11:观刈麦原文赏析 一、对诗句的理解: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句:自己分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

46、怀抱。二、赏析: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土浙江。“即天涯”是说间隔 故土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黄昏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土,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那么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说明了诗人无比坚决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鼓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第 33 页 共 3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